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年底,父亲作为山东省荣成县公安局的一名侦查股长,积极报名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随大军南下。
当时,父亲刚满十九周岁,少年壮志,风华正茂,无牵无挂。爷爷奶奶当时也正值壮年,他们得知大儿子要随军南下的消息后,坚决支持他们大儿子的选择,并再三叮嘱他到新的解放区后要好好工作,不要惦记家里。
1948年初,父亲和其他南下的战友一起从荣成出发先到了山东省渤海区无棣县集中,然后向华野西兵团驻地濮阳进发。4月底,从山东老解放区抽调的南下干部约6000余人,先后达到濮阳,随即编入随军学校,进行政治和军事学习。校长就是华野的陈毅司令员。
在随军学校学习了半个月后,这6000余人兵分两路。一路约1000多人先行南下,随华野西兵团去了苏、皖及豫东工作。另一路约5400余人于1948年6月先后南下中原,番号取名为中原支队。原胶东区党委副书记金明同志任支队长兼政委,周季芳同志任副支队长兼副政委,熊少南同志任参谋长。
中原支队下设6个大队。父亲被编入第三大队。这个大队的同志全部是胶东老解区的公安干部,大队长叫田光。大队下设中队,中队下设分队。中队建党支部,分队设党小组,与大队的政治处共同配合做好行军途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父亲留在大队部,担任秘书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在行军途中负责拟定行军路线、安排宿营地及队员们的吃住等生活问题。
中原支队的目的地是豫西中原局所在地。因为当时途中还有大量的敌占区,所以,不能由濮阳直线前往豫西,不得不躲开敌占区迂回行进。
实际行军路线是:从濮阳出发北上,经清丰、南乐、大名、魏县、成安等县到邯郸过平汉铁路,在邯郸以西稍事休整后,转而西进,经武安、涉县过东阳关,经黎城、潞城到晋东南的长治市,在这里休息了几天,转而南行,进入太行山区,复经高平、晋城,出太行山经沁阳到达孟县境内,然后急行军19个小时渡过黄河,越过陇海铁路,后在洛阳以南休息了两天,继续行军,从龙门过伊河,经伊川县境到达临汝、宝丰县交界地区。这时已是1948年7月底,中原支队在一个叫官衙的地方休整了一个多月。
据父亲讲,他们一路上十分辛苦,为了避开敌人飞机的侦察,他们往往是昼伏夜行。为了便于夜晚行军识别的需要,他们每人的胳膊上还系一条白毛巾。在行军途中,有的同志带的衣服不够,遭遇寒风一吹,立刻冷得浑身发抖。如果再遇上下雨下雪的天气,那就更加倒霉,身体差的同志就会引发感冒。还有的同志视力较差,一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沟里,结果把自己的脚崴了。对这些受伤和生病的同志,大家都格外照顾。
有一次,一个战友患了疟疾,身上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发热,头痛口渴,全身无力,病的实在是走不动了。有的同志建议要把他留下,放在当地老百姓家里。父亲一听坚决不同意,并马上找来担架,与其他同志一道将这位战友一直抬到宿营地。到了宿营地后,父亲马上找来卫生员给这位战友看病,还张罗着烧开水给这位战友喝。在父亲和其他同志的照顾下,这位战友的身体很快得到恢复。这位战友叫李英杰,山东蓬莱人,解放后一直从事公安保卫工作,离休前是十堰市公安局局长。
父亲说,那个时侯,革命队伍中非常团结友爱,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绝不能让一个同志掉队。就是凭着这样一股精神,父亲他们长驱数千公里,途径5省27个县市,终于胜利的到达预定的目的地。
在官衙期间,父亲他们主要是学习有关新解放区党的政策,并听取了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中原局领导关于形势与任务的报告。
1948年8月底,根据中原局的决定,将南下的中原支队的干部分别分配到陕南、桐柏、江汉和豫西地区工作。
父亲被分配去了桐柏区。当时,第三大队的大队长田光同志希望父亲作为他的秘书,留在桐柏区委工作,但父亲坚决要求去基层县的公安一线工作。这样,父亲就被再分配到了襄阳县公安局。据父亲讲,田光等同志后来又继续南下去了上海。解放后,这批同志一直在上海工作。我曾经问父亲“对当时的选择现在后悔不后悔?”父亲说:“没什么后悔的,在哪里都是一样为党工作。”这就是当时共产党人的觉悟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