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高启云同志(文/苏毅然 林乎加 李子超 刘 鹏 刘众前 魏坚毅)

赵家楼 发表于2019-05-31 17:09:14

岁月悠悠,似水流年。转眼,高启云同志离开我们已半年多了。但他那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他那庄重儒雅、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高度负责的精神,仍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至今难以忘怀。

    我们与启云同志长期一起共事,风风雨雨几十年,共同经历坎坷之路,彼此相交甚厚,感情至深。他溘然长逝,使我们哀思难释。回顾他发愤图强的事迹,对启迪和鞭策激励后人,颇有教益。

    高启云同志1914年3月10日生于山东省临朐县赵家楼村。早年投身革命。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生时期,他就受到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渴望光明,追求进步,积极参与并组织学生和农民运动,向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揭露和反抗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入党以后,历任济南乡村师范党支部书记、济宁乡建干校党支部书记,在反动的白色恐怖之下,积极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的组织,为壮大党的队伍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党的委派到郓城一带发展组织,筹建武装,担任郓城县中心县委书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他顶风寒,履艰险,访贫问苦,往返奔波于鲁西平原,积极宣传抗日,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圆满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为鲁西南郓城一带抗日高潮的形成和一大批军事政治干部的成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0年前后,泰安、莱芜一带在日本侵略者“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的摧残下,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仅莱芜一个县党的基层干部,被捕、被杀、被赶的就有101人,数千名党员失去联络。加上连年灾荒,死于病、饿、战争的群众达5000之众。这时,启云同志任泰山地委宣传部长,到莱北兼任县委书记。面对当时的严峻形势,他无惧无畏,决心“在荆棘中潜行,在泥泞中苦战”,带领群众坚持对敌斗争,组织力量反击敌人,屡次挫败敌人的封锁、蚕食和扫荡,震慑了敌军,鼓舞了群众,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启云同志外朴内秀,大度包荒,性格直率,敢说敢做,敢于承担责任,从不随波逐流,从不诿过于人,具有坚强的党性和高度的组织观念。1954年“向明事件”时,他和济南市委书记董琰同志也受到错误处理。面对这不公正待遇,他除向组织上陈述自己的意见外,在行动上,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决定,仍然以党的事业为重,兢兢业业地工作,表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崇高党性原则。“文化大革命”中,在林彪、“四人帮”及其在山东代理人的压力下,从未说过不应该说的话,一直是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凡属工作问题,总是勇敢地承担责任,从未诿过于人。他的这一正义立场,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极端仇视,对他进行了残酷迫害。但他始终坚持共产党的信仰,正气凛然地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斗争。粉碎“四人帮”以后,他立刻以全部精力投入工作,衷心拥护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号召以后,他积极响应,身体力行,带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在干部制度的改革上,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启云同志的这一优秀品质还表现在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上。有一次他去看望一位从国外回来的同志,谈话期间,这位同志把国外吹得天花乱坠,把国内说得一无是处,讽刺挖苦的不成样子。启云同志当即沉重地说:“母亲再丑也是母亲。”后来他又就这件事对人说:“我们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正是激励自己发愤图强的根据,绝不能把这种不足作为看不起祖国的把柄。当今社会上仍有一股以辱骂祖国为时髦的小阴风,这种人自恨生为中国人,他们最好学箕子‘耻食周粟’。”

    启云同志对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历来都是坚决贯彻执行。60年代初。在天灾、“人祸”的双重压力下,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为了渡过难关,中央决定大大压缩城市人口。其中,山东压缩120万。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为此,启云同志与省政府的一些负责人,日以继夜地召开紧急会议,分部门分行业进行造册登记,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规划和动员。当时,启云同志主持省经委工作,一方面要安排经常性生产,一方面要布置减人任务,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由于下面意见很大,他还经常到基层了解思想情况,进行具体的说服动员,从而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

    启云同志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为了维护党的利益,敢于说话,从不隐讳自己的观点。他不仅自己直言不讳,有话说在当面,而且对个别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深恶痛绝。1957年、1958年,在“左”的路线影响下,“反右”斗争和反右倾整风运动犯了扩大化的错误。当时,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已有15人受到错误批判,但斗争的矛头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启云同志一身正气,不随波逐流。冒着“包庇右派就是右派”的风险,实事求是地阐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力排各种干扰,保护了许多好同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平反冤假错案过程中,有人强调案情复杂,一时难以搞清,一再延宕时日。启云同志认为,平反冤假错案是党中央的伟大战略部署,必须坚决果断,决不能含糊。许多案件,他都直接过问,主张彻底平反,为保证中央这一政策的落实做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期,“四人帮”煽起反击右倾翻案风,社会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到处乱揪乱斗领导干部。淄博市有人向高启云同志提出,把已经调走的前任市委书记要回去交待问题。当时,他清楚地知道:要答应这个要求,这位同志就会受到残酷迫害,不答应就会引火烧身。启云同志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坚定地答复:“有问题你们可以反映,由所在单位解决,不能回去。”几句话使这位前任书记幸免罹难。

    启云同志坚持原则、坚持真理的鲜明性格,在多年的经济工作中也有充分体现。1958年和1959年,社会上刮起了“共产风”,经济建设盲目追求大计划、高指标。山东也提出了在工业战线开展“一、二、五、十”运动(即日产一万吨铁、二万吨焦炭、五

万吨矿石、十万吨煤炭),按当时的生产能力,这个指标已很难完成。但后来又有人提出指标更高的“一、二、五、十”计划(即日产10万吨铁、20万吨焦炭、50万吨矿石、100万吨煤炭)。面对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启云同志认为,如不坚决抵制,将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他敢于碰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意见,并据理有力地说服了一些人,避免了浮夸风的进一步蔓延。

    启云同志自幼热爱书法,工作余暇,他总要伏案挥笔,不论酷暑严寒,从不终止。他汲“二王”精髓,摹“柳筋颜骨”,自成蹊径。他经常挥毫为农民写对联,为企业写匾额,为工人、军人、学者、机关干部题词,激励先进,鼓舞斗志,深受群众欢迎。

    启云同志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兢兢业业奋斗半个世纪,业绩斐然。启云同志将永远活在齐鲁人民的心中。

(本文原刊于《大众日报》1989年4月3日第二版。摘录)

谁在收藏
浏览:224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苍山后人
    苍山后人
  • xndw
    xndw
  • 林平
    林平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