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为适应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滨海地委决定,将原莒南县浔河以北和莒北部分地区划为莒中县,并组建了中共莒中县委。莒中人民积极行动,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步建立起一支智勇双全,十分活跃的民兵大联防队伍。他们在沭河沿岸筑成了一道铜墙铁壁,使来犯的敌人屡遭惨败,在巩固我横山根据地和发展莒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支武装队伍英勇斗争的事迹,被人民群众誉为“沭河大戒严”的佳话,广泛流传。
我曾在莒中县担任过副书记、书记,亲身参与组织领导过当时的民兵大联防斗争。如今回忆起来仍感到格外亲切,不由得联想起这支人民武装曾经走过的那段艰辛历程。
民兵武装的诞生
记得我刚到莒中县时,正是日军集中主要兵力向我沂蒙山区和滨海地区实行大扫荡的日子。侵占莒城的日伪军不管大路小路,还是田间河道,一律实行往返穿插,合击包围。一时,县内封锁沟密如蛛网,道路两侧电杆成排,村中、山口碉堡耸立。古老富饶的莒中大地,千疮百痍,荒凉恐怖。日伪军三天两头闯进村子,以清乡为名,抢粮、抢物、拆房、砍树,搞得一扫光。夜里,他们偷袭我各级抗日政府,捕捉我革命干部和军人家属。敌人还四处搜罗地痞流氓,建立伪政权,充实特务组织,扩编伪军,组织“维持会”、“爱护村”、“模范村”等,借以培植反动势力,步步向我进逼。在此情况下,我解放区的面积逐渐缩小,莒中大部沦为敌占区,少数变为游击区。这时,我县直机关的活动中心区域,只有前、后横山和一溜崮西,横竖不过十里左右,人们称之为是“一枪能穿透”的根据地。就在这块狭小的根据地四周,还有多股伪、顽和土匪,他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不时对我进行骚扰、破坏。
面对四面受敌的严峻局势,复杂恶劣的斗争环境,全县上百个地下党支部、几千名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被吓倒,相反,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立场坚定,斗志昂扬,迎着困难,坚持斗争。中共莒中县委充分运用这一有利条件,通过各区委向全体党员干部和全县人民进行了保持革命气节教育-,大力宣传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事迹,并选印毛主席的著作《抗日战争的新阶段》、《论持久战》为教材,对群众进行形势教育,具体分析敌我力量,论证抗日必胜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号召大家组织起来,建立民兵武装,拿起枪杆子,保卫家乡,保卫根据地。县委要求有党支部的村子,以支部为核心,以村干部为骨干,迅速建立游击小组。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立即组成若干游击小组,县委将上级发来的枪枝、手榴弹分发到民兵手中。至此,莒中县产生了第一代民兵武装。
开始,这支民兵队伍只是从事地下活动,到1942年底,在我老六团攻打甲子山时,他们之中有200余人参加了战斗,由此便公开化了。民兵们在战场上同敌人刀对刀、枪对枪地开展了搏斗,从而得到了实战锻炼,提高了战斗力。紧接着,他们在保卫家乡的斗争中初露锋芒:一次,盘踞在沭河西岸的部分敌伪军,突然渡河到金墩、孟堰、山疃等村抢劫物资,捉家禽、拉牲畜。民兵得知后,立即包围了敌人,周围村庄的民兵也赶来助战。结果,这伙匪徒被打得失魂落魄,争相逃命,民兵们穷追不舍,夺回了牲口、物资,并击毙了11名伪军,给群众壮了胆量。战后,人民群众带上白面馍馍、水饺、面条等食品前来慰问,高兴地称赞道“咱们的民兵真是中大用哩!”
大联防显示威力
金墩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莒中县的广大人民群众,许多青壮年积极要求参加游击小组。在县委的领导下,游击小组像雨后春笋在全县范围迅速建立起来。
游击小组坚持一手拿锄,一手拿枪,时刻保卫着群众的生命财产。敌人来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既不使群众遭受损失,也不让敌人轻易跑掉。他们多次粉碎了敌人的清剿、扫荡。当时,敌情最为严重的是沭河西岸,它距横山只有十五六里。我县直机关和滨海地区的一些重要工厂均驻横山,敌人时常过河进行骚扰,严重影响着机关和工厂的正常工作。县委想过许多办法,曾把县民兵利用有利地形监视敌人大队拉到沭河岸上驻守,但手大遮不过天来,仍不能完全阻住敌人。村游击小组建立后,县委当即把各村游击小组组织起来,利用沭河沿岸防御来犯之敌,实行分段负责,日夜守卫,每个高岗,每块河滩,都有民兵和识字班、儿童团把守,几千双机灵的眼睛密切注视着河西敌人的动向,一旦发现敌情,就你传我,我传他,很快作好战斗准备,使敌人无机可乘。即使在不易防守的地段,敌人冒险闯人,也往往是一无所获,寸步难行。记得那时有个号称垛庄区“西大门”的水沟泊村,因为当地没有高岗密林,又是夏庄和垛庄两区来往的要道,确实不易防守。敌人多次偷袭,但每次都被民兵打得撇下多具尸体填人村西的马家林子沟内。为此,群众把那条沟改名为“死尸沟”。
河西之敌在连遭打击之后,便采取了集中兵力,重点偷袭一个村庄的打法。这样,我们一个村的游击小组就难以抵御。有一次夜间,敌人出动了一个中队偷袭了水沟泊村,将我莒中独立营的老赵同志捕去杀害。当晚水沟泊村的游击小组和董庄、金墩的民兵,虽曾齐心协力解救,但终因寡不敌众,未能追回。县委从这一血的教训中清楚地认识到,各村虽有民兵武装,但还没能紧紧攥成一个拳头,大敌当前,只靠各自为战,没有共同防御的统一作战方案,总是难免遭受损失。为此,县委决定“并起指头、攥起拳头”,在整个沭河沿岸实行民兵大联防,筑成一道连绵不断的铜墙铁壁,狠狠打击来犯的敌人,并规定:一村遇难,众村解围,做到在20里路之内,听到枪声齐来支援,贻误战机,执行纪律处分。于是,一个村村联防、庄庄相助的民兵联防运动蓬勃兴起。
民兵大联防一出现,便显示出巨大的威力。1943年春天,猖狂的日军从菖城、借庄及沭河以西各据点拼凑了500多人,妄图再次强渡沭河,对我横山根据地实行蚕食,他们兵分两路,从李官庄、山疃对岸蜂拥而来。我们当即集中了旺疃、垛庄两区的民兵,抢先在附近打了埋伏,乘敌渡河之际,给予迎头痛击。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晕头转向,赶紧撤回对岸,形成双方对峙。这时,有一路敌人动用机枪、小炮对我猛烈射击,组织新的反扑。由于我民兵占据的地势不利,加之武器装备较差,暂时撤到第二道防线。这路敌人乘机渡河,企图抢占高岗、岭头等制高点,掩护另一路敌人渡河。在这紧急关头,我县大队和其他联防民兵火速赶来,对敌发起了猛烈攻势。敌人仓惶渡河逃命,我民兵猛扑上去,在河滩将其击毙多人,剩下的残敌丢下枪支弹药,抱头窜回了据点。
跨过沭河追穷寇
随着民兵大联防的逐步扩大,莒中县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敌斗争出现了新的局面。
1943年夏末,正当青纱帐起来的时候,莒中县各区委纷纷建立武工队,沭河沿岸几个区的武工队又同各联防民兵结合起来,在搞好河东沿岸戒严的同时,开始向河西开展活动。民兵们在武工队的带领下,向台潍公路沿线开辟红色堡垒村,发展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势力,打击顽固分子。我们坚持积小胜为大胜的原则,采取“挑帘战”、“捕捉战”、“院落伏击”等战术,首先打击那些四处抓丁、抢劫民财、奸淫烧杀、对群众危害大的小股敌人。对于铁杆汉奸和顽固不化的伪军头目,则采取“单打一”、“掏老窝”、“枪打出头鸟”的手段,坚决予以镇压。各联防民兵还在每日夜幕降临之后,有计划地进行破公路、炸桥梁、割电线、贴标语,迫使敌人的伪化阴谋破产。
日本侵略者为了反击莒中县的民兵联防活动,又抽调大批兵力,企图在凤凰山建立新据点,控制我前、后山头渊和前、后匣石以及一溜课庄,以保证台潍公路的畅通。民兵得知后,便马上组织破袭凤凰山。旺疃区千余民兵带上各种工具,抢渡沭河,将山上的庙宇、房屋全部拆除,来了个坚壁清野,致使敌人无料可用,无人可寻。敌人在这里失败后,又在石家屯、皇姑墩再建据点。他们白天建,我们夜间拆;拆不动,就用石雷炸掉。民兵们不仅拆墙搬料,而且还在现场埋下地雷,弄得敌人提心吊胆,草木皆兵,不敢近前。
为了分化瓦解敌人,民兵们对困守在台潍公路据点的伪军、汉奸展开了政治攻势。这些敌军大都是当地人,同群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兵们利用这一条件,发动群众展开村串村,亲串亲,友串友的分化瓦解伪军活动。人们带上“告伪军士兵书”,母亲找儿子,妻子找丈夫,姐姐找弟弟,用这些无声炮弹攻心。经过亲友、家属劝导,有的携枪投降我县大队,有的装病回家,有的成了我们的内线人物,其余的人偷偷溜到城里。对待伪军中的头目,我们事先将他们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每到夜晚,派出民兵向他们喊话,指名道姓地摆他们的表现,给他们指明出路。伪军军官逐步动摇,有的在炮楼上回话,说自己是被迫干的,有的则表白自己没干坏事,要求宽大,还有的扔出香烟,以示友好。因此,有些据点没放一枪一炮,就被我们收复了。
从1942年到1945年,莒中县组成的这支坚强的民兵联防大军,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在党提出的“消灭鬼子汉奸,解放莒中”的战斗号召下,他们冲破艰难险阻,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胜利的凯歌,赢得了对敌斗争的最后胜利,从而保卫了我横山根据地及领导机关,保证了滨海地区的“横山造”兵工厂、华兴铁工厂、大鸡烟厂、玉路鞋厂的正常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对敌斗争。对于解放莒中,扭转鲁东南战局,起了重要作用。
(未校对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