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振1945年缴获日寇的毛毯

DX——W 发表于2015-09-04 20:21:32
   1U14M411_0.jpg在黄石红军楼的档案资料室里,至今收藏着一件日军的军用毛毯,它是黄维振在特殊战线同日军作战时缴获的战利品。
  近日,记者在黄石二医院病房内,见到了这位90高龄的老人。虽然他言语发音不清,多数只能靠家人翻译,但他那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让人为之震撼。
  据介绍,黄维振1925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现为市)南山头镇。小时候,父亲和两个哥哥靠打长工来维持一家生计。即便如此,还是无法养活一家人。黄维振就和母亲一起在镇上讨饭。
  “我13岁那年,日军占领了青岛;没隔几个月,又占领了日照县城。当时,日本特务机关在青岛招了一批日照籍的青壮年加入‘青年协会’,这其中就有我的叔父黄子恒。”老人回忆说。
  据介绍,“青协”是日军一个情报组织,采用的是“以华治华”政策,用情报作为侵略战争的一种工具。黄子恒和一些没脊梁骨的人在日本完成训练任务后,于1940年被派往南山头镇,负责收集八路军和当地共产党政权的情报。
  1941年1月的一天,一位地下党员找到黄维振,邀请他加入共产党领导的除奸队,让他潜入他叔父黄子恒家当“特务”,以便掌握日本人的情报。
   “好!”黄维振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并于第2天就去了叔父家。从此,汉奸叔父的一言一行,都在黄维振的监视之下。
  黄子恒做梦也没想到,侄子是共产党派来的,他每次去和日本人接头时,都带上侄子。就这样,黄维振在叔父家的一年多时间里,多次迅速准确地把情报送到了共产党组织,使地下党避免了多次损失,还有助于八路军将计就计打击日伪军。
  有一次,黄维振得知一个重要情报,日军准备在10天内突袭一个叫小王方的村庄,而这个村庄正是共产党区政府的所在地。黄维振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向党组织作了汇报。果然,一天夜晚,日本人、汉奸队突然发疯似地扑来了,但是扑了个空,区政府人员早就转移了。
  南山头当时是一个有5000多人口的大集镇,前面是无边大海,左右后三面大山环立,80里外的日照驻扎的日伪军不敢轻举妄动。八路军、日军都将这里视为“游击区”,彼此拉锯战不断。八路军为彻底解决黄子恒等人当汉奸、为日军提供情报等问题,除奸队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处决了黄子恒及另外3名汉奸。
  “1944年春,父亲开始为共产党的武工队搜集情报。在武工队,父亲迎来了他人生中最惊险、也最为精彩的情报工作。”黄维振的女儿黄岩介绍说。
  1944年夏天,当时的一个伪镇长仗着权势,抢男霸女,将一个农民家的女孩强行霸占,送到他自己居住的日军的据点内。
  武工队听说此事后很是气愤,决定把这个女孩救出来。一天晚上,黄维振和武工队员们化妆成农民进城,来到了伪镇长的住地。他们事先埋伏了起来,等到伪镇长深夜回家时,武工队长冲上前当场就制服了伪镇长,黄维振等冲了进去救出了女孩。
  1945年,日军在投降前夕对八路军、地下党组织进行了大扫荡。一天清晨,黄维振与日军遭遇上,他开枪打死了多名日军,邀获了日军的许多装备,红军楼里至今存放的毛毯就是其中的战利品。
  黄维振是特殊战线的抗日英雄,他于194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底随解放大军南下;1954年他担任黄石市公安局第一副局长,1956年任局长,其间破获了不少大要案。直到1986年离休。
  “我是农民的儿子,没有共产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成长!”老人说。(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吴高斌))
浏览:91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