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边区民众剧团和陇东剧团都不在庆阳,地委和旅政治部确定,剧本由旅宣传队突击排练,在“三八”节演出。这一决定在旅宣传队传达后,我队同志都以能担负这一任务感到高兴。马老的《大家喜欢》,已有腹稿,剧本尚未写出。我们未看到剧本,不知有些啥角色,我们还有一个困难,就是没有女演员,而这出戏必须在七八天排出,能不能担负起这一光荣任务呢?马老好像猜到了我们的心思,第二天就来宣传队,进一步作了动员,介绍了《大家喜欢》的剧情:这是一出描写边区一位乡长和群众改造二流子、发展生产的喜剧,他还带来了剧本一、二场的草稿。我们抓紧定排演计划,排演室挂起汽灯,突击排练开始了。
马健翎同志边赶写剧本,我们边排练,队里派有专人联系,马老写好一场,即送回一场。约两天剧本全出来了,我们把剧的大致眉目也排出来了。马老稍加休息后,来到我们宣传队,听了汇报,并看了一次排练。我们说条件限制,怕演不好,马老却鼓励了我们一番,说宣传队的战斗作风好,才三天时间,戏的情节就可以看出来了。马老结合每个演员的具体情况,着重指出要以“情”动人,在表演上下工夫。经马老指点,我们对剧情理解得更深了,便进入分场细排。马老住在庆阳县北大街地委宣传部,宣传队在县城北门内,相距很近,因此他经常亲临宣传队指导,为琢磨排好这出戏,他常常夜不成寐,当他有了新的想法,往往摸黑来宣传队。
三八五旅宣传队以演部队戏为主,虽然也演过《生命在召唤》、《悭吝人》,可女演员都是从部队机关借调的,演《血泪仇》等剧也多是在兄弟剧团演出后排演的,这次没有这些有利因素,但有一个很大的有利条件,就是马健翎同志亲自来指导我们排练。排练中,马老对每一唱腔,每一对话都要求很严。如乡长和王三宝的对话中,乡长语重心长地批评王三宝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还虐待妻子,要好好接受改造时,他不服气地说:“我又不是泥娃娃,摔不烂!”但演员对“烂”字总说得轻而短,语气不足,观众也不易听清,马老反复示范,加重了“烂”字的语气,声音拖长一些,就生动多了;又如王三宝转变后,听冯二婶子夸了他两句,就不好意思地说:“冯二婶子,我想我的羊娃咧。”
冯二婶子道:“想羊娃咧?想羊娃的妈咧!”马老说,这句话语气对,加上表情就更生动了,他就作了示范,把下嘴唇撇得像一枚红枣似的说:“想羊娃的妈咧!”饰冯二婶子的演员,每演到这里,都能得到观众的满堂喝彩声和掌声。我队演乡长的是刘三同志,他把一个老成持重、助人为乐、大公无私、耐心改造教育二流子的老人形象演得活灵活现;演冯二婶子的是杜震同志,他是我队的台柱子,在《悭吝人》等剧中演过主角,这次反串冯二婶子,也极像一个乡村老太婆;
演王三宝的是陈生波同志,他把这个二流子演活了,一举一动和思想转变过程,都掌握得较好。其他演员,也基本把握了角色的性格,一招一式,唱、念、做,基本合乎剧本要求。一次深夜彩排后,马健翎同志点头了。“三八”节上午,在陇东大礼堂演出。天特别冷,北风呼啸,天空昏暗,礼堂窗户既无糊纸,更无任何取暖设备,加之当时庆阳妇女还较封建,动员她们出来看戏,也不容易。经过地、县宣传部门和妇联会同志的努力,礼堂坐满了人。我们看见都很高兴,特别是演员同志,化好妆,脱掉棉军服,穿上单薄的戏装就上台了,决心把戏演好。
从开演到结束,两个多小时,生动的剧情把观众紧紧地吸引住了,都说演得真像。马健翎同志在那么冷的情况下,也坚持和观众一起看完了演出。幕刚落,他就走上台向大家祝贺,说这么冷,都辛苦了。我队领导说:还没有把剧本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马老说:只排练了七八天,这就不错了。过了两天,我们把《大家喜欢》向部队演出。那天晚上,陇东人民尊称’的王善人(旅长王维舟)、马青天(专员马锡五)和军队、地方机关一些干部也来看戏了。由于第一次演出后马健翎同志再次指导了排练,因此第二次演出效果更好了,台下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笑声,观众情绪非常活跃。
此后,《大家喜欢》就成了我们宣传队的保留剧目,经常给部队和群众演出。(康志强 )
浏览:5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