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克顺讲述战友情深

Admin 发表于2015-10-13 09:28:42
一九四八年秋天,我在商洛军分区独立十四团二营四连当战士。国民党军为作垂死挣扎,集中十倍于我的兵力,企图消灭我商洛部队主力,我连奉命撤退到秦岭深处的东赵川。
由于形势紧迫,我们边打边退,在三天的冒雨急行军之后,我病倒了,还要继续行军,连部决定我和同班的邓毅发到赵川去住院。晚上,连长、指导员和我们谈了很久,安慰和鼓励我们,安心养病,早日归队。
第二天早晨七点钟左右,部队出发了。我俩呆呆地站在沟底的路边上,一动也不动地望着,直到看不见部队的影子了。不知站了多久,邓毅发同志才开口说:“克顺,我们走吧”。这时我才像从梦中惊醒。抬头望了望东方,太阳已升起老高。我突然感到很寂寞,就像一只离开雁群的孤雁。一路上,我俩谁也没有说话,都低着头走自己的路。
离开连队和战友,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加上我俩都有病,所以走得很慢。特别是我,每走一步都很吃力,两条腿好像加了几十斤重的东西,走十几步就得停下来喘口气,走了大约三个小时,才走了一里来路。这时我两腿发软,头昏恶心,每走一步都想往地上栽。邓毅发同志把我的步枪和背包都扛去了,他也累得满头大汗,汗珠直往下滴。
太阳渐渐被西山遮住,天黑下来了。我们在一个老乡家住了一夜,第二天傍晚终于到了医院的驻地一东赵川。一把盐我和邓毅发到医院报到后,院方就把我俩安排在镇西一个小山冈的背后。这里只有四五户群众,共住了二十多个伤病员。我们睡的是地铺,地上铺了很厚的干草,七八个病号睡在一个通铺上。这虽影响休息,但便于大家互相照顾,在一起有说有笑,也不感到孤单。
两天过去了,没见医生来给我们看病,更谈不上吃药了。老病号介绍说,分区在这里有个留守处,有一个连的战斗部队担负留守处的警卫。医院没有多少人,医生、卫生员不过十多个人,伤病员却有二百多。另一个病友介绍,赵川周围有八九个地方都住有伤病员,医生七八天才能来一次。王班长接过话头说:“确实如此,我们现在是十分困难,部队基本上是在山区活动,交通很不方便,敌人对我们的活动区域严加封锁,因此,药品十分困难。所以病友之间要互相照顾,团结战斗,共同克服眼前的困难,使我们的身体早日恢复健康,重返自己的连队。”
他这一番话说得大家心服口服。我们吃的是杂粮,而且要到二十里以外的地方去背。每次由留守处派干部带队,组织轻一点儿的病号去,还要有一部分人带着武器,因为周围常有国民党的地方反动武装扰乱。背回的玉米,用小磨子加工成玉米糟子,一天吃两顿玉米糊。没有油,没有盐,也没有什么菜。我实在吃不下去,每顿只吃上半小碗。
有个病友叫席孝林,是河南人,细高个儿,有三十四五岁年纪。他为人忠厚、老实,关心同志。一天开饭前,他把我叫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对我说:“小龙呀,你还很年轻(我当时只有十九岁),不吃饭会把自己饿坏的。”我说:“这里一天两顿糊汤,又没有盐,实在是吃不下去呀。”这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不大的小纸包来,塞在我手里说:“这是一点儿咸盐,就这一点儿,太少了,不能给大家同吃。”接着又叮咛我:“实在吃不下饭时,就放在碗里一点儿。”我看着这个小纸包,眼圈发热,鼻子一酸,几乎掉下泪来。我抬头望着他的脸,好久才说了一句话:“再给你留一点儿吧。”他说:“不用了,我的病比你轻得多,我快好了。要不了多长时间我就可以归队了,你留下吧。”我打开盐包,里面大概有二三两盐。虽不多,但在那样的生活条件下,把自己唯一的一点儿盐,让给战友和同志,这是何等的思想境界呀!后来,每当我吃不下饭的时候,就在碗里放上一点儿。顿时感到饭香合口,吃的也多了。就这样,我的身体日见好转。
一支针
一天,组织病号到二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扛粮,我也报了名。大家不同意我去,说往返四十余里,怕不行,经我再三要求,才同意了。第二天早上天刚刚亮,扛粮队就出发了。有二十多个人,每人带了一条扛粮的口袋,还带了两个玉米窝头,准备路上吃。要在平常,我扛个五六十斤是不成问题的,可今天,只扛了二十多斤。在回来的路上,开始还能跟上,大概走了还不到一半路,就开始掉队了。背上的粮食越来越重,脚步也乱了,两条腿发软,浑身出汗,好像背的不是粮食,而是几百斤重的石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和扛粮队的距离越落越大,前边的同志不放心,就拐回来接,帮我扛粮。就这样走走停停,等等接接,影响了大家的行军速度。我们回到驻地,已是掌灯的时候了。
 
扛粮回来的第二天,我的病又重了,一睡倒就是十几天,昏迷不醒。据说医院的医生来过两次,我们团卫生队的罗队长也来了。他用听诊器听了半天,又把听诊器递给和他同来的医生,然后小声交换意见,我听见罗队长说:“还有一支针,给他打了吧……”那个医生说:“老罗,就这一针了,如果再有……”罗队长打断他的话说道:“现在是没有药品,可我们不能眼看着战士而不顾,还是先给他打了吧。”于是给我打了这唯一的一针。这一针,也确是救命的一针。打针后的第二天,我的病就有好转了,能稍微吃一点儿东西,也能起来走动走动了。
一捆柴
病虽见好,但人虚弱得厉害,深山里冷得早,初冬季节已是寒气袭人。我昼夜围着用树枝生的火堆,一离开火,就浑身打战。开始我坐在砖上,时间一长,就感到很不好受,砖头硌得屁股疼痛难忍,我又把砖头平放下,两脚跟踩在砖头上,两脚尖儿着地蹲下来。坐一会儿,蹲一会儿,就这样不停地变换着姿势,三天三夜就是这么熬过来的。山区初冬季节,雨本来就多,大一阵小一阵地下个不停。火堆里的柴烧完了,我又到队房去抱了一小捆,伙房里的柴也快完了。
我发起愁来:柴快烧完了,夜间气候更冷,无柴可烧,怎么熬呀!请别人帮助去打点柴吧,大家都是病号,身体都不太好;天又下着雨,路滑难走,要上山就更困难,怎好开口呢?这时,突然听到屋门响,我抬头望去,只见和我一个连队的病号樊炳娥背着一捆干树枝走了进来。我立刻明白了,不知是感激还是高兴,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他。他放下柴捆说:“你的病刚好些,顶不住寒冷。”在他坐下以后,我才发现他头上还冒着热气,裤子湿了大半截,沾了许多泥土,手上、脸上也沾了不少泥。我又看了一眼柴捆,都是胳膊粗的干树枝,却没见砍柴用的刀。我奇怪地问:“你的砍柴刀昵?”他笑了笑说:“天下雨,砍下来的树枝烧不着,所以我在山坡上全捡的是干柴,虽被雨打湿了,也比刚砍下来的湿柴好烧得多,你先把柴放在火边烘一烘,然后再烧就好着了。”他想得多周到呀!我抬头望着他,鼻子直发酸。他站起来,解开绳子说:“这一捆够今晚上烧了,我再去拾几捆来。”说完出门走了。
一连几天,他天天送柴来,使我得以在火边度过了难熬的几个昼夜。病,渐渐好了,为尽快恢复健康,实现早日归队的愿望,我们主动组织打柴来锻炼身体。经过四十余天的锻炼,我们的体质都增强了。于是向医院提出了归队的要求,经医院检查批准,我们营有十二名战士可以归队。留守处的同志把我们叫去,指定了带队的负责人,并告诉我们:部队现驻在西京公路边一个叫介牌的地方。我们依依不合地告别了朝夕相处的病友,走上归队的征途。怀着必胜的革命信念,带着战友的深情厚谊,奔向各自的战斗岗位。
浏览:60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