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错综复杂、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环境中,刘伯承司令员审时度势、果断精湛的军事指挥,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作风,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时,我曾在刘伯承司令员身边工作,现撷取刘司令当时战斗生活的几个片断——
料敌计险知己知彼
人们通常都知道,军事上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但是,要做到明于知己,又不暗于知彼,该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要花费多少心血,因为这是指挥员正确决心的基础。刘司令员常常提醒大家:“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他不仅要求自己的部属和参谋人员,对当前的任务、敌情、我情、时间、地点了如指掌,而且他自己一向也以身作则,他和他的军事上的助手——李达参谋长,都是身躬其事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对每时每刻敌情、我情变化的了解,从不问断。
记得一九四七年十月中旬,为寻求战机,部队向蕲春、广济一线展开。过了洗马畈,攀上三角山主峰,那时寒露已降,落叶萧萧,大别山上秋风飒飒,枫叶如丹。刘司令员拄着竹竿行军,大汗湿透了衣襟。大山一上十五里,连上带下足足费了一天时间。鸦雀归林、暮霭沉沉时,指挥部宿营在山坳的一个小山村里。首长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以为,白天爬山行军实在太累了,这一下首长该休息一下了。但刚进村住下,司令员找到李参谋长,又开始了工作。他们对一天的敌情、我情变化;大别山区敌人每个团、旅,他们上午几时在什么位置,下午几点到了付.,么地方,企图是什么;我军每个团、每个旅在什么方位、担任什么任务,下一步如何动作了如指掌。他们的话,让人听了心服口服,简直叹为观止!首长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对敌情变化不间断的了解,这是两位首长之间不分寒暑,不合昼夜的必修课。正因为我们的指挥员对敌情、我情的准确掌握,才能使自己部队“四动必彻”,陷敌于“四动必忧”之境界。
这一年十月间,当我军已控制长江北岸达三百余里,威震大江南北时,从武汉方向出发之敌四十师和五十二师,他们仰仗兵力雄厚,企图阻截我们,并想一日鲸吞我军一支小部队。刘司令员立即命令,以这支小部队作为诱饵,引逗着这两个师的敌人步人险境。刘司令员已在浠水东南的高山铺一带布下了口袋阵,用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办法,让小部队用拖刀之计,把敌人牵进伏击圈。我军于一九四七年十月二十六日晨,一举歼灭了敌人四十师和五十二师的一个旅,创造了一个在敌重兵面前能打歼灭战的光辉范例。指战员们亲眼目睹了刘司令员高超的战术指挥,无不欢呼雀跃、额手称庆。战士们竖起大拇指称赞说:“司令员能指挥敌人,能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但司令员却深有感触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不受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放清香!你不了解敌人,敌人肯听你指挥?你想牵人家鼻子走,人家会让你牵?打仗也不能剃头担子,只凭一头热嘛!”
严格要求爱护战士
刘司令员向来主张“慈不掌兵”,但他又非常“爱兵”。他主张部队打仗要善于机动,敢拼敢走,为夺取胜利,要能忍受得住任何艰难困苦,不怕牺牲流血。他认为,“山羊能走过的地方,人就能走过;一个人能通过的地方,全军就能通过。”他还认为,“脚是决定胜利的基本条件,手是争取胜利的工具。要充分发挥手和脚的作用。”他号召部队要以男子汉戴英雄巾的气概,来认识“勇”字,为夺取胜利,勇于流血流汗。这些都可以看出,司令员对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但司令员又非常“爱兵”,任何一点用兵不慎和无谓牺牲,他都痛心疾首,不肯原谅。他常常告诫各级指挥员:“不仅要对歼敌三千负责,而且要为自损八百负责。”每仗结束,他都要亲手计算敌我双方伤亡比例,如果是五比一、十比一,他便认为仗打得可以;如果是双方比例相近,他便认为仗打得不好。
他对非战斗减员,更是十分重视。司令员在冀鲁豫边区干部会上,曾批评一个单位由于征兵时要求过严,致使一个生理有缺陷的人自杀的情况。他说:“有的人说癞子没资格当兵,人家一天能干十六小时的活,还没资格当兵吗?结果把人家气得跳井。我们怎么能这么对待一个青年!”他还说兵员是不易找到的,并举出历史上的教训说:“拿破仑的成功就在于搞了‘血汗上税’,其失败也在于此。我们不这么干,我们靠的是群众的觉悟,群众自觉支持我们。”首长这是告诫干部,拿破仑虽然实行强迫征兵制一“血汗上税”,得到了大量兵员,成为他打了许多胜仗的重要因素;但也因此造成了广大人民的痛苦,成为他失败的重要因素。司令员用这样的例子提醒教育大家,一定要爱护兵员,爱护青年参军的积极性。
打高山铺战役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部队,向高山上派出半个班的战斗警戒,由于雪重雾浓,大雪封山,下山时迷了路,后来这半个班又与敌遭遇,结果这六个同志都没有回来,全部牺牲了。司令员听到这个汇报,亲自找来这个部队的指挥员,向他询问,为什么派出这半个班的战斗警戒?打算怎样收回?事先想没有想到这支部队会跟敌人遭遇?估计到没有这几个同志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当首长知道正是由于这六个同志的英勇作战,才保障了部队翼侧的安全,这是以小的牺牲,换取了大的胜利的情况时,首长这才舒展了一下眉头。
但当他问到牺牲的六个同志都叫什么名字?都是哪里人?是共产党员,还是候补党员时,这位指挥员一时语塞,回答不上来。司令员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人民把最好的子弟送到前线上来,他们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你怎么会忘掉他们的名字?中国古代把开国立疆的功臣,用丹青绘上绣像,供奉在凌烟阁中,千秋万代受人瞻仰。古代尚如此,今天我们应该做得更好。我们决不应忘记他们。你查清楚他们名字再向我汇报。”这位指挥员回到部队把这六位烈士的姓名、籍贯、政治面貌向首长作了汇报,并把他们的英雄事迹通知了当地政府,首长这才表示满意。正在这时,有位纵队首长派人给刘邓首长送来几套棉衣,首长当即决定,把这几套棉衣送给单独执行警戒任务的战士们。
胸中装着人民群众
在战场上,刘司令员统率大军,叱咤风云,出生人死,驰骋战场,所向披靡,使敌人闻风丧胆;在平时,他却虚怀若谷,谦恭和蔼,心细如缕,胸中装着人民群众。从进军大别山开始,刘司令员一再强调在大别山地区,由于敌我斗争形势出现过“拉锯”局面,敌人把老根据地人民害苦了,我们进军别给人民增添负担。因此,部队进入大别山,是背着银元走路的。首长还特别强调要买卖公平,要先付钱,才能称粮称草。
由于在进军途中,战斗十分频繁,生活又十分艰苦,部队中怕苦怕累情绪一度上升,司令员立即教育大家,我们志在“三山四河”,要占领桐柏山、伏牛山、大别山,解放江、淮、河、汉之间的中原大地。要为扭转战局,解救人民,不辞劳苦,贡献一切力量。刘司令员热爱人民,理解人民,深入群众,深知群众。记得部队刚进入大别山,当时正是桂花飘香季节,战士们多么想看到老区人民像当年欢迎红军进村时的情景一样,来欢迎自己的场面啊!战士们看到大别山的头一个村子,他们是跑着步进村的。但进村一看,真像兜头浇了一盆冷水,村里竟是十室十空,村里的男女老少跑了个精光……
面对此情此景,不光战士想不通,就连首长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很不理解。有的同志说:“还是老根据地、老区人民,怎么是这般光景?”还有的人小声嘟囔着,不满地说:“我们进村了,他们竟跑得一干二净!”不想这几句牢骚话,竟被司令员知道了。首长严肃地批评教育说:“这样做,正是老区人民聪明之处,说明他们斗争经验越来越丰富在大别山区活动的我军指战员了。”刘司令员接着又解释说:“群众不肯作无谓的牺牲,他们这是跑给敌人看的!”一些同志仍然迷惑不解,对首长的话半信半疑,有的同志反问首长:“怎么是跑给敌人看的?明明是我们进村,他们才跑的嘛!”司令员不厌其烦、非常耐心地说:“这里敌人的‘三网’势力很严重,敌人有谍报网、公路网、碉堡网,群众这是跑给敌人看,他们只要摆脱敌人羁绊,肯定会暗暗接近我们的!”
果然不错,夜里,山上就有老乡从敌人裹胁的地方跑回来,进村来欢迎我军;群众告诉我们,后山沟敌人准备修公路,地主的房子已改成碉堡,村里还住着敌人的乡保队、谍报组;敌人用酷刑“钉肉门神”来对付接近我地下党和游击队的群众。他们逮住所谓“通共”的人,用数寸长的大铁钉,把人的手脚钉在大门一卜,使人流血致死。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再想想司令员进村时讲的话,大家暗自钦佩,都感到首长真是料事如神,能掐会算。司令员非常谦逊地说:“我既不会掐,更不会算,我只知道不了解自己的人民,什么事也做不成。”
戎马倥偬著述多
人们有的时候想做点事情,比如写点东西,可又没有写成,后来就归咎于客观环境,怪条件不好等等。刘伯承司令员在军事上造诣极深,是我党我军著名的军事家,可是他的军事著述和译作,却都是在极不平常的环境中进行的,写作的条件很不好。刘司令员一生到底有多少著作,这有待于我们一些有关同志长期地艰苦地去收集、整理才能知道。但是有一点很清楚,烽火连天是他著作的时代背景;风餐露宿是他写作的条件。在硝烟弥漫的太行山上,在戎马倥偬的大别山里,在黄土漠漠的冀鲁平原,在云遮雾障的豫皖水乡,刘司令员总是在紧张繁忙的作战之后,顾不上抖落身上的灰尘,来不及恢复一下体力,深夜在放大镜和油灯的陪伴下,通宵达旦地从事写作。
司令员曾经风趣地说,他的著作差不多都是在飞机大炮的“督促”下写成的。大别山斗争形势十分紧张,敌人抽调了三十三个旅对这个地区进行围攻与“扫荡”,我军要与数倍于我之敌周旋于崇山峻岭之间。
在进军大别山前后,刘司令员就写了八九篇重要著作,重校了《合同战术》上部,作《重校合同战术上部前言》,总结了鲁西南作战经验,写了《敌前渡河战术指导》和《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等文章。不难想象,我军在进军大别山途中,要跨黄、渡汝,经过七八条河流,司令员把《敌前渡河战术指导》写好后,再发到营、团指挥员手中,对这些指挥员来说,简直是困递绣花枕,饿给“黄金塔”。怪不得不少指挥员接到这本书后竟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学习。
当时,如何巩固大别山根据地,是毛主席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毛主席提出可能有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刘、邓首长交了很好的答卷,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做了响亮的回答:我们在大别山上不光站住了脚,而且争取了最好的前途。
由于刘司令员既要运筹帷幄,指挥作战,又要通宵达旦地总结经验,进行写作,他仅存的好眼也因负担过重而发炎。当时又在缺医少药条件下,随军军医也只能用消毒水给他清洗一下。眼睛的局部发炎,又引起了体温增高,但他仍不肯停止写作,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向来反对“浅尝辄止”的治学态度,为培养部队指挥员的指挥作战能力,他从来是不辞劳苦的。因为身体有病,体力渐渐不支,再加上大别山山势很高,山路陡峭,司令员常常拄着棍子和战士们一样步行,有时骑在马上边走边办公,使他身体更弱了。为使他恢复一下体力,指挥部的同志派人给他绑扎了一副担架,并且调来几个身强体壮的战士,希望首长累时能坐在担架上休息一下。但司令员执意不肯。人们一再苦劝,说首长体温越来越高,在山路上骑马容易坠镫落马,这是十分危险的。但司令员微笑着,连忙摇了摇手说:“不会,不会。人不怕死,马才怕死哩!我只要牢牢骑在马背上,它会拣好路走的。老马识途嘛!”尽管疾病缠身,司令员却扬鞭跃马,向深山更深处,盘旋而上。他一面谈笑风生,一面琅琅背诵着前人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司令员高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全军指战员是莫大的鼓舞。
使自己转危为安 让敌人化夷为险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四日,邓政委和李达参谋长仍留大别山坚持斗争,刘司令员带着指挥部,还有中原局随行转移到淮河以北。行至河南光山县西南的北向店附近,跟蒋介石的王牌主力十一师不期而遇。由于刘司令员对敌情作了准确的判断,用仅有的一点警卫部队遏止住敌人,指挥着机关作了胜利转移。凡是目睹或者耳闻这次胜利脱险的指战员,对司令员果断精湛的军事指挥都赞叹不已。当时情况是这样,在南线,敌人有两大主力:一个是全部美械装备的新五军,一个就是这个“赫赫有名”的十一师。据说,这两支部队参加过缅甸远征军,是蒋介石多次“校阅”过的王牌,最有攻防力量,这是敌情。而我们的情况是:尽管多次精简,野司机关仍然庞大,除了少量警卫力量,机关多是徒手。司令员非常风趣地说:“我挑着一担电灯泡,打又打不得,碰又碰不得!”
这一天,夜黑无用,伸手难见指掌。敌十一师本来奉命到淮河边上去迎头堵截我军,他们应该由原驻地往北行动,但因天太黑找不到向导,敌人糊里糊涂竟往西疾进了大半夜,天亮前后,就和我指挥部同宿一处了。当夜,从敌人占的村子里跑来一位老乡,老乡把离这里三四里的村子驻了军队的情况,向我指挥机关同志报告了。按照正常行军路线,也正是这天晚上,我军一纵队要通过这个村子,所以老乡的报告,并未引起我指挥部同志足够的注意和警惕。这位老乡离开了指挥部,但是出于对自己部队的关怀,还是不放心,见一处灯亮,竞循着灯光,找到了刘司令员的房子。司令员听老乡报告了情况,十分重视。首长问老乡:“他们进村干了些什么?有什么动静?”“天黑雾大,我看不清楚。他们进村,我翻墙跑出来,跑到村外,只听他们乒乓砍树……”
“这是敌人!”首长立即作了明确的断定,并马上命令:“向敌人占着的村子派出侦察,向敌方派出战斗警戒;派人通知张际春副政委和中原局立即转移;派人去传令命一纵接应;机关全体人员立刻转移!”司令员决定亲自带着一个半警卫连掩护机关撤走。指挥部刚离村,敌十一师发觉了我们。敌人轻重机枪向司令员站着的小土包附近射击起来,当时负责指挥机关转移的杨国宇处长一再催促首长离开危险地带,但司令员沉着地指挥战斗,不肯先走,他斩钉截铁地说:“不联系上中原局和际春同志,我是不走的!”我们指着刘司令员身边正在撤退的便衣队伍,告诉他中原局同志已全部脱险了,他见张际春副政委也到了,这才上马离开危险地界。
那天雾很大,敌人看不清我们,但敌人吃准我们战斗力不强,疯狂向我们追扑过来,却遭到一纵同志勇猛的杀伤。一纵同志虽然神速赶回来,打得又非常勇猛,但他们总感到内疚,心情无比沉重。因为当时他们负责保障指挥部翼侧警戒,让野司首长遇到危险,他们的纵队和旅的首长每提起这件事,心里都觉得难过,总是说:“我们是保‘驾’官哪,让首长受了惊扰,这是我们的失职!”
刘司令员却不以为然,到了豫皖苏根据地,见到了陈毅司令员、张国华司令员,又当着一纵首长,他说:“在淮河边上,我遇到了危险。大家都看过《水浒》,真像演了一出李逵力杀四虎的戏:一纵同志就像李逵,我扮演李逵他妈!李逵背着老母上梁山,走到一所山神庙里,他母亲口渴了,要李逵下河舀水来喝,水舀来了,老虎把他妈背跑了!是我派一纵同志先行一步,为的是卷肃清淮河边上的残敌,便于我第二天渡河。我派他们舀水来喝,我差点被虎背跑!是人民群众帮助了我们,才没吃敌人的亏!”并颇有风趣地说:“真是马克思在天之灵!”“好!”陈毅司令员听完刘司令员讲的故事,也深为感动,他说:“在战场上,就得冒几分风险!要的就是果断指挥,使自己转危为安,让敌人化夷为险,这就是胜利嘛!”两位首长这一说一笑,连一纵同志听得也颇感释然。
刘司令员在大别山上,酷似耐寒的冬青,经霜的红枫。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不知疲倦,敢于斗争,又善于胜利。他高尚的革命情操与优秀的品德,将永远激励我们为祖国为人民而奋进。
浏览:6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