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的思念——缅怀父亲(文/延农 延功 延军 海萍 海安)

赵家楼 发表于2019-05-31 17:25:23

又是春暖花开时,又是清明断肠日。此景此时,我们兄弟姊妹追忆我们严慈的父亲高启云,思如波涛,情如潮涌。一件件、一桩桩令我们终生难忘、终生受益的往事,叩击着我们的心灵,激起我们绵绵不尽的思念。

    勤奋伴随着父亲的一生。在他74载生命年华中,他勤奋学习,持之以恒,忘我工作,终生未曾懈怠。他老人家溘然长逝后,我们整理遗物时发现,他藏书中,无论是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还是科技知识,文、史、哲典籍,都留下他认真的圈点、批注和心得。即使平日读报,他也时有体会和观点批注在旁。他的一大摞读书笔记,忠实地记录了他刻苦学习的足迹。他读书涉猎面广泛、精道,在繁忙的公务中秉烛夜读,是父亲数十年如一日不可更改的习惯。他常常教导我们说,“艺多不压人”,鼓励我们多读书、多学习、多掌握知识,不要做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

    父亲来自于人民,受益于人民,一生不忘人民。无论是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还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父亲都得到了劳苦群众的支持和信赖。走上领导岗位后,父亲念念不忘的还是人民。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始终把报答人民养育之恩看做是自己神圣的义务。他说,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做什么事情都要想着人民,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否则,就是人民的不肖子孙,更谈不上什么共产党员了。进城后,我们兄弟姊妹陆续上学读书,父亲忙于工作,平日无暇顾及我们,但对我们总是耳提面命,谆谆教育我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要学好本领,将来为人民服务。1957年大哥考上大学,父亲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并将自己刚用了几天的一支英雄金笔送给大哥,希望他学好本领,为人民服务。1961年,大哥毕业后,他动员大哥到沂蒙山区工作。他说,沂蒙山区的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那么巨大的贡献,我们的子孙就应该去回报他们。他勉励大哥用所学知识,为改变沂蒙旧貌、造福沂蒙人民作出努力。当时沂蒙山区的条件十分艰苦,有人也劝父亲不要让大哥去受苦,父亲却斩钉截铁地说,就因为艰苦才要人去改变,就因为是我的孩子才应该到艰苦的地方锻炼,我的孩子不到艰苦地方去,叫我怎么教育别人?在父亲的教育下,大哥在沂蒙山区一干就是30年,直到父亲去世后,组织上为照顾母亲才将大哥调回济南。

    父亲一生酷爱竹石。他将书斋定名并自题为“竹石斋”o他种竹、写竹、画竹,崇尚竹刚直挺拔、虚心向上的品格。他严格按规定办事,公家为他配备的小轿车、电话,他从来不允许家人使用,连母亲也不例外。记得一次父亲、母亲都要去珍珠泉礼堂开会,正巧母亲身体不舒服,我们就给父亲说,让母亲搭他的车走,父亲十分严肃地说,车是公家配给我工作用的,怎么能随便坐。爸爸坐车走了,母亲自己骑自行车去了会场。即使是年迈的祖母从老家来济南,父亲都是让我们乘公共汽车接送。

    父亲对我们子女要求甚严,从不许我们搞特殊。在我们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公共场合,不能暴露和父亲的关系,在外面不能炫耀自己的父亲是谁。老二在部队当兵6年,战友都不知他的父亲是领导干部。有时父亲到我们所在单位检查工作,擦身而过,父亲像不认识一样。他也不允许我们打着他的旗号办事。父亲曾分管组织干部工作,安排个人是举手之劳,但他决不给自己的子女开半点方便之门。我们家子女有在效益不好的大集体企业工作的,有在外地工作的,都曾想让父亲帮帮忙,均遭父亲的坚辞。但父亲对一些老同志中确有困难的子女却是百般关照。对此,我们也委屈,觉得父亲管别人不管我们。父亲每次都是既严肃又慈爱地告诉我们,你们这些干部子弟,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你们的一举一动,不仅仅关系着你们个人,更代表着我们领导人的形象,反映着我们党的作风。对于我们的成长,父亲一贯鼓励我们自立、自强,从不为子女铺设道路、设计人生。

    父亲酷爱书法艺术,潜心研修数十年,书法作品深得人们喜爱,求字者络绎不绝。不论是干部群众,还是机关企业,他有求必应,从不索取任何报酬。为激励我们自立、自强,他为我们书写了陶行知的《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是好汉。”拳拳慈父情流润于字里行间。

    回忆我们的父亲,点点滴滴在心头。不尽的思念,字字句句都是呼唤。父亲朴实无华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终生受用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原文刊载于1995年4月13日《大众日报》 作者:高启云子女)

浏览:137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