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足父亲

Admin 发表于2015-10-12 12:39:07
我的父亲叫赵质良,一生轰轰烈烈却又坎坎坷坷、历经沧桑!
1949年9月,父亲投笔从戎,参加了第四野战军39军117师350团。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参加了朝鲜战争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1953年回国疗养,1956年复员。
复员后,我的父亲回到了久别的家乡——湖北松滋市杨林市镇石龙桥村,被组织安排在杨林市镇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在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期间,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尽管他不属于精减对象,但他还是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于1961年回乡务农。(属于60年代精减退职职工)
我是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长大的。当我问到在朝鲜战场上生死难忘、沉痛悲哀、激动忘怀是什么感觉时,我父亲沉默了,他说39军350团在云山阻击战时,看到想要逃跑的美军蜂拥冲上我们的阵地时,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倒下了,剩下的同志没有一个贪生怕死的;在38线上撤退时,我们没有空中优势,任凭美军凝固汽油弹、细菌弹、各种炸弹的狂轰乱炸,天寒地冻,忍气吞声,受伤的战友得不到及时救治没能撤回来,他所在的二营死伤过半。能“全身而退”的“所剩无几”!
在我父亲的心里总是俩个字:“知足”,因为他活着回来了!而且还能继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精力。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质匮乏;文革期间,作为知识分子受到打压;我母亲抱怨时,仍然和我母亲说了三个字:“知足吧”!
1984年前后,中央1983年(中发54号文件)处于调查落实阶段。和父亲一起参军的战友都被认定是建国前离休干部。我所在的镇、村比父亲参军还晚的退伍军人也逐步落实政策。和父亲一起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的民办教师待遇也得到落实。母亲总是责怪他,要他找组织、找自己的部队,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耿直倔犟、刚正不阿的父亲总是说:要知足,要相信党和政府。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我们的。
大约在1986年左右,劳人计局[1984]45号文件得到落实。我父亲的工作关系转到了原来工作过的地方——松滋市杨林市镇小学。待遇从刚开始的15元每月,涨到现在的每月900多元。由于年老病多,又丧失劳动能力多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教育系统每次调资长工资要么没他的份,要么就是涨得最少的。
我的父亲在2008年患脑中风,在轮椅上生活了近7年,也是87岁的老人了。可以说我父亲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了。现在作为子女,我们想替父亲争取讨回公正的待遇,要求按照国家政策享受离休干部待遇。想让我父亲在这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中多待几天,去体验党的光辉、政府的滋润、父母官的怜爱,但看得出父亲的眼光中透漏出对社会的绝望和对单位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失望,时至2014年4月,我年近八十的母亲还到县教育局反映过问题。他不再说“知足”两字了,只说没脸见牺牲的战友,我们抗过枪、过过江、打过仗,负过伤,革命一辈子,老了没人管,没法告慰长眠于九泉之下的英灵。早知道这样,那还不如死在“云山”、“横城”、“三八线”!那里至少还有一块碑!并且在轮椅上将他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军功章、纪念章、转业时佩戴的、领章、帽徽、标有“献给最可爱的人”的搪瓷缸等交给收废品的小贩收藏了,看到这一切,心里隐隐做痛。我只有安慰他,党和政府一直在出台政策,你的事情会很快得到解决。我不想父亲带着遗憾离开,可是“他们”太慢了,垂暮之年的父亲还能等得到吗?
父亲虽然是个小人物,在日理万机的领导眼中不足挂齿,但他渴望并相信共产党的光明伟大。如果此文被某些领导注意了,让他在生命不多的日子里,能够得到党和组织的关心、关注、关怀,让他走完自己轰轰烈烈却又坎坎坷坷、历经沧桑的一生!他那充满沧桑、让战争的硝烟熏黑的脸上会露出笑容的。
谢谢那些善良关心父亲的领导!
湖北省松滋市杨林市镇赵立新TEL:15072220978
2014年8月25日
浏览:88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