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敌人秋季攻势
在第一阶段“敌我相持,小打”的斗争中,47军做到了“攻必克,守必固”,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敌在与我对峙中,却连连吃亏,步步后撤。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状态,“联合国军”侵朝总司令范佛里特决定发动“秋季攻势”,企图以此打破双方对峙的态势。
然而,早在8月初,敌人撤出了大马里、夜月山、天德山时,刘贤权就已预见到敌人暂时从这里撤离,下一次将从这里开始进攻。于是,他指挥部队向前推进,立即构筑防御工事,率领139师领导同志到前沿勘察地形,当面向139师师长颜德明、政委袁福生反复叮咛说:“严岘高地在驿谷川以东,是这一片阵地的突出部,这个陈地守好了,其他阵地的文章就好作了。你们要敢打恶仗,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个高地。”139师领导十分重视这些意见,把这一任务交给了415团。形势的发展果如刘贤权所料。
9月29日,敌人在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之后,以骑1师全部、美3师的15团、希腊营,在20余个炮群、150余辆坦克、数十架飞机的掩护下,向我47军全线40余公里的防御下面,发动了全面进攻。企图击破我驿谷川以东及临津江东岸阵地,以消除对其铁原至涟川交通命脉的威胁,进而夺取我纵深阵地。敌人进攻一开始,便集中主要兵力于天德山、夜月山、287.2高地等突出阵地。我前沿部队英勇抗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大量歼灭了敌有生力量,守住了阵地。尤其是坚守天德山的我141师422团5连,在四天四夜的激战中与十倍于己之敌展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搏斗,战斗到最后,全连只剩下指导员闫成恩一人,仍坚持战斗数小时,最后在增援部队配合下,固守住阵地,寸土未失,毙敌800余人。战后,该连经志愿军总部批准荣立集体特等功,并获“天德山英雄连”荣誉称号,阎成恩记特等功,荣获二级独立勋章、“自由勋章”。
10月3日,敌转入重点进攻。刘贤权事先向139师领导再三嘱咐过的严密监视的严岘高地果然成为敌人重点进攻中的重点。敌人先后投入两个团的兵力向该高地发动疯狂攻击。敌倾泻炮弹6000余发,投掷汽油弹20余枚,我工事被摧毁,阵地被烧焦。我415团3连7班在第一天战斗就打退敌人8次冲锋,毙敌130人,守住了阵地,该班荣立集体特等功,并获“钢铁七班”荣誉称号。5日晚,担负坚守任务的我139师416团5连全体指战员,在连长张永富、指导员庞殿臣沉着指挥下,英勇作战。10月8日,战斗更为残酷,发了疯的敌人在猛烈的炮火和坦克、飞机的掩护下,出动了一个团的兵力,以羊群战术分数路扑向我5连阵地。敌几个炮兵群同时向我阵地倾泻着炮弹,十多辆坦克向我阵地实施直瞄射击,24架敌机向我狭小的严岘高地轮番轰炸,并投掷凝固汽油弹。阵地上燃起了熊熊烈火,灼热的气浪冲得人喘不过气来。5连在打退敌人的3次冲击后,全连只剩下20余人。由于战斗异常激烈,运输一时无法跟上,弹药即将耗尽,与上级的联系也已中断,然而绝境之中的勇士们却要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与一个团的敌人作殊死的搏斗。连长张永富和指导员庞殿臣默默地对视着,他们明白,最后的考验到来了。庞殿臣同志站了起来,把手表扔在地上,一枪托下去,手表粉碎。他打开文件包,划着了火柴,一页页文件化为灰烬飘飞在阵地上。这是无声的命令,战士们聚集在指导员的周围,他们满身战尘,衣衫褴褛,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股令敌人胆寒的豪气。他们庄严地举起左手,发出了气壮山河的誓言:“我们绝不后退一步,人在阵地在,剩下一个人也要与敌人血战到底!”激战中一部分敌人已攻人我5连主阵地的交通壕。在这危急时刻,6班副班长张良途一边狂扫,一边迅猛地扑向敌群。他那充满血丝的双眼似要喷出烈火一样,子弹打光了,他拉响了最后两枚手榴弹,与5个敌人同归于尽,剩下的敌人吓得纷纷逃命。在3天4夜的激战中,5连拼死冲杀,先后打退敌人整连、整营、甚至整团的29次进攻,到最后全连只剩下10余人时,仍顶住了敌人的进攻,歼敌1200多人,守住了阵地。经志愿军总部批准,5连荣立集体特等功,9名同志荣立一等功,13名同志荣立二等劳,52名同志荣立三等功。连长张永富、政治指导员庞殿臣各记特等功一次,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并分别授予“一级、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我们的战斗英雄庞殿臣同志仍然健在,前些年从工作岗位上离休后,在青岛干休所安度晚年。
为加强我一线防御与反击力量,10月10日晚,我以140师接替了139师的防务,以坚守阵地和阵前反击相结合,抓住敌军疲于防守的战机,给敌突然的打击。10月11日,我418团1连、4连各两个排及6连全部反击上浦防南山之敌,经一天多的激战,歼美骑1师7团1连、3连及火器连各一部计300余人。10月24日,该团4连、6连全部及侦察排,在我加强炮兵的支援下,向鱼积山里东南山反击,战斗异常激烈,最后我4连只剩7人,6连只剩18人,十余人的侦察排也只剩几个人。他们英勇奋战歼美骑l师5团400余人,俘敌14人,并夺占了该高地。连续参加以上两次反击战的4连、6连均荣立集体一等功。
从9月29日至10月底,经过一个月的浴血奋战,终于挫败了敌人的“秋季攻势”,这一个月中,刘贤权不顾敌机扫射轰炸,炮火轰击,来回奔波于军指挥所和前沿阵地之间,直接掌握了我军作战的第一手情况,正确组织指挥了部队的作战行动。刘贤权把这一个月的战斗,称之为“粉碎敌人秋季攻势阶段”,即47军入朝作战以来的第二阶段。在总结这次战役的特点时,刘贤权这样说道:“由于我们事先在军事、政治上作了充分准备,根据彭德怀总司令关于坚守防御的指导原则,在部队中进行了深入的教育,并逐级进行深入广泛的战斗动员,加强了工事,我们采取了积极的坚守防御,以节节抵抗,反复争夺的作战方针,做到了寸土必争,没有轻易放弃阵地。在炮火有力配合下,我坚决顽强抵抗和不断的实行反击,大量歼灭了敌人,挫败了敌人的‘秋季攻势’。至10月底,敌人付出了伤亡25000余人的代价,而平均前进不到5华里,一日只能前进100米。敌王牌美骑1师遭到了空前未有的沉重打击。”
我47军为保存有生力量,坚持持久作战,于10月15日12时奉命撤离天德山418高地。6日,敌则集中更大的兵力,向我334、287.2、250、272高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我坚守部队在炮兵密切配合下,与敌人激战12天,给敌以极其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坚守在驿谷川以东我防御前沿较突出的345.6和250高地的部队,顽强抗击,不怕牺牲与敌反复争夺达半个月之久,使敌人未能前进一步。而我已达到大量歼敌之目的,主动撤离阵地。
在此次抗击敌人“秋季攻势”的阵地坚守战中,我47军很好地把握了决心、工事、炮火三要素。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于1973年所编《朝鲜战争》一书(高殿芳等译校,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以所谓“联合国军”的观点,对其“秋季攻势”和47军的顽强抗击作了这样的描述:(计划中的)战场几乎都是丘陵地区,在发挥我方战斗力方面比其他战线都容易,还有中国军队不像北朝鲜军那样死守着土地不放,因此受到的抵抗会小些,损失也会少些……(在西线)计划大概只是攻击中国第65军、64军、47军、42军的警戒阵地或前进阵地,因此不会有重演(在夏季攻势时攻击北朝军防守的)血染人岭和伤心岭那样的危险。
对这些攻势没有起一个总的名称,而按习惯俗称为“秋季攻势”。这是谈判开始以来第一次在全部正面上进行的有限攻势,也是最后的全面进攻。
10月3日,在约6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的5个师,在1个小时的进攻火力准备之后,在6时同时开始了攻击。
只有美第1骑兵师的正面是另一种情况,完全出乎想象的激烈战斗反复进行了两周的时间。
5时整,以200毫米榴弹炮和155毫米加农炮为主的约百门火炮同时开始了进攻火力准备。在炮击的间隙,多达数百架的战斗轰炸机当空乱舞,倾泻着凝固汽油弹、火箭弹和机枪弹。极为激烈的炮击和轰炸持续了一个小时。
6时整,第一梯队开始攻击,然而就在进攻发起线开始出发之际受到了从未经受过的激烈的拦阻射击。
左翼的麦克支队(第70坦克营、第16侦察连),由于遭到火炮和迫击炮猛烈的拦阻射击以及密集的地雷区的缘故,在进攻发起线上进退不得,就这样度过了这一天。
第5骑兵团以3个营并列进攻(攻击222至272高地之间地区),虽遭受相当的损失,但仍继续前进,在突击支援射击后发起冲击。但是,就在炮火延伸的同时,中国兵登上山顶阵地,立即张开了和血染岭、伤心岭同样的机枪和手榴弹的弹幕,中国炮兵也实施了摧毁冲击的射击。冲击的官兵没有一个生还,第一次冲击就这样完全地失败了。
尽管如此,第一梯队各营又反复进行了几次冲击,第2营夺取了222高地,第3营经过6次反复冲击之后终于夺取了272高地的一角。但是,272高地立即被浓密的弹幕所覆盖,接着遭受了喘不过气来的反冲击,高地又被夺了回去。这里的中国军队和其他正面的不同,拼命地死守其阵地。
右翼第一梯队第7骑兵团,情况也完全相同。该团以希腊营和第2营并列攻击418高地j卢313高地,但是,冒着弹雨好不容易进到山脚下时,两个营却已失去突击能力。
这一天骑兵师的炮发射了1.5万发炮弹以压制敌方炮兵和密切支援攻击,但结果该师第一天的战果仅仅是夺取了222高地这个小山丘。
中国炮兵像这样有组织地进行射击,这还是战争以来的第一次。中国炮兵为了阻止接近的集中射击和为了粉碎冲击的拦阻射击就不用说了,此外甚至还实施了从来没有过的炮兵对炮兵的炮战,这使得美国炮兵很为惊慌。这是中国炮兵从未有过的战法。
据日后调查,好像是中国第2炮兵师实施的这次战斗,这是中国军队看到已转为阵地战而调来的炮兵师,这种敏锐地见机而行很是令人佩服。在运动战中因被联合国军空军的压制,机动和射击都受影响,变为阵地战后就可以使用经过充分准备的掩体了。
10月4日,第1骑兵师增派第8骑兵团对418高也进行猛攻,但战况毫无进展,中国军队就是剩下一个士兵也死守高地,而且好像是不惜投入兵力进行反冲击,因此在全线出现了短兵相接的搏斗,因手榴弹造成的损失直线上升。
……第5骑兵团虽然“对可怕的地堡,用火炮、追击炮和坦克予以猛烈的射击。”但怎么也不能发起冲击。空军不断地用凝固汽油弹和1000磅的炸弹进行攻击,好像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中国军队将深达2米以上的堑壕像网络似的布满阵地,在棱线的暗处隐藏着用于斜射、侧射的横洞式枪眼,在山背后设置了无数的待避用坑道,采用了和血染岭、伤心岭一样的战法……这样到了10月12日也未能夺取272、346、230各高地。但中国军队的人力和弹药储备好像消耗到了极限,故在10月12日夜里放弃了272高地。第8骑兵团于13日将其占领,接着进入了攻击346高地的准备工作。
这样窄小的346-230高地,实际上经受住了达16天的猛烈进攻……这可是名符其实的死守。
10月19日,麦克支队进至桂湖洞,该师结束了驿谷川南岸的扫荡。但侦察人员怎样也不能进入驿谷川的北岸。中国军队占领着利用驿谷川之断崖构筑的坚固阵地,不许一兵一卒渡河。
……美国公开史料说:“中国军队开始表现出对争夺土地的坚决性,改变了以前的机动防御战术,潜藏在深深的坑道之中。在山背面构筑深深的地下坑道,像网一样复杂的堑壕组织,给第一线阵地储备大量的补给物资和战斗到最后一人的防御,都明显地表明他们有阵地防御的意志。”
但中国军队为什么只固守驿谷川南岸地区而在其他方向特别是南朝鲜第1师的正面和在铁原、金化北方地区没有进行大的抵抗呢?找不出这种疑问的答案….
关于这次攻势,北朝鲜公开史料以《1951年粉碎敌之秋季攻势在1211高地一带朝鲜人民军之英勇的防御》为题,作了如下的记述:敌人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的,美军司令部在西部战线布置了5个师,在中部战线布置了4个师,在东部战线布置了6个师作为第一梯队,又调动了几个师的兵力作为预备队。
在西部战线,敌人首先把攻击目标放在天德山、朔宁方向,9月29日开始攻击铁原以西10公里的夜月山(480)及其以西3公里的天德山( 476.7)我军阵地……但是,由于守卫在这一地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抵抗,经过两天激战,敌人在天德山前面遭到了失败1
10月3日,敌人再次调动大批兵力,在从铁原以西大马里到天德山、涟川西北的古鹃洞、马良山、高旺山和高浪浦里以北的朴内洞的西部战线整个地区,向我军进行猛烈攻击。
天德山方向的敌军,在付出2500多人有生力量后占领了几座高地,但是,翌日又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反击打退。政治指导员廉(阎)成殷(恩)同志领导的连,在天德山防御战斗中,在敌我兵力悬殊情况下一连三天击退敌军无数次猛烈攻击,坚守住高地。因而这一连荣膺天德山英雄连的光荣称号。
马良山、高旺山一带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敌虽在数日的战斗中损失了大量兵力和战斗技术器材后,占领了几座高地,但是,由于我军防御部队的英勇反击,他们再也不能前进,停止了攻击。
抓住战机 主动反击
敌人的“秋季攻势”被粉碎,损失惨重,不敢再发动大的进攻,而是加强工事,以图稳固战线。整个朝鲜战场的局势,由第五次战役后的敌进我退,转为敌我相峙,双方都形成了相对稳固的防线。志愿军总部根据这种形势,并为配合开城谈判,要求志愿军各部队“应主动出击,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打击敌人暴露之翼侧及突出部,继续歼灭敌人。”根据这一指示,我47军从1951年10底开始到l1月底,不断组织力量,实施有目标的反击,取得歼敌4000余人的胜利。刘贤权把这一阶段的战斗,称之为“我之反击作战阶段”,亦即47军入朝以来的第三阶段。
这期间,刘贤权反复思考的焦点,就是如何贯彻好总部的指示,经过缜密思考,认为关键在于选择好我军要攻击的目标;同时,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现在的反击,不同于前一阶段防御作战中的阵地冲击,而是对坚固设防之敌的阵地攻坚战,一定把加强兵力部署、火力配备,后勤保障诸多方面做好准备,务必做到攻必克。刘贤权向作战科的同志讲了他的意见,亲自修改了发给各师的作战要求的电报。10月底在萧瑟秋风中,他又来到前沿,在与141师师、团干部反复研究后,决心首先强攻新村南山无名高地。战斗于Il月2日l时40分打响,我421团2营仅经过2小时激战,就全歼守敌美骑1师8团1个连和1个火器排,共240余人,从而拉开了反击作战的帷幕。下一个打击目标定在哪里,刘贤权考虑应是对敌有一定震撼力的地方,于是他把眼睛盯住了正洞西山。
正洞西山是敌人扼守的一个突出阵地,有五个连绵山峰,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600余米,海拔标高约200米,与我417团2连阵地仅相隔一鞍部而对峙,可以封锁控制我防御纵深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敌人对这个高地非常重视,配置了骑1师7团两个步兵连,一个火器连和团部直属连一部,共约~个营的兵力,采取有重点、有纵深、有核心,峰峰有兵,全面防守的兵力配备。火力很强,前沿以轻重机枪构成绵密火网,各重要阵地后侧配有迫击炮,主峰上有3门化学臼炮和10余辆坦克作为机动。后方还有3个重炮群支援。工事修建严密,筑有三道铁丝网,在铁丝网前遍布地雷、跳雷和照明雷,形成稠密的雷区。构筑有40余人地堡、30余个修筑炮掩蔽部,沿山腰构筑有环山交通壕,在主要地形筑有品字形单人散兵坑近百个,并将便于我接近地区上的树木伐倒,做为树干鹿砦。
刘贤权同师领导研究后,向曹军长提出了强攻正洞西山的建议。这样做,可以在军事上给敌以重大压力,有力地配合板门店谈判,还可以摸索、吸取攻坚作战经验。曹军长采纳了刘贤权的意见,果断地定下了集中优势兵力强攻正洞西山的决心。鉴于这是47军入朝作战首次对美军一个营有坚强防御地进行强攻,军长主持召开了作战会议,明确任务,统一思想,决定以415团和421团大部,配属炮兵、坦克部队各一部(火箭炮1个团24门,其他火炮1个团33门,坦克8辆,122坦克炮2门,85坦克炮6门),用4天时间进行准备,强攻正洞西山,全歼守敌,夺取阵地。为加强指挥,军决定在梨木洞开设前指,由刘贤权亲自坐镇。
作为前线指挥的刘贤权,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军前指,立即召开了参战部队团以上干部作战会议,传达了志愿军总部的指示和军的作战决心与部署,区分和布置了各部队的作战任务,明确了步、炮、坦的协同动作;还细致组织了参战部队的战前演练,诸如组织指挥战斗行动,通信联络等等;同时对战斗动员以及作战物资和器材的准备,提出严密的要求,决定此战采取多梯队的战斗部署:以主要兵力从敌左翼实施主攻,同时以一部兵力从敌右翼进行助攻,对敌形成夹击之势,并把敌阵地各山峰编成1-5号目标。
我415团为主攻团,编成四个梯队:7、8连为突击队;4、9连为二梯队;5、6连为三梯队;l、3连为四梯队;2连为机动佯攻部队。
421团(欠2营5、6连)为助攻团,编成两个梯队:1营和2营4连为一梯队;3营为二梯队。其中1连为助攻方向的突击队。在主、助攻方向上同时采用头尖、身长、尾粗,纵深梯次部署,协同动作的三波次突击方案。
作战会议一结束,刘贤权亲自带领干部看地形。他要求所有参战部队的排以上干部,以3天时间反复周密地侦察敌情、地形。突击连的班长、战斗组长也普遍地看了地形。侦察中并就地研究了敌人的布防上的特点与弱点,然后各突击部队进行了四组一队的重新编组,结合实际的地形、敌情进行了各种战术演练。
最后,刘贤权还深入检查了两个参战团的战前准备。在421团指挥所,他听取师、团两级主官汇报战前准备工作时,再三强调要逐级做好战斗动员。他还亲自参加主攻团的战斗动员,又冒着敌人炮火,来到最前沿,向突击营、连分别做了战前动员,还亲自检验了有线、无线通信联络的情况。
经过4天的充分准备,各参战部队士气高昂,胸有成竹。他们如同勇敢的猎手,已经把枪口对准各自的目标,只等一声令下,抠动扳机。
11月4日黄昏,刘贤权带领参谋人员进入梨木洞前指。他情绪兴奋而冷静。夜色越来越浓重。当他看到了手表时针指向19时即下达了进攻命令。攻击开始了。担任突击任务的第一次部队按计划以神速巧妙的动作,突然插入敌两侧,21时与敌打响。接着我一团“喀秋莎”火箭炮实施第一次齐射,一串串炮弹,拖着鲜亮的火舌,似条条闪电划破夜空,呼啸着飞向敌阵。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全部击中目标,刹那间,地动山摇,敌阵地火光冲天、雷鸣般的爆炸声不绝于耳,各突击部队趁此进入冲锋出发地区。21时40分,我野榴炮进行破坏射击,远程炮火压制敌炮兵,第二、第三梯队进入进攻出发地。美国自与我对垒以来,从未遇到如此强大的集团炮火袭击,崇尚武器决胜论的敌军士兵,被我猛烈的炮火吓得失魂落魄,敌阵地上,被炸坏的工事和撕裂的人体一齐飞上天空。被我炮弹触发的照明弹一个个升空,此起彼落,把整个阵地照得通明。我突击部队又细致地进行了观察,敌前沿火力点和工事大部摧毁。21时50分,我火箭炮第二次齐射,野、榴炮和坦克炮延伸射击,压制敌炮兵。
22时,第二波次我主、助攻方向的突击队展开战斗队形,在火力队的掩护下,发起猛烈冲锋。在敌左翼主攻方向,我415团8连,仅以12分钟一举突破前沿,并迅速攻占了3号目标。同时,在左侧佯攻的2连也打得积极主动,很快攻下了4号目标。第三波次的415团第二梯队4、9连乘势扩大战果,并与友邻一起向2号目标发起攻击。在敌右翼助攻方向上,我421团突击队l连,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占了1号目标。随后,421团第一梯队全部投入战斗,最终与415团一、二梯队在2号目标的主峰上胜利会合。整个战斗仅进行3小时,于11月5日1时胜利结束,全歼守敌。
在前指指挥战斗的刘贤权,目不转睛注观着战局的发展。在战斗胜利结束后,他清楚地知道正洞西山是敌人绝不会轻易放弃阵地,一定会全力反扑,必须做好反复争夺的准备。他立即命令主力撤出,只留7个排的兵力,就地占领阵地,做好抗击敌人反击的准备。果不出所料,5日拂晓,美骑1师先后以两个营的兵力,在坦克、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分三路向我阵地发起了连续猛烈的反扑,我坚守部队予敌以重大杀伤后,于黄昏前奉命撤出战斗,正洞西山复为敌占领。
这时已近黄昏,刘贤权决定趁敌立足未稳,工事大部被毁之有利时机,以415团3个多营的兵力,随伴10余辆坦克,立即于当时23时50分发起反击。经过激战5小时,守敌再次被歼。
这次强攻正洞西山,从11月4日19时部队接敌运动开始,至6日3时20分再次全歼守敌止,历时32小时之多。我以伤亡900余人的代价,共毙伤敌2496名,俘敌53名,缴各种火炮20门、轻重机枪180挺,给美骑1师所谓“老牌第七团”以歼灭性的打击,从而进一步稳定了我防御态势,有力地配合了板门店停战谈判。在战斗的全过程中,刘贤权在前指几乎没有合眼,时刻掌握着战斗进程,随时向曹军长报告战况的进展,及时指挥着参战部队的行动。这次战斗,在当时整个朝鲜战场敌我双方对峙情况下,属对敌阵地进攻的一个成功战例,得到了志愿军总部嘉奖。11月7日,志愿军首长来电祝捷:“五七部队(47军代号)于最近三天内连续歼灭敌人,战果甚大,极为欣慰,望你们更好的掌握战机,继续争得更大胜利,歼灭更多的敌人。”新华社记者阎吾、路云,分别以《在西线指挥部里》、《美骑1师7团第1营全覆》为题,报道了这次反击作战的胜利消息。战后,经志愿军总部和47军分别批准,步兵415团8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另有3个排、2个班荣立集体一等功;有28名同志各荣立一等功一次。
秋季攻势是敌以美军为主,在我军防线上发起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全面性的规模进攻,我47军防御阵地是敌进攻的主要地区之一。从这以后,美军虽在1952年10月,在上甘岭地区发动了猛烈的战役性进攻外,但未再敢向我防线发动全面性的进攻,直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敌我双方始终在较为稳定的防线上作战。我军越打越主动,越打越强,越打越成熟。而敌之伤亡比例越来越高,士气越来越低落,损失消耗越来越无法承受,最终迫使美军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一份宝贵的作战经验总结
1951年12月1日,47军奉命将防务全部移交给39军,撤至后方江东、龙化、成川、顺川、间洞一带进行休整,直到1952年9月底,前后历时10个月。
部队休整之初,曹军长奉调回国。临行前,他知道此后不会再回47军了,因此特地同刘贤权话别时,再三嘱咐他主持好军里的全面工作,搞好休整、作好总结。他特别希望刘贤权能抓紧总结好47军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经验及各类典型战例,以利于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同时他也希望刘贤权能抓好英模单位与个人的总评及授奖工作,以教育部队、鼓舞士气,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战胜了艰难困苦,流了多少血,牺牲了多少可爱的同志,才赢得了胜利。两位老战友就这样在朝鲜战场上分手了。曹军长回国汇报工作后,在北京经过一段疗养,被任命为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
曹军长离去后,刘贤权按照军长的嘱托,在抓好军事行政工作的同时,又开始进行另一场“战斗”,全面系统地总结第一次上阵地五个半月的作战经验。五个半月的激烈作战中,刘贤权一直在前线指挥战斗,一直在实践,也一直在思考,虽然由于战斗频繁,不允许他进行系统的总结,但他十分注意打一仗,总结一次,注意积累有关资料。强烈的责任心驱使着他深思熟虑,探求带有规律性的基本经验。其中一份题为《五个半月防御与反击作战经验基本总结》,是刘贤权于1952年2月6日,在47军全军营、团、师三级干部短训班上的报告。这个长达34000余字的报告中没有一句套话、虚话、空话,字里行间凝聚着刘贤权同志深邃的智慧、深入实际的作风和卓越的领导才华,行行页页闪烁着实事求是的光彩。
报告共分美军作战特点、对防御作战指导方针的几点体会、防御作战战术问题、反击问题四部分。
在报告中的第一部分,刘贤权认为经过我五次战役打击以后,敌人不论进攻与防御,都表现为稳,不敢冒进。从总体上来看,“敌人表现在作战上是战术指挥‘稳’,炮火‘猛’,步兵‘弱’。”“稳”、“猛”、“弱”三个字,既准确地概括了美军在五次战役以后的作战特点,又一针见血点透了其虚弱本质。这里的关键是步兵弱。因为步兵弱,只好借助于炮火猛,也因为步兵弱,只好实行指挥稳。说穿了,是美军被我军打怕了。在明确了总体认识以后,刘贤权具体地分析了敌人攻防作战上的几个特点。一、很重视战前的准备;二、战役性的攻击手段是全线进攻,重点突破,特别重视制高点的夺取;三、防御有重点、有纵深的配合;四、有优势炮兵、坦克、飞机配合作战,炮火强,数量多、弹药充足,显得炮火猛;五、在攻防作战中有不可克服的弱点,步兵对炮火依赖性大,不敢离开炮火单独作战,怕夜战,夜间不敢增援,炮兵不沉着,最怕我炮火。而一遭受挫败,就胆战心惊,不敢行动。
报告的第二部分总结了执行防御作战指导方针的主要体会。刘贤权首先从总体上分析了执行中央军委、志司对朝鲜作战指导方针的情况,认为在第一阶段作战中主要是采取积极的“机动防御”。因为这是在五次战役刚刚结束,敌乘我疲劳、有伤亡、粮弹补给未到、正在调整部署的情况下向我进攻,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机动防御”以空间换时间,给敌以严重打击,迟滞敌人的进攻,争取时间调整我军部署,是妥当的。第二阶段则采取了“坚守防御、节节抵抗、反复争夺”的方针。因为,这时敌我双方都部署就绪,形成相峙态势,因而采取“坚守防御”的作战方针是正确的。其次,他还分析了执行前轻后重的兵力配备与前重后轻的火力配备原则的体会。同时结合五个半月来的作战实践,阐述了在防御作战中的几种具体情况的具体处置。特别指出今后我军在朝鲜作战的主要形式,是以阵地战为主,仍然采取阵地防御战,但应树立进攻作战思想,进行阵地攻坚战的教育。
报告的第三部分,集中论述了防御作战的基本战术。刘贤权从阵地编成与工事构筑、兵力部署,火力配系与使用时机、对敌坦克的防御、组织指挥与通讯联络、阵地反击、小部队活动、阵地管理、战斗作风等九个方面,一一作了具体而详细的阐述。
报告的第四部分,专门论述了反击问题。他说:“这里讲的反击,不是战役性的反冲击,也不是阵地反冲击,而是在敌我相持或在敌攻势中期或发展到顶点,在军或师或团范围内所组织的战术中小规模的反击。这种反击是歼灭敌人,恢复阵地,或为夺取有利地形,便于将来发动攻势。”接着,他从战前准备、兵力部署、炮火组织与坦克使用及步、炮、坦的协同,突破实施战术动作,战斗结束后处置等方面,具体论述了反击作战的有关问题。
这份报告,在47军引起强烈反响,军司令部印发部队,要求各级干部“结合本身实战体会”,深入贯彻执行。这份报告既是47军入朝作战经验的总结,又是一份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珍贵文献。
二返前线 血写结语
在休整期间,全军又进行了一场新的“战斗”。除进行宣传胜利,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和战后后怕的思想,整顿组织,补充兵员,调整编制准备,进行战评总结等工作外,同时,进行了5个月的练兵。这是47军入朝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有系统的学习教育。这期间,根据上级的指示,全军还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整个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尤其是休整后期,政委李人林回国,军领导只剩下刘贤权一人在位,负责主管军里的全面工作。
1952年9月上旬,上级下达了接防命令,要求47军于10月20日开进,至11月5日完成接防。这样,刘贤权一方面要完成整训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又要考虑部队的开进计划和作战方案,忙得他不亦乐乎。10月5日,刘贤权主持召开了47军功臣代表大会,他在会上作了《我军一年以来执行抗美援朝任务的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从五个方面对47军入朝以来的作战工作作了全面的总结。报告中以大量战例充分反映了全军指战员英勇顽强,坚决阻击与反击,守住了阵地,粉碎了敌人“秋季攻势”的英雄业绩。他说:号称王牌的美骑l师,遭到了建军160余年来空前未有的惨败,美军士气受到了极沉重的打击。美骑1师7团被俘排长说:“骑1师与你军作战以来已补充新兵两万人,新成分已达90010。”在五个半月的作战中我们与敌人进行了大小战斗252次,严重打击了美骑1师、3师、25师及伪9师、泰国21团、土耳其旅、希腊营,共歼敌33900余名,击落敌机50架,击伤敌机10'7架,击毁敌坦克47辆,击伤敌坦克14辆,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全军涌现功臣7726名,英雄单位166个。许多烈士在危急时刻用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以及肉搏战与敌同归于尽。有的班、排、连与敌人激战只剩下一个人时,仍坚守住了阵地。人们以鲜血和生命换取了胜利。这是我们47军的光荣,是我们志愿军的光荣!最后,刘贤权告诉大家,上级已经把新的防御作战任务交给了我们。他要求全军指战员一定要在志愿军和军党委领导下行好军,接好防,挖好工事,打好仗,抓好后勤,特别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搞好支部建设,争取获得更大的胜利!这次功臣代表大会是交流经验,表彰英模的大会,也是47军上前线战斗动员大会。
10月上旬,张天云来47军任军长,他是一位出色的战将,曾在东北野战军六师任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任28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此时他刚从军事学院毕业,便奉命匆忙赶赴朝鲜前线。这时,刘贤权由副军长改任政委、党委书记。此后,他才以主要精力转入如何做好政治工作。
经过十个月的整训,全军军政素质进一步提高,士气高涨,斗志旺盛,装备改善,时刻准备以新的姿态迎接战斗任务。
47军奉命接替39军在西线临津江东西两岸防务,11月5日接防完毕,在北起内朔谷,经上浦防、榆岘南山、马良山,南到内基谷的23.5公里的战线上,执行坚守防御作战任务。鉴于张军长刚刚到职,尚不熟悉部队和战况,刘贤权主动要求并经军党委讨论同意,他先行率部队进到第一线。他在协调师、团指挥战斗的同时,大力抓好政治思想工作,特别是第一线干部的思想工作。他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和炮火袭击的危险,亲自向突击连作战前动员,利用战斗间隙组织部队开展灵活多样的战地思想工作,宣传本军涌现的“特功五连”、“天德山英雄连”等连队以一顶十、以十顶百,机智英勇,死打硬拼,寸土不让的业绩,宣扬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献出宝贵生命的“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罗盛教的动人事迹。通过这些真人真事的教育,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荣誉感和士气。
47军第二次上阵地,从1952年11月5日起,至1953年4月5日止,在五个月里先后与美2师、美7师、英联邦师、李伪l师,以及澳大利亚、哥伦比亚等敌军作战。敌虽未敢向我发动大规模的战役性进攻,但其各种战术性进攻达32次,其中较大规模的营、团进攻4次都被我挫败。我阵地寸土未失,而且有计划地打击敌防守要点12次,先后夺取了敌4个连的防御阵地。与此同时,我还积极的组织小部队活动,组织大批特等射手和46门火炮进行狙击和游动炮射击,进一步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迫使敌人处于被动地位,不敢轻易地向我发动进攻。五个月中,刘贤权既抓全47军党政工作,又经常深入前线,直接掌握作战情况,指挥部队全面工作,还深入部队作战斗动员。他十分关心部队的物质文化生活,深受广大指战员的爱戴。
1953年4月6日,47军奉命撤出一线阵地,进至谷山、月来洞地区集结后,刘贤权缜密的思考和高度概括地向党委秘书颜彦逐逐段讲了他的思路和观点及事例,让他起草一份电报。最后刘贤权又对电报稿作了细致入微的审改才签发上级。这份千余字的电报是47军在朝鲜期间向志愿军党委所作的第一个较为系统的作战和工作报告。该电报受到志愿军党委的表扬,并转发给全志愿军。
5月1日,47军召开党代表大会,刘贤权在会上作了47军入朝第二个五个月防御作战总结和今后部队任务的报告。指出:“五个月的作战,是在正面战线相对稳定,敌我双方处于阵地对峙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们根据志愿军党委批示的‘持久的,积极的,坚守
防御,反复争夺,寸土必争’的作战指导方针,以坚固的工事为依托,守住了阵地,更积极开展了小部队的活动和不断地进行打点,并两次在打下的敌人阵地上与敌展开反复争夺,大量地杀伤了敌人。五个月来,虽没有大打,但敌我小部队始终是在不断地接触,战斗始终是紧张的、连续的。在178次战斗中,我主动打敌人即146次,占作战总次数的82%,这说明了我们部队作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五个月的作战,我共歼敌9777名(不完全统计数),击落敌机103架,击毁击伤敌坦克104辆,汽车86台。敌我伤亡为2.5比1。我以小的伤亡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不仅寸土未失,而且夺取并巩固了上浦防东山(老秃山)、榆岘南山等四个阵地。”
在作了总体上的描述之后,刘贤权具体分析了五个月来的作战特点。
首先,“大胆放手地开展了小部队的积极活动,力争主动,寻找战机,消耗了敌人和打击了敌人的士气。”他与第一次坚守临津江作战对比说:“在前年五个月的作战中,我们进行了小部队活动80次。而这次执行防御作战任务的五个月中,我小部队活动达689次,仅打响就有128次,而且绝大多数的战斗都是成功的,每天都有战斗,每天都有胜利!”他举例说:“如418团两个侦察班,在158.7高地西北全歼英军一个班,我无一伤亡。421团l连的两个小组在143高地前,一次抓了5个俘虏,尤其是422团9连3个班,在阴地村西山设伏,全歼敌一个排。3班一个组打退敌人两个排的进攻,并反击歼灭了占领小山头的敌人一个班。经过两昼夜的战斗,共歼敌90余名。由于我们开展了小部队的积极活动,在人力物力上大量地消耗了敌人,争取了主动,改变了初上阵地时敌我小部队活动的情况。在我们初上阵地时,敌人敢摸到我们前沿拉鹿砦。而经过我小部队的积极活动后,严重地打击了敌人,逼使敌人不敢远离其阵地,甚至不敢出铁丝网.保障了我们阵地的安全。”
其次,刘贤权分析了打点作战的情况。“五个月中我共打了12个点,在这些战斗中共歼敌3637名,占歼敌总数的37%。”他一一列举典型战例,特别提出423团强攻上浦防东山的(老秃山)战斗,打得很有力量。
“老秃山”阵地由主峰和其它两个高地组成,正面宽约500米,纵深约100多米。敌为坚守该阵地,部署了“联合国军”哥伦比亚营的一个加强连,美7师21团两个排和两个搜索班,一个坦克连共450余人防守。阵地上构筑了明、暗地堡200余个,形成了以三个高地为支撑点的坚固环形防御体系和绵密的火网,并设有不同类型的铁丝网5至7道,埋伏了大量的地雷和照明雷,此外还有数个炮兵群和迫击炮连支援其战斗。敌吹嘘“老秃山”是攻不破的“铜墙铁壁”。
我军决定坚决拔掉这个钉子,由141师423团1营主攻,加强各种炮火68门及一个高炮营攻占“老秃山”。军与师、团领导下到突击连作战前动员。一切准备就绪,于1953年3月23日晚8时发起攻击。3连爆破班冲在最前面,班长中弹牺牲,副班长腾明国接替指挥,连续爆破6道铁丝网,当进至最后一道螺旋铁丝网时,突击排冲了上来。腾明国为争取时间,跃身爬在铁丝网上高喊:“爆破的同志们赶快爬在铁丝网上,让突击排冲过去!”话音未落3名战士都伏在宽两米的铁丝网上搭成“人桥”,让战友踏着他们的身躯通过了铁丝网。4名勇士都牺牲在铁线网上。突击部队前赴后继,英勇顽强,3名旗手先后牺牲,冲锋不到7分钟就把红旗插上了“老秃山”主峰。营长郝忠云发出了占领主峰的信号仅半个小时,1营就攻占了主峰阵地,全歼守敌一个加强连另两个排。
敌遭我沉重打击后,并不甘心失败,当夜美7师投入其32团和21团一部,在48辆坦克、数十架飞机和十余个炮兵群的支援下,向我阵地发起了疯狂的反扑。三天内敌机投弹700余枚,敌炮兵倾泻炮弹12万余发,然而我坚守步兵在我炮兵部队极有力的支援下进行了坚决的抗击,打得敌人尸横遍野、四处逃窜,再未敢冒犯。
在战前,我师、团共组建了运输队1620余人,闯过敌人的多道封锁线,以十个夜晚运送弹药物资25万余斤,保证了前线的供应,特别是炮弹供应。只在“老秃山”坚守作战期间就发射炮弹21000余发,充分发挥了炮兵的威力。运输队为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秃山”攻坚战和守备战历时五天,共歼灭了美7师及其哥伦比亚营2000余名,守住了阵地。在论及老秃山战斗的影响及后果时,刘贤权说:“这一仗把敌人打痛了。美方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哥伦比亚营被打得一败涂地’。美7师遭到了惨重损失,从而增长了敌人内部矛盾,使其互相埋怨,迫使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发表谈话说,‘老秃山的失败与弹药供应问题无关’。这一仗也造成了敌人的错觉,美国第8军军长泰勒也匆忙到前线视察,惟恐我就此发动大的攻势,在敌人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与恐慌。此次作战成功的原因是战前准备周密,班以上干部摸熟了地形,挖了屯兵洞,有充分爆破敌人坑道和地堡的准备,所以战斗发起后自己伤亡小,发展很顺利。炮兵提前破坏、摧毁敌工事较彻底,步炮协同密切,支援步兵作战及时。步兵打得英勇顽强,因而大量歼灭敌人,夺取了胜利。”同时,他也实事求是地指出:“我们在打点中还有四次战斗未打好。”他以老秃山战斗为例说:“就拿老秃山的战斗来说,也是有缺陷的,有的突击部队,没有遵守冲锋时间,提早两分钟发起冲锋。在前两天的守备战中放在阵地上的兵力较大,而增大伤亡。”
在总结了成绩与问题以后,刘贤权把打点战斗做了这样的系统概括:“有准备、有计划的打点,并在攻占的新的阵地上同敌人进行反复争夺,这是在敌我对峙情况下,大量杀伤敌人的主要作战方式。打点时,必须贯彻准备好、有把握、攻必歼的作战原则。必须要打有把握的仗,要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要求我们事先对情况发展的严重性有足够的估计与认识,特别是准备反复争夺的点,战斗是极为残酷、激烈与复杂的。要下最大的决心,克服最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刘贤权又分析总结了击败敌人战术进攻的情况。他说:“五个月防御过程中,敌人向我进行侦察性和战术性进犯共32次,占我作战总次数的12.4%。我们依靠了坚固的工事和严密的组织火
力,击败和大量杀伤了敌人,守住了阵地。”他举例:“如423团9连上浦防东南山的守备战斗,打退了敌人一个营兵力的进攻,毙伤敌150名,创造了敌我伤亡16:1的守备范例。”
然后,他总结了构筑防御阵地的情况:“五个月来,全军构筑工事人数达66.2万人次,工作时间524万小时,新修了1256条长达44110米的坑道和65908米战壕、59930米交通沟、7650个掩体与仓库。与接防时友军原来的工事比,坑道增加了140%,战壕增加了523%,交通沟增加了37%,各种掩体增加了53%。在全军正面宽23.5公里、纵深长10公里的地区内,构筑了以76058米长的坑道为骨干和243099米的交通沟网的65个连、10个排的防御阵地。”
最后,刘贤权着重论述了五个月来政治工作的情况。他强调说:“坚强的政治工作,保证了部队在紧张连续的战斗中有旺盛的士气,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不断出现。”全军新涌现出的功臣2400余名,其中一等功的有25名,立特等功的1名,集体立功的班、排、连单位共21个。他列举了一系列英雄事迹:
420团6连战士罗元吉两次负伤不下火线,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该团通信连副班长共产党员黄万庆,带两名步行机员配合4连强袭100高地,百分之百地完成了288次报话通讯任务。
423团在攻打上浦东山的战斗中,3连连长李志荣腹部负重伤,一手按着流出来的肠子,一手撑着地往前爬,指挥部队。攻占了敌阵地后,他再也起不来了,光荣牺牲了。
刘贤权在具体列举了一些英雄事例后,深情地说道:“我军在整个作战过程中,英雄壮烈事迹是不胜枚举的。这是我们全军的光荣!”
1953年3月12日,47军党委在对刘贤权所作的军衔鉴定中,对他的历次战斗和抗美援朝中的战场指挥和工作表现作了总体评定:“作战积极勇敢,决心果断,敢于负责,有实战经验,特别重视研究情况、研究战术;爱用脑子,细致、慎重,重视战斗组织,在其指挥生涯中从未吃过大亏,完成了历次战斗任务。如在敌后抗战,任分区司令员,能独立坚持打开局面,解放战争任师长、参加过秋季攻势、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天津战役以及南下衡宝战役,指挥两个师离军数千里,进云南完成了截断云南之敌逃往越南退路的任务。……入朝以来,作战积极,亲自到前面看地形,指挥作战,组织战役侦察,并提了作战方案……责任心强,在五二年休整期间,军的领导干部先后都回国休养,他一人主持领导军的全盘工作,如军事练兵、行政管理、三反结尾、总结十个月休整的工作及接防动员、上阵地后工作布置等各项工作都抓得紧,接防后对部队整个情况研究掌握紧……对干部的严肃批评不够,对全军的经济开支掌握不够严格。”
1953年4月10日和5月31日,刘贤权先后两次到志愿军司令部汇报工作,当时彭总正在国内治病,由邓华、杨得志、解方等首长听取了汇报。杨得志副司令员赞扬说:“47军五个月作战任务完成得很好,打得敌人叫得厉害。专打美军,敌人电台叫,以为我们要搞什么大的攻势(指老秃山一线及其牵制性进攻)。老秃山地堡多,工事坚固,最后被你们打下来了,不仅消灭了敌人,而且巩固了阵地,反击得好,争夺得也好。小部队活动好,下层基础好,打仗有办法,有积极性,工事修得多,不仅打了几个月,而且不愿下来。”杨得志还称赞刘贤权“责任心强,积极性高,检查工作抓得紧。”对刘贤权进一步作了如下评价:“1、优秀干部,忠于党,忠于人民;2、艰苦,指挥灵活,老练;3、有人说你二次上前线打大仗、硬仗不够多,但是据我了解,你是很积极的。”邓华副司令员补充说:“决心不光是指打大仗、硬仗,还包括作出正确的决定。刘贤权同志打仗有决心的。这一决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验,另一方面是深透的思索和考虑成熟。”他还告诫刘贤权:“既要听对的意见,又要听反面意见。”刘贤权很受鼓舞、很受感动,他在笔记中工工整整的记下了首长的话,以此作为对自己的鞭策。
英雄部队离不开优秀指挥员的指挥。刘贤权由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突出贡献,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在朝作战的日日夜夜,给刘贤权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晚年,他更是缅怀那血与火的岁月。1988年,他在重病染身之时,连续完成了《严岘高地防御战》、《正洞西山反击战》、《英雄血战老秃山》等三篇回忆录,以寄托自己对英烈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