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年夏天,渤海军区抗日军民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渤海军区首长杨国夫、景晓村、刘其人、周贯五等同志,都亲临前线。渤海区党委宣传部长兼渤海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陈放,也亲自带队上火线做宣传鼓动工作。这时,他认为:应当赶陕成立画报社,在准备大反攻的火热斗争中发挥画报的战斗力量。在这以前,他就对我和刘实同志(我们两个都在区党委所属的《渤海日报》社当美术编辑)几次谈到要筹建渤海画报社,并给我们看外地寄来的《晋察冀画报》、《山东画报》、《胶东画报》等等。我们听了他的意见十分高兴,积极要求赶快把画报社成立起来。接着,首先调来的是耀南剧团的孙迅涛、军区《前锋报》印刷厂的刘培玉、耀南中学的张文江,加上我和刘实,共五个人。
一九四四年七月初,在渤海军区政治部驻地一博兴县陈户店,由陈放主持开会,宣布渤海画报社成立。渤海画报社受渤海区党委宣传部和渤海军区政治部双重领导,社长由陈放兼任;出版十六开月刊本《渤海画报》,性质是图文并茂的综合性文艺杂志,印刷发行由渤海日报社兼管;画报内容和发行份数要兼顾部队与地方,大体是军内外各半。为照顾采访需要,每人发便衣和军装各一套,下农村穿便衣,下部队穿军装。现有的五位同志,算是个编辑组,我任组长。这个编辑组除管采访、编辑出版铅石印画报月刊和油印《火线画报》外,还要管制作领袖像、编绘小册子、设计宣传品、参加火线宣传等,实际是区党委和军区的综合美术服务部。这时夏季攻势的第一阶段已经打响。
我们的画报社成立会匆忙结束分头行动。刘培玉和张文江回后方办理画报印刷发行等具体业务。我和刘实、迅涛随陈放到主力部队去参加强攻蒲台县龙居店据点的战斗,从搞火线宣传当中搜集第一手资料,编印《火线画报》,并为《渤海画报》月刊本创刊号准备稿件。龙居店据点拿下后,部队经过短暂的休整,接受新的战斗任务:围攻张许据点,为解放利津城扫清外围。我们利用战斗空隙编印第一期《火线画报》,红色油印八开两版单张,内容主要报道夏季攻势战况。
由于亲身参加了战斗,搞出的画面很真实,连队战士看了,十分高兴,很受鼓舞。有的战士说:“这油印画报又快又真实,昨天的事今天就印出来了。”有的战士说:“下回打仗,我也创模范事迹,上上火线画报,光荣光荣!”有的连队让干部捎信来,要求画报社派人在下次战斗时和他们一起行动,把他们的事迹画出来,登《火线画报》。军区首长听了部队反映,也很高兴。杨国夫司令、景晓村政委及陈放部长对我们说:今后要把文艺战士作为战场上的“特种兵”使用,下一步要为强攻利津县城扫清外围,你们把油印机带到战壕基干沟里去搞,在战斗中随时印发《火线画报》,鼓舞士气。
根据首长指示,我们改变了工作方法,油印员背了油印器材随军区首长行动,管印《火线画报》;我和迅涛、刘实,带速写本上火线,在战壕里画速写、编说明文。每天到油印机旁交稿,编出版样交首长过目后马上付印。同时各人兼当“邮递员”,带上一大卷((火线画报》下连队,在战壕里分发。在战斗的空隙里,战士们看了《火线画报》斗志更强了。
一九四四年八月,主力部队围攻利津城的前夕,张文江同志由后方到前线刻印《火线画报》。我和迅涛为画报月刊本创刊号组稿,同时投入了打利津城的火线采访、对敌喊话和战地标语漫画等工作。到八月底,全渤海的秋季攻势告一段落,开创了渤海军区的新局面。我们随军区司令部机关住到利津城东的农村里,立即着手整理各人手头的美术稿件、选编《火线画报》材料和约来的外稿,内容即以蒲滨利战役的综合战果和英模事迹为中心。由于《渤海画报))是文图并茂的综合杂志,约来的文稿占了一多半,而且包括了多种文艺形式,只靠我们四个人很难处理得又快又好,就特邀彭飞同志帮忙处理文稿。他不但慨然应允担负选稿编排,而且写了些好稿子。
在印刷方面,渤海日报印刷厂试验成功了一项新技术:排好铅字版,用石印药墨翻下来落在药石上,同套色石印一块印。由于办画报经验少、物质条件差,创刊号印成时已是一九四四年底,只好在封底里改为十二月出版了。
《渤海画报))月刊在一九四五年一月出第二期,二月出第三期,到了过春节的时候,渤海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为此,春节前,渤海画报社的同志们赶制了一批年画,内容包括春节文娱活动、拥军参军等。印发以后,因内容落后于形势,群众议论纷纷。陈放对我们提出了批评,并要求我们发扬上火线的精神,以农村为另一条“火线”,深入农村依靠群众搞好创作。我们就换上便装分头下农村去了。交稿后,陈放等领导同志很满意。《渤海画报》第二期连环画报道“未婚妻劝郎参军”,就是那时画的参军题材之一。
画报社深入农村的几位同志,通过实践,对毛主席提出的工农兵文艺方向有了进一步体会。在第三期《渤海画报》发稿前,我们开了个思想总结会,将会议内容整理成一篇小论文《谈谈群众的创作方法问题》,登在画报上。现在看来,全文论点虽不够深刻全面,但结尾的论断“只有为了群众,相信群众,学习群众,忠实为他们工作,才能真正创作出好东西来”大体还是正确的。《渤海画报》第三期发到读者手上时,已是一九四五年三月问。许多欢度春节开展参军运动的内容都成了历史记录,落在大反攻的斗争形势后面了。为了紧密配合当前斗争,我们决定改版,由月刊改半月刊,由订本改单张,每期报纸两面印,共八开四页,仍用铅石合印。出版期缩短,省去装订,发行就快多了。后来军区印刷厂成立画报印刷车间,一时还掌握不了铅石合印,单张画报改一周一期,用四开油光纸单面印,石印套色不分页,能存能贴,发行更快。画报新闻性增强了,综合文艺性减弱了。
抗日战争后期,军区要我们开展部队摄影工作,并积累真实性最强的摄影资料。但因地区被分割,摄影器材搞不到,画报社内还建立不起摄影工作机构。看到((山东画报》和《胶东画报》刊用的铜版照片效果很好,我们很着急。特别是看到那些印刷清晰的毛主席、朱总司令等领袖照片,实在羡慕,马上剪贴起来作为宝贵资料,恨不得马上把摄影工作和铜版印刷掌握起来。迅涛同志在这方面更是个积极分子。
一九四五年十月,他和马振龙、小黄三人一起,到鲁中南去找老((山东画报》的同志,一方面汇报画报工作,一方面学习部队摄影。
一九四六年夏天,打开德州以后,摄影器材有来路了,在农村驻地搞起了简陋的暗房,自己冲洗放大,算是有了摄影机构。但因缺乏铜版制版条件,无法在画报上印,只能搞些小型摄影展览,保存一些部队摄影资料。
一九四七年底,军区的《前锋报》和《渤海画报》停刊。我于一九四八年二月到华东军大土改队去学习。一九四八年秋,我在华东军大提前结业参加打济南以后,又被调回渤海军区政治部,准备画报复刊。其名称与渤海军区报纸《前锋报))对应,叫《前锋画刊))。我们在画报上刊登照片的夙愿开始实现了。
一九五O年初,新成立的山东军区重建山东画报社,我们渤海画报社的大多数人,济南山东画报社与先到达的((山东画报》、《胶东画报》、《滨海画报》的一些同志,合编成立一个二十人左右的画报班子,主要担负((战士画刊》的出版任务。从此,渤海画报社的历史使命就算完全结束了。
浏览:9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