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冬季日寇对我胶东根据地实施“拉网大扫荡”时,我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政治部文书股工作,随部队主要在以大泽山区为中心的平(度)、招(远)、掖(县)、莱(阳)边区活动,战斗部队经常袭扰敌人,以牵制敌人兵力,配合我中心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马石山惨案发生后,我们曾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油印刊出了一期“战讯”,揭露敌人的暴行,歌颂八路军指战员奋不顾身掩护群众突围而英勇牺牲的事迹。
在马石山那次惊心动魄的反“扫荡”中,不仅八路军指战员义无返顾地浴血厮杀掩护了根据地的群众,乡亲们同样也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掩护救助了八路军的伤病员!
以下是当年牟海县(现乳山市)根据地的乡亲们掩护八路军伤病员的两个小故事:
一
当年,我的老伴高星耀同志在抗大的休养所任指导员。日本鬼子“扫荡”前,休养所归并后方医院,住在牟海县的六甲庄。那时,所有医疗卫生单位都没有固定的住址,伤病员都分散在乡亲们家里,都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日本鬼子1942年冬季的“拉网大扫荡”开始时,星耀同志正患严重的伤寒病,持续数日40℃的高烧,多日吃不下东西,四肢无力,两眼昏黑,周身疼痛,一站起来就天旋地转,整日昏昏沉沉的,站都站不起来,也住进了休养所。
当年在休养所任副指导员的衣向朴同志后来告诉我,因为星耀同志病情严重,部队的同志都认为“高指导员这回完了”。她只记得,星耀同志被一副担架抬走了。直到1954年星耀同志赴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与衣向朴同志相逢时,她才知道星耀同志还活着。
原来,星耀同志由根据地老乡用担架抬着,几经转移,被疏散到马石山附近一个村庄的村支部书记家里。后来由于“扫荡”的敌寇逼近了马石山区,村支部书记立刻把星耀同志背上了山,找了一个可以藏身的山洞,隐蔽起来,然后说:“同志,你先在这里休息一下,我出去看看。”
村支部书记冒着危险下山观察敌情后,回来告诉星耀同志:“看来敌人要搜山,这里危险,我们还得转移。”
星耀同志知道形势严峻,对村支部书记说:“我走不动了,别连累了你。你自己快从敌人的包围圈里冲出去吧!”
村支部书记说什么也不干:“我怎么能把八路军同志丢下来不管?你放心,这里的地形我熟,有我在,就有你在。”
说完,不容星耀同志推辞,硬将星耀同志驮上自己宽厚的后背,上路了。就这样,村支部书记背着星耀同志翻山越岭,冒着生命危险,在敌寇“扫荡”合围之前,冲出了包围圈。
鬼子“扫荡”结束后,星耀同志在根据地乡亲们的精心照料下,逐渐恢复了健康。
星耀同志于14年前病逝了。生前,由于当年病重,相处的时间又短,他未能记住那个小村庄的确切地点和村支部书记的名字,一直引以为憾。
如今我将星耀同志马石山脱险的经历写出来,是想告诉后人:乳山根据地的乡亲们对我们这些八路军老战士,恩重如山!
二
河南省军区顾问陈久安和夫人王良同志,曾向我讲述过当年马石山反“扫荡”时,蓬家夼(今属乳山市)乡亲们救助王良母子的感人故事。
王良同志时任抗大女生队队长,因妊娠住进了设在蓬家夼的胶东军区第一卫生所。敌人的“拉网大扫荡”临近驻地后,部队的工作人员都撤离了,王良同志和其他两名妊娠的女同志,以及患有肺病的于秀英同志,被留了下来。
蓬家夼附近有个后山头,乡亲们事先在山上的梯田下面挖好了山洞。部队撤离后,四位八路军女病号被乡亲们送进了后山头的一个梯田洞里,并留下了水和干粮。因为即将分娩,王良同志是乡亲们用箩筐把她抬上去的。
梯田洞只有双人床那么大,却藏着三位孕妇和一位病号。 地上铺着桲椤叶子,四人挤在一起。
没多久,伴随着“叭勾、叭勾”的大盖枪声,搜山的敌人上来了。藏身在梯田洞里面的她们,清楚地听见敌人的脚步声就在头顶上“咚咚咚”地响着,由远及近,再渐渐远去。透过堵在洞口的石缝,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搜山的敌人。汉奸和伪军虚张声势的咋呼,也不时地传入她们的耳中:“看见你们藏在山洞里啦!快出来吧,皇军大大的优待!”“还有藏在树底下的,都出来吧!”
那天,大家最担心的就是于秀英,她正患肺病,咳嗽得很厉害,忍都忍不住,而敌人就在梯田的周围。于秀英同志实在憋不住的时候,就用衣服袖子捂住自己的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咳嗽的声音。
王良她们四人22日住进山洞,第二天,王良同志就临盆了。当时,拉网的敌人虽然已经往马石山方向去了,但还没走远。村里的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先把梯田洞里的其他三位女同志转移走了,再由一位老大爷带着他的儿媳妇上山来为王良同志接生。儿媳妇年轻,胆子又小,有些害怕。老大爷几乎发了脾气:“为了打鬼子,人家八路军家都不顾了,命也不要了,我们还有啥说的?快跟我走!”
王良的儿子在梯田下面的洞里降生后,严峻的生存考验也随之降临。母亲产后体质严重虚弱,挤不出一滴能够哺育爱子的乳汁。
此时,蓬家夼已经被日本鬼子抢劫一空,临走时,又付之一炬,烧毁了半个村子。望着嗷嗷待哺的“小八路”,老大爷一家人比当母亲的还要着急。为了救活梯田洞里的婴儿,老大爷找遍全村,终于找来了四个鸡蛋,再熬好小米粥,用一个小破沙罐装着,带上干粮,送上山来。
就这样,靠着老大爷一家人送来的干粮和小米粥,还有四个鸡蛋,王良用嘴嚼着喂活了无奶吃的婴儿。在梯田下的洞里,一呆就是整整十七天。
王良同志在洞里隐蔽的头几天,正是马石山战斗最激烈的日子。白天,枪炮声不绝于耳;入夜,敌人包围、封锁马石山的一堆堆篝火也清晰可见。王良她们四人能安然躲过日本鬼子的“拉网大扫荡”,全靠蓬家夼的乡亲们了。
被蓬家夼乡亲们救活的“小八路”取名“常晴”,后来,成长为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已退居二线)。
回忆这段往事,王良同志感慨万分,不绝口地赞扬根据地乡亲们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她说:“我们母子的生命,能够平安地渡过那个惊心动魄的时期,是那位老大爷和蓬家夼乡亲们救出的。”(于恒嘉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