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鲁纪华先后担任西海地委平南县代理县委书记,徐州市青委副书记、青联副主任等职,积极发动青年参加土地改革和反蒋保田运动。在淮海战役中,担任胶东支前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徐州解放后,他发动徐州青年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秩序,支援渡江战役,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鲁纪华继续负责青年工作。曾任山东分局青委委员,省团工委秘书长,上海华东团校党委副书记兼教育长、副校长,华东局青委委员、青工部长,上海沪东产业区委委员,华东纺织党委委员、团委书记、团华东工委常委。
1953年,鲁转入工业部门工作,担任华东纺织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60年任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当时,纺织工业部和上海市委决定,上海压缩50万枚纱锭,腾出厂房和劳动力支援新兴的仪表电讯工业,但产量、产值不能减少。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他尊重科学知识,尊重技术人才,坚持走群众路线,先召集有关专家、领导反复研究,共商对策,又带领干部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最后作出将平面锭改为轴承锭,提高细纱锭速的重大决策。为了实现这个面广量大的改造项目,又果断地决定将广勤、大同、和新等几家棉纺厂,改组为纺织轴承厂和机配件一、二等厂。机床设备和技术员工不够,他亲自找棉纺厂领导商量,逐个落实抽集任务。1959年9月,第一代国产轴承锭子试制成功,揭开改锭大会战序幕,又经4年艰辛,到1963年,全市200万纱锭的改造任务全面完成。锭速由原来的9000转/分,提高到16500转/分,棉纱千锭时单产大大提高,达到了减锭不减产的预期目标。同时一批纺织机械配件企业的建立,对后来上海纺织工业的老厂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代初,由于原棉供应不足,鲁在狠抓技术改造的同时,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发展方针,致力于发展化学纤维。当时,全国化纤工业还处于萌芽阶段,缺乏现成经验。上海仅有一家安乐人造丝厂,全是30年代的老设备,建厂后又未正式生产过。一批当时还处于试生产阶段的“小土群”人造纤维,由于布点太多,浪费很大。针对这一状况,他一面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撤并不具备化纤生产条件的厂点,一面总结浆粕生产和五合机纺丝的成功经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改造丽新、同丰、信孚等印染厂和新建安达化纤分厂,专门生产浆粕和粘胶纤维。随后,又建成年产600吨锦纶纤维的合成纤维实验工场。1962年,上海市化学纤维工业公司成立,上海化纤工业从无到有,开始形成行业,为以后大规模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鲁纪华对纺织产品的开发,也倾注了心血。在发展化纤工业的同时,他和何正璋一起关心化纤及混纺产品的开发。1962年拨出专款,选定上海第二棉纺织厂等单位,改造5000棉纺锭和相应的高温热定型染整设备,组织“棉的确良”批量生产。1963年以后,他调离纺织局,先后担任上海市经济计划委员会和上海市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办公室副主任等职,仍时刻惦念着纺织工业的发展,特别在70年代大规模发展“的确良”产品中,他积极帮助筹措资金,解决棉纺织印染行业的改造经费。同时,为了解决土建施工,又将市建工局等有关干部请到纺织局专门开会,落实10条印染“的确良”生产线,促进了涤棉产品的规模生产和印染行业的迅速发展。
鲁在市里工作期间,按照市委、市府的指示,组织制定了一个以发展6门新兴工业和18项高新科技为重点的全市工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规划,在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从科研、中试、配套、布局直到推广,一抓到底,先后拿下一批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真空感应炉等新产品和涤纶连续聚合、腈纶膨体牵切纺等新工艺。一批电子计算机、真空设备制造等新兴行业开始布点,为上海电子、激光、高分子新兴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非法隔离审查,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当他重新出来工作时,又积极投入党的事业。1974年开始,直接领导国产第一套大型化肥装置——吴泾化工厂30万吨合成氨工程的建设,为发展中国大型化肥工业技术装备作出重大贡献,赢得国家计委、一机部领导的赞扬。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鲁纪华担任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这时,他肝区经常疼痛,时常用手按捺痛处,连衣服都被磨破了,但他仍坚持工作。1978年5月,终因劳累过度,卧床不起。医生叫他住院,他放不下心说:“让我抓三个月宝钢工程再住院。”后经再三劝说,才勉强住进病房。住院期间,他还是把重病置之度外,经常在病房找人商量工作,审查设计图纸,惦记着建委的各项工作。1979年4月12日,终因病情恶化,与世长辞。
浏览:6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