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道三烈士传略(整理/柴进)

15521 发表于2019-06-03 11:05:32

乔道三,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出生于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六日,一九三七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八年九月在革命圣地廷安进入陕北公学,一面学习、一面工作。一九四三年初,他奉调到晋察冀一地委任材料室工作。一九四四年,受命担任中共偃师县委委员、偃师抗日民主政府责任秘书,具体负责开展政府各项工作。一九四六年六月,随皮定钧部队胜利完成中原突围。一九四七年初夏,分配到沈鹿淮县任县委副书记,做艰苦的开辟工作。一九四七年十月一日,界首解放,任界首市市长。一九五一年七月九日,乔道三同志因积劳成疾,久治不愈,在皖北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地址在怀远)病逝,年仅36岁。

(一)抗日热潮,投身革命

乔道三,又名世纲,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的一个耕读世家,自幼聪慧好学,尤喜绘画。七岁入本村私塾读书,父亲乔时化认为他将来必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特从登封聘请名师来家执教,授以“五经”、“四书”。少年乔道三对这种“味同嚼蜡的念经生活”颇为反感,遂愤然罢学,情愿学做织布、木工和农活,不久即成为行家里手。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兴起抗日热潮。那时,偃中抗日救亡运动极为高涨。特别是“一二九”运动的“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获得全国人民热烈支持和声援,对偃中影响很大。偃中的共产党组织利用这一大好形势积极开展活动,发展组织,壮大抗日力量和革命队伍。一九三二年和一九三五年间,共产党员吴芝圃、郭孝棠到偃师中学任教,秘密领导偃师地下党组织开展斗争,“偃师中学成为豫西共产党的大本营”。一九三五年,乔道三入偃中插班二年级,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这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影响下,乔道三接触了许多进步书籍,看过鲁迅、高尔基的著作,蒋光赤,邹韬奋主编的杂志和地下党出版的秘密刊物,从而“看清了道路”,明确了方向,参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他了解到祖国处于危难之中,对日寇占我国土,杀我同胞,深为愤恨。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和“剿共”政策极为不满,决心冲破家庭束缚,学有所成,以期报效祖国。一九三七年八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为党奋斗一生的艰苦历程。

在偃师中学,乔道三同志积极踊跃地参加了偃中学潮,迫使国民党县政府让同情共产党的校长教师留校任教,让因鼓动抗日而被开除的学生复学。他满腔热情地下乡募捐,声援绥远将士愤起抗日的爱国行动。他赞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真诚地拥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全身心地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为唤起民众而奔走呼号。一九三八年初,他随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去国民党十五军内举办军政干部训练班,担任支部委员,讲授革命道理,秘密发展组织,扩大党的影响,为党做了许多基础工作。

    一九三八年四月,乔道三同志因病返家,按党的指示,对本村支部和邻近的加山支部进行指导,经常深夜才能回家休息。为了进一步学习革命理论,将抗日救亡活动进行到底,经组织批准,同年九月,乔道三同志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向往久已的革命圣地廷安,进入陕北公学。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不怕困难,不仅搞好了各项工作,而且在学习上有长足进步,理论水平有显著提高。

乔道三同志喜爱文艺,擅长绘画。在偃中学习时,就曾以画笔为武器,绘出祖国的锦绣河山,画出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歌颂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组织上为了发挥他的特长,一九三九年初,调他到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任学员党支部委员。后又调到华北联合大学文学艺术部深造。在环境险恶、生活艰苦的年代里,乔道三同志不辱使命,刻苦学习从未间断。他在延安北边桥儿沟居住时,一有空就练习木刻、画画、曾刻过鲁迅头像,画过木屋、树林、宝塔山等自然风光。即使在向华北行军的数月内,他仍然随身携带画具,稍有休息时间,就动手作画。有位同志曾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战争年代,道三同志一定会成为很好的画家。”

一九三九年九月下旬,八路军120师在陈庄战役中全歼日伪军1200余人,并在陈庄举行祝捷大会,华北联大迁移中,正赶上参加省会,乔道三同志聆听了聂荣臻、贺龙等领导同志的讲话,受到极大鼓舞。

迁至阜平西边的易家庄办学后不久,日寇开始了对晋察冀边区的大扫荡,实施“三光”政策,妄图一举消灭华北抗日力量。联大只得分散办学,乔道三同志等随部队进入晋冀交界的满山打游击,担任党总支委员和组织干事,一九四二年又担任院部秘书,他深深认识到,“要想有前途,只有到群众的斗争中锻炼,学习些实际工作经验,”把群众发动起来,才能造成陷日寇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打败侵略者。一九四三年初,乔道三同志他奉调到晋察冀一地委任材料室工作时,不断下乡,经常深入群众,向人民宣传形势和政策,组织群众减租减息,征收统一累进税,选举各级组织建立并巩固民主政府。后来他总结说,“这一段对我帮助很大,使我懂得了如何作实际工作,如何接近群众。环境越不好,越不能离开群众。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进步。”

一九四四年五月,乔道三同志经八路军总部驻地麻田(现为左权县),来到北方局党校,参加整风学习。他聆听了刘邓政委和党校负责人的报告,总结了前几年工作、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开展更为艰苦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紧张的工作与残酷的战斗间隙,乔道三同志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诉诸笔端,即使是在紧张的战斗间隙,他也不忘记见缝插针,写下一段段日记,或怀念远方的亲人,或把平时与人谈话的妙语趣闻甚至于听到的谚语都随手记下,看来是想为今后创作随时积累素材。1944年,乔道三同志与朱博黑一道返回豫西,一路上朱博黑谈了很多带领武工队打击日本鬼子的事情。这是很好的小说素材啊,乔道三同志要朱博黑整理一下,说等全国解放以后,他再替老朱同志写。1983年,乔道三同志的儿子乔之宏到四川绵阳拜访朱博黑,谈到当年往事,朱老潸然泪下:“可惜!他欠我笔债永远无法还我了!”

(二)皮旅工作,亲身力为

一九四四年四月,日寇发动了“豫中会战”,进攻河南,国民党汤恩伯、胡宗南各部共四十多万人不战而逃,河南等省大片国土沦于敌手。为了收复失地,党中央决定抽调力量,恢复并扩大豫西解放区。乔道三等多位豫西籍干部接受组织派遣,在王树声的领导下于年底南下经太行山区,越过黄河,到达豫西,于一九四五年三月与皮定均率领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会师。乔道三同志受命担任中共偃师县委委员兼偃师抗日民主政府责任秘书,具体负责开展政府各项工作。他与县委书记刘石安、县长李煦(民主人士)组织起县大队武装,随先遣支队转战各地,袭击日伪据点,解放广大乡镇,经过“扒头战斗”、“佛光战斗”、“管茅战斗”、“缑氏战斗”,基本上稳定了局面,保证了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

乔道三同志在陕北和晋察冀学习期间,学校领导人成仿吾、罗迈(李维汉)、沙可夫等人的文化素养和探索精神诸方面,对他影响很深。他回到偃师之后,总是身穿兰布长衫、戴着近视眼镜,言谈举止,俨然一副文质彬彬的文人风度,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都感到他亲切、热忱、稳重、沉毅。他的同乡、著名记者周原(注:本名乔元庆,新华社著名记者,焦裕禄的报道者)在写给乔道三同志的儿子乔之宏的信中回忆说:“他是一位温文尔雅从来不大声说话的人,在战场上,敌人的子弹再密集,他也不会狂奔大呼,能快走几步,连连喊几声谁,也就显的他十分慌张了。”他是本地人,同乡、同学、亲朋、故旧很多,他根据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统战政策,把那些热情高、有能力的知识青年介绍给县政府,分配适当工作,对作出一定贡献的同志还介绍加入党组织,壮大革命力量。对于抗日坚决,为人正派,在群众中威信高的党外人士,如以李旭为首的一批人,则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团结他们一道工作。后来党外人士胡亚卿被日寇打死,县政府还在管茅村开了追悼会,寄托哀思。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同志,明确交待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放手让他们大胆去干,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对于甘于为日寇效劳的民族败类,即使是亲友,也不宽容。郝子龙是他的同学加朋友,当弄清郝在为日寇搜集情报时,便立即令人逮捕枪决了这个民族罪人。

乔道三同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为群众着想。他根据党的布置,在一九四五年春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倒地”斗争群众运动,狠狠打击了重利盘剥农民的恶霸地主,使在灾荒年景失去土地的农民,又以平价赎回自己的土地。夏秋季节,蝗虫为害,县委发动干部群众下地灭蝗,他带头响应,自制拍子,亲到庄稼地里打蝗虫,做出了显著成绩。夏粮征收,他在线为统一布置下,带领干部深入村庄,认真核算,搞好合理负担。乔道三同志的模范工作,蠃得了偃师人民的称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准备发动内战。为了挫败美蒋阴谋,争取国内和平,党中央作出把河南等八个解放军区撤退到陇海路以北的重大让步。一九四五年十月,皮定均支队奉命撤离豫西,南下中原,与李先念部会师。中原军区成立后,皮部改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偃师县的干部组成一个约五百人的教导团,乔道三同志担任教导团二连指导员,随军南下。部队到达桐柏山后,乔道三同志担任皮旅一团工作队长,并随一团驻扎在白雀园西南的光山县的沙窝镇。一九四六年初,乔道三同志被任命为沙窝镇镇长。

那时生活艰苦,没有盐吃,菜金极少,需自己上山砍柴换盐吃。沙窝镇有米无面,乔道三同志吃不惯,身体日渐消瘦。但革命热情丝毫不减,工作之余,还饶有兴趣地搜集民谚,编写诗歌,组织“诗社”,要求每位干部过几天写一篇,交他修改。他在“诗社”成立那天当众朗颂了自己的带头作《我的祖国》:“曾走遍北国,干净的土地上,耕者不用农具,是马蹄、兽爪。曾走遍北国,干净的土地上,耕者不用五谷播种,是血腥的头颅……”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议,悍然下令向我中原部队发动总攻。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根据中央指示,李先念、王树声、王震率三大主力向西突围回陕甘宁边区,皮旅担负掩护主力迷惑敌人的任务。乔道三同志带领干部连跟随皮旅一团在白雀园一带抗击敌人,三日后即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又随皮部执行东进计划。他们从刘家冲整队出发,向南虚晃一枪,然后以九十度大转弯向东疾过,穿过大山,徒涉激流,打土顽,击蒋军,走山道,越铁路,经过二十四天的征战,粉碎敌人两千多里的追击阻击,终于战胜敌人,战胜困难,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的盱眙附近,完成战略转移的光荣任务。

乔道三同志在这次行军打仗中,勇敢顽强,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在一次夜行军中,他的近视镜被树枝挂掉了,走路深一脚浅一脚,吃尽了苦头,后来见老战友朱博黑时说:“老朱,可苦了!”但是他从未掉队,并且模范遵守党纪、处处关心同志。过铁路时,新战士陈大年弯下腰来抚摸铁轨,非常好奇。那时敌人用密集火力封锁铁路,稍一停留,就有危险。乔道三同志急忙在他屁股猛击一掌说:“快走!”刚过去,敌人一梭子子弹打在铁路上。后来,部队里流传着乔道三一巴掌救活了一条命的故事。

(三)南下中原,打开局面

一九四六年八月,乔道三同志所在的干部连改称“豫皖苏干部大队”,在吴芝圃的率领下,开到阳谷县,进入冀鲁豫党校学习“七大”文件,武装思想,为南下开辟豫皖苏根据地作准备。

一九四七年初夏,乔道三等同志越黄河,南下成功,经豫皖苏区党委介绍分配到沈鹿淮县任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做艰苦的开辟工作。那时沈鹿淮县刚刚建立,机构不健全,干部奇缺,又处于“拉锯”局面,再加上蒋军常来,土顽猖獗,广大人民对党的政策还不理解,不敢接近子弟兵,因此需做艰苦细致的发动工作。乔道三同志与干部战士深入群众,用拉家常,干农活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有一次,警卫员郑坤成到群众家做工作,因老大爷张朋山的儿子被土顽打死,厌恶军队,态度冷淡,但老大娘却热情,留着吃面条。他怕违犯纪律,借故跑了。乔道三同志知道后,与他一起又到老大娘家,帮助织布劈柴打水,又拉家常,使老大爷消除了对解放军的顾虑,提供了许多有关土顽的重要情况。老大娘看郑坤成年小,就认做干儿子。后来,老大爷成了积极分子,为民主政府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乔道三同志做了大量建设基层政权的工作。他带领部分干部在小赵寨搞建政的试点工作、培养积极分子,对地主赵万顷开展说理斗争,把旧保甲制度改成行政村,建立基层政权,组织农民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组织民兵武装,扩大县大队武装力量,工作很有成效。为了保证刘邓大军顺利通过沈鹿淮县境,乔道三同志与县书记吴忠培、县长马捷,带领干部战士,在黄泛区修道路,在界首至槐店的沙河沿岸,发动群众,搭建浮桥,使大军顺利通过沙河,保障了大军按时顺利通过。

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乔道三同志在杨集做当地土豪杨显卿的工作,希望他支持革命事业,建立统一战线。不料杨显卿自恃有土顽做靠山,与人民反自为仇,故为民主政府所逮捕。杨的亲友却勾结土顽数百人,偷袭民主政府所在地张保园村。乔道三同志沉着机智,带领部分战士声东击西,冲出重围,并救出一些同志。但终因寡不敌众,在此养伤的项城县长胡凌云等数八位同志未被救出,惨遭杀害。乔道三同志极为悲痛,后来带领县大队扫荡土顽,对为首的几个作恶分子给以严厉的镇压。

一九四七年十月一日,陈粟大军解放界首,乔道三同志被任命为界首市市长。

新政府刚刚建立,敌我拉据局面尚未结束,社会风气极为混乱。为了安定社会秩序,乔道三同志立即发布安民告示,挂出牌子,选定办公地点,开始紧张工作。他深入贫苦市民和工商业者中间,宣传政策启发觉悟广交朋友,建立工会,组建街道基层政权,正确贯彻党的各项政策。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生政权,乔道三同志在上级的支持下,组织建立了市大队和刘兴区队等武装力量,与沈鹿淮县大队联合,采取区区联防,互动配合,充分发挥游击战术的优势,白天隐蔽,夜晚出击,兜圈子,打埋伏,并伴以政治瓦解工作,很快把周围一万多土顽消灭干净。

每次打仗,乔道三同志总是机智沉着,身先士卒。一次,他闻知纸店区委书记、区长和区员等三人被土顽劫持到大王庄。立即带领市新成立的界首市大队奔袭大王庄,解救被土匪包围的我纸店区政府干部,毙伤敌四十余人。接着即联合纸店、闸子、黄桥等区中队四百余人,一面清剿余匪,一面向各村群众宣传匪首罪恶。又一次,他从积极分子中得知,国民党皂庙镇长阎锷轩正在召开商民会,摊派钱粮,当即将其打跑,毙敌七名,缴获战马四匹。十一月二十日,华野民运部副部长朱斌及警卫一行六人由光武区刘小寨驻地来界首和乔市长研究工作,二十一日,返回驻地途经八里桥刘庄时,突遭土匪伏击壮烈牺牲。县、市大队闻讯赶来,捕毙一些凶手,掩埋战友遗体。乔道三同志得知后悲痛欲绝,决心报此血仇。后来他带领武装剿灭了那一带土顽,并查出参与杀害朱斌烈士的匪徒,立即正法。全国解放后,在上级指示下,他指定专人立案调查,终于捕获首犯和主犯,为烈士雪了仇。一九五一年五月三十一日,在乔道三同志的主持下,市委、市政府于中原广场为朱斌等六烈士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华东野战部队、阜阳军分区和阜阳行署等均派代表参加,挽联高悬,告慰烈士。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粟裕同志率华野总部再次来到界首,听取了乔道三同志关于开辟界首的工作汇报,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决定派出华野主力两个连,与界首县、市大队组建界首支队,扫平这一带的土顽势力,保卫民主政权。乔道三同志深受鼓舞,此后几个月内,他带领界首支队和地方武装主动向土顽势力发动进攻,很快消灭了界首周围的土顽势力,稳定了形势。

(四)执政界首,稳健发展

一九四八年春,沙河中游沿岸各城镇均已解放,上级决定,组建中共界首市委和中共沙河工委,以统一沙河沿岸各城镇的工商税收和金融财贸工作。乔道三同志被任命为沙河工委委员、界首市委委员、界首市市长,工作担子更重了。

他首先抓了界首市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鼓励商人经商,工厂开工,对于错收的某一些工商业者的财产,则报请上级批准,逐户逐物登记造册,折成中州币彻底退赔,消除了工商业者的疑虑。界首市场迅速繁荣起来,堪称豫皖苏区的重要商埠。

为了打击并排除国民政府的货币,他根据上级部署,带领全市干部,贴出禁用法币,使用中州币的布告,召开各种会议,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并对市场进行抽查、突查和全面检查,采取了集中群众的法币,派人携带到国统区换回各种物资的方法,解决了本区对军用品和生活用品的需要,使广大群众得到益处,界首市在“排法”斗争中,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受到豫皖苏中央分局的表扬。

淮海战役开始后,界首市组成支前大队部,乔道三同志作为领导成员和界首中学校长,经常深入大街小巷,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他号召学生参加支前斗争,并组成了一支一百三十名学生的支前工作队,开赴前线;余下百余名学生又组成秋收工作队,在后方搞征粮和运输等工作。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日,豫皖苏军区张国华司令突来界首,向市委布置由界首市水运中野一纵二十旅到阜颍河渡口,阻击黄维。乔道三同志和界首市干部立即派人去槐店给吴忠(一纵二十旅旅长)送信,并组织船只和水手,筹备干粮,保证了吴忠旅顺利地于次日早晨赶到阜阳颍河渡口,迟滞了黄维兵团东进时间,为主战场全歼黄伯韬兵团赢得了宝贵时间。

淮海战役胜利后,乔道三同志带领领全市干群积极开展支援渡江战役的斗争。一九四九年三月八日,他在全市动员大会上作了鼓舞人心的报告,会后动员了一百多只船、一百五十名水手和数十名学生,随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

乔道三同志带领全市人民,为支援解放战争,献出了自己的智慧、热情和心血。

一九四九年春,豫皖苏建制撤销,界首市划属皖北行署领导。乔道三同志既是市长又是市委书记,集党领导责任于一身,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一直抓得很紧,很有条理,而且卓有成效。他先是抓住巩固政权,支援前线,搞好市政建设,对敌开展经济斗争;接着是保护和发展工商业,创建工厂,繁荣经济,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后来又开展土地改革,镇反运动。对于这些工作,他亲自动手,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不抓出成效决不罢休,表现出坚强的毅力和战斗的韧性。

为了安定社会秩序,乔道三同志把旧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地痞、流氓、小偷、妓女、老海鬼,收容到戒毒教养所,组织他们做木工、缝纫、纺织、编筐等项工作,通过劳动,把他们改造成为新人。

乔道三同志特别注意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注重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以建设新界首。有一次,新舞台演了一出刺激回民民族感情的小戏,引起教门街回民的不满。乔道三同志闻知立即出面处理此事,一方面教育有关干部认识错误,在群众大会上向回民道歉,一方面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调动有关人士做好回民思想工作,很快平息了这次波动,达到了稳定社会秩序,加强民族团结的良好效果。

一九四九年青黄不接时,市场相对萧条,部分工人失业,贫苦居民生活困难。乔道三同志采取“以工代赈”的方针,组织居民修河坝、整街道、挖阴沟,结合银行贷款,组织生产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积极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同时,对私人企业贯彻保护、扶持和帮助发展的政策,根据“劳资两利”的原则,鼓励工人到私人企业里做工,使工人和业主都能从中得到好处。十月初,在乔道三同志的积极筹备和努力下,界首市第一届各界代表大会召开了,他代表市政府报告了两年来政府工作情况,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界首的大政方针,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拥护。

(五)乱世儿女,依依深情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乔道三同志告别父母,远离亲人,投身革命,走向战场。乔道三同志无兄无弟,仅一姐二妹,他的父亲乔时化非常疼爱他,在他身上倾注了全部精力,管教极严。乔道三同志非常孝顺双亲,投身革命之后,针对复杂多变的局势,他耐心说服性格刚直的父亲顾全大局,顺应时势,同意他前往延安。一九四五年,密县游击政府县长朱博黑的母亲被日军杀害,为了帮助战友,乔道三同志说服父亲将朱博黑的妹妹以及洛阳游击政府县长董敬斋的妹妹留在家中照顾,直到半年后,她们参军南下。当时,乔道三动员了不少亲属和同乡、同学中的进步青年参加革命队伍。

战争期间,乔道三同志多次化名“一川”,鸿雁传书,告慰远方亲人。“一”是汉字书写的一横,也称一道;“川”是竖着的三,隐着“道三”二字,这是出于保密的考虑。一九四七年五月六日,他写信给堂兄道圃说:“母亲为我伤心流泪,使我日夜难安心,也许会有机会看她老人家。”另有一封家书里面写道:“想娘,能来一趟不?希能即日见面。”乱世儿女空多情,奈何?在日记本上,他写下一首《故乡》的诗歌倾诉着对远方母亲的思念。从亲人辗转寄来的信中,乔道三同志得知伯母去世,非常难过,复信道:“我决定穿一年白鞋为伯母守孝。”他是这样写了,也是这样做了。他的警卫员康玉成在回忆乔道三同志的文章中提到乔市长爱穿白回力鞋,却不知道这其中藏着乔道三同志对长辈的孝心。

他记挂着远方的妻儿,日记中多次提到。在河南新县沙窝镇工作时,环境恶劣,又值中原突围前夕,他在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六日的日记中写道:“中仁弟(注:乔道三同志的妻弟牛中仁,一九四五年在他的动员下参加革命),你是否写了家信?我想念之宏,因为他比从前更顽皮,所以也更可爱。他跟着咱们犯了抗日罪,和他爷爷跑到陕西避难,他是个十二岁的顽童跑不动路会哭,想奶奶想妈妈想外婆,大概不会想我,因为他去年才认识我,也许会想你,写信了告诉我,我也写。”这是一封信的底稿,页末空白处还画有落泪的娃娃脸。直到一九四九年春天,乔之宏辗转来到界首,父子才生活在一起。娃娃脸附近写有“邓发、秦博古、王若飞、叶挺”四人名字,旁边画着血淋淋的大刀,下面写有“血仇”二字,每字下方各画三个大惊叹号。(注:一九四六年四月八日,叶挺等四位同志从重庆返回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他的同宗兄弟乔世泰,颇有干才,在国民党统治区任过副县长。一九四八年,乔道三同志给他发了一封信,原件已不存,他的日记上留有底稿,全文如下:

“七弟世泰:亲爱的弟弟,各奔前程已经十三年了,无有相会之日!你对我有戒意吧!我同前一样,还是好说好闹,高兴时好说笑话,不同的就是脸上多长了几根毛,并不是‘黄毛’更不是‘红毛’,但小孩子们见了还怕,因为他们摸了不敢动的东西曲理,所以不能理直气壮,大概不会是毛硬刺人吧(笑话)?

兄弟们离别各奔前程本来是一件寒心的事情,若单纯为饭碗,为荣誉尚未能谅解,否则,当自省。

我处事多人少,整日闹得不可开交,弟弟若无要务望来相助!就来天天玩也好,带徒弟更好!天就明了,这些不能等到明天再干!问弟妹们好,侄、侄女们好!一川”

信中,乔道三同志是以兄弟情缘和共产党员的双重身份对话七弟,语调轻松,又不失原则立场。第一、二段指出兄弟二人立场不同,但若只为饭碗而守定错误的人生观则当反思。第三段则暗示一九四七年十月解放的界首市百废待兴的繁忙景象,“天就明了!”邀请七弟投奔革命前来相助,多带些人更好!信件出于安全,构思极其巧妙,令局外人只读到亲情,而七弟世泰能阅之了然,用心良苦。事后,乔世泰托辞辞职返回故里偃师夹沟村,乔道三同志得知后托人带口信请他来界首中学任教,可惜乔世泰染病身故,未能成行。

(六)知人善任,两袖清风

乔道三同志的领导作风有两大特点:二个是善于用人,一个是深入群众。

在使用干部上,他很爱惜人才,善于扬长避短。在筹划办电厂时,既无资金,又无设备,更没有懂得技术的人。当时他选中了颇有钻研劲头的财政科长王毅文同志,因为王既有筹集资金的便利,又有刻苦钻研能打开局面的特长。王亲自去上海费了不少周折购来发电机组,还请来了技术骨干,并邀来几位高级知识分子帮助指导,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办起了阜阳地区第一家电厂,使界首破开荒地用电照明和生产。在街头大放光明的那天,全市一片欢腾。乔道三同志使用干部比较放手,既注意调动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副市长齐世钦调出后,由张大之兼任市政府秘书(仍是司法科长)。市政府的机关工作除重大政策原则问题外,乔道三同志都放手让张大之去干,使这个长期做部门工作的干部得到了很大锻炼,学到不少东西。那时,机关的政治学习抓得很紧,天不亮就集合干部出操,学习《社会发展史》,那时学习材料又少,无法以自学为主,主要是采取上大课结合小组讨论的办法进行。乔道三同志就把上课的任务交给张大之等几个科长,既放手使用他们,又注意个别帮助提高。

一九四九年春,界首发生了解放后的第二次大火灾,由于消防设备落后,半天之内燃烧一条吉甫街,损失惨重,教训深刻。市政府随后就着手抓消防队的建设工作,决定由商联出面筹集资金并选派商界代表白宏光去沪购买消防车。那时上海刚解放,没有现成的消防车出售,只能购买汽车送去改装。白到沪后打听到一家美国洋行有一部道奇牌轿车想出售,便去该行看货议价。“洋大人”见白穿着土里土气,认为他根本买不起轿车,就以轻蔑的口吻嬉弄他:“这车子只要五百万元(合现在人民币五百元),可你买不起”。白宏光心想不能放走这个便宜货,当即表态成交。美国人后悔了,反口不卖。白据理到公安局告状,迫使洋行不得不卖,气得把车上的收音机故意拆走。此车改装成消防车开回界首后,乔道三同志亲自接见了白宏光,表彰了他勇斗洋人的胆量和扬眉吐气的事迹,使白宏光受到很大鼓舞,更加积极为界首市的消防工作卖力。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走群众路线是乔道三同志的工作作风又一突出特色。他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话语不多,乍一接触觉得他对人不热情,时间稍长,方发现他是个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很会交朋友的领导同志。他不摆架子,能深入工厂、商店、街道,在各界人士中交了不少知己朋友。特别是懂技术的机电工老师中,有不少人跟他是无话不谈的;工商界会办工业的掌柜们,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对乔道三同志都很信任。他病逝后,这些方面的人士都很沉痛地悼念他。平时,他除了开会以外,很少在市政府,而是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宣传党的政策,学习工业生产的知识,足迹遍及所有生产单位。因而有时上级来人或部门领导干部来找他请示工作,多半在工厂找到他,发现他在那里找工人或干部谈心。他常常是朝地上一蹲,边看工人干活边谈话。谈话的内容很广泛,生活、思想、工作、技术等方面问题,无所不谈。特别可贵的是他能拜工人为师,求教工业知识。比如:排一条轮船的船体用什么木料好?要用多少木头?多少工?用多大马力的机器?界首需要多大的工业和照明用电量?多大马力的机器能带动多大的发电机?卷烟、磨面的机器得用多大电动机才能带动?如此等等。他经常接触的工人师傅有汽车工人王贵典、机械工人于同水、造船工人×××,还有丁铭泉同志等对工业有兴趣和经验的干部。为了组织麻袋厂等手工业生产,他还和热心于此道的宫勋老先生交上了朋友,支持他研究木制纺纱机。为了组织解放区的物资运往敌后换取棉布、医药、食盐等工业品,供军需民用,支援前线,乔道三同志亲自和王耀三、关继卿、周捷三等商人打交道,教育他们为支援前线出力,为保障豫皖苏边区的供给作出了一定贡献。

乔道三同志并不是一个一味严肃刻板的人,而是一个有文化修养多才多艺的人。他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和华北联大文学院学习、工作几年,他会画素描、会唱秦腔、能写一手比较漂亮的毛笔字,也爱看河南梆子戏。他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关心界首市的大众剧团和新成立的市委文工队的工作,平时对于马金风、毛爱莲、徐玉琴、张风云等著名演员,他都有过接触,倾听他们的意见;在各界代表会中,还安排了一些老艺人作代表,改善了轻视“戏子”的旧观念,提高了戏剧界人士的社会地位。

乔道三同志在党内兼任市委书记,集党政领导责任于一身,对于党在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他一直抓得很紧,而且做得卓有成效。一九四八年,交通还很不方便,党报传递较慢,看到报纸时,新闻已成“旧闻”。为此,乔市长非常积极地想办法搞收音机,先从十八军丢下的电讯器材中找出一部破军用收音机,从民间找了曾在国民党时代搞过电台修理的罗思维来修,拆些旧零件,拼凑成机子,才算及时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以后,市委宣传部组织专人记录新闻,供领导同志阅读,并给文化馆出黑板报选用,使中央新闻尽快的与群众见面。

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根据在界首工作多年的经验,乔道三同志提出了“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一九四九年界首归建后,阜阳地委的主要精力是抓农业。但乔道三同志到地委开会、汇报工作总是谈界首的工业生产,因讲到工业用电需要多少凯罗瓦特,有些干部就戏称他为“凯罗瓦特同志"。在乔道三同志担任界首市长的四年中,界首市相继办起了发电厂、铁工厂、造船厂、面粉厂、麻袋厂等一些初具雏形的工业,初步解决了能源、机械、交通和发展轻工业的路子,抓住了发展工业的重要环节,给界首工业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在他当政的四、五年间,先后办起了发电厂、铁工厂、造船厂、面粉厂、麻袋厂等初具雏型的工业生产单位。这对于没有基础,又经战争破坏,而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乔道三同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时实行供给制,国家除供给吃穿外,每月发的津贴费很少,市长也和大家差不多。干部中流传着“富不到三天,穷不到一个月”的顺口溜。意思是每月津贴只够花三天。乔市长虽掌握全市的人权、财权,却两袖清风,不沾分毫,和大家一样啃窝窝头,过清贫生活。他有吸烟的嗜好,有时断了买烟钱,也常常向别的同志讨黄烟末用纸卷起来过烟瘾,晚间还常见他弯着腰在办公室里找烟头子吸,而对公家备用的招待烟从不染指。当时市政府有个小金库,保存着大军过境留下的许多物资,有汽车轮胎、电讯器材、布匹、棉纱、军毯、大油筒等东西,都由总务股列帐管理,任何人不准擅自动用。为什么卡得这样紧呢?后来大家才明白,乔道三同志要集中一切财力办工业,记得办电厂时,就把这些物资全部拿出处理变钱买机器。警卫员郑坤成注意到他的衬衣烂了一个大口子,就自作主张,用自己珍藏多年的两块银元狠狠心买了一丈二尺龙头白洋布,送到尹家裁缝铺做了两件衬衣,一件送给乔道三同志,一件自己穿。乔道三同志接过衬衣,首先批评了郑坤成,然后动情地表示:衬衣自己收下了,算是暂借的,等自己以后手头宽裕了,再还给郑坤成。建国后,乔道三同志的爱人来看望他,带来了一些家乡的土布和土产,乔道三同志让妻子赶做了一双鞋子和一件衬衣,并擀了面条,拿出土特产招待郑坤成,算是还了债啦。

由于长期劳累过度,未得到很好地休息,乔道三同志身体消瘦,抵抗力差,一九五一年不幸得了肺病,常感胸闷,不断咯血,但仍坚守岗位,努力工作,从不提出请假休养,以致病魔缠身,日益加重,最后经同志们多次劝说,才勉强同意去阜阳、怀远治疗,但为时已晚。七月九日十一时四十五分,道三同志停止呼吸,与世长辞了。

皖北行署鉴于乔道三同志在战争年代,为祖国为人民历尽艰难困苦,出生入死,勤奋工作,战斗一生,决定追认他为烈士。界首市家家户户自发悬挂乔市长遗像进行悼念。乔道三同志把自己人生中最光彩的时期奉献给了界首,他以极其出色的领导能力、政治能力和经济能力,带领界首军民开创了一个新天地。同时他所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光明磊落、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为人,都永远让他成为界首人民心中最鲜活的记忆。

(柴进根据杨民清、张大之、康玉成、乔之宏回忆文章综合整理)

浏览:159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