寻访冯明铨的革命历程(文/金乡政协)

司马大冯d 发表于2018-12-27 16:21:27

1922年3月冯明铨出生在金乡县司马乡大冯庄,1941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后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跟着党转战南北,从山东打到祖国的大西南,再到抗美援越,党指到

哪,他打到哪,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戎装在身,1982年从总参作战部政治处主任的岗位上离职休养。

一、抗日烽火中投身革命

1937年芦沟桥“七·七事变”后,中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日本人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执行的是消极抗战,汪精卫等投降派的亡国论更是甚嚣尘上。在金乡大路上,经常都有从北方来的打败的散兵、伤兵。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败兵,更是见什么抢什么,一时人心惶惶,不知所从。在国难当头之际,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纷纷起来成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宣传抗日,打倒汉奸。十五岁的冯明铨参加了由金乡著名领导人姚谔卿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第一次接受了革命洗礼。

1938年年底,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从山西开到金乡,支队领导人梁兴初就住在冯明铨家里。这支部队宣传抗日,纪律严明,和韩复榘的军队作风完全不同。冯明铨非常羡慕,想加入梁兴初的队伍,因家有病重的母亲需要照顾,冯明铨失掉了这次参加革命军队的机会,但他心里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42年5月冯明铨进入湖西抗日中学。

在湖西中学,冯明铨遭遇到两次日本鬼子大“扫荡”。日本鬼子一般总在秋冬季庄稼收割以后进行,往往清晨从各路出发,铁壁合围,到下午二、三点时把根据地军民赶到一个野地里,进行机枪扫射,跳不出包围圈的军民就会遭到屠杀。扫荡以后,鬼子接着在根据地周围盖起炮楼,妄图困死抗日武装。

冯明铨说,1942年的冬季和1943年的秋冬两次大扫荡,使湖西、五分区和邻近地区遭受极大损失。1942年至1943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很多同志被俘,五分区司令员朱程、专员袁复荣和湖西专署的专员李贞乾、十团团长肖明等五十余人壮烈牺牲了。大扫荡后,整体教学的形式已不容许,冯明铨和同学们只好分散学习。

1943年,由于湖西抗日根据地急剧缩小,被称作是一枪能打透的根据地。湖西中学(也称边区二中)奉命和五分区的三中合并,叫做二三联合中学。有骑兵连等武装护送学到鲁西南定陶、菏泽、东明、长垣边界一带活动。而三中刚刚经过敌人扫荡,牺牲了三名同学,大家情绪受到了很大影响。组织上为了保存这批革命种子,每天发给他们十两(16两老秤)小米,经常吃不饱,于是个别同学有了怨言。在这种困难形势下,学校统一召集学员开会,统一了思想,稳定了情绪,坚定了大家共渡难关、迎接新曙光的信心。后来上级组织把学员转移到经济相对宽裕的黄河西东垣县(东明、长垣边界)。

 经过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日本鬼子到底是外强中干。到了1944年春,根据地形势大大好转,上级决定二三联中仍然分开,恢复两校各自的校名。6月中下旬湖西中学又回到了湖西地区的巨西县(巨野县的西部),区队长魏以伦带着武装,帮助该县在日、伪据点南鲁集一带的敌占区搞麦征,边打仗边征粮,在突击征粮过程中,与汉奸、日本鬼子的抢粮队遭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朱增荣(中四班)同志不幸牺牲。

回忆这一段时,冯明铨说,在湖西抗日中学这座革命大熔炉,确实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湖西中学为革命输送了大批优秀于部,不是偶然的。

二、转战南北

抗H战争结束不久,蒋介石发动内战,开始了三年的解放战争。战争初期,冯明铨已是一线作战部队的连队指导员。他说,那时每天都是在战火纷飞中渡过的。

1947年春节后,在鱼台芦洼突围战斗中,冯明铨腿部负伤,不止,他竟然带伤跑了四十多里路。因为失血过多,经过简单的包扎治疗,在担架上躺了七天才送往黄河北野战医院治疗。

1947年12月,冀鲁豫军区政委赵建民带一、三旅开辟泰西(泰安西部)地区,军区决定夜十时由我七团攻击肥城县的白屯,一旅攻击肥城的演马庄。冯明铨所在团团长周冠五亲自带领三营攻打驻白屯国民党王耀武的十五旅四十四团,部队很快攻进村内俘虏了一些敌人,缴获山炮两门,九二步兵炮一门。打扫完战场即撤出了战斗,冯明铨在全团的最后,天快亮时走到丁家坞(一旅的防御阵地),见地上躺着一位重伤员,冯明铨当即背着他走了几里路交给团卫生队,为此,首长给他记了功。

1948年6月,冀鲁豫军区一、三旅准备开往金乡县一带进行整党,在行军途中,一旅尖兵排与国民党第55军一个团遭遇,因力量悬殊,我方损失惨重。当时旅部命令司号员吹号停止前进,因到处吹号声,弄不清楚情况的敌人都龟绵

(菏泽东北)进行防御。军区领导趁敌人立足未稳,立我三旅七团消灭杜庄之敌。团领导决定由冯明铨所在连(三营八连)担任主攻,下午2时30分,待旅、团火炮、重机枪射击完毕,由连长吴明刚带一排从杜庄东面靠右进攻,冯明铨带四排靠左边进攻,二、三排为预备队(由副指导员带领)。冯明铨他们到达杜庄围墙口时,四排长已经牺牲了,还阵亡了几名战士。冯明铨迅速与连长汇合,抓了几十名俘虏兵,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大家全部改善装备,换了中正式步枪、加拿大机枪和美式60炮。杜庄战斗胜利结束后,战士们士气非常高涨。

采访中,冯明铨说,解放战争中最难忘的是淮海战役。此时他在冀鲁豫军区独三旅七团八连任指导员,经历了淮海战役的全过程。

淮海战役是1948年秋天开始的,仗越打越大,越打越残酷。先在徐州外围打,后转移到徐州以南为主战场。淮海战役前阶段,国民党军队放弃徐州,向南逃窜。一路上到处是国民党散兵、伤兵、落魄的官太太,路上到处扔的都是枪械、子弹、汽车、装甲车、被服等物资,解放军官兵顾不得打扫战场,一路南追。

 那年冬天,天寒地冻,当地老百姓走的走,逃的逃,战士们的供给无法保障。在这种困难形势下,支前大军雪中送炭,根据地人民也全力支前,各种支援让战壕里伙食空前改善。二十多万国民党官兵被我军嗣困在永城县东北一带东西不到二十里、南北不到十里的狭小地区内。村里的猪马牛羊早被他们宰食干净,因争抢空投下来的食物又发生了内讧,所以士气更加低落。经过战场喊话,有部分忍受不了饥饿的士兵投诚过,来并随即参加了解放军。有天晚上,冯明铨所部发现陈官庄敌人阵地有异常情况,冯明铨和战友们判断敌人要突围,于是做好了阻击的准备。果然,拂晓敌人出动了飞机(因敌我双方阵地相距太近敌机没有扫射和投弹)、坦克,敌军蜂拥而来。我方用机枪、60小炮向敌人猛烈开火,经过几次顽强阻击,敌人不得不停止了进攻,但阵前丢了几十具尸体,两辆坦克仍停留在阵地前沿不动,到下午两三点钟时,冯明铨所在团组织二营反击,才将敌人和两辆坦克赶出阵地,二营营长、连干部全

战争是残酷的,敌我伤亡都很大。在淮海战役中,冯明铨所在连伤亡连长(吴明刚)以下73人,他本人也四次负伤。由于当时部队伤亡严重,急需补充士兵,从后方动员参军根本来不及,于是就从被俘士兵中边补边打,边打边补。在一次和敌人的交锋中,俘获敌军一个连,冯明铨果断作出决定:把俘虏补充到班里去。因为这件事,团里领导开玩笑说,你们真胆大,一下子补充那么多俘虏兵。冯明铨回应说,怕什么,第一,我们部队素质觉悟高,消化团结这些俘虏兵没问题;第二,蒋军当兵的都是穷孩子,到了为穷人打仗的队伍里不会捣乱;第三,经过忆苦教育,觉悟会很快提高。这件事旅里知道了,还通报表扬了冯明铨他们的做法。

淮海战役结束了,国民党的元气大伤,他们的末日也就快到了。

1949年4月20日晚,我51师152团12时左右渡过长江,到达安徽的东流县,冯明铨所在部队立即追击经至德县、景德镇,解放了广丰、浦城,过武夷山到福建的水吉、蒋口,与国民党的交警打了一仗,俘虏了一千多人,缴了很多一、二、三号加拿大手枪。冯明铨和副营长孟贯一乘坐缴获的美式十轮 卡车,带上一个机炮排,一个步兵班,向福建建阳追击。因建瓯、建阳已解放,他们迸发到建瓯后休整了一个多月。6月底冯明铨所在团又解放了古田县,消灭了福建保安团一部,  “七一”后即返回浙赣线的东乡县,休整补充(从过江到解放古田县没有战伤,只是有些病员离队),为行军三千里解放大西南做准备。

同年8月,冯明铨调到军随营学校,任一大队二中队副政委。年初,第二野战军十七军随营学校进驻贵州惠水县。贵州是一个相对封闭、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省份,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1950年11月已任政委的冯明铨率随营学校官兵进驻贵州惠水县“野马三槽”地区,此地属于苗族彝族聚居区,由于山高林密,交通不便,语言不通,之前国民党的势力就没有完全扩展到这个地方。

贵州贫困,土匪多,国民党的残余势力、特务、匪首、少数民族个别上层顽固势力勾结起来,结成匪帮,退入高山丛林,与解放军为敌,打黑枪,杀干部,传播谣言蛊惑群众,阻挠老百姓接近解放军。剿匪,已经成为解放军能否站稳脚跟的头等问题 。当地的匪首很凶残,对待我们的干部可以说是惨无人道,因此  ,解放军痛下决心,坚决消除匪患。当时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 ,冯明铨担任“野马三槽”地区工委副书记,负责发动群众和军事清剿。对于作恶多端死不改悔的匪首,反复清剿,捉拿以后坚决镇压,根绝后患,同时又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发布公告;对于一般的土匪,只要悔过自新,携械投诚,给予奖励,回家务农,再不追究,来分化瓦解土匪力量。

剿匪是一场艰苦复杂的斗争。因当地环境恶劣,地势复杂,给剿匪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首先是因为筹粮困难,部队战士吃不饱 ,有时只好烤苞谷吃。贵州缺盐,当地人也吃不起盐,冯明   铨和战友们没盐吃,浑身都发软,行军打仗都四肢无力,但他们意志坚强,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坚持战斗在剿匪工作一线。

冯明铨所率十七军随营学校在惠水、罗甸、望谟、平塘、长  顺一带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反复清剿,终于取得剿匪的全面胜利,给惠水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而我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剿匪战斗中,仅十七军随营学校就牺牲延西川等连以下学员125位同志,战士15人,惠水县区委书记李广盈以下50位同志,民兵3人,共牺牲193人,其中60名来自基层的干部预提对象也长眠在这里。冯明铨也在战斗中负伤,荣立二等功一次。原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志说,在剿匪中一个县就牺牲193人,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剿匪斗争的胜利为建立政权、反对恶霸、实行土改等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反霸,把恶霸地主谷仓中的大量粮食分给贫苦的农民,农民们欢欣鼓舞。冯明铨所在部队进驻到这个地区后,与群众一道同甘共苦,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部队撤离时,老百姓恋恋不舍,每个山头都有人热情相送,走一程送一程,一直送到三十多里开外。

三、出任援越军事顾问团团员

1952年6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应越南劳动党和越南人民军的邀请,组成军事顾问团,进入越南,援助越南抵抗法国军队的侵略。顾问团以韦国清为首,冯明铨有幸被选为顾问团团员。

越南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更加强烈。当时法军占领大中城市及交通要道,越军占领广大农村。越南人民军装备虽然很差,生活很苦,但是他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誓死抵抗侵略者。

冯明铨跟随顾问团进入越南以后,钻入丛林,住进了茅棚,克服了潮湿、酷热、蚊虫、疟疾等困扰,战胜了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适应等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并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帮助越军制订了攻占越南北部重镇奠边府的计划。起初越军由于装备较差,缺乏攻打大城市的经验,信心 不足,顾问团多方举出有利条件,坚定了他们必胜的信心。他们与越军并肩作战攻占了奠边府,随后又解放了河内。根据

1954年日内瓦协议,法军全部撤出越南、老挝。1954年冯明铨授予越南解放战争二级勋章,成为中越友谊的见证人之一。1954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四、为故乡献余热

 鲁西南战役胜利50周年时,金乡县委、县政府准备在羊山 举行纪念活动。委派县委副书记李遵德、民政局长王学超等同志去北京找冯明铨,请其帮助联系参加过鲁西南战役的一、二 、三、六纵的冀鲁豫军区行署领导题字。冯明铨二话没说,马上放下自己的事,为故乡尽力。当时旅、行署以上领导分散全 国全军各地,一时难以找到。冯明铨当即请总政干部部任宪 民处长、京西宾馆政委张秀年、万里委员长的秘书吴文波三同志 帮助查找,想方设法请陈锡联副总理、军委委员李德生、中顾 委常委段君毅、云南省人大主任刘明辉、广东省人大主任许 梦侠、海军政委杜义德、武汉军区副司令孔庆德、空军副司令王 秉璋、北京军区司令李来柱、广州军区司令朱敦法等近百位老 将军题了字,政治局常委刘华清亲笔题写了“鲁西南战役纪 念馆”馆名。冯明铨和在京的七个老乡反复查找,不辞辛苦跑遍 了京城,最终顺利完成了故乡人民的重托。

采访结束时,冯明铨深情地说,回顾过去,感慨万千。新中国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就我来说,多次负伤,幸好没打到要害部位,如果打中脑壳或心脏,不就壮烈牺牲了吗?作为幸存者,我们要加倍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把国家建设好,保卫好,不要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同时,我对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由衷地高兴。在旧社会,金乡县贫困落后,灾荒不断,老百姓逃荒要饭,吃糠咽菜,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如今经过数十年的建设,金乡成为全国有名的大蒜之乡,县主要领导亲自到北京卖蒜,传为佳话。金乡的大蒜、洋葱等蔬菜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社会事业也在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我希望家乡人民同心同德,努力建设,使金乡早日进入小康社会,人民过上更加美满幸福的生活。 (周桂芝吕凌飞朱文明)未校对

浏览:204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