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中共界首特支(文/ 李轩)

15525 发表于2019-06-03 19:28:59

    1939年底,我由豫皖苏区党委去阜临太任中心县委书记,代替原皖北特委书记周德威(周季方)工作。1940年9月,中心县委撤消,成立豫皖特委,吴皓任书记,我任组织部长,1940年12月,特委撤消,成立皖北和豫南两个地委,我任皖北地委书记,吴皓以区党委特派员的身份指导两个地委的工作。1942年4月,我调至五师(大别山)工作,才离开皖北。在这一段时间内,我们管辖的区域主要有:临泉、阜阳、太和、沈丘、新蔡等地。界首位于临泉、太和、沈丘之间,也在我们的管辖区内,我们在这里建立了党的组织。

    抗日战争开始后,沈丘、太和、临泉都成立了县委,沈丘县委书记先后是贾达夫、丁兆一、李文钦等,太和县委书记先后是王宇、宋孟麟等。那时的界首分属这三个县管辖,南岸的刘兴镇属临泉县,北岸的东半部属太和县,西半部属沈丘县,三个县委都曾派党员来界首活动,建立秘密联络点。但是这些地下组织无横的关系,互不了解,各县领导各县的。1940年7月,我代表中心县委来到界首,召集沈丘、太和、临泉三县负责人丁兆一、宋英、宋孟麟开会,分析界首形势,认为界首位于豫皖交界处,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很重要;国民党在这一带驻了很多军队,建立军、政、特机关,消极抗日,专与共产党闹摩擦。因此,我应该加强在这里的地下工作,掌握敌顽动态,保证豫皖苏区党委和河南省委、新四军四师和五师的安全联系,必须统一领导,加强力量。决定建立中共界首特支(或称支部)。由沈丘、太和、临泉三方面抽力量组成,属沈丘县委领导,特支书记由沈丘县委书记丁兆一兼任。

    界首特支建立后,丁兆一把沈丘县委机关迁至界首,开办一个“益友花布行”,作为沈丘县委和界首特支的秘密办公地点开始,界首特支仅有几个党员。主要有:李文钦(沈丘县委会副书记)、董种珊、马建忠(太和县委宣传部长)、马力之、王振江。1941年发展到十多人,增加的有王瑞平、王子斌、刘德顺等。

    界首特支的主要工作是:一、搜集情报。主要搜集日伪动向,国民党在皖北的军政特机构的变化情况等,提供给新四军四师和豫皖苏区党委。二、掩护并护送同志。我党负责同志秘密经过此处,地下党要做好接送工作。三、做好宣传工作。如秘密印发传单,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搞“重建区”的阴谋,  “皖南事变”真相等。四、做好统战工作。坚持团结抗日,争取中间势力,对个别坏家伙,利用社会力量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给以打击。五是筹集经费。如马力之曾在界首货物检查处为党筹办过经费。

    1940年冬,我们调马力之到界首,充实特支的领导工作。1941年9月,丁兆一调出,界首特支由李文钦和马力之负责,李文钦兼任书记。1942年初,一些党员奉命先后离开界首,仅留下未及转移的董种珊、马建忠、王振江等几位同志。1942年4月,我到大别山新四军五师驻地工作,离开皖北,界首及沈丘等地党组织均由李文钦负责。但不幸的是,李文钦于1943年4月去鄂豫边区党委汇报请示工作后,与宋英一道回皖北途中遭敌人袭击,在战斗中李文钦牺牲,宋英负伤被俘。界首特支的董、马、王等同志因而失去了组织联系。

    关于撤离问题,1942年2月组织上掌握到的情况认为,我党许多同志已被汤恩伯的政干团(实为特务组织)派到乡镇去的人员所注意,有即将暴露的可能,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经豫皖苏区党委决定:整个皖北豫南的党组织,除只留某些隐蔽较好的联络点和农村支部外,其余全部撤到大别山新四军五师去工作。我是最后一批离开皖北的,撤离前(大约是3月底),我曾到界首见到董种珊,王振江,没有布置什么工作,只是说,大多数同志都撤走了,你们有条件留下坚持,可暂不撤。因为当时情况紧急,我只能对负责人李文钦作了坚持隐蔽工作的安排交待,以后就离开皖北了。

    应该说,界首特支的同志都是好同志,他们对党忠心耿耿,对工作努力认真,对党组织有坚强的信心,严守党的机密。界首特支未被破坏就是证明。据我所知,界首特支的董种珊、马建忠、王振江为党做了一些工作,失去联系后仍然期待着党派同志去找他们,希望和党组织恢复联系,没有暴露组织,也未听说有叛变自首的行为,他们的做法,符合党的“长期埋伏、隐蔽精干,以待时机”的方针。

谁在收藏
浏览:169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