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7月13日22时42分,在无锡市人民医院逝世,终年80岁。
母亲己经离开我们10周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在2018年清明节期间,我编辑完成的这个美篇,寄托着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1929年10月16日,母亲出生在山东文登县米山乡东下庄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44年至1947年,母亲先后任村妇救会长和民兵队长,积极投身抗日救国和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给我外公的军属证,一直由我外公保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外婆将这张军属证交给了我母亲)
1948年1月,母亲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根据党中央和华东局的部署,为了渡江之后顺利接管华东地区,华东公安局从各部队选调了一大批现役军人,充实公安队伍。
1948年3月,母亲也被选调到华东公安局工作。
那年3月,胶东大雪,母亲一行数10人,全副武装,从文登县步行到位于淄博市的华东公安局集合。因雪深路滑,布鞋和衣服一直都是湿的,一路上走的非常艰苦。60年之后,母亲谈起这段往事时,印象仍非常深刻。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母亲不怕牺牲,英勇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军属证,是母亲参军三年之后,于1950年5月28日颁发的。当年的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席是康生,郭子化是副主席。文登县当时的名称,还是昆嵛县哦。
军属证载明‘’:凭此证得享受人民政府一切法定优待并受人民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尊敬。‘’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先后发起渡江战役,歼灭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杭州、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这一胜利,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母亲跟随华东公安局机关参加了渡江战役,并随大部队渡过长江。
负有解放无锡使命的人民解放军三野10兵团第29军渡过长江登陆后,一路追击国民党溃军,迅速南下,向无锡奋勇挺进。
1949年4月23日22时左右,29军87师第260团未遇任何抵抗,经梨花庄顺利进入无锡火车站。并于23时许由光复门进入无锡城,同时入城的部队还有87师第259团。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了。
母亲穿着土黄色的军装,走在解放军的队伍中,进入了无锡城。
入城纪律是解放军给无锡人民的一个见面礼。
入城纪律一共有12条。
《入城纪律》强调,所有入城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对缴获物资、部队往房、公平交易、涉外事宜等等,都有明确的纪律约束。
这是人民解放军走出农村,开始大规模占领并接管城市的时期,因此严肃军纪很有必要。
1949年4月26日,苏南行政公署在无锡市成立,驻无锡市。
苏南行政公署机关的驻地,就是位于学前西路的‘’薛福成故居‘’的那一片房子。
苏南行政公署管辖无锡市和镇江、武进、苏州、松江4个行政分区,共27个县、市。
1952年11月,苏南行政区、苏北行政区、南京市合并,建立了江苏省。
当时,苏南地区的国民党政权虽然已经被推翻,但敌对势力尚未彻底肃清,阶级斗争仍很激烈。
不少国民党特务和残兵败将不甘心失败,他们躲在暗处,进行各种破坏活动,造谣、抢劫、暗杀等时有发生。
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加强对敌斗争,维护革命秩序,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
因此,1949年5月13日,在无锡市成立了苏南行政公署公安局。
此时,母亲也从华东公安局转到苏南行政公署公安局工作。
根据组织上的安排,母亲与其它几位战友一道,负责黄赤波同志家属的安全保卫工作
苏南行政公署公安局长黄赤波,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
黄赤波后来又历任江苏省公安厅厅长、上海市公安局局长、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兼政法部副部长、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1978年去世,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苏南行政公署公安局设秘书、总务、干部、侦察、保卫、治安、司法7个科,下辖4个专区公安局、2个市公安局、32个县(市)公安局、80个区公安分局,156个派出所和7个水上检查站。
1951年2月,经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及华东军政委员会公安部批准,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公安局将科改为处,各组改为科的建制。设有秘书处,下设秘书、研究、行政科和机要组;侦察处,下设内勤、侦察、审讯、情报、狱政科;保卫处,下设侦察、机保、经保科;治安处,下设治安、户政科;劳改处,下设劳改、生产、管教、财务科。干部科改为人事科。3月,为加强苏南沿海、沿江地区的保卫,正式成立苏南海防公安局(1950年9月筹建),9月改称苏南边防保卫局。同月成立武装处。
1952年7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公安局又经批准,调整内部机构:秘书处改称办公室,研究科改为研究室,行政科改为总务科;增设政治处,下设干部、组织、宣传科;侦察处改为政保处,内勤科改为秘书室,审讯科改为预审科,狱政科改为管教科,撤销情报科,增设帝特科、国特科、侦察队、机保科(由内保处划入);保卫处改称经济保卫处,原侦察科改称保安科,经保科改称调研科;武装处撤销;治安处增设警政科;劳改处改为监管劳改处,苏南区监狱划归其管辖。各处、室的其他科和苏南警干学校没有变化。
为了建立一支党领导的新型人民警察队伍,苏南行署公安局于1949年5月,报请苏南区党委、苏南行署批准后,开始筹建苏南警干学校。
当年7月中旬,500多名学员就陆续报到入学,
母亲也是其中的一员。
学校设在无锡南门郊外的原华新丝厂的旧址上,时任苏南行署公安局局长黄赤波亲任校长。
当年8月5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时任苏南区党委书记的陈丕显亲自到会讲话,勉励学员努力学习。
学校当时各方面条件十分简陋,生活也是十分艰苦。丝厂的车间、仓库,既是课堂,又是宿舍。一个中队100多学员,集中住在一个车间里,睡的是竹凳竹床和草席。竹床晚上睡觉,白天就当课桌用。
学校没有餐厅,连餐桌餐椅也没有。开饭时,一个班派一个人拿个面盆到伙房打菜,然后就在露天找个地方,大家蹲在地上围成一圈用餐。下雨天的时候,则拿到宿舍内吃。
伙食标准很低,每顿主食几乎都是糙米饭、或黄黑面粉馒头、或小米粥,大锅蔬菜,每周改善一两餐伙食,也就是在一盆蔬菜内加几两猪肉而已。
学校没有自来水,学员们刷牙洗脸、洗衣服要跑到校门外的河边取水,到了冬天,河水结冰了,要用砖块砸冰取水。
面对这样的艰苦条件,对于学员来说,能不能坚持下去确实是一个严峻考验。为了克服困难,全校师生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开荒种地。课余时间,大家自告奋勇,除草开荒,挑粪施肥,不到一个月就把校园内一片乱砖碎瓦、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一块绿油油的菜地,而且还养了猪。
为了丰富业余生活,师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开展了各种文体活动,演出京剧、歌剧、话剧、大合唱、秧歌、腰鼓,组织了篮球队,校园时常响起嘹亮的歌声。全校呈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精神”,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学习生活却有声有色。
1950年3月,经过8个月的紧张学习,母亲顺利结业。
第一期学员结业后,学校就改称苏南公安干部学校。1952年底,当时的苏南、苏北合并建立江苏省,苏南公安干校便迁至南京市。
从苏南警干学校结业后,母亲被分配到无锡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工作。
1953年4月至1958年9月,母亲又调动到无锡市公安局刑警大队,负责指纹和有关痕迹的技术鉴定工作。
1958年10月至1963年2月,母亲在无锡市公安局看守所工作。
1963年3月,母亲奉命离开无锡市公安局,到江苏省少年犯管教所工作。
父亲此前已从江苏省公安厅调往少管所工作,母亲这次工作调动,是组织上照顾全家团聚。
这是离开无锡前,父母和我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大妹妹的一张合影。
抱大妹妹的那位,是我们家的保姆阿姨。她为人非常好,她跟随我们家一起到了少管所。
文革中,公检法被军管了。
1969年10月18日,林彪下达了"一号战斗号令",与此同时,大批干部被疏散到各地。
1969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批准母亲和父亲下放劳动。
4天之后,即1969年12月16日,父母即带领全家来到了位于宁镇交界处的深山老林一一句容县宝华山下,一个只有13户人家的小山村一一亭子公社王庄大队大棚生产队下放劳动。
父母是带薪下放劳动的,因此全家在生活上有基本的保障。这是毛主席有宽广的胸怀和党的干部政策好,为父母今后的复出留下了伏笔和后路。
国家还拨款和下达建材计划,在山沟里给我父母建造了三间瓦房。当年父母每人每月的粮食供应标准,也从25斤调整为45斤,吃饱饭,有力气,好劳动哦。
父亲是解放前的大学毕业生,因此他在农村劳动三年之后,就被安排到一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了。而母亲担任生产大队党支部委员和妇女主任,则在农村劳动了七年之后,才安排她担任一所国营旅社的负责人。
当年,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亭子是个好地方。那里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例如“胄王山下达姬村”。
胄王是原亭子的一个自然村,村以胄王山得名。传说胄王山下有个村庄,村里住着一个叫达姬的姑娘。有一天达姬上山砍柴,无意中发现了一面宝镜,上面写了四句诗:“胄王一座坟,能发江南人。要想得此墓,只需用宝镜。”后来,人们在平地上建了一座庙,取名“达姬庙”。山下那个村就叫达姬村。也有传说,纣王的后人迁居到这里。胄王、达姬,应为历史上的纣王、妲己,胄王、达姬疑为笔误。
宝华山南侧有个村叫华山村,相传是“华山畿”故事的发生地。《华山畿》是南朝乐府民歌,是《梁祝》故事的雏形。《华山畿》故事被载入南朝陈·释智匠撰写《古今乐录》。
关于武岐山的故事更多,武岐山原名雾气山,五棋山。民国2年(1913年) 曾以山名设武岐乡。过去山顶有一座道观名武岐殿,山下有个村叫道士庄。道士庄是种道士土地的佃户居住,故名。
武岐山终年云雾缭绕,传说明朝刘基就在此山得道成仙。“武岐山茶醉樵夫”、“蛇食鲜茶化木蛋”的故事更神奇。
深山出名茶,民国4年(1915年)武歧山茶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即世博会的旧称)展出获金奖。武歧山茶后来有了品名---金山翠芽。
地处群山之中的亭子,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后方医院和游击活动区之一。陈毅在茅山打游击时,经常来亭子,还喜欢上了五岐山的茶。
我们家下放的大棚村,既无电灯,也没有自来水,还不通公路,但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民善良,并远离尘嚣,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
临行前,爸妈总有点依依不舍,他们对我千叮咛、万嘱咐,最后由爸爸执笔,在我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写了一封亲笔信。
爸爸是用毛笔书写的,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字里行间充满了父爱、母爱和对我的严格要求及期望。
爸妈都是在战火连天的年代参军的(爸爸1942年参军,妈妈1948年参军),经历过枪林弹雨和生死考验。他们毅然将我这个独子,送到千里之外的东北去当兵,当然知道意味着什么。
这是我走上革命道路时,爸妈为我指引的前进方向,也是我的初心。
43年来,我不忘初心,攻难克艰,恪尽职守,奋勇前行,没有辜负爸妈对我的期望。
粉碎‘’四人帮‘’之后,江苏省公安厅重新安排了我父母的工作。
母亲是新中国第一代人民警察,她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人民公安和人民司法工作,贡献给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母亲是恪尽职守的优秀共产党员。母亲参加革命后,曾经先后在华东公安局、苏南行政公署公安局、无锡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无锡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无锡市看守所、江苏省少年犯管教所等单位工作。母亲一辈子勤奋好学,革命事业心、责任心强。 她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圆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母亲工作过的所有单位的领导和群众,对她都是有口皆碑,一致好评。
母亲是意志坚强的共产党人。她的一生很不平凡,她不但面临过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下放农村劳动改造的磨难,还遇到过许多艰难险阻。对此,母亲总是以惊人的胆魄和毅力迎接挑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闯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关口,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光明和希望。
病重期间,母亲对前来探望她的单位领导说,面对病魔,我一定会坚强。母亲是一个说到,就一定能够做得到的人。面对病痛的折磨,母亲始终一声不哼,用十分平静和安详的神态,走完了她人生的历程。
母亲是品德高尚的人。她对党赤胆忠心,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服从领导,严守纪律;顾全大局,克己奉公;坚持原则,爱憎分明;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廉洁自律,一身正气;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乐观豁达,意志坚强;生活健康,情趣高尚;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一辈子喜欢助人为乐。汶川发生大地震时,母亲已经病重。但她仍心系灾区,多次主动捐款给灾区人民,并积极交纳了特别党费。她用自己临终前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她自己是一个坚决听党的话,心中装着人民、装着他人,有崇高思想觉悟的离休老干部。
母亲是家庭的栋梁和主心骨。母亲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她事必躬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她伟大的母爱和优秀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教育着子女和儿孙。
母亲一辈子辛勤操劳,节衣缩食,勤俭持家,十分关心儿女和子孙的健康成长。
在子女上学、参军、提干和婚姻等人生重大转折之时,总是母亲竭尽全力及时提供了最关键的帮助和指导。
在子女事业有成,一帆风顺之时,总是母亲首先送来祝福的话语,并及时提醒子女要戒骄戒躁,克己奉公,争取更大的进步。
当子女在工作上或生活上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总是母亲挺身而出,不但送来关心和温暖的话语,还给予倾囊而出的资助,并鼓励子女要学会勇敢,学会坚强,迎接挑战,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母亲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光荣而伟大的一生。她是党的好女儿,人民的好干部,我们的好母亲。她80年的人生历程和60年的革命历史,给我们子女留下了极其宝贵、并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在这个世界上,生我养我,最最疼爱我的那个人,我亲爱的母亲与世长辞了。她与我和我的亲人们,她与她的同事们、战友们,永远分别了。
亲爱的母亲,您在九泉之下放心吧!您对我们一贯的教导和临终的嘱咐,我们儿女和子孙一定牢记在心,永世不忘。我们一定会好好工作,做一个像您一样的,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
母亲去世八年后,父亲无疾而终,也离我们远去了。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父母的恩情,将永远怀念他们!
亲爱的父亲母亲,您们安息吧!
亲爱的父亲母亲,来世我还做您们的儿子!
亲爱的父亲母亲,您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