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润普传略(1915-1985)整理/李春雨葛文达

赵刀寺 发表于2019-04-22 16:49:35

    赵润普,原名赵霜菊。1915年出生于河北省赵县赵刀奇村的破落地主家庭。1938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高陵县县长。在吉林省工作期间,曾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经济计划处处长、通化钢铁公司经理、省经委副主任、省国防工办主任等职。

    赵润普家有地百余亩,房30余间,18口人。从赵润普记事起,家道便日益衰落,土地典当贻尽,家人靠租地过活。他6个月时,父亲因病早逝。1921年,祖父与叔父为能使过早失去父爱的赵润普得到家庭温暖,赵家不顾生活窘迫,决定送他进本村小学读书。入学后,他深知家人用心良苦,故孜孜不倦、倾心苦读。四载寒窗,他终以优异成绩初小毕业,并顺利考取了本县县立高小。对此,赵家甚喜,倾全力供赵润普继续读书。但由于高利贷盘剥,此时家已债台高筑。无奈,赵润普勉强读完高小,便闲居家中。

    1927年末,他祖父去世,家境愈加窘迫。为缓解家境并使赵润普能继续读书,赵母常找些针线活贴济,叔父更是没黑没白辛勤劳作。

    1928年,在母亲和叔父的全力支持下,赵润普考入赵县乡村师范。这时,赵县已有共产党的活动。在党的影响下,赵润普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进步活动。

    1929年,赵润普得知河北省立第四师范(即邢台师范)是有名的红色学校,遂进该校补习班学习。半年后,在众多考生中,他以全优成绩名列榜首而正式进入邢台师范就读。

    赵润普进入邢台师范后,大量阅读革命书籍,诸如《资本论》、《列宁主义问题》、《社会科学概论》和一些唯物辨证法等著作。他革命的思想日渐成熟。

    1931年春,新任邢台师范学校校长胡勤业,由于思想反动,仇视革命,所以,压制学生的思想自由。一次,王泽俊等两名同学(共产党员)向进步学生宣传革命思想,胡勤业从一位教师口中得知情况后,将王泽俊等两名同学扣押,并欲送警察署处理,引起全校学生的不满,在进步学生的组织下,遂于当日夜鸣钟集合,掀起学潮。全校学生一致行动,砸开关押王泽俊等人的房门,将其抢回。同时,将告密的教师关了起来,并集体罢课,要求撤换反动校长胡勤业。胡勤业见势不妙,与学校事务长携带学校钱款仓惶逃走。与此同时,警方为镇压学潮,将学校封锁,致使学生无粮米可食,以树叶充饥。当时,赵润普作为学潮的领导人之一,主要负责对外交际工作。他不顾追捕,经常偷偷离开学校,深入外县,揭露此事件的真相,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同情。当得知邢台驻军军长石友三外出归来的消息后,赵润普便和学生代表冒杀头之危险到车站截住石友三进行交涉。石友三表面敷衍,佯派唐邦治、程希贤两位参谋到校了解情况。后在学生强烈要求下,迫使唐、程二人与县府交涉,较快地解决了学生吃饭问题,使学潮坚持了两月有余。最后,河北省教育厅被迫撤销了胡勤业的校长职务。改派进步民主人士孟夫堂任校长(解放后曾任武汉市副市长)。至此,学潮获得全胜。

    孟夫堂任邢台师范学校校长后,该校进步思想日益活跃,不仅学生读书自由,教师中的进步人士也经常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公开介绍鲁迅著作,公开讲解《共产党宣言》。此时,赵润普十分注意接受新思想,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他对共产党有了更深的认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北大好河山,全国掀起抗日热潮。对此,他和同学一起走上街头,宣传抵制日货,驱赶日本帝国主义等抗日救国思想。课余,他还步行数十里,到乡村宣传抗日,做唤起民众的工作。

    1936年8月,赵润普从邢台师范毕业。由于他各科成绩优秀,文体皆佳,所以在全校毕业生中,他唯一被选为平汉铁路扶轮小学教员。至此,他告别了学生时代。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面对中华民族之危急,赵润普不忍坐视。1938年1月,他弃职赴山西,经原邢台师范学校校长孟夫堂介绍,于山西晋城县入华北军政干部学校,正式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工作。由于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被高利贷盘剥而破产的地主家庭,亲身体验了地主阶级的凶残,又由于他在学生时代接受了进步思想,所以,此时的赵润普有了较高的阶级觉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他不仅努力学习所设课程,掌握指挥作战方法,还积极靠近共产党的组织,主动找党员谈心。故入学不久即被介绍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5月14日,他被第一批分配到豫北武陟县一带参加游击队,任太行南区第四支队一大队大队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豫北进行游击战期间,他所在的四支队靠近国民党军九十七军朱怀冰部。因该部顽固坚持不联合,不抗日立场,经常与我抗日部队发生磨擦,致使我抗日游击队难以壮大。更为严峻的是,赵润普所在的四支队支队长王致中是个早期叛变革命,伪装混入我革命队伍中的国民党分子。王致中暗地里经常与朱怀冰勾结,并妄图在时机成熟时,将部队拉人国民党军。为此,王致中在赵润普所辖的一大队安插了很多亲信,在新组建的二大队干部中全部安插了他的亲信。当时,一大队有150人,二大队只有40余人。为了叛逃方便,王致中几次借口想把一大队仅有的一挺轻机枪调给二大队。在事关部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润普不顾个人之安危,与两名搞政治工作的同志一方面尽量稳住王致中,一方面争取下层,争取士兵,并及时与司令部取得联系。司令部派员速来到四支队,以检查工作为名,带领二、五支队在武陟县水寨村将四支队缴械,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保住了这支刚刚形成的革命力量。

    王致中事件后,司令部决定将游击支队正式编人一二九师独立游击支队。赵润普任该支队二大队六连连长。

    1940年初,赵润普随杨得志部队到冀鲁豫,任军区政治部巡视团副主任。同年5月5日,敌人对冀鲁豫地区进行疯狂的“扫荡”,占据了几个县城,并使我新编部队受到很大冲击。为适应形势,便于机动灵活的开展工作,上级决定将原来的县适当划成几个新的县。于是,赵润普被派到高陵县任县长。

    高陵县地处支阳、济南、曹洲三地的结合部,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加之党的基础较好,那里就成了地委、军分区和专署机关活动的中心区。当时斗争是艰苦的,有两个主要敌人,一是汉奸孙步月,纠集原红枪会民团,武装占据善堂村并不断袭扰根据地;另一个是原地委组织部长、原滑县县委书记吴兰田叛变革命后,依靠敌人力量,经常暗杀我区、村干部。

    高陵县成立后,他根据高陵县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深入各村,发动群众,壮大地方武装。到1941年春,高陵县较大的村庄都建起了民兵基干连、基干排;各村还建起了抗日联防线。全县增加1000多条枪支。当时,高陵县地方武装做到了一手拿锄,一手拿枪,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一切服从于战备,民兵的枪支随身带,人不离枪,劳武结合,不管生产、赶集、开会、访友,都随时随地准备参加战斗。每户人家平时都有准备好的被子,一个干粮篮子,随时准备支援前线,参加抬担架,送伤员或运送军需物资,每个村的群众听到战斗讯号,在半小时内可以达到村子。高陵县的民兵在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多次打退小股敌人的进攻,使这一地区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1941年4月12日,日本侵略者纠集平汉铁路沿线及周围各县的伪军1.5万余人,在飞机、大炮、坦克、骑兵的配合下,采取“铁壁合围”战术,向我冀鲁豫地区发动了疯狂的“4.12”大“扫荡”,高陵县成了日伪“扫荡”的重点地区。

    在敌人开始“扫荡”前的夜晚,高陵县委通过敌占区工作关系,掌握了敌人进攻的情报,便立即报告了正在安化城同日伪军作战的杨得志,使得军区首长迅速做出了反“扫荡”的作战部署,即主力部队向外线转移,县区组织武工队配合民兵掩护群众隐蔽转移。

    按照军区首长的指示,赵润普立即通知各区、村,动员群众坚壁清野,同时连夜与地委、专署研究反“扫荡”措施。

    4月12日黎明,敌人将高陵一带紧紧包围起来,四处寻找我军主力。下午,根据地的村庄到处是一片火海。入夜,赵润普和地、县领导一起研究敌情,认为敌人来势凶猛,我们必须想办法冲出包围,跳到敌人包围圈外。为了便于统一指挥,会上决定高陵县与内黄县成立地、县行动统一指挥部,赵润普与田一民任统一指挥负责人。

    晚8时许,赵润普安排各区民兵掩护群众分头疏散后,他率领地、县武装趁封锁沙岗的敌人换岗之际,迅速冲过已成为一片火海的郭桑村,从敌人的眼皮底下跳出包围圈,顺利到达王尉沙窝地区,使敌人的“铁壁包围”再一次落了空。跳出包围圈后,赵润普迅速组织了一个精干的武装袭扰小组,并给袭扰小组布置了二项任务。一是进行武装侦察,了解敌人的夜间部署,并趁机给敌人以袭扰;二是偷偷摸回村庄,了解群众转移情况。通过袭扰小组的活动,赵润普等地、县领导对当时敌我双方情况非常清楚。当得知“扫荡”敌人全部撤退后,便立即返回高陵县,组织群众恢复生产。

    县党政机关返回根据地后,赵润普等县委领导立即着手开展善后救灾工作。他们走遍所有村庄,组织人员掩埋尸体,修建房屋,发放贷款,帮助群众购买种子、农具,组织生产自救。他们还在一些村庄组织妇女从事织布、草编等,使群众顺利渡过了难关。

    在组织救灾工作的同时,赵润普集中力量着手恢复高陵县各村的民兵武装,重新建立武装联防。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抗日力量迅速恢复壮大。1941年6、7月间,日伪军派了几十辆汽车,满载着机械化装备部队,在孙步月匪部的配合下,窜犯到高陵县境内抢粮。我高陵民兵组织的武装联防各自为战,村自为战,一处枪声响,彼此相呼应,战胜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猖狂进攻。对此,冀鲁豫边区党委、军区和行署对高陵县人民武装斗争,给予了表扬和嘉奖。

    1943年1月,赵润普被调到鲁西南东垣县任县长,直至抗战胜利。同年5月,为了保卫麦收,赵润普等县领导决定将县大队和九分区民兵转移到马军营、刘楼、竹林一带活动,胜利地保卫了麦收,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当县里征收公粮时,距敌据点三里远的群众都偷偷把粮送到根据地。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赵润普奉命参加了部队赴东北,接收失地。赵润普在热河热东专署任秘书主任。

    1948年9月,锦州战役开始,在地委、专署的直接领导下,赵润普全面负责战勤工作。他一方面在炮火硝烟下组织人员掩护群众转移,一方面冒着枪林弹雨组织人员为前线送粮菜、运弹药、抬担架。当时的任务是十分繁忙而紧急,赵润普忙得有时连续几天几夜不能人睡。同志们劝他多注意休息,可赵润普却高兴地说:“为了革命的胜利,就是把我的全部生命献出去也是值得的。”

    1950年1月,赵润普被任命为辽西省工业厅厅长。当时的辽西工业很是簿弱。虽然我们接收了一些敌人留下的工厂和企业,但由于设备毁坏,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一时无法组织生产。

    应该说,赵润普这位扛了半辈子枪杆子的军人,对于工业建设实属门外汉。但他没丢掉在战争时期学到的依靠群众这一法宝。于是,他一方面大胆使用有一定业务能力的同志做他的助手,狠抓企业设备的添补、维修等工作;一方面组织人员深入外地,广泛招收技术、管理人才。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赵润普先后派人到上海、香港、重庆、广州等地高薪聘请了十几名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设备很快得到了修善,产品技术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原锦州印染厂当时只能印染一般色布,经专家指导,很快便可印染花布。其他一些工厂也都陆续恢复了生产,从而使辽西工业较快得到了恢复。

    赵润普通过恢复辽西工业的实践,学到了很多管理工业的科学知识,积累了大量管理工业的经验。于是,他开始规划新工业经济的建设。对此,他根据当时辽西盛产棉花的优势和缺少纸张的簿弱点,向省政府提出了在锦州女儿河开发新经济区的建议。此建议符合辽西的实际情况,所以,很快得到批准。于是,赵润普组织起浩浩荡荡的开发大军,在女儿河地区兴建纺织厂、造纸厂、麻袋厂、变电所。当时被称为有名的女儿河四大工程。女儿河工程破土动工后,人们就很难在办公室里找到赵润普,他整日整夜泡在女儿河工地,随时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1953年,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56项重点建设工程陆续开工。全国人民所瞩目的第一汽车制造厂也开始在长春筹建。此时,赵润普调至长春一汽任经济计划处处长。

    根据毛主席“三年完成建厂任务”的指示,工厂由经济计划处牵头,制定了统一的建厂总进度。1954年,土建进入高峰期。此时的土建工程,由厂经济计划处负责主抓。为了抢时间,赵润普与厂有关部门和施工单位商定:打破常规,坚持冬季施工,高空作业,机械化施工。同时,将设备安装、调试也陆续铺开,几条战线交叉进行。赵润普和处里负责基建的同志白天在工地上奔忙,研究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晚上连夜编制基建计划。

    赵润普担任经济计划处处长期间,不断学习国外特别是苏联的先进经验,进行经常性的经济核算。1955年,经济计划处编制了第一部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处里组建了统计分析科,并与全厂各车间、处室建立了统计报表关系,形成全厂统计网络,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全面展开。

    1955年,汽车厂的土建任务基本完成,开始转入生产准备。为了全面掌握汽车生产管理和制造技术,按时出车,汽车厂陆续派出500余名技术、管理干部赴苏联学习。同年9月,赵润普经过6个月的俄文补习,带队到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冲压工厂实

习。    赵润普实习岗位是冲压工场主任(即冲压工厂厂长)。实习期间,白天他跟着苏联导师工作,熟悉工厂;晚上参加文化学习,整理笔记。他俄文基础不好,又已年近四十,学习很吃力。为此,在整个实习期间,他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了解,全面掌握了工艺流程,把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逐条了解清楚,满满地记了几大本子。为了学好俄语,他起早贪晚,夜深困倦时,就用冷水洗脸,把冷毛巾放在头上。

    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赵润普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干部,他的导师在他的实习鉴定中这样评价:“根据赵润普同志的表现,他是j个有才干的领导者。赵润普同志的考试成绩评为‘优良’。考试委员会认为赵润普同志可以担任长春第一汽车厂冲压工厂主任。”

    1956年10月,赵润普回到汽车厂,担任冲压车间主任。冲压车间担负着汽车三大总成的70%以上零部件的生产,加之刚刚投产,缺乏经验,所以,生产有些混乱。于是,赵润普狠抓生产的管理工作。每天一上班,他就穿上工作服下到车间,发现生产技术,特别是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就立即纠正。为了提高全车间职工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赵润普指派车间技术科有管理经验的同志,专门编写企业管理的经验材料,组织全体干部工人学习。同时,还聘请苏联专家介绍管理经验。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冲压车间的生产便走上了正轨。

    1956年下半年,汽车全面投产后,广大职工不满足设计能力3万台的产量,提出了利用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实现产量翻番的建议。一时间,产量翻番成了全厂上下议论的中心。

    面对这种情况,赵润普没有头脑发热。他认为:汽车厂到底有多大潜力,能否实现产量翻番,要靠科学测定,用数据说话。于是,对每台设备都重新测定。

    这次大规模的生产能力测定,为汽车厂增加产量,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

    在工作中,赵润普特别重视知识分子。建厂初期,一汽分来不少大学生。赵润普为了充实处里的力量,他捷足先登,使经济计划处80%的职员都是大学毕业生。并在全厂处室中最早提拔知识分子任科长。

    那时,经济计划处综合统计科有一位工作认真,能力很强的复旦大学毕业生任统计组组长。赵润普发现这位大学毕业生是个人才,便推荐给厂长饶斌做秘书。这位大学生就是后来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

    1956年,赵润普在苏联利哈乔夫汽车厂实习时,结识了一位学习汽车制造金属压力专业的我国留学生郭斌。赵润普经常找郭斌谈心,同郭斌讲我国汽车工业急需人才的现状,希望郭斌毕业后能到一汽来投入建设。在赵润普的影响下,郭斌做为国家首批留苏的高材生,唯一的共产党员,回国后本来被分到一家研究院,但他主动提出到一汽工作。现在,郭斌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有名的专家。

(四)

    1958年4月,为了发展我国的钢铁工业,通化钢铁公司在我省通化地区二道江的一片荒原上开始筹建。

    为了加强对通钢建设的领导,同年8月,省委将赵润普从一汽调至吉林省通化钢铁公司任经理。

    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上级对通钢规划不断加码,使当时的工作十分难做。一些干部急于组织高炉、转炉、焦炉的建设,不重视其它配套生产的筹建工作。赵润普虽然当时也一心想使通钢早日炼出钢来,但他认为通钢建设不是权宜之计。所以,他提出了对矿、水电资源和交通运输的开发利用的想法。尤其在开发板石沟矿的问题上,很多领导认为板石沟矿品位低,开矿不如买矿,或者主张利用鞍钢矿,以尽快炼出钢来。赵润普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坚持配套生产观点。在他的坚持下,通钢开发了板石沟矿。后来,当鞍钢果松矿收回后,很多当时持不同意见的领导,又都十分叹服赵润普的决定。板石沟矿至今还是通钢的重要矿石开采基地。

    通钢的开发是异常艰苦的。他们昼夜奋战在零下20多度甚至30多度的严寒中,冬季施工没有保温材料,他就动员和带领职工到深山打野草,自已编帘子;在运输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就动员职工人拉肩扛运建筑材料。

    在赵润普的带领下,经过创业者苦战奋斗,1959年11月5日,2' 255.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继后,1960年3月,1'255立方米高炉,一座6吨转炉和500/300轧钢也先后建成投产;两座42孔焦炉、板石沟铁矿正在建设中。此时,通钢已是初具规模,拥有36700多名职工的省属大型企业。

    1961年6月,省委贯彻中央“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决定通钢停产。

    通钢停产后的主要任务:一是进行重点工程建设,二是精简职工,三是停产的设备维护,四是维持小型扎钢生产。这四项工作,赵润普做得有条有理,十分稳妥。到1962年初通钢奉命停止建设时,通钢所有基建项目只剩42孔焦炉、三道江水源和板石沟铁矿三大工程没有竣工,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696万元。

    通钢虽然是在“大跃进”年代兴建的,但由于赵润普及其一班人的科学组织,辛勤工作,为后来通钢的重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的通钢已发展成为一个从采、选、烧到铁、钢、焦相配套的中型钢铁联合企业。通钢的崛起,不仅填补了吉林省工业的一个空白,调整和改善了吉林省工业布局,而且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骨干企业之一。

(五)

    1963年9月,赵润普参加了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一年后,他回吉林省任省经委副主任兼军工组组长,着手三线厂的建设。

    根据中央有关三线建设的指示精神,三线厂要建在隐蔽的山区。经过研究,地点初步定在长白山余脉的桦甸、蛟河、辉南等县境内。

    1964年冬,赵润普带队进山,开始艰苦的勘查选点工作。北方的冬季,大雪封山。那时山区的许多地方还没有公路,不通汽车。为了选择理想的建厂地点,赵润普在深山里跋涉了一个冬春,跑遍了三个县的山山水水。有时为了选择一个厂址,他竟跑十余个地点,反复比较,直到各方面条件感到满意为止。

    1965年,省委、省人委同意赵润普等人选定的四处厂址。同时成立第八建筑公司,专门负责三线厂的建设。

    建设三线是当时中央的指示。省里由副省长周光、军区司令员贺吉祥负责。下设山区建设局,赵润普任总指挥。为了尽快取得经验,推动整个三线建设,赵润普采取抓重点带一般的方法,首先集中精力抓了泵厂的建设。仅一年时间,泵厂建设投产。

    当时,三线建设具体要求是“进山、分散、入洞”。厂房要盖的分散,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30米。对于这些违背工业生产规律的要求,赵润普很不以为然。他觉得工业生产有工业生产的规律,不尊重客观规律,势必受到惩罚。因此,泵厂的建设,他坚持按生产的工艺流程设计厂房,保证了工厂的正常生产。

    长白山区,冬季大雪封山,经常吃不到蔬菜,只好用酱油泡饭吃。夏季,狗熊、野狗经常出没,蚊虫、野草也肆虐伤人。在这样的环境里,赵润普特别注意关心一线职工。他经常走访干部群众,每到一处,首先深入职工食堂,看看职工吃的怎么样,有什么意见、要求。遇到病号,他总是亲自探望。职工们十分尊敬他,亲切地称他“老赵头”、“老师”。

    1966年初,三线其他的三个厂也相继建成。不久,赵润普因对“进山、分散、入洞”的要求进行了抵制而受到批评,被撤销三线建设总指挥的职务。同时,因“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赵润普更是成了批判的对象。“文革”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赵润普不理解,想不通。但他始终坚信,这一切不会长久,党最终是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粉碎“四人帮”之后,1979年1月,他被任命为吉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此时的军工企业,正值贯彻中央提出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军工企业由吃“皇粮”到自己“找米下锅”。

    1979年,吉林省军工企业军品比重下降了26%,各三线厂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到1980年,吉林省地方军工总产值下降了51.3%,几乎所有三线厂都“无米下锅”,处于亏损状态。

    面对这种情况,赵润普组织17人参加的民品考察团,南下考察。考察团先后到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参观了46届广交会等三个展览会和19家企业,对60余种民品进行了认真考察,对国内民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由此,揭开了民品开发的序幕。

    1980年,吉林省军工企业有17个民品被列入定型产品.11个民品投入批量生产。

    1981年,吉林省军工企业建起了20余条民品生产线。

    1982年,吉林省军工企业有18个产品投入批量生产。

    在全省军工企业大上民品的形势下,有的工厂久选不决,影响了民品开发工作的进程。对此,赵润普及时召开全省国防工业企业领导干部会议。指出:“开发民品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工艺相近、产品运销对路,立足国内,争取出口的原则,生产国内外市场缺门短线的中、高档产品。每个厂都要集中精力尽快抓出一、两个拳头产品。”

    这次讲话后不久,各厂经过调整,一批新产品逐步脱颖而出,如电能表、散热片、显微镜、洗衣机等高质量产品逐步打开市场、占领市场,及时扭转了民品开发的被动局面。

    在此期间,赵润普经常深入工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奋进机械厂原选定开发单筒洗衣机。他从长远考虑,指示他们直接开发双筒洗衣机,并买下外国客人留给某招待所的一台双筒洗衣机送给奋进厂。在研制过程中,奋进厂因遇到一些技术难题,准备开发别的产品。赵润普知道后,立即和工办副主任赶到哪里为他们鼓劲。为了帮助奋进机械厂尽快完成测绘设计,他还专门在工办腾出个办公室,把技术人员请来工作,并安排了两位技术干部协助他们工作。在赵润普的支持和鼓励下,奋进厂很快生产出松源牌双筒洗衣机。投放市场后,深受用户欢迎。

    大量民品的问世,增加了对外交往。工办决定建立民品管理机构。为此,赵润普为该机构起了个寓意深远的名称“松源工业公司”。赵润普解释说:松源,松花江三源。愿我们的民品象松花江水一样源源不断。松源1业公司先后有104种民用产品投入市场。如电能表、自行车、钢结合金、玉米脱粒机、啤酒等。到1983年,虽然吉林省军工企业的军品任务只占生产任务总量的22%,但依靠民品,使全省军工企业摆脱了亏损的困境。

    1983年3月,赵润普被选为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到省人大工作。1985年5月,赵润普突患肺癌入北京301医院治疗。

    1985年10月17日,因病情急剧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赵润普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来源/《吉林党史人物》)

浏览:246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研究工作者
    研究工作者
  • 格兰特
    格兰特
  • 盛帅
    盛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