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驻在河北平山县的陈家院村,摄影科也在这里。科长沙飞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把我分配到距陈家院有六七里路的支交沟村去,那里有摄影科领导下的一个股,股长是罗光达同志。这是专为筹划出版画报而设的组织,成员不过七八个人。来到这里,却意外地碰到了在北平时一块当工人的旧友,一个是刘北方,一个是康健。这两人都是照相制铜版的能手。.器材方面有一架大型的专为照相制铜版用的照相机。这架机器在中小城市都不大容易买到,算是很宝贵的了。这架机器在以后的画报出版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每次反“扫荡”,我们都把镜头、镜腹藏起来。支撑机器的木架子有二三米长,我们把它拆散开来,散抛在山坡上。
反“扫荡”完毕,再收回来装好使用。这木架质地好,是菲律宾木做的,历经日晒雨淋,也不变形。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架机器仍很好使。一九四一年夏秋之交,苏德战争爆发不久,晋察冀军区又开始了反“扫荡”作战。我们把物资藏在一个大石洞中。这石洞又曲折又深邃,洞底是一块有一问房子大小的平石头。这洞很通风,藏东西不致霉烂。敌人两次来到支交沟搜索,我们都未受什么损失。他们知道陈家院是军区政治部所在地,所以烧杀得也最残酷。这一天,我们正在山巅上,极目望去,陈家院浓烟滚滚,沿滹沱河左右,几乎每一山沟、每个村庄都燃烧着。
十一月左右,敌人败退,外出随军作战的同志们都回来了,又开始搞物资器材。我和新来的沈金石,曾先后两次去唐县申南村,边区的工业都在那里。工厂替我们制造了一部铅印机。我们用十来匹骡子,把机器从唐县运到平山,经过二百多里的山区小道,又是隆冬天气,行走困难。机器是用生铁铸成的,如果骡子跌倒,便会把机器弄碎。我们一路上小心谨慎。我们在途中度了春节,吃了一顿草子面、萝卜馅的饺子。机器总算顺利运到家了,装置起来,试了一下,还可以用。因是铸件,有的地方有孔洞,须用铅或铜把它补上。这部机器看起来又笨又重,还得用人力摇动,但对印刷画报却起了很大作用。不久,又买了两三部石印机,也是在唐县搜集到的。我们还在边区化工局搞到一些药品,如酒精之类。但我们需要的重要物资边区没有。这时候又来了十来个新同志,他们是从平西军区调来的,都是从北平出来参加抗日的印刷工人。他们的技术都很高,尤其是其中的何重生同志,在制铜版、照相方面是个多面手。这些新战友的到来,大大增强了出版画报的实力。一九四二年初,出版了《时事专刊》。
一九四二年五月一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了。沙飞同志担任主任,政治指导员是赵烈同志,画报社人手都齐备了,缺乏的是物资。为此曾三四次派人去敌占区边缘,通过商人购买物资,也只能弄到一些胶卷之类的次要东西。后来听说第一军分区有办法,便派人到一分区,找到总务处副处长。他住在易县狼牙山下一个单独的农合中。他手下有一个人能在北平、保定等处搞到物资。他不但能搞到,还能够从敌占区运出来。沙飞同志亲自去了一趟,并决定派技师王丙中同志去北平采购。此后物资来源基本上有了保障。
一九四二年七月七日,出版了《晋察冀画报》的创刊号。按照军区政治部出版这一大型画报的计划,除了在抗日根据地发行,还发到国统区,以扩大八路军在敌后抗战和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影响,所以照片说明是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英文部分请从北平来到晋察冀边区的英国人、燕京大学教授林迈可校勘。随着日本的投降,我军很快收复了张家口。这虽是个中等城市,却是晋察冀军区拥有的最大城市了。跟军区机关一起,晋察冀画报社也进驻张垣。这时局面大为改观。画报社扩大了许多,技术人员多,机器多,任务也加重了。
印刷画报所需的物资和照相器材,张家口还是供不应求。有的器材根本买不到,就像铸铅字的铜模,德国的蔡司照相机,只有在国民党刚刚从敌伪手中接收过来的北平、天津才能买得到。北平早就有我们的采购人员。一九四五年秋,我和小白同志奉命秘密去北平,采买一些必要的物资,并调先去北平采买的王丙中回张家口。我脱下军装,穿上新买的细布棉袍、棉裤,穿上新布鞋,戴上一顶和脑袋不相称的呢帽,觉得挺体面的。一路上颇为顺利,从怀来下火车,再过岔道进入国统区,从居庸关买票上火车,还看见铁路两侧日军的岗哨,对过往行人也不盘查,往日那样骄横、不可一世的威风没有了。
北平的街道满地灰尘,电车破破烂烂,车门口、车窗上都挤满了人,人也穿得很褴褛。交通警的台子上照例有一把遮阳伞。伞柄东倒西歪,遮阳的伞布,烂得一条一条的,活像个叫花子,在寒风中哆嗦着。我怀着感慨的心情,去王府井大街买照相机。那是外国洋行集中的地方,买架照相机并不费劲。然而,到了王府井大街,才看到它的真面目,洋行虽有,货品奇缺,更没有画报社所需要的那种德国照相机。
第三天,找到了王丙中同志,一方面催他回张家口去,再则问他买到了急需的物资器材没有。特别是那一副铸字铜模,现在终于买到了。可是数量很大,关卡检查很严,难以运送出去。后来和几个商人一同磋商了许久,商人都说,目前从城里往外运,靠他们的力量是不行的,但从城外设法派可靠的人来运出去,还是可行的。和老王商量以后,我和小白赶忙返回张家口研究办法,然后又从张家口走山间小路直奔我们的城工部,请他们帮助解决。城工部设在西山海淀区普照寺内,离北平不到六十里。城工部的同志都热情帮忙,但他们大都是知识青年,搞学生运动蛮有经验,但搞运输物资,就不能得心应手了。结果还是通过地方工作人员,找到一个经常进出北平的商贩。这个人有辆马车,车身下面安装了一个暗箱,把物资、器材装在暗箱里,可以躲过关卡的搜查。自然,这种人总得和敌方稽查人员有些瓜葛,不然,也不会那样通行无阻的。
在城工部住了二十多天,我们总算把所需的东西弄了出来。
浏览:6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