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日伪军对胶东、鲁中、滨海地区实行全面“扫荡”,投入滨海的日伪军达7000多人。牛佃和带领民兵队,在这次反“扫荡”中,勇立奇功,保证了全庄没受损失,
1945年5月25日,太阳快落山了,民兵们在东岭留下一个组掩护,牛佃和带着一个组荫蔽地接近庄北林地,静静地卧在那里侦察情况。不多时,从东跑来两个敌人的骑兵,向东兜着圈子捉人。躲在树林子、河沟里的老百姓都恐慌不安。就在这时候,牛佃和带领民兵们瞄准了敌人的高头大马开了枪。敌人被意外的枪声震动得慌张起来,调转马头逃跑了。
以牛佃和为首的民兵的冷枪很有准头。有好几次,汉奸队的军帽都被打掉了,几次把敌人的行进大队打得乱哄哄的。还有一次,敌人进到窝疃庄村南,因惧怕民兵的冷枪,张望了一会子,连庄都没敢进就撤走了。
后来,敌人把兵力隐蔽在庄里,派几个骑兵在庄边活动,想把民兵引诱下来。可是,敌人的诡计没有骗得过机智的牛佃和,他领着民兵蹲在岭头上,瞅着敌人自导自演的闹剧看笑话。 有一次,敌人“扫荡”抢了一些东西,抓了几个人。牛佃和决心跟鬼子要回来。牛佃和带领着王生、王同福,紧随着区公安员王安治,悄悄地接近村东的大桥,这时候,村里的敌人正往南行进。民兵们打了几枪,敌人还是往南涌。于是四个人分成四组,顺着山沟下来。发现有3个日本骑兵在庄北乱窜,“乒乒乓乓”地打枪。他们暗暗地想:“打几枪叫鬼子把抓去的人和牵去的牲口丟下来。”
四个人被这种信心鼓舞着,从庄东绕到了庄南,敌人的大队还没有走净,他们便奔到庄里。迎面跑来一个背着马刀的青年,气喘吁吁地说:“了不得,赶快跑吧!那个门里还有鬼子!”牛佃和稳了稳情绪:“时候到了!”马上领着民兵转到东西大街,看见一匹洋马拴在洋槐树上,他们什么也没来得及想,就跑到门口朝北的院子,看见枣树上也拴着一匹洋马,往屋里一望,一个靠着墙打盹的鬼子,被脚步声惊醒了,正“呜呜”地喊叫。
牛佃和一枪打在鬼子肚子上,鬼子身子一晃,随身带的“三八式”便掉在地上。王安治又用手枪朝鬼子的头打了一枪,捡起“三八式”就跑了出去。受伤的鬼子伸手按住牛佃和的肩膀,挣扎着,牛佃和用力把鬼子推倒,狠狠地用步枪把鬼子打死了。
牛佃和与王生,一人牵着一匹洋马,提着弹药袋、钢盔和背包,急忙往外走-走到庄北,敌人打过来两炮都掠过了天空,落到外边的林地里。走到窝疃庄外,洋马“吱吱”乱叫,把老百姓都吓跑了,岭上自己的岗哨也打了几枪,直到有人喊:“咱们的人,把鬼子的洋马牵来了。”大家才定下来,欢天喜地来看洋马。
在反“扫荡”过程中,窝疃村民兵自始至终没有离开村庄。上年纪的老人都满意地说:“咱们民兵,保家可保得真好。”
新中国成立后,牛佃和曾在村里、电厂、学校等单位长期负责伙房工作。在那个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种丁作可以称得上是最好的工作了,有人戏称是“金不换”。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牛佃和就深知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一名共产党员节操的重要性。不贪公家一粒米,不拿公家一根针,这是牛佃和给自己定下的行为准则。
1958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广大农村普遍缺衣少食,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那时牛佃和在村里负责合作社的食堂,但是他从来没有往家里拿过一粒粮食。由于食物严重不足,分到每家每户的粮食不够,大部分人都只能吃个半饱,勉强维持。由于当时牛佃和家中孩子多,有10口人,粮食根本不够吃,看着正在挨饿的孩子,妻子实在忍不住了,对他说:“老牛,你看孩子饿成这样,你就从食堂带几个煎饼回来吧,反正也没有人知道。”牛佃和听了非常生气,对妻子说:“我知道家里缺粮食,可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拿公家的东西。再说,东西本来就不多,如果只顾了我们自己,其他人就有可能饿死,这种话以后不要再说了!”虽然拒绝了妻子的提议,可是孩子终究要吃东西,家里又没有几个钱,他只能到集市上去买已经冻坏的地瓜给孩子吃,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也从未向公家的东西伸手。
牛佃和的儿子曾对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俺爸爸在学校干了20多年的食堂,我连食堂门朝哪个方向开都不知道。因为他从不让我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