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绍典(1972一一1950),字际五,费县仲村(今属平邑县仲村镇)人。他青年时期曾到济南求学,返回故里后,在本村帮办公务。唐绍典早年热衷于当地教育事业,曾任“仲村小学堂”董事,1932年建立县民众教育馆时被任命为馆长。他曾任费县农民运动协会常委等职,参与并领导了仲村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七·七”事变后,唐绍典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出面组织成立了抗日民众武装自卫队。他先后动员自己的亲属、学生一百多人参军参战,投身到抗日洪流之中。
八路军到达沂蒙山区后,唐绍典参加了地方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领导工作。1939年7月初,一、四、五、六区民众代表会议在仲村北的周郭庄召开,决定四个区成立联合办事处,唐绍典任办事处主任。联合办事处是费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初级形式。县委通过联合办事处加强了对民政、财政、军务及其他方面的领导。
1940年2月16日,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大夫宁村(在保太镇)召开,到会代表230人c 16日至17日,选举产生了费县参议会和费县抗日民主政权。唐绍典当选为费县参议会参议长,并被任命为费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长。
1940年,鲁南区党委根据罗荣恒的批示将费县分为费北和费南两个县,费北行署参议会成立,唐绍典当选为参议长。他列席政府的有关会议,参与研究决定政府的各项政策,用各种形式向政府反映群众意见,并经常向群众宣传政府的政策法令,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活动。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唐绍典还从经济上竭尽全力支持抗战,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到达费县后,他亲自主持为该部募集2000余元;并倾己所有,将1000公斤粮食送到部队。当地抗日武装“回民大队”供给困难,他曾多次供给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帮助回民大队度过了难关。
1941年春,鲁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灾荒,费北县是重灾区,政府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极为困窘。唐绍典参加了赈济委会员的工作并担任会长,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常委会,商讨赈灾办法,帮助群众度过了灾荒。
日本侵略军进我沂蒙山区根据地后,构筑了65公里长的封锁线,妄图封锁蒙山、沂河,打通临(沂)蒙(阴)、台(儿庄)潍(县)及沂(水)临(沂)公路,分割我沂蒙根据地。费北县处在极为艰苦的时期,敌、伪、顽、匪狼狈为奸,多次向我发动进攻。在党的领导下,我抗日军民与敌人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唐绍典身为民政科长,勤勤恳恳地开展优抚工作,经常深入基层抚慰烈属。有一位抗属老大娘的独生儿子在反“扫荡”中壮烈牺牲,他亲自登门安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这时,唐绍典的四子唐伟,在费南县老泉崖反击日寇及惯匪刘黑七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唐绍典虽有年老丧子之痛,但咬紧牙关,硬是挺了过来,他把个人痛苦压在心底,全身心扑在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上,成年累月地为抗日而奔波。
1941年11月,日寇对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在反“扫荡”及反“清剿”斗争中,唐绍典跟随县政府和县抗日武装及群团组织转移到沂蒙山里,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虽年近古稀,仍坚持工作,坚持斗争。一次费北行署主任徐元泉对唐绍典说:“你年纪这样大了,还是找个地方隐蔽一下吧。”唐绍典坚决地说:“我年纪大不要紧,党到哪里,我就跟到那里!”是年,唐绍典已是近70岁高龄的老人,虽年老体弱,犹能以身作则,为抗战大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因而受到群众的尊重,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抗战老人”。
1945年5月,唐绍典主持兴建了占地30亩的贯庄抗日烈士陵园。他不顾年事已高,亲自筹集物料,聘请能工巧匠,并为工匠们出谋划策,日夜运筹。他派人从蒙山移来松树,栽在抗日纪念碑旁烈士们长眠的地方。
抗日战争胜利后,唐绍典任蒙山县参议长,积极参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工作。由于他德高望重,在1949年2月20日召开的蒙山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当选为蒙山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副主席。1950年,由于他年高体衰,积劳成疾,不幸在其故乡蒙山县仲村病故,享年78岁。后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平邑人民深切悼念这位抗战老人,有诗曰:
耄耋驱倭斗敌顽,古稀抗战若许年。
血汗涔涔皆不惜,铁骨铮铮永不弯。
碧血丹心献人民,英魂忠魄荐轩辕。
烈士英名垂千古,丰碑永镌唐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