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革命孙现夫的抗战故事

蒲台烽火 发表于2015-09-20 13:29:33
    东王文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1公里,纯化镇政府驻地以东4华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过一场军民携手、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王文战役,村北有一座抗日烈士纪念亭,犹如一座永远的丰碑,庄严记载着先烈们的英雄事迹。
    今年89岁的孙现夫就是东王村人,得知记者要去采访他,他很激动,准备了很多材料等着记者前去。一进屋,孙老拉着记者的手说:“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东王文战役,但是我却亲眼目睹了这场战役,我是这场战役的见证人。”
   2_20150902160949_xdbvq.jpg 14岁当交通员
    为送鸡毛信差点被鬼子捅死
    孙现夫出生于1926年,1942年在耀南中学参加工作,1944年正式投身革命。1940年东王文战役时,刚满14岁的孙现夫被发展成为秘密地下交通员。“那是我年纪小,跑得快又机灵,所以就被选中了当一名地下工作者。”孙现夫讲到这里露出了很自豪的表情。“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一个情报通常要通过十几个交通员传送。插鸡毛、火柴的都是急件,不能有任何耽搁,一晚上跑出去一二百里送信是常事。为了安全,送信不能走好路,我都是骑着毛驴,得拣沟、险的地方走。”
    “有一次我去送信,差点就让鬼子的刺刀捅死。”孙老顿了顿说,“那天刚出村,一伙鬼子就跟来了,我赶紧钻进身边一个棒子秸垛。鬼子路过拿着刺刀乱捅一气,其中一刀离我的胸脯就一厘米距离。等鬼子走了好一会儿,我才轻手轻脚爬出来,观察四周没有人,撒腿就跑。生死边缘啊!每次送信都是把命拴裤腰带上。”
    记者问孙老:“您那个时候年纪不大,遇到和鬼子打仗您害怕吗?”孙老铿锵有力地说:“不害怕!就是到现在也不知道死是啥滋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42年鬼子进村大扫荡,见人就抓就打,我在前面跑,一个鬼子骑着马在后面追我,还想用手里的鞭子打我,可是我跑得特别快,鬼子最终没有抓到我。”说到这里,孙老哈哈大笑起来。
    亲眼目睹战役
    鬼子伪装进村围攻部队又抢粮
    孙老告诉记者,现在关于“东王文战役“的资料特别多,但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这次战役,所以他要从他的角度来给记者讲述这个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和那段曾经烽火连天的记忆。
    1940年2月,八路军山纵三支队东、西两路部队渡过小清河以后,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敌人趁我军立足未稳,发动袭击,妄图把我军分割包围消灭。孙老回忆着说:“同时,我们东王文村地理优越,每年粮食大丰收,日本鬼子看中了村里的粮食,也想趁机抢粮食。”
    1940年2月27日,杨国夫、马千里率清河军区后方司令部特务连驻进东王文村进行修整。“我家里当时住着一个班,我经常和这些战士拉呱,他们在擦拭枪支时我也凑过去看,那个时候我才真正见识了真武器。在我印象中,部队驻村后,与村民亲如—家,情同手足,积极向村民宣传抗口救国思想,鼓舞人们抗日斗志。”孙现夫告诉记者,进村后战士们有的为村民担水、有的为村民推磨推碾、有的为村民扫院子、有的精心照顾孤寡老人,为群众尽做好事,战士严格遵守部队纪律,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连村民们送给的热茶水,都不肯喝一口,部队深受全村百姓的喜欢和爱戴。“我记得部队还教我们唱歌,我现在还记得怎么唱。”孙老稍微停顿了一下,给记者唱了起来:“鬼子心似狼,来到我们村庄,奸淫烧杀又抢粮……”
    部队驻休整期间,因汉奸告密,口本侵略军纠集了盘踞在博兴、广饶,利津三县城和史口、张许、玉皇堂等据点的日伪军2000余人,于3月3日,在日军指挥官糠谷的指挥下,将驻扎在东王文村的部队团团包围。“我记得那是天刚刚鱼肚白,敌伪军和日军分四路打内线,拖着机枪、大炮像蚂蚁一样,黄压压的拉网式合击而来。”至清早,将东王文村包围的风雨不透。从杨家、崔家方向而来的一股日伪军,伪装成踩高跷、玩杂耍人员向我村渐进,村民们以为玩杂耍的来演出,正准备看热闹。当敌军行至我村东一片坟地时,立即卸去伪装,支起机枪、大炮向村内开火,顿时村内炮火连天,墙倒屋塌,百姓伤亡很大。
    战斗打响后,敌人向村里猛烈炮击扫射,驻村部队立即向敌人进行有力还击,并迅速确定作战、转移方案,先由一、二排把故人和火力诱向村东面,再由三排从村西突围。经过多次突击,与敌英勇拼杀,终于三排的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杀出一条出路,掩护司令部和部分群众,从村西冲出,然后折向西南进入运粮河,安全转移出去。   
    军司令部、三排战士和部分群众虽然突围成功,安全转移,但一、二排70多名战士和600多名群众,仍被敌人重重包围在村内。当时,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悬殊甚大。敌人有2000余人,而我军只有70多人,敌人用的是机枪钢炮,装备强,弹药足,而我军用的是步枪、手榴弹,装备差,弹药少。但面对敌人的炮火我们的战士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抢占有利地形,战上们个个端着步枪,举着手榴弹,毫无惧色,奋起还击。
    利用地理优势
    将日军引入辘轳把胡同全歼灭
    “敌人进攻被击退后,稍停片刻,敌人又像发疯似的向村内冲来。远处的敌人,战士们用步枪打,稍近的用手榴弹打,敌人冲到面前来,就用枪托砸,刺刀捅,手榴弹来不及扔出去,干脆当作铁锤把敌人砸死……”说到这,孙老一边比划着一边给记者讲述,情绪很激动。“整整一上午,第一、二排指战员共打退了日伪军的八次冲锋。中午时分,日伪军有开始组织新一轮的进攻,进攻的重点转移到了村子的北面,经过一上午的战斗,我军已十分疲惫,未打进村的敌人仍心不死,又展开了最凶猛的进攻,突然冲进了村内,封锁了主要街道巷口,我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屋战。部分群众也纷纷拿起武器,与敌人决一死战。”东王文村内有一由五条相通,而从外边乍看又不相通的胡同,称为“辘轳把胡同”,此胡同,在东、南、西、北方向共有五个进出口,俯视看形如三个相连的辘轳把组成,从四个方向看都是不相通的死胡同,而沿任何—胡同进入,里面虽巷道曲折,却巷巷相通,这就是军民抗日获得胜利的神圣掩体——“辘轳把胡同”。
    敌人进村后人地生疏,到处挨打。“辘轳把胡同”内有30多名八路军战士和600多名村民,敌人想进入,四处看看都是死胡同,又不敢进入,我军利用其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周旋战、游击战、麻雀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能打则打、不能打则走,打得鬼子晕头转向,闻风丧胆、胆战心惊。
    在与敌人作战中,当时留守在村里的群众也自发地纷纷参加了战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家的屋门拆下来绑成担架、抬伤员,帮助部队卫生员给伤员清洗包扎伤口,给伤员喂药喂饭,把伤员安排到安全的地方隐蔽起来,有的冒着枪林弹雨往前沿阵地为部队运送武器弹药,有的带领战上抢占有利地形和制高点:有的群众构筑防御工事:有的群众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白面,鸡蛋、小米等食品拿出来,把白面烙成饼,小米熬成粥,把鸡蛋煮熟送到战士面前。
    黄昏,敌人处处挨打、连连挫败,心虚胆颤,因地形不熟,误以为村内兵力众多,不敢再与我军战斗下去,于是草草收兵,抬运尸体,向杨家一带狼狈逃窜。王文战役历时一天,共打死日伪军77人、缴获大宗武器弹药,我八路军牺牲21名战士,我村民遇难7人,受伤150多人。
“这次战役我们打了胜仗,真的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次战役真是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打出了村威!”说到这里孙老竖起了大拇指。
2_20150902160928_vo47h.jpg   

亲自将“辘轳把胡同”抗战地貌制成平面图
    光阴如梭,东王文战役已过去70多年,但王文战役犹如一曲携手抗日获得胜利的凯歌,永远在孙老心中激荡。孙老介绍,辘轳把胡同建于清代,布局奇特,辘轳把胡同目前尚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房屋约10排,有部分住户,有些住户还保留着土坯房。远远看去,辘轳把胡同似乎是死胡同,没有通路,但走进去之后却是四通八达。正是因为形状像打水用的辘轳把,当地村民才将其称之为“辘轳把胡同”。 如今的辘轳把胡同久经岁月风霜,土坯房已是断壁残垣,有的甚至已经坍塌,
    孙老告诉记者,前几天他回了趟老家东王文村,又去看了看这个被后人一直流传着神秘的地方。孙老说他现在有一个心愿,就是将东王文村的“辘轳把胡同”当时抗战的地貌凭着自己的记忆制作成平面图,这个平面图里将把每家每户都准确还原,一个湾一口井也全部保留在图纸上,“如果以后这个地方修复还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希望我的平面图能助一臂之力。不仅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更将辘轳把胡同的革命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原载《鲁北晚报》,由杲阳、刘兴云采写供稿)

浏览:70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