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42年秋由华中局分配到盐阜区。向明同志到盐阜区工作后,我便常能听到传达他对工作的各项指示。这些指示对我顺利开展工作至关重要,下面谈一些点滴情况。
我先在阜东县(今滨海县)五区(五、六区合并后为华汛区)的几个乡工作了10个多月。这期间经历了日寇调动数万兵力对苏北进行极其残酷的“扫荡’’和我苏北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反“扫荡”的伟大胜利。1943年7月地委调我到淮安新开辟区工作,那是原属韩德勤的地区。韩顽被敌伪扫垮,我又从敌伪手中把原韩顽的统治区解放过来,需要一批干部去工作。我先在季桥区汴塘乡,1944年春初,车桥大战后吕戴、涧阴两乡全境解放,我就负责这三个乡的工作。直到1945年1月调地委党校参加第二期整风学习。7月由党校分配到苏北城工部。因日寇投降后,我到前线参加两淮(淮阴、淮安)的战役。10月两淮解放后不久,奉令调到华中局宣传部,分配在建设大学工作。这样,我就离开了苏北,离开了盐阜区,前后整整3年,我一直在向明同志、盐阜地委和阜东、淮安两县县委领导下工作。
关于新开辟区的工作问题,地委和向明同志指示:要坚决贯彻减租减息政策,认真发动群众,组织自卫力量,加强对敌斗争,建立和巩固民主政权,建立支部,加强党的领导,同时要搞好统战工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保卫根据地,保卫群众。我到汴塘时,麦收已过,表面上减了租,实际上没有减(因汴塘原未派驻干部),有的地主甚至仍然在量具上玩弄手脚(斗有夹层,秤砣加铅等)。我们到汴塘后对减租减息进行了复查,发动群众按四六分租,向地主要回了多分的租。在开展分半减息的同时,对个别放高利贷(如驴打滚)者,也发动群众进行了斗争,要回了高利息,汴塘群众第一次享受到了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给予的实际利益,积极性很高。在群众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很快我们成立了农救会,农民人会很踊跃,同时还建立起有三四十人和三四十条枪的基本民兵连,日夜在敌占据点周围巡逻,打击出来抢粮、抢牛、绑架群众(勒索粮款)的伪军。群众觉得有了依靠,情绪相当稳定。这样,群众初步发动起来了。统战工作也有一定的进展。记得汴塘(大杜庄)有个地主叫杜克水,还开有一个糟坊酿酒,我们发动群众和他说理斗争,争取他减了租,也帮助他搞好糟坊生产,并特别注意保护他不被伪军绑架。他很受感动,捐出了枪支。小辛庄有个姓潘的地主,30岁左右,初中文化,也争取他较积极地参加各项抗日活动。汴塘地处敌伪两大据点之间。东距车桥十来里,西距石塘30里,最南边的一个村(张陈庄)距周庄据点只一二里地。周庄伪军经常出来骚扰张陈庄等村。地委指示边沿区要积极防御,并利用时机反击敌人。据此,我们经常在周庄外围巡逻,也曾经俘虏过夜间零散出来抢掠的伪军,经教育后放回,以瓦解敌人。有时也派出四五人的小组去据点外面向敌炮楼打枪,敌人以为新四军要围攻他们,乱打一阵机枪,吓得敌伪通宵不敢安眠。经过一段时间,敌伪再也不敢在夜间出来骚扰了。
1943年冬日寇再也组织不起兵力对盐阜区发动大规模“扫荡”,但仍能组织一定兵力对我淮安边区进行“蚕食”,一度攻进淮安腹地,但晚上还是收缩到邻近车桥、周庄的一些乡村扎营。我们根据地委要主动出击敌人的指示,配合地方武装(县总队和区大队)夜间向敌人发起攻击,敌人不敢硬抗,连夜撤进了据点,龟缩在那里,再也未向我根据地发起进攻。我们在1943年整个冬天,争取到了相对的安稳,群众夜里不再起来“跑反”,能够睡安稳觉,白天也能安全地在田里劳动。
1944年初春,我新四军一师、三师发起了车桥战役。不仅解放了车桥重镇,还全歼了日寇增援的一个联队800多人,联队长山泽大佐也被我军击毙。车桥与吕戴乡相连,离汴塘乡也近,围歼敌增援部队的主战场也正在我涧阴乡芦滩一带。当时根据地委的指示,我们全力以赴搞好战地勤务支援战争,在几乎与攻克车桥的同时,我们这几个乡的民兵和大批民夫就首先进了车桥,一面打扫战场,把敌伪军尸体扔进围沟,一面拆平围子和碉堡、工事,毁填了围沟,也掩埋了尸体,干了一个通宵,和其他区乡的民兵、民夫共同完成了任务。在敌援军还未到来之前,全部安全地撤离了车桥。
攻克车桥的第二天,援敌即进入了我设在芦滩村一带的包围圈,尽管敌人顽强抵抗,但这是一片开阔地,敌人没有一点防御工事。不少敌人被赶进了芦苇地,遍地是收割芦苇留下的削得很尖很硬的一尺长芦苇根,鬼子穿着大皮鞋在刀山似的芦苇地里乱窜乱奔,不是被击伤、击毙,就是倒在地里被芦根扎伤、扎死,部分敌人退到村里占据民房顽抗。晚上我军发起了火攻,困守的敌人也完全被打死或烧死。敌人咿呀的惨叫声和焦尸臭,几里外都能听到和嗅到。
此役我军大获全胜。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我新四军歼灭日寇最多的一个战役。山泽大佐也是我军消灭官阶最高的一名敌寇。车桥战役后,我根据地又扩大了。汴塘、吕戴、涧阴三乡全境解放并成了后方,敌军龟缩在淮安城和石塘,再也不敢也无能力向我发动进攻了。
根据地委指示,汴塘、吕戴、涧阴三乡,主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多打粮食,安定与提高人民生活,大力支援前线,集训民兵,动员参军,以壮大主力部队,增强反攻力量,发展党组织和各群众组织(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加强民主建政(冬天搞民选乡、村长)等项工作,壮大了的根据地日臻巩固。车桥战役以后,我们这块小小的地区已基本上听不到枪声,也基本上做到了夜不闭户。1944年收成也较好,家家门前都有一个不小的草垛,“不看家中宝,只看门前草”,初步实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党和民主政府的威望在群众中越来越高。
我在盐阜区的3年,有两年多是在基层(区、乡),与地委直接接触很少(1945年上半年我在盐阜党校整风学习时,才直接听到了向明同志的报告),在工作中遇到的大大小小问题不少,困难不小,但处处事事都有地委及时、具体的指示,只要认真研究,并从实际出发贯彻这些指示,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工作总能取得进展。因此,三师的几位领导(黄克诚、张爱萍、洪学智)和向明同志、盐阜地委在我们基层干部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尽管向明同志逝世已有多年,至今我仍然深切地怀念着他。
1996年10月6日
(未校对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