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坦荡 刚直不阿——怀念高启云同志(文/陈明达)

赵家楼 发表于2019-05-31 17:14:18

一、待人诚恳、坦率

    我与启云同志在1939年认识。他任新泰县委书记,我任直属县委书记。1944年他从莱北县委调到地委任副书记主持地委工作,我在地委组织部主管组织工作。小事相处融洽,原则问题上互不让步。当时林乎加同志调分局学习,廖容标兼任地委书记,因为新解放区是减租减息还是反奸诉苦结合减租减息,县、地委统一不起来意见,启云同志请示鲁中南区党委。鲁中南区党委同意了启云同志的意见。1945年中央根据新解放区的特点,指示搞反奸诉苦,又与劳动群众搞双减运动01945年秋,他去分局学习,被留在华东局工作,在1947年夏天给我写了一信,信中就批评我掌握政策标新立异的前事,表示道歉。这说明他很诚恳待人,勇于自我批评,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

二、刚直不阿

    1955年因为肃清向明影响,董琰同志被撤职下放劳动,当时省、市委让启云同志交待他与董琰的关系,他刚直不阿,说与董琰同志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没有私人关系,也用不着包庇董琰。因此事被撤职,被赶出市委宿舍。我知道此事后,很伤心、很气愤,我当时是省委工业部副部长,不敢打听启云同志被撤职的消息,跑到济南槐荫区找到王华英、李新民两个熟人,让李新民同志去找到启云同志,向他说明下放原因。后省委通知,决定高启云同志被下放省委工业部任办公室主任,此事我接到通知和冯平同志商量让启云同志来报到。我和烟台市委书记朱本正联系,让启云同志到烟台木钟厂蹲点,那里条件比较好。烟台市委同意,启云同志对部里这个意见欣然接受,去烟台蹲

点,也不带随员,只定期向部里写个报告。1956年我去中央党校学习,我们不断通信。我对他宁死不屈,在关键时候不胡说,刚直不阿的高尚气节表示敬佩。他说参加革命就是为了抗日救国,拯救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哪想当官,不能为了当官说违心的话。我对董琰态度正确,将来用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对肃清向明影响扩大,在一些党代会上我可以申诉。在1956年省党代会上,他为董琰同志申诉,连省委主要负责人都批评,后被大家选为省委委员。

三、对老战友关心备至

    1976年毛主席逝世悼念一周最后一天开追悼会,省级机关厅局长以上干部都聚“八一”礼堂,省委常委在主席台上,我在下边,旁边李子超同志跑下台来告诉高克亭从青海来到济南住交际处四楼,明天您去看看他。随后启云同志也跑下来和我说明天您去看看克亭同志,问他有什么困难,不要请他客,更不能喝酒,他在济南住几天,我们不能陪,您找个人陪他玩玩,出去散散心。第二天我按启云同志嘱托问克亭同志有什么困难。他说“明达同志,我还没解放,还有一秘书跟着,住交际处几间房子,要房费,回去不好报销,想在济南多住几天,看看孩子散散心。”我听完这段话后,按启云同志嘱托,找到交际处负责同志,说克亭同志想多住几天,会见亲友,他还没解放,房费回去不好报销,需要交房费的话,您再请示启云同志。启云有权时,找他的人很多,有的他

能办,有的他却是不好办。办了的很高兴,办不成就得不到别人谅解。他生前健康时,逢年过节都到我家坐坐,我回访他往往他不在家,我就留下一条子,孩子认识我的。那年夏天我知道他住院,出院不久加上我刚去过,心情不好,就没去看他,正巧林孙晋同志病故,在遗体告别时,见到刘萍同志,知道他已出院了,我听了以后,心情很愉快。

    1988年9月3日他突然去世,我内心沉痛万分,心情难表。我和启云同志相识几十年,相处多年,我们推心置腹,是患难朋友,又是莫逆之交的老战友。  “疾风识劲草,情久见人心”,我经过多少年考察才懂得古人这句话,也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他在人困难的时候尽力帮助,他生前给我一个条幅留作纪念,他去世了只能以回忆录作为我对他奉献的哀思吧1

    1988年11月1日(作者:山东省总工会原副主任)

浏览:111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