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冬,中共鲁东南特委和八路军驻莒办事处(即中共莒县县委)驻八区的东心河村(现属小店镇),根据上级党委关于发动群众,建立组织,成立武装,抗击日寇的方针指示,决定在这一带宣传群众,尽快组织抗日武装。当时了解到以前莒县七、八区“金钟罩”非常盛行。特别是垛庄一带,势力最强,1933年为反抗官府的压榨曾爆发震惊省内外的“垛庄青旗会暴动”。
当时,垛庄暴动虽然被镇压下去,但青旗会的正义之举在群众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我们分析认为,要宣传抗日,组织抗日武装,利用“金钟罩”这一群众性的迷信组织的名义,群众易于接受,不仅发展组织的速度会快,还能蒙蔽敌人,免遭敌人摧残,所以确定以发展“金钟罩”的名义,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
为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特委由组织部长李仲林和作民运工作的范梅圃负责。办事处则设会门科,由司鹤亭任科长,与特委领导一起抓“金钟罩”的组织发展工作。
1939年四五月间,李仲林、范梅圃和司鹤亭等同志在西辛庄召开王玉璞、张季玉、朱斑卿、王香亭、赵均平和我等人参加的会议,布置讨论发展“金钟罩”会员的问题,研究决定先在党员多,有群众基础、骨干强的西辛庄、前山头渊、土山村发展“金钟罩”组织。这些村在5月间按“金钟罩”老师的要求,举行了入会仪式,成立了公开的“金钟罩”组织。为掌握发展“金钟罩”的绝对领导权,并能较快的把群众发展起来,经县委批准,西辛庄、前山头渊、辛河三个村的九名骨干党员先经过入坛式当了传道师。
我们当了“传道师”后,除在本村发展会员外,在王玉璞、张季玉、朱斑卿等人的组织和联系下,不断地去外村发展“金钟罩”会员。入会的条件必须是:有抗日的要求,出身贫下中农,身体健康,18至45岁的男子。我们先后在大官庄、竹园、石灰窑、东车辋沟等十几个村庄发展了五六百人。到外村发展会员时,村庄离敌据点远的,多是预先同主持人约定,让其作好准备,下午我们进村写好符子,晚间举行人会仪式。去离敌据点近的村子,为防万一,我们每人自带一件武器(如步枪、手榴弹等),并带十几人的游击小组,在村外站岗、放哨,入会仪式完后,迅速离开该村。
有“金钟罩”组织的村子,每村设一香堂,晚间会众聚集在香堂,名义上是去烧香、祈祷,实际是利用群众集中的机会,进行革命教育。多是由八路军的工作人员或村党支部书记、小组长讲抗日斗争形势,讲什么是共产党、八路军,如何抗日和抗日必胜的道理。在长期的宣传教育下,是年10月以后,各村以会员为骨干,都组织起自卫队,民主选举正副队长,有的村建立起党支部或党小组,支部书记或小组长任自卫队的指导员。大村自卫队下设分队,一般的村队下设班,班有班长。自卫队成立后,在区动委会和八路军工作人员的领导下,利用秋收后的农闲季节,以五至七天的时间,普遍进行了训练。当时莒县的一、六区南部,七、八区北部村庄的人民,抗日情绪十分高涨。游击队员均有武器。自卫队员经过集训,抗日觉悟大有提高,自觉主动的参军参战、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维护社会秩序。
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群众觉悟的提高,在自卫队和抗日游击小队(组)的基础上,逐渐成立起全脱产的常备队。七、八区的北部村庄,在王玉璞、张季玉和我们的组织活动下,1939年冬初,百余人的常备队成立起来,王玉璞任大队长,王香亭任副队长,王际堂任指导员。基本上每人有一件武器,队长、指导员配有匣子枪。常备队成立不到20天,在11月24日,与八路军二支队一部配合,痛击了企图从西旺疃进犯抗日根据地的日军。击毙日军8名,迫使日军仓惶逃跑。常备队活动在横山以西的大片区域。半年时间与敌人大小战斗10多次,保卫了抗日根据地。1940年4月,各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常备队等抗日武装陆续编入八路军主力部队,在自卫队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青年队、区中队、乡分队,加上游击小队(组)和自卫队,组成了坚固的抗日阵线,金钟罩随之消亡。
莒县“金钟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各种抗日活动,从群众性的迷信组织而成为抗日武装,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未校对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