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道三传》第一章:农耕厚道的乔家

15521 发表于2019-06-03 11:42:27

滚滚黄河,浩浩荡荡,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世界东方。它孕育了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哺育了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

地处黄河之滨的河南省偃师县,东邻巩县,西接十三朝古都洛阳,南倚嵩岳,域内大部分是山区和丘陵,系河洛文化的发祥地,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客家先民的首次南迁地。其境内历史上先后建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的都城,素有“九朝古都半在偃”的说法,是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古城。

偃师县府店镇,位于偃师、登封和巩县的三县交界处,距偃师县城36里,素有“洛阳东大门”之称。

府店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期,滑国在此建都,境内缑山风景秀美,其山顶立有名扬四海的神州第一碑“升仙太子碑”,碑文系大唐女皇武则天亲笔所书;“缑山晓月”为偃师八大景之一;“轩辕关”更是一人当关,万夫莫开,居偃师至登封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镇里景点有杨苗洞、甘露寺、中海寺、双龙洞、望京楼,还有洞宾洞和万丈渊等。

府店镇的夹沟村地处伏牛山脚下,属于山势缓冲型的丘陵地带。村内古槐翠柏,郁郁葱葱,环境秀丽,景色怡人。村东村西各有一条笔直的深沟,沟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沟边茸茸的绿草,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绒毯。风起时,它们随风摇曳,似是跳着轻快的舞步,令人忍不住跟随它的节奏舞蹈;风止时,它们肩并肩,尽情展示那柔柔的绿意,让人禁不住撷上一把。登高望去,整个村落俨然一顶缤纷多姿的彩轿,而两条村沟犹如一对晶莹如玉的轿杆,将美丽的村庄夹在中间,故名“夹沟村”。

为了防御匪患,早在清咸丰年间,夹沟村人就在村东依沟势筑起坚固的寨墙,借以瞭望和阻击土匪的入侵,寨门匾额曰“望嵩”。村民又恐土匪从南面沿山坡顺势袭扰,便在村南也立起外寨,寨门匾额曰“向阳”。到了同治年间,中原腹地的匪患有增无减,日益猖獗,村民只得在村边筑建内寨,设置东西南北四个寨门,并筑起巍峨雄壮的门楼,依次题匾额为“嵩作壁”、“墨为池”、“来熏门”、“望北斗”。寨墙四角也都筑起角楼,供存放武器及打更巡寨的人值班休息。因村北面是近似直立的陡峭沟壁,人兽莫攀,夹沟村的人就把防守的重点放在东西南三面,同时,为便于村民出入,依次建造紫阳桥、缑阳桥、锁云桥。这样一来,夹沟村就如同一座坚固异常的城堡,把觊觎的土匪屡屡挡在村寨之外。

村内最高最大最为古老的建筑就数乔氏祠堂了。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一度成为乔家的私塾学堂。大门系五脊六兽黑活瓦硬山式建筑,祠堂两边石柱上镌刻有楹联“祖有功宗有德三百年同此积累;农则耕士则读十五世不改率由”。后面是祭祀大殿,靠北有一排厢房,皆为立柱式建筑,青砖黑瓦。殿前屋后,遍植郁郁葱葱的柏树,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其实,乔氏族人并非夹沟村的原住民。据《乔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先祖乔昌,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的。明洪武年间,针对“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的现实,朝廷采取“计民授田”的方法,“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乔昌就是裹挟在这次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计划性最强的移民队伍里,风餐露宿,长途跋涉,来到河南偃师县的。

乔昌最初是在偃师一户苏姓人家当帮工。主人见他不仅吃苦耐劳,还聪明伶俐,尊老爱幼,就把小女儿婚配给他。这对乔昌来说是个天大的喜事,他十分珍惜;对苏家也是一样,丧乱之年,难得从身边给女儿挑选一位有相貌、有人品,又肯立摊干事的后生。从此,乔家就在偃师扎下根立住事,人财逐步兴旺,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

到了十三世乔元熙,被清朝敕封为赞礼郎、翰林院检讨等职,还曾被特邀赴乾隆举办的丙辰年千叟宴。致仕后,荣归故里,门庭高悬的“太史第”匾额,为乾隆年间第一才子纪晓岚所书。

十六世乔长基,例贡生,一生未曾出仕,喜仗义疏财,好行善积德,以调解乡邻纠纷为己任,致使村里俗美风清,十多年无人鸣冤告官,故于嘉庆年间受到襄勇侯的褒奖。乔长基殁,妻王氏一人,独自把五个儿子都抚养长大,成家立业。道光丁未年,豫西大旱,田地几乎绝收,王氏不忍见村民无粮度日,成群结队外出逃荒要饭,遂倾其所蓄,并变卖首饰及衣物,换粮赈济苏村、小岭、夹沟三村的灾民。大灾过后,乡亲们捐资刻“永感大恩”石碑,立于夹沟村西缑阳桥旁,以示纪念。

十八世乔明经,宅心仁厚,通《易经》,擅于看风水。

十九世乔以则,幼读私塾,十分用功,经常在课本空白处,用小楷写下密密麻麻的注释。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无师自通指算心记。因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乔以则11岁便中断学业,被父亲乔明经送到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回郭镇一家生意铺里当学徒。学徒自然从做饭洗衣、伺候主人起步,乔以则头脑灵活,手脚勤快,又能识文断字,半年后便被升职入会计行。生意铺规定,每晚收工盘点,让一人读账唱数,账房先生来打算盘,连续三次得数一致,方可定为当日账目实数。乔以则不用算盘,只以指算心记,皆能得数与实数一致,很令账房先生和学徒们称奇,也深得主人的喜爱。因此,乔以则得以加入到“走广”的队伍。所谓的“走广”,就是把豫西的大枣、核桃之类的特产驴驮马拉运到广东贩卖,再将广东的猪油、桐油等购回家乡销售。如此往返数年,乔以则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同时也领悟了一些经商之道。

学成后,乔以则便自立门户,经营起自己的“走广”生意,不出几年生意便做得风生水起。这之后,他有时也往北面走一走。一次途经山西,他在市场上看到一块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诗碑,出于喜爱,就花银子买下,并在石碑右侧钻一小孔,用绳索穿着绑在马鞍上运回家乡,镶嵌在庭院照壁上,供家人、朋友时时欣赏。有一年,乔以则发现河南登封县(今登封市)君召街附近有良田50亩,遂购置下来,任友人刘思聪耕种,并免收地租,只留作将来用于墓地,被传为美谈。

乔以则走南闯北几十年,大多是三更眠五更起,风里雨里不停歇,凭借胆识和辛苦,操置出一些家业,最多时置地超百亩。接着,他便开始在家乡夹沟村办作坊,养蚕收茧织绸,进而开染坊,将白土布染成蓝底白花或其它颜色,拿到集市上出售,或代村民加工印染,从中收取加工费。后来,他还开了一家中药铺,横匾为“惠生堂”,竖式招牌用行书写着“云贵川广地道药材局”。对于穷苦百姓来买药,他往往免费给予。之后,又在村上开设眼镜铺,曾给祖上老人每人免费配制一副老花镜。晚年,乔以则还在家乡办起义学,免费供族内家庭困难的孩子读书识字。

乔以则因幼年家贫辍学,在生意场上总觉得肚里墨水少、不够用,常认为是缺陷,所以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读书方面要求极为严格。乔以则育有两个儿子,长子乔时雍,次子乔时化。

乔时雍聪明过人,读书特别勤奋,后入登封书院苦读,并考中秀才,名震十里八乡,从此改换了乔家的门楣。乔时雍育有二男三女,长子乔世哲,次子乔世隆(又名乔道圃)。

乔时化,读私塾,念完四书五经,写得一手好寸楷。娶妻李氏,娘家就在夹沟村西边的东口孜村,虽出身农家,但也出落得眉清目秀,做事干净利索,尤其性情特别温顺。婚后不久,生下一女,在乔家堂姊妹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姑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乔时化少读孔孟之书,又成长在华夏中原之地,非常渴望有一天能抱个大胖小子,以传宗接代。

这一天,对乔时化来说,虽然迟了些,但毕竟来了。农历十一月初十,也就是阳历1915年12月16日,乙卯年快过完了,夹沟村人觉得再无什么大事发生,大都呆在家中,也不相互走动,因为没有像样的冬衣,抵挡不住从北边黄河上刮来的凛冽寒风。只有少数有能力的,或继续在外面做小生意闯荡,或外出逃荒省下几顿口粮。少了炊烟,整个村寨就缺乏生气,特别是这几天,连续的西北风不分昼夜地刮着,似乎不把地里的枯草和刚长出的庄稼苗刮走就不刹性,别说深夜,就是白天,无叶的树枝发出的凄厉声音都十分瘆人。可这一切,乔家人并没有感觉到多少。此刻接生婆和帮忙的亲戚邻居,都围在乔李氏产床前,不停地忙碌着。上午,乔李氏就觉得腹痛难忍,虽天寒地冻,但豆大的汗珠不时从额头顺着脸颊往下滚落。

按当地的风俗,女人生孩子,男人是不能在跟前的,哪怕是自己的男人。乔时化一筹莫展,只能在门帘外焦急地等待着。于是,他不停地来回走动,这样更增加了屋里人的紧张情绪。乔时化中等身材,有些偏瘦,读过诗书,比别人多了几分的儒雅和内敛,往庄稼汉中一站,一眼就能被人认出来。

自从有了四姑娘,几年过去了,总不见妻子来喜,乔时化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非常着急,常常私下里祷告祖宗,请他们的在天之灵保佑他,降福于他。这次妻子好不容易怀上喜,乔时化高兴,亲戚邻居也高兴,特别是长辈中的女性,见了他总是笑得眯缝着眼,对他说:“时化,他二婶腹部下垂,到现在都不大显身,像个铁圪垯,准是个带把的,能传宗接代。”这种喜兆,一直影响着他这段时间的情绪,不仅对乔李氏呵护有加,而且还主动干一些女人做的家务,也不怕传出去惹四邻笑话。

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原民居,门楼悬着“品端行直”的匾额,三间大堂屋坐北朝南,东西各三间厢房,略微窄些,分作厨房、农具房、仓储室,若逢农忙需雇短工,也可供他们临时歇宿。四姑娘住在堂屋西间,乔时化夫妇住在堂屋东间,现在也是临时产房。

到了晚上,耍够了性子的风开始疲倦,但天却黑得吓人,伸手不见五指。夹沟村的村民素来有晚饭早吃的习惯,天不擦黑就上床歇息,难得见哪家院落里能透出萤火虫般的光影。尽管乔时化早早地就点上油灯,并把灯捻拨得比往日更大,可乔李氏的产房依然让人感到不亮堂。乔时化实在听不下去妻子一阵比一阵痛苦的呻吟声,就停住脚步,往东间里发话:“把灯捻再拨大些!”话语未落,就听屋顶上空一阵滚雷像是炸开一样,把黑夜劈得如同白昼。

突然,随着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响起,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人间。

“生了,生了!”

“是个大胖小子!”

乔时化再也顾忌不了那么多,抬手掀起门帘就往东间里进。有先见之明的大嫂把他挡在了屋外:“有你瞧的,破小子,破小子,淘起气来,你可别后悔啊!”

雨还在下,不过雨点不那么密了,风也不那么狂了,毕竟是冬季。想到一下雨,天气一定会骤然转冷,路上一旦结冰,明天早上报喜可能要多费些周折,但此念头只在乔时化的脑海里一闪,就又被天大的喜事冲走了:“有后了,我乔时化有后了,明天我就要上祠堂给老祖宗烧香磕头。”这一夜,心中充满激动与欣喜的乔时化翻来覆去,无法入眠。

天一放亮,乔时化便提起早已准备好的猪肉、糕点、白酒、红糖四色礼,往村西方向东口孜村奔去,他要亲自向岳父岳母家报喜。虽说后半夜雨就停了,可天冷,很难遇到熟人,但只要遇见路人,无论大人小孩,乔时化都会主动向他们拱手问好。

半个月后,岳母先领着那边的七大姑八大姨,代表李家送来小米、白面和一篮子婴儿的衣物,一是祝贺,二是商量满月宴。乔家少不了要热闹一段时间,得拿出一笔不小的花销。但看得出来,乔时化是非常快活乐意的。

孩子满月,乔时化提着糕点来到哥哥乔时雍家,商量孩子起名字的事。乔时雍人如其名,比起弟弟乔时化多了几分的雍容华贵,毕竟是在外面做过事。

兄弟俩用不着客套,就直奔话题说开了。这时,早有家人给乔时化捧出茶水,并往乔时雍的杯中续上一些热水。乔时雍吸了一口水烟,沉思片刻说:“既然是‘世’字辈,就叫世纲吧。”怕弟弟一时听不明白,他接着说:“现在天下纷争,正是纲纪法度不强所致。为政贵在举纲,就如同撒网,纲举目张。希望他将来能在这乱世立住脚,干出一番事业来,也不愧是咱乔家的传人。”

乔时化一边点头表示赞同,一边又向哥哥征求孩子的字:“将来上学、做事,还应有个字号。”

乔时雍像早已想好似的,脱口而出:“叫道三吧。男丁他排行第三,虽然现在时局不好,只是暂时的,中华大‘道’还是要行的。”

乔时化听后,十分满意,也没在哥哥家多作停留,就兴冲冲地往家赶。

后来,乔李氏又给他生了两个女儿,按家族排序,分别称呼五姑娘、六姑娘。

浏览:90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