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老人的父亲在街上炸油条卖。一天,有鬼子来买不给钱,他的父亲跟鬼子要钱时被打死了。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家里惨遭劫难,孟宪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前崔村。当时正巧有八路军驻扎在村里,动员年轻人参军入伍打鬼子。国难家仇两重遭遇当头,1944年4月,孟宪玉毅然参加了八路军,成为渤海军区四分区滨县独立营一连的一名战士。
1944年冬天,孟宪玉参加了利津战役。后来,连长看他年纪这么小就参加战斗,心有不忍,就把他送到了军区司令部,给时任参谋处长的胡兰芝当警卫员和通讯员。
老人说,警卫员的职责就是保护首长。当年他身上带着三支枪,跨两边一边一支,手里再拿支。这么多枪可不是自己用,而是给首长备着。首长需要时直接从他身上拿枪。参加解放战争时,他们的队伍解放济南打了两天两夜,子弹不停地飞过来,胡兰芝趴在了地上,为了保护首长,孟宪玉趴在了首长身上,用自己的身体给首长挡枪子。所幸,他们都未受伤。孟宪玉跟随胡兰芝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警卫员的工作一干就是五年,1950年孟宪玉复员了,老人说,当时首长很舍不得他。
复员后,老人一直很留恋、珍视自己在部队的时光。老人的女儿说,老人在部队时的一条军用棉裤洗了拆、拆了洗,这么多年一直都留着。或许,这条棉裤陪伴着老人见证了战火硝烟,承载了老人深沉绵长的感情。有它在,老人对当年的岁月就有一份念想。采访最后,老人开心地说,自己最高兴的就是自己的孙子也参军入伍了,成了一名武警战士,参军光荣啊。(讲述人:孟宪玉,居住滨城区滨北街道,原载于《滨州日报》,由田军、曲琳、冯志强采写)
浏览:6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