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贤权同志在一起的日子(文/石少华)

三工北月 发表于2019-05-29 19:24:21

    1995年8月4日上午9时,新华社原副社长石少华同志会见了安绍杰同志。

    石少华同志认真细致地阅读了《解放军将领传》第十四集《刘贤权传记》的征文后,回忆起和刘贤权同志共事时的许多往事。深情地谈起了他对刘贤权同志的印象和怀念。以下是他的谈话:


    刘贤权任文化组副组长期间,在周总理直接领导下认真负责地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很有成效。

    我和刘贤权同志相识,是在1968年11月。周总理指定我们俩人抓电影工作。开始是到保定、上海等电影胶片厂调查了解生产状况,传达落实中央首长有关提高电影胶片质量的指示,1969年2月28日,周总理主持成立电影胶片染印法协作小组,负责组织电影胶片、资料保管、工艺的会战。1969年10月底,周总理主持成立电影工业协作指导小组。刘贤权兼任组长,我是副组长。我们配合得很好,很默契。

    周总理对电影工业协作指导小组的任务规定如下:一、提高电影胶片的质量;二、继续研究电影染印法的工艺和制作设备;三、加强、改进电影的成品胶片的保管;四、研制8.75电影放映机和胶片的配套,以便推广农村电影放映的普及。以上任务由电影工业协作指导小组领导,化工部、轻工业部等有关部门参加,共同协作完成。周总理还规定有关部、委,应指定一个副部长,参加这项任务。

    刘贤权同志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处理问题实事求是,不懂的事从不装懂,十分重视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遇到新问题时,他重视研究和学习。正由于他的谦虚、努力,所以对于新的任务,很快从不熟悉到熟悉,处理问题胸中有数,决断准确。这是极为可喜可敬的。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以及主管领导胶片生产的部门和专家,反复的论证,我们一致认为按当时电影胶片的生产工艺,由水溶改为油溶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于是电影工业协作指导小组把这建议以书面形式向周总理做了报告。报告是由刘贤权同志和我俩人签字的。总理批准了这一报告,并由国务院下达文件。从此我国的电影胶片生产,都改为油溶工艺。这一举措,为提高我国电影和摄影的生产水平,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周总理的领导下,我们在北京和陕西,新建了两座恒温和保密的电影资料库,把我国将近百年来出产的电影母片,以及重要的拷贝片,妥善地保管起来。

    不久,8.75电影放映机和胶片的全部配套,也研制成功,并且投入生产。

    1970年国务院文化组成立,周总理指名刘贤权参加文化组兼任副组长,我在文化组兼任秘书长,继续分管电影工业。

    周总理很重视电影工业,并且亲自抓。他批准进口美国染印法的成套设备,并将染印法的全部工艺版权购买下来。

    他指定外贸部副部长李强同志负责同美方谈判。在电影胶片洗印厂新建了染印车间,将原来染印法研究所的技术骨干,大都调到染印车间任骨干。

    电影染印法是在美国诞生的,20世纪30年代曾红极一时,它的优点:成本低;色彩丰富而接近自然;用染印法洗印出的拷贝,不容易褪色,便于保存,使用寿命长。

    从30年代始,美国一直把染印法的设备和工艺,严密地垄断起来。70年代,美国伊士曼彩色正片和拷贝片兴起,电影染印法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败给伊士曼。染印法厂家财政赤字愈来愈高,所以准备出卖。这有利的机遇,加上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有所改善,在中、美双方谈判时,一方愿卖,一方愿买,谈判就比较顺利,于是双方签字成交了。

    国务院批准新建的第二胶片厂投产了。第二胶片厂采用不易燃烧的片基,任务是生产医学用的X光胶片、航天用的和其它专业用的胶片。这样第一胶片厂就可以集中精力,生产和提高电影、摄影用胶片和摄影用的胶卷,同时生产电影用的拷贝片和染印法用的片基。

    刘贤权同志工作很细,头脑清醒有远见。他嘱咐我:凡是文化组向上写报告、请示,都要主送周总理;有关文艺方面的事,抄送中央管文艺的领导同志,历史证明,我按刘贤权同志的要求是对啦!周总理了解刘贤权,曾对我说:“刘贤权执行指示坚决、肯干,是个好同志!”而“四人帮”对刘贤权的看法却恰恰相反。

    1970年,群众对江青封闭电影很有意见,说:“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朝鲜电影哭哭笑笑;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这顺口溜在北京流行很广。对此,我向周总理反映了,总理说:“目前电影就放映那几部,群众的意见应重视,开放点好,你们认真选一选,报告给我们考虑。”

    为了纪念“八一”建军节,刘贤权和我商量,由中国电影发行公司、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组,组成一个初选小组,从过去的影片中,初选出几部影片,由文化组成员审查同意后,再向上报请示。初选小组建议,在国内外恢复发行《渡江侦察记》、《智取华山》两部军事故事片。经文化组名义,上呈报告。因组长吴德同志不在,报告由刘贤权同志签字,7月21日上报周总理,抄送江青、张春桥、姚文元。

    第三天,张春桥对抄件批了一通,说《渡江侦察记》、《智取华山》两部影片有问题,不符合毛主席战略部署,不能上映。

    几天后,张春桥、江青要求周总理召集文化组开会。总理出席并主持了会议。会议一开始,张春桥气势汹汹地要追后台,于某某开口就讲:“这么大的事情,我怎么不知道?”狄福才(8341部队副政委)火了站起来说:“你怎么不知道,是我陪你审看的片子,你还说现在没有人能拍出这么高水平的片子,你怎么这么健忘!”江青坐在总理旁边,对面是张春桥。刘贤权讲:“我过去看过这两部片子,认为很好,对部队有教育,看了报告就签发了。吴德不在,是我的责任。”张春桥:“你的责任?这么大的事能没有后台。”这时我站起来讲:“没有后台,原因是人民群众对目前放映的影片数量太少,不满意。对这矛盾如不正确对待,我认为是不对的,所以我们想:如果从封存的几百部影片中选择其中较好的开放一部分,是解决当前矛盾的合适办法之一。我们把建议向领导报告请示,领导同意就放映,不同意就不放映。”会上斗争得非常激烈。最后,总理同坐在旁边的江青低声交换了意见,随后站起来说,今天大家都把自己的意见说了,我和江青同志交换了意见,认为:问题已说清楚了。既然对放映这两部影片有不同的意见,目前就不放映好了。散会。

    会后,他们还是不甘心,通知吴德召集文化组成员开紧急会议,要刘贤权和我做检查。我对吴德同志说:“我没有什么好检查的,要说的话,都在周总理主持的会上说了。”文化组批判刘贤权和我的目的是“追后台”,矛头是对着周总理。文化组成员中,吴德、刘贤权、狄福才、吴印咸是坚持按周总理的指示办;而于会咏、刘庆棠等几个人则按“四人帮”的意图行事,会上于会泳、刘庆棠一呼一应的重复发言,最后吴德说:时间不早啦,明天早晨我和贤权、少华同志还要乘飞机去庐山,参加毛主席主持的中央会议,会议就此结束,散会。

    上了庐山,周总理派王良恩同志找我说:“总理要我告诉你,散会后你要率领新闻代表团去越南访问,《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的代表和越文翻译电影摄影师已在北京集中,先作出国的准备工作;越南驻中国大使,提出邀请代表团出席越南大使馆的欢送宴会,请你有所准备。致于具体日期,待越方确定后,我外交部会来电话告知。”

    随后我去找刘贤权同志,当时我肚子里有一股气。刘贤权劝我说:“吴德同志刚才给我电话说:他和我了解你,你工作认真、负责,有原则,昨天的事我们心里明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好了。祝你们访问越南顺利、成功。”

    一年之后,批林批孔开始了,我找吴德同志去,要求辞去文化组的一切职务,回新华社工作。吴德沉思了一会说:我同意你的请示,但你的文化组秘书长职务是总理委任的。这样吧,你先回新华社去,让我请示总理之后,再电话告诉你。于是我就离开文化组回新华社。三天后,吴德来电话说:总理同意你的请示,并已电话通知新华社了。

    后来,江青几次批评刘贤权同志,把他的文化组副组长免了,狄福才同志被整得很苦,吴印咸也离开了文化组。

    文化组受“四人帮”的干扰,开展工作相当困难,但国务院文化组在周总理直接领导下,特别是在电影工业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的,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与刘贤权同志坚决执行总理的指示、刻苦努力、认真负责的工作分不开的。


    (此记录经石少华同志看后复函如下)

    安绍杰同志:

    送来的稿件已阅,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事实。现送上,

请审阅,如有不妥之处,请你删改。

    祝身体健康  并致

    敬礼

    石少华

    1996年3月12日

浏览:169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