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怀壮志15岁投身抗日加入共产党
李振,1924年7月出生于高密县潍川区前屯村(现属安丘市)的一个家境中等的农民家庭。李振幼年失母,六岁时父亲将他送到学校读书。在学校里,李振聪颖好学,刻苦勤奋,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器重和同学们的赞许。1937年“七七”事变后,牛芳稷等一批在济南求学的爱国热血青年回到前屯村一带,宣传发动抗日救亡运动和建立抗日武装组织,国难当头的危急形势和热火朝天的抗日救亡运动对正在求学的少年李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抗日救国思想开始在他心中孕育和滋长,他积极参加青年学生组织的抗日集会和“童子军”训练,决心投身抗日,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保卫自己的家园贡献热血和力量。在牛芳稷等进步青年学生的带领下,李振积极参加了各项抗日集会、教唱抗日歌曲、募捐抗日物资等活动。
李振有一个堂哥叫李干,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有为青年。抗日爆发前,他原在高密城附近的赵家卣坊教书,抗战爆发后,学校办不下去了,他只好回家闲居。李振同李干思想接近,平时很谈得来,现在大敌当前,李振和李干更是形影不离,朝夕相处,经常在一起讨论抗日形势和研究如何开展抗日活动。李振还有一个寡居的婶母叫曹玉香,曹玉香的丈夫在北伐时牺牲了,三个孩子也相继夭折。失去丈夫和孩子的曹玉香对幼年失母的李振和幼年失父的李干十分疼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看待,李振和李干对曹玉香也象对母亲一般尊敬。李振同李干参加抗日活动后,为行动方便,便从家里搬出来,一起住到曹玉香家的西屋里。曹玉香虽然不清楚李振和李干平时商谈些什么,但她知道这两个孩子干的都是大事、好事。因此,她全力支持他们,为他们开展活动提供各种帮助和方便。
1938年底,为开辟高密南部的敌后抗日工作,鲁东南特委派特委组织干事曹涌涛回高密开展党的工作。曹涌涛回到高密后,首先来到抗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前屯一带,在前屯村秘密物色和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建立了高密南部第一个区委——高密第八区委。年仅15岁的李振作为第一批发展对象,于193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李振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抗日斗争中,他全力做好党组织分配给他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他认真学习了曹涌涛从根据地带来的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件,对抗日战争的前景和我们党提出的抗日斗争的形势任务和斗争策略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敌顽盘踞条件异常险恶的形势下,他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和其他党员一起通过办冬学和夜校、到周围村庄散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发动群众,向青年农民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在李振等人的活动下,前屯村一带成当时高密南部抗日宣传活动的中心和堡垒。
为加强同上级党组织的联系和培训党的工作骨干,1940年2月,时任高密县委委员、负责高密西南乡地下党组织工作的曹涌涛和第八区委书记牛芳稷决定送李振、李干两人到鲁东南根据地学习培训。李振、李干接到党组织要送他们到根据地培训的指示后,十分兴奋,立即准备启程。为防止家人阻挠和敌顽察觉,他们行前瞒着家人,只告诉了曹玉香一个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黎明,他们吃过曹玉香为他俩做的一顿热面条后,冒着漫天风雪,沿着地下党组织开辟的交通线,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踏向了通往根据地的征程,成为高密党组织第一批向根据地输送的革命青年骨干。
转战滨海,奉命领导高密地下工作
李振同李干到达当时鲁东南抗日根据地日照县石场后,找到了当时高密县委的上级党组织——大鲁南区五地委(原鲁东南特委),地委宣传部长李均接见了他俩,并分配李振进“青年干部培训班”、李干进“农救培训班”进行培训学习。
李振离开高密期间,高密党组织遭到敌顽的严重破坏。先是在3月初,县委书记孔楚白和县委委员、铁道大队长李亶均在县委驻地空冲水被敌顽徐祝三部包围抓捕,旋即押往胶县朱陈沟活埋杀害。紧接着曹涌涛于3月底带领高密第二批抗日青年到达根据地,适逢根据地正在错误地开展“肃托”运动,曹涌涛被无端确定为“肃托”对象,于5月被错误杀害。此时,高密党组织处于空前艰难时期。为恢复和发展高密党的工作,1940年5月李振在“青年干部培训班”结业后,被地委派回高密负责党的地下工作。经过根据地培训学习,年仅16岁的李振已开始成熟起来,他接到党组织安排他回高密开展工作的指示后,为能顺利地返回高密,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传教的信徒,带上一本密写了党的文件、地下党员名单和联络地点的《圣经》上路了,为躲避敌人盘查,他先从日照绕到诸城,然后从诸城秘密潜回高密。
李振回到高密后,先到前屯同牛芳稷、张进、王寄语等党员接上了头,对党组织被破坏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工作重新进行了部署和调整。首先,他按照中央和上级关于在敌占区发展和保存党组织,寻机打入敌伪政权,待机行动的指示精神,决定派牛芳稷打入张步云的电台工作,以便为党搜集和提供情报;派张进到张步云办的榆林中学学习,分散伪顽对前屯村党组织的注意力,以掩护仍留在本村开展党的活动的同志。在把高密南部党的恢复和发展工作安排就绪后,李振又根据上级的指示,潜入到高密城区,与高密城区的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取得的联系。李振在听取了高密城区地下党负责人关于高密城区党组织活动情况的汇报后,向他传达了地委关于敌占区党组织继续隐蔽工作的指示。
1941年春,五地委通知李振到根据地汇报工作。李振根据高密当时的斗争形势,决定趁这个机会将高密城区的地下党负责人单孚带往根据地进行学习培训。当时,抗日斗争处于最艰难的时期,许多伪顽已公开投日,环境十分恶劣。李振同单孚一路闯过多道敌伪封锁线,几次遇险,险落敌手,最终虎口脱险,到达根据地。李振这次到达根据地后,先向地委汇报了高密党组织的情况,然后同单孚一起进入滨海区党委党校学习。不久,日军开始对鲁东南根据地实行大扫荡,他俩无法返回高密,就地参加了反扫荡斗争。在反扫荡斗争中,单孚被分配到莒南县板泉区任宣传委员,后来在1941年冬著名的渊子崖战斗中英勇牺牲。李振在反扫荡战斗中也多次遇险,几被敌人抓住,幸亏机智勇敢,在抗日群众的掩护下才安然脱险。
1942年,李振调任滨海地委机关政治指导员,后又调任莒中县青山区宣传委员、代理书记,日照县委宣传部干事。李振这次离开高密到根据地学习和转战滨海期间,由于日伪扫荡,形势恶化,交通中断,再加上前段高密县委遭到破坏,孔楚白遇害,曹涌涛在“肃托”中被错杀,高密党组织受嫌,地委决定暂时撤出高密的工作,至此,高密党组织同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43年10月,山东的抗日斗争形势明显好转。为打通滨海区与胶东区两大根据地的联系,滨海区加强了对这两大区的结合部高密、诸城的领导工作,成立了诸(城)、高(密)工作委员会,为加强对高密工作的领导,滨海区党委再次派李振回高密,恢复和整顿高密党组织。李振接到党组织的指示后,立即秘密回到高密,他首先与先期回到高密开展党组织恢复工作的李景华取得联系,随之对恢复高密党组织和开展党的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他先从恢复中断了联系的党组织入手,恢复和重建了前屯、南郭庄等党支部,同时,大力发展青年积极分子入党,很快就发展党员50多人。1943年秋,李振参加诸高工委领导,并负责高密工作。为打通高密与根据地的联系,李振在高密南部建立了两条通往根据地的秘密路线,并在交通线上设立了多处交通站和和政治交通员,使高密同根据地的联系变得畅通无阻。
1944年夏,诸高工委负责人孙朴风调走,诸高工委的工作由李振负责,并具体领导高密党组织的工作。高密党组织在李振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很快进入了活跃时期。除在日伪统治势力薄弱的村庄建立和发展党的力量外,李振还在敌伪统治的老巢和敌伪政权内部秘密建立起了党的联络站和联系点,收集了大量日伪情报。1944年秋,山东军区决定开展讨伐伪顽张步云的“讨张”战役,为掌握张步云在高密南部的军事部署,滨海军分区派一参谋前来侦察。李振利用我打入张步云内部的地下党员和设立的秘密联系点,将敌伪的军事部署、各个据点的敌伪番号、人员数量、枪支配备、地形地貌、碉堡分布、围墙筑构、火力网点一一调查清楚,并绘成详细图表,上报上级军事机关,为主力部队作战提供了准确的军事情报。“讨张”战役打响后,李振又安排部分熟悉敌情的党员为部队带路,运送枪弹,为“讨张”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肩负重任,带领高密人民迎接新政权的诞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高密的局势仍然十分紧张。由于高密地处战略要地,长期处于日军和伪顽的严密统治之下。日军投降后,县城及广大乡村仍为各种打着“抗日”旗号的伪顽所盘踞,这些残存各地的伪顽并不甘心失败,继续与人民为敌,不断对我抗日根据地派来的干部和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工作人员进行袭击和暗杀。
在高密南部,仅在45年9月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凶残的伪顽就杀害了包括新任职不到一个月的潍东县委书记江涛、方平区委书记盛怀森、井沟区委书记夏乃臣在内的40余名抗日干部和战士,造成了严重的恐怖气氛,新建的各级党组织面临严峻的考验。
为扭转高密伪顽猖獗造成的不利局势,尽快打开工作局面,1945年9月,滨北地委通知已调任诸莒边县的李振迅速到高密任县委委员、宣传部长,协助县委代理书记孙朴风到高密南部开展工作。面对伪顽活动猖獗的严峻局面,富有对敌斗争经验和熟悉高密情况的李振提出,要打开高密工作局面,消除由于伪顽不断骚扰和县委书记江涛等干部牺牲造成的消极影响,县委就必须尽快建立一支武装队伍,开展武装斗争,狠狠打击敌人嚣张气焰,以振奋士气,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
李振的这一建议主张受到地委的重视和支持,地委当即从滨北独立团抽出一个排,并整编了部分起义伪军,组成了一支150余人的武装队伍,由孙朴风、李振带领到达高密南部开展武装斗争,狠狠打击了无恶不作的伪顽势力,迅速扭转了高密工作局面。
李振在担任宣传部长期间,除做好县委分工的工作外,还根据上级和县委的部署,兼任了道乡区委书记。道乡区地处高密最南端,土顽横行,形势复杂。李振兼任道乡区委书记后,带领部分工作人员进驻到黔陬、臧家王吴、大沟头、空冲水、化山屯等村庄,深入农户,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和民兵队伍,开展反奸诉苦、减租减息运动,很快把群众发动起来了,为全县开辟新区工作提供了经验。
1946年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后,李振根据县委部署,“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带领县、区武装和民兵队伍,同国民党“还乡团”进行了殊死作战。
1947年春,为支援主力部队前线作战,高密奉命成立了由2000余人组成的支前民工大队,李振担任了支前民工大队的政委。李振带民工大队送弹药、运给养、抬伤员、修工事,从沂蒙山区到渤海之滨,转战4个多月,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受到上级的嘉奖。
1949年2月,高密县奉命组织一个县级整套干部班子,由县委书记余克带队随军南下,支援新区。李振接替余克担任了高密县委书记。
1949年9月,铁路以北为适应战争需要成立的胶高县撤销,原属高密县的区、乡仍划归高密,原胶高县委书记胡润洲也调往高密,同李振共同担任县委书记。10月,李振同全县人民一起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成为新中国建立后高密的第一任县委书记。
热恋故士,浓浓的“高密情结”
新中国成立后,李振和胡润洲带领县委一班人围绕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巩固人民民主政权,领导全县人民大力开展“生产救灾、节约备荒”运动,恢复和发展生产,使全县的生产救灾、民主改革和重建家园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1950年5月,李振调任即东县委书记兼武装部长,离开了生育他和为之战斗、生活了十几年地方。
1951年10月,李振又从即东县调往胶州地委,任胶州地委常委、秘书长;1954年7月任胶州地委副书记。
1955年9月,李振调任山东省委工作,先后担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兼农村工作室主任、德州地委书记、《大众日报》社党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等职;1986年2月至1996年2月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96年3月离休。
李振对故乡高密有着很深的感情,有着浓浓的“高密情结”。他热恋着故乡,眷恋着故土,热爱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他关心着故乡的生产和建设,挂念着曾与他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牵挂着那些掩护过他、帮助过他,无私地为革命做出奉献的父老乡亲。无论是身居要职、还是离休赋闲,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回到高密,走一走,看一看,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总能给他带来极大的兴奋和满足。
尤其值得一提他对照顾、帮助过他的婶母曹玉香关怀和照顾。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曹玉香老人为前屯地下党特别是李振开展地下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李振也始终没有忘记这位于党有功、于己有恩的革命老人,不论是战争年代的战斗间隙,还是在建国后繁忙的领导岗位上,他都不时对老人进行探望,并给以经济上的援助和生活上的照顾,使她安享晚年,直到去世。
(撰稿:岳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