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邢子平先生(文/沈磐安)

来宁 发表于2019-04-30 11:17:29

我是1970年认识邢主任的。他当时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的革委会主任兼党总支书记。该单位现已发展成两个单位:一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研究所;另一个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有限公司。

邢主任在原南京天文仪器厂任职七年。尽管经受“十年浩劫”的长期干扰,但他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承前启后,完成前任未完成的生产任务;发展、壮大、美化天文仪器厂;开拓视野,查找本专业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引导科技人员勇攀国际先进水平。

当时社会百业萧条,科研、生产停滞不前,邢主任依靠全厂职工,在生产、绿化、基建及开拓新的研制任务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

(一)、每年的春天邢主任始终不渝地主持植树绿化。厂里有一名职工叫吴至浩,很有特长。由吴协助制定了依据丘陵地势,合理布局,错落有致,绿化厂区的科学规划。按照这个规划要求,邢主任当时虽已年近六旬,但仍率领行政和科技人员挥镐铲土,培植各种灌乔木与小竹林,绿化厂区和生活区。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这里己成为园林式的科研基地,从板仓街马路到厂大门的近百米长的大道,早春樱花争艳,炎夏梧桐遮荫。通往宿舍区的路上,常绿的雪松巍然耸立,邻近的白杨拔高参天;中秋时节,过路人远远就能感受桂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二)、三十多年前,电视机尚未进入职工家庭,为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南京电表厂正在试制2.4米宽,1.8米高的大屏幕投影电视机。它是由3万伏高电压的投影电视管通过折、反射光学镜片投影到大屏幕的,观众可多达500多人,所需的镜片是与我厂光学车间李德培(研究员)协作制造成的。邢主任利用这一契机,问我可否向南京电表厂学习,参与协作试制?当时我反问他:  “所需器材经费怎么出?”他拍拍胸膛说:“我亲自批报。”

 有了他这一句话,我感到劲头十足,天天早出晚归,两个月就完成了一台投影电视机。每天晚上在食堂里放映,除本厂职工及家属外,附近樱驼村的农民兄弟都来观看,天天座无虚席。有趣的是周围方圆一里开外的农民、居民都与我这个“放映员”见面时打招呼,我自感高兴不已。

 (三)、他的前任留给他抓的生产项目有:

 1、1970年3月为解放军8120部队(现改名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研制六架靶场用的光学跟踪经纬仪,分布于各大军区。在靶场发射火箭升空初阶段,雷达是低空失盲的,因此需要由二名战士操作的光学经纬仪跟踪引导雷达,同时由轴角编码器将二轴位置信息通过军用电话线串行传输到测控中心。老邢经常来我处与现场军代表检查我们的试制进度。最后按进度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六台仪器的出厂,交付军方使用。

 2、1971年10月,新疆喀什进行日全蚀观测,用上了由我厂刚试制成的太阳色球B干涉滤光器。它是由苏定强(现为中科院院士)在国内首创研制成的。滤光器的温控由我及紫金山天文台太阳研究室宋慕陶先生共同完成的。由于研制周期短,邢主任经常到现场检查与帮助。作为太阳仪器的心脏,我们取得成功经验后,为日后研制的色球望远镜、太阳磁场望远镜、太阳多通道望远镜中的滤光器研制都获得了成功。并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科院及江苏省的科技进步奖。这些仪器在前一时期及现在多次出口日本、韩国,获得较多的外汇收入,也增进了中日、中韩的天文学研究项目的交流。

 3、为天津纬度站及陕西天文台研制照相天顶筒,以恒星过天项的时刻来校核授时精度。

 4、为上海天文台、陕西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现为国家天文台)研制三型光电等高仪,为编制星表和天文授时提供精密天文仪器。

 5、1971年5月立题为乌鲁木齐天文站、云南天文台及北京天文台研制太阳色球、光球双筒望远镜。

 6、与北京天文台协作立题,研制装于怀柔的太阳磁场望远镜。以后这项研制课题分别荣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任务虽是后来完成的,但也倾注了邢主任的一番心血。

 (四)、天文仪器厂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原因很多,其中也包含邢主任继承他的前任,抓基建不松手。

    1、1970年初完成前任留下来的具有电动控制对开式活动屋顶的观测调试室,提供光电等高仪、色球望远镜及太阳磁场望远镜等各种中小型天文仪器出厂前的晚间或白天对天体的实时观测。

    2、1970年到1972年9月完成400平方米的双层技术楼,使全厂大部分科技人员由原来分散各处而集中该楼一起工作,方便了学术交流,提供了协作联系的有利条件。

    3、在他任期内又征集了约90亩丘陵地,扩大了研究基地。

    4、1974年他又忙于筹建5000平方米的六层试验大楼,要我们提供设计工艺要求。我们说不会,要求先去参观比较先进的基建工艺。他立即批准了由基建科长周灿然及科技人员郭乃竖、黄铁琴、沈磐安、郭荣华等五人去合肥蜀山湖安徽光机所参观取经,继而向设计院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设计工艺要求。

    现在该座试验大楼已成为国家天文台天文光学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基地。

    5、1974年11月27日他又组织了大型天文仪器装配车间座谈讨论会。1975年元旦刚过,元月4日即组织有关人员去江苏省设计院讨论大型装配车间的设计工艺要求。确定了配备75吨的大行车及若干台精密重型机床。后来这个大型装配车间被称之为四大件车间。许多大中型天文仪器诸如2.16米通光口径天文望远镜,出口西班牙国家的1.5米及0.9米口径的两架望远镜,安装于临潼陕西天文台的口径为1- 05米的望远镜,以及近期已出厂的将安装于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1.2米口径折反射望远镜都已成功装配调试、解体、并包装出厂。

近期由中科院王绶琯、苏定强、陈建生三位院士联合倡议的国家天文台天文光学研究所研制的LA MOST,即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re Spectroscopic Telescope,中文名称为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的各个大件正由武汉重型机床厂等协作的加工单位验收后进入四大件车间准备组装。

    (五)、鼓励科技人员阅读外文资料,了解国际上天文仪器先进水平,查找差距,组织座谈天文仪器的“六五”规划(即第六个五年计划)。

    在这种气氛下,我与许多科技人员一样,有空就去情报资料室翻阅国外天文仪器的外文资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本己存在的差距更加扩大。

    1972年4月17日邢主任指定苏定强(现任中科院院士)、郭乃竖、包可人、郝庆祥与我组成光、机、电五人小组去北京天文台座谈2.16米通光口径天文望远镜的设计要求。

    我们与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长陈茂兰先生(他在法国从事天文研究30多年,获得法国教育部颁发的骑士勋章,后受中国科学院吴有训副院长多次邀请回国筹建北京天文台)及几十名科技人员详细探讨了“216”的设计要求。回厂后向邢主任等领导作了全面汇报,正式开始了“216”的设计工作。1972年12月上旬,在建邺路174号省委党校招待所召开了“216”方案讨论会。

    邢主任主持会议,天仪厂以苏定强为首的38名科技和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当时,出席会议的外单位有:中科院二局刘局长及天文处沈海璋处长,西安光机所龚祖同所长,北京天文台肖光甲副台长及8名天文学家,上海天文台万籁副台长,南京大学曲钦岳老师(后来任南京大学校长),北京自动化所留美归国的潘守鲁研究员,紫金山天文台苏洪均副台长,江苏省科技局赵文彪局长等知名人士。

    在邢主任的领导下,“216”设计进展很快,仅用了九个月,即于1973年9月在建邺路招待所召开了“216”机械结构审定会。紧接着于当年年底开始了“216”主镜玻璃的磨制。

    邢主任率领郭乃竖、包可人、张卫一、唐敬庆、黄铁琴、郝庆祥、施志祥等机械设计专家先后去南京的金陵造船厂、光华门外的冶金修造厂、大光路的机床厂调研望远镜上各大件机械加工的可行性(这是2004年10月5日17日郭乃竖先生用电话向我补充的内容)。由于当时南京地区加工条件的局限,1974年4月下旬,组织了16名科技与管理人员去上海落实八大件的加工,在上海市委支持下,以军工04任务下达到上海重型机器厂、上海造纸机械厂、沪东造船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机床厂、上海钢铁研究所和上海轴承厂协助加工完成(参阅: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部出版由苏定强院士主编:“2.16米天文望远镜工程文集”中2.16米天文望远镜大事记第9页)。

    虽然邢主任未能看到“216”的研制成功,但他倾注的心血使日后的“216”为中国的实测天体物理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各地天文台及各高校的天文学科学术带头人都络绎不绝地排队使用“216”,取得不少国际性的天文科研成果。研制“216”的有关人员获得了199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11月1日,2.16米天文望远镜被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科技成果>特种邮票,票面值为80分人民币。

    在那胡乱蛮搅的年代,邢老看得还是比较远的,他于1974年11月4日特邀了长春光机所王大珩所长(后来成为我国863课题的倡导人之一)来我厂开讲:“国际天文仪器及空间技术现状”的学术报告,激励全厂职工瞄准天文仪器国际先进水平。并趁六五规划的制定(即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制订)酝酿日后天文仪器厂可否转制成天文仪器研究所的可行性。

    邢子平先生为科学事业,为振兴中华的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远值得我所缅怀的。

   (写于 2004年10月9日深夜,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究中心研究员)


补遗:

  2004年10月17日18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研究院院士,中国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苏定强先生在百忙中用电话令我代笔补充二点:

  一、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中期,有些干部、军代表受极左思潮的毒害,不抓科研生产,终日牢记“以阶级斗争为纲”,捕风捉影,从北京跑到南京来,进行无中生有的专案调查。当时苏定强先生婉言拒绝,回答他们“记不清了”。邢主任听了汇报后讲:  “记不清,就记不清嘛!要实事求是,不能搞逼供信,要爱护群众”。可见邢主任为人之宽厚。

    二、科学研究及生产力的发展应该首先依靠努力奋进的科技人员。可是在那个年代里有些干部是排拆知识份子的,把知识份子看成是改造的对象。而邢主任则把我们科技人员看成是“自己人”,是建设祖国的依靠对象。非常喜欢、爱惜、重视有才华的知识份子。后来邢主任病重住院时,我们都多次去医院探视他。说明我们喜欢、尊敬这样的领导干部。

  邢子平先生关怀我们科技人员,热爱我们的科研事业,他为振兴中华的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有口皆碑的,并永远值得我们代代传诵弘扬千秋的。

    我们要学习和继承邢子平先生遗留下来的珍贵精神财富。凡是属于传统的中华民族美德的遗产必将会永久在中华大地流传。

未标题-1.jpg

★1970年邢子平同志与陕西天文台的同志参观毛主席旧居

未标题-1.jpg

★1972年邢子平同志去西安开会时与陕西天文台的技术人员合影

浏览:320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来宁
    来宁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