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开辟垦区,建立后方基地
清河区党委和清河军区在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中,深知仅有广饶、博兴、蒲台等边区根据地机动范围太小,不利于长期坚持斗争。同时,清河区党委和清河军区还负有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的任务,因此,在坚持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同时,派遣部队和工作团,积极向黄河人海口一带及黄河以北地区发展,开辟垦区,并在垦区建立了可靠的后方基地。垦区是在黄河人海口处冲积泥沙而形成的一大片陆地。1935年黄河在郓城决口时,4000多鲁西灾民迁移到这里开荒生产。当时编为十个大组,在桃花园子一带落户的为第八大组,其住地也就称为“八大组”。1936年韩复榘在这里复员安置所谓“功劳兵”时,将八大组改为永安镇。这一地区群众基础较好,除鲁西等地迁来的贫苦农民外,还有从寿光、临淄、广饶等老根据地逃来的群众、抗日军人家属,阶级觉悟较高,易于组织发动参加抗日革命斗争。垦区南连广饶、博兴、蒲台、高青和清水泊根据地,西接冀鲁边区,东北濒临渤海,与胶东根据地相望,自套儿河口到羊角沟,有300多公里海岸线,可为根据地的海上交通、渔业生产和对外贸易提供良好条件。垦区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提供大量粮、棉及其他物资,而且地域辽阔,荆棘遍野,沟渠纵横,地形复杂,便于我军回旋机动、休养整训和安置后方机关。垦区根据地的建立,将对清河区的军民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度过艰苦的斗争岁月,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1941年1月,清河区党委和清河军区决定,由山东纵队三旅九团团长赵寄舟、政委岳拙元率领该团二营进军垦区八大组,建立后方根据地,并为打通与冀鲁边区的通道创造条件。但在该部扫除顽军及当地土匪武装,正准备继续向北发展的时候,清河区党委和军区奉命组建清河独立团,挺进胶东参加反顽战役,因此,进一步开辟垦区根据地和向北发展的计划,暂时推迟执行。同年夏天,景晓村又对垦区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与李人凤等多次磋商,经由清河区党委研究决定,利用青纱帐长起来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大力开辟垦区根据地。但是这时有人说:这是块没人要的荒草野坡,而小清河以南是人杰地灵的粮棉之乡;前者是个沙碗,后者是个金碗,舍南取北,是丢了金碗,得个沙碗。景晓村对此作报告、写文章,深入做思想工作。他指出:金碗、沙碗之说,是单从地理、物资条件方面去看问题;而从开展游击战争的利弊来说,垦区地域辽阔、偏远,有荒荆野草的掩护,未尝不是~个金碗;当然,金碗是好,我们也愿意要,问题是能不能得到,并牢牢地保住;济南、青岛、周村、张店都是金碗,可被敌人抢占了,我们只好把农村这个沙碗拿到手;有了饭吃,站住脚,再去争夺金碗;最后,金碗、沙碗,都是我们的。他用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解根据地和游击区、边沿区相辅相成的关系,说明两方面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那一方面都不可或缺。同年7、8月间,清河区党委在广北的六部村召开了进军垦区的动员大会。景晓村、李人凤、苏杰等在会上讲了垦区的历史、现状及其战略位置,阐述了开辟垦区的重要意义、开辟垦区的工作步骤和有关政策。会后,清河区党委和山东纵队第三旅共同组织了以李明村为团长的50多人的开辟垦区工作团,由区党委组织部长苏杰率领开赴垦区。9月,又派出由张浩、宋德甫带队、由60多人组成的第二批工作团。
9月,山东纵队第三旅赴胶东参加反顽战役的部队返回清河区。9月18日,山东纵队电令三旅北进,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清河区党委和三旅立即组织力量,向利津以北、沾化以东垦区进军。我军从抗战大局出发,先派出代表到义和庄与国民党鲁北行署主任何思源进行谈判,建议联合开发垦区抗日根据地。何思源拒绝我方建议,并要与我战场相见。我军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9月20日开始进军,21日攻占何思源在黄河渡口黄家油坊设的第一道防线,22日攻破在宋家庄、罗家庄设的第二道防线,24日即包围了何思源的老巢义和庄。何思源在此有3000重兵固守。我军28日发起总攻,激战一小时即攻入庄内,歼守军大部,继而攻克了老鸹嘴、太平庄,何思源率残部逃跑。至此,开辟垦区、打通与冀鲁边区联系的战役胜利结束。
10月,清河区党委又派出以区党委各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刘群为大队长的垦区工作队(下属3个分队)开赴垦利、利津、沾化,会同以前派往垦区的两批工作团,在垦区各地宣传、组织群众,开展建党、建政工作。先后成立了黄河中队、利北中队、海防中队、青年中队等地方武装,继而统一整编为垦区大队。自9月中共垦区工委成立,到年底建立起5个区委和区公所。1942年1月,在杨家嘴召开垦区各界群众代表会,选举成立了垦区行政委员会、参议会和工、农、青、妇等各种抗日群众团体。7月8日,景晓村在《群众报》上发表题为《被解放的处女地》的文章。文章说:这块黄河流沙冲积而成的一大片肥沃的土地,长期以来处在官僚、政客、土豪、劣绅们的统治下,他们对人民进行着残酷的剥削。抗战后,这些匪徒一变而成为“新贵”,更加“名正言顺”地进行各式各样的掠夺。人民无法生存,四散逃离。八路军到了之后,经过两年的恢复建设,这片人烟稀少的荒地逐渐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政府充分发动群众,澄清地权,保护地权,分配公荒、安置垦民,贷款贷种,扩大开垦,建立了专门整顿土地问题的土地局。由于政策正确。1941年秋即获得了大丰收。垦区内耕地面积增加,大部分人民丰衣足食,军粮与政府经费也就得到了很好解决。在不断与敌人的斗争中建立了垦区人民武装,粉碎了敌伪的多次进攻。文章肯定了垦区工作的成绩,总结了经验,对垦区的建设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垦区的开辟,清河区党委、军区、行政公署,以及北海银行、兵工厂、被服厂、皮革厂、鞋厂、报社、书店、医院、学校等,先后迁入垦区安家。垦区成了清河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战略后方基地。
(八)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成立渤海区
清河区和冀鲁边区,是在1937~1938年形成的两个战略地区。1938年,八路军115师一部进入冀鲁边区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部队建制归八路军115师,地方建制归冀南区党委。而清河区的部队建制归八路军山东纵队,地方建制归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由于两个地区、两种建制长期缺乏协调,从而在鲁北平原惠民、阳信、无棣、沾化、滨州等县,形成了一个由敌伪顽军控制的中间地带。若两个地区打通联系,合并起来,可以更好地互相依托,开展鲁北平原游击战争,有利于打开惠民、无棣、滨县这一中间地带的斗争局面。
打通清河地区与冀鲁边区联系的任务,是在1938年7月4日经中共中央批准的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制定的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中提出的。为了实现这一斗争目标,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多次作出指示和部署。清河和冀鲁边两个地区的党委和部队,围绕实现这一斗争目标,不断采取政治和军事行动。经过五年的斗争,终于在1943年年底实现了这一战略计划。1939年5月中旬,景晓村到清河区任特委书记。同月下旬,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示三支队开展章丘、齐东一带的工作,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景晓村与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率部队西进途中,6月6日在邹平与日军激战于刘家井子,原定计划未能实现。8月,景晓村向山东分局郭洪涛、徐向前、朱瑞汇报了部队西进和刘家井子战斗的情况,以及下一步的行动意见。10月,徐向前、朱瑞指示三支队应首先在寿光清水泊地区建立根据地,然后向小清河以北地区发展,在黄河人海口两岸广大地区创建根据地,并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山东分局、115师同时指示冀鲁边区开辟鲁北东部,打通与清河区的联系,使两个根据地联成一片。12月,山东纵队副总指挥王建安到清河区进一步传达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关于三支队向北发展的指示。1940年2月,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发出《关于统战、政权、军事、财经工作的指示》,再次指出:三支队的中心任务是开辟清河地区,主要方向是向北与冀鲁边区打通联系。自此以后,清河区党委和清河军区部队,围绕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和斗争。
1941年2月,为建立与清河区的联系,驻冀鲁边区部队八路军115师教导六旅,给清河区八路军三旅副旅长杨国夫写信,由二地委派商河县地下党员、小学教员王壮基化装成商人将信送到清河区。景晓村、杨国夫、刘其人接见王壮基并听取了他对冀鲁边区情况的介绍,同时给冀鲁边区领导人寄发了回信和电报。王壮基在返回途中,在黄河边被敌人击伤后遭杀害。同年春,山东分局、115师分别指示清河区和冀鲁边区党委和军区,将两区部队相互配合,积极行动,以打通两区之间的联系。7月,八路军冀鲁边军区政委周贯五、政治部主任杨忠、二军分区司令员龙书金等率部突破敌人的阻截,从惠民县老君堂渡黄河南下抵清西区,与清河区三旅八团政委李曼村等会合后,东进博兴抵达清河区党委驻地,与景晓村等及路经清河区的新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等会合。景晓村等同周贯五、黄骅等商定今后打通两区的步骤。第一步,在黄河两岸发动群众,建立党的组织和政权,使敌占区逐步变成我军的游击区和根据地;第二步,选择适当时机,组织两区军队的联合行动,沿海边打开一条连接两区的通道。
9月18日,山东纵队电令清河区三旅渡过黄河向北发展,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同时,指示冀鲁边区派部队向南挺进。这是两个军区的首次联合军事行动。根据山东纵队的电令,清河区党委、三旅立即组织力量,向利津以北、沾化以东地区进军。在攻克由国民党鲁北行署主任何思源盘踞的沾化义和庄等据点后,三旅一部继续向西运动,接应从秦口河烟台沟渡河的冀鲁边区教导六旅十六团。十六团在团长杨承德、政委陈德的率领下,自9月上旬由新海、无棣沿海地带向南挺进,经大小战斗9次,到达沾化以北地区。该团到达三旅驻地老鸹嘴后,联合召开了胜利会师大会。至此,向黄河以北发展,从东部打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的联系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两个地区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胜利实现。
1943年8月,为打通两个地区在西部的联系,根据山东军区的指示,清西军分区政委李曼村率部队在青城以西渡黄河北上,在济阳仁风镇与冀鲁边二军分区部队会合,商定了日后联系的路线、方法。随后清西军分区选派敌工人员,潜入惠民、滨县、蒲台等县沿黄河的村庄,发动群众,建立隐蔽的游击区和抗日根据地作为“跳板”,确保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在西部的联系。同月,清河区党委与冀鲁边区党委为确保两个地区的交通联系,决定建立沾、阳、棣工委,领导这一地区的工作。10月,为加强垦区的武装力量,清河区垦区独立团与冀鲁边区独立团合编。合编后仍称垦区独立团,王兆湘任团长,陈德兼政委。同月,由清河军区副政委刘其人指挥,清河军区骑兵大队和海防大队配合作战,在沾、利、垦沿海地区剿匪,除惯匪王兆龙部逃跑外,将沿海一带土匪基本肃清。
11月17日,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山东分局向中共中央北方局报告,建议将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成一个战略单位,建立中共渤海区委(渤海区党委)、渤海军区,并提出区党委和军区主要负责人和各地委书记人选名单。12月25日,景晓村、刘其人、徐斌洲会见冀鲁边区党委书记王卓如,听取了对冀鲁边区的情况介绍,研究了两区合并后各个地委、军分区的划分和干部配备等问题。1944年1月11日,罗荣桓、黎玉、萧华向中共中央军委作了关于渤海军区各军分区、地委的划分及干部配备问题的报告。同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山东分局及罗荣桓、黎玉、萧华关于将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党委、军区合并,建立渤海区党委、军区的报告。1944年2月,原清河区和原冀鲁边区党政军负责人在广北地区召开会议,正式宣布中共渤海区委、渤海军区成立,并研究了两区合并后的有关问题,公布了主要干部任命名单:渤海区党委书记景晓村、副书记王卓如;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政治委员景晓村、副司令员龙书金、副政治委员刘其人、参谋长袁也烈、政治部主任周贯王。同时公布了六个地委和军分区的主要干部任命名单。
(九)展开对日寇的大反攻
由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而成的渤海区,位于天津以南、胶济铁路以北,西枕津浦铁路,东北频临渤海,座落在冀中、冀南、鲁中与胶东四个战略区之间,威胁着占据胶济路、津浦路和天津、沧州、德州、济南、张店、潍坊等城镇的日伪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渤海全区人口近千万,平原地域广阔,海岸线长,物产丰富,既是我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又是战争资源的供给基地和休养整训的可靠后方。
1944年2月,渤海区党委和渤海军区召开地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以上干部会议,分析了渤海地区敌我斗争形势,总结了经验教训。景晓村根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指示精神,结合渤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会上提出今后的斗争任务是:坚持斗争,坚持阵地,掌握有利时机,改善阵地,积极扩大解放区,打通各分区间的联系。斗争的策略和政策是:第一,坚持以游击战争为主,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和对敌人兵力薄弱据点的阵地战;有计划地在一定地区消灭和驱逐敌伪军,扩大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第二,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运动,发动群众参军,整编和扩大县区武装,发展民兵。第三,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第四,加强对敌政治攻势,瓦解伪军。第五,加强整风学习,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革命事业心,增强党性,加强团结。这次会议是渤海区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个个情绪高涨,斗志昂扬,满怀胜利的信心迎接新的斗争任务。
渤海区党委、渤海军区成立后,从对日寇发动大反攻开始直到1947年7月,景晓村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用于同杨国夫、袁也烈等抓军事工作,一起指挥部队作战。他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从参加指挥作战中学会作战。”
5月,渤海区党委、渤海军区在利津陀家庄召开县委书记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山东分局关于开展整风审干工作的指示精神,检查总结原冀鲁边区和清河区抗战以来贯彻党的路线政策、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和经验教训,部署今后工作。为了继续深入开展自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决定举办党校和训练班,分期分批轮训地方县以上、主力部队营以上干部,系统地学习22个整风文件,联系实际,反对军阀主义和教条主义。会后,各地、县委也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整风学习,联系思想和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6月,渤海区党委在广饶县史家口、沙窝召开了县以上干部整风审千动员大会。
6月,山东军区发出关于军事行动方针的指示,要求渤海军区趁青纱帐起来的有利时机,改善各分区之间的联系,打击敌人的抢粮行动。同月,渤海区党委发出《关于彻底完成查减工作,组织群众大多数的指示》,要求各地区抓紧时机,建立基本群众的优势,积蓄力量,为反攻打下基础。
7月,在华日人解放联盟渤海支部成立。景晓村在成立大会上代表渤海区党委、渤海军区讲话。他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同时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因此,觉悟了的日本人民,为了摆脱灾难组织起来了,与各个国家的被压迫人民携手并肩,为打倒日本军国主义、停止侵略战争而奋斗;渤海区的日本友人成立了日本人民解放联盟渤海支部,我们渤海区军民要以无产阶级国际友爱精神支持他们的革命行动。并且指出:当前整个世界形势已经迫近所有法西斯帝国灭亡的时期;也是所有被压迫民族解放胜利的时期;中日革命人民要为求得解放而共同战斗。
7月,杨国夫、景晓村指挥渤海军区部队,对日伪军发起夏季攻势的第一阶段作战。这一阶段作战的目标是拔除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区的日伪军据点,策应驻寿光丰城一带的伪“灭共建国军”第八团王道部反正起义。其他地区配合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敌展开攻势,迫使敌人逐步收缩。王道部原驻益都、寿光一带,起初对日军令其到小清河以北荒碱地区“蚕食”我根据地不满,当我军进攻其斜里巴据点时日军又不增援,因此不满情绪进一步发展,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就向我军提出要求,我军遂布置一场假战斗,掩护王道率部返回小清河以南,王道从此即与我军建立了联系。夏季攻势开始后,在渤海军区直属团及第五军分区部队的策应下,王道率部2600余人于7月20日举行反正起义。与此同时,广饶县伪警备队一个中队100余人,由队长苏景三率领反正。我军叉在延家集围歼李青山部4个连。王道部反正起义是山东伪军大股反正的开始,产生了很大影响。该部反正起义后改编为独立旅。7月27日,渤海区军民在广北牛庄集会,欢迎王道部光荣反正起义。景晓村在会上发表《欢迎独立旅同志,要发扬我军光荣传统》的讲话。他讲述了1944年夏季攻势的初步战果,并以此纪念建军17周年,高度评价独立旅的义举,勉励独立旅继续加强胜利信心与杀敌意志,提高中华民族的高度自尊心与自信心,同仇敌忾,一扫自馁心理,坚定抗日必胜的坚强意志。他要求独立旅加强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大公无私、团结无间、整饬军纪、爱护人民,真正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武装力量。
夏季攻势第一阶段作战,从7月20日到25日,共拔除日伪军据点56处,歼敌4500余人,实现了策应王道部起义的计划,全部收复益、寿、临、广四边地区根据地,打通了广寿公路。
夏季攻势第一阶段作战的胜利,使日军惊慌不安,伪军更加动摇。为了给敌人以更大打击,我军乘胜北上,发起了以解放利津城为目标的第二阶段作战。利津城驻有日军一个小队和华北“绥靖”军第八集团军第二十七团。杨国夫、景晓村指挥部队,从8月12日开始进攻,先攻克利津城外围张许、北辛店、盐窝、单家寺等据点。16日晚对利津城发起总攻,到17日夜全歼守敌1700余人,俘伪团长苏骥南、副团长庞洪兴,并击退惠民增援之敌。此役缴获机枪50挺,长短枪1000余支,子弹10万余发和大宗粮食、布匹、物资。战斗进行中,景晓村到前沿阵地指挥。他登上利津城外一个被我军夺取改为指挥所的碉堡,从射击口观察城里的敌情。突然,随着一声“危险”的惊呼,一个警卫战士猛地将他推开,接着子弹呼啸而至,这位警卫战士负了伤。原来敌人的特等射手专门瞄准我军指挥所,一见射口有黑影闪过,就立即开枪。
夏季攻势两个阶段的作战,扩大了根据地,揭开了局部攻势的序幕,为全面攻势的开展奠定了胜利基础。在庆祝大会上,景晓村发表《庆祝夏季战役胜利,继续加强对敌斗争》的讲话,总结了1944年夏季攻势的战果,削弱敌伪力量一万多人,而我军在战斗中状大了自己、粉碎了敌人的“蚕食”与封锁,解放了大片的敌占区。他要求继续加强对敌斗争,劳武结合,保卫秋收,为即将到来的胜利大反攻作好准备;要求加强部队训练,建设巩固根据地;还要求乘胜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人,发动群众,迎接新的胜利。
利津战役后,我军指战员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胜向西北部进军,发起秋季攻势。在杨国夫、景晓村统一指挥下,渤海军区直属团、特务营和六个军分区的部队,先后攻克了乐陵、临邑、南皮县城和一批敌伪军据点,解放了广大农村地区。
从7月中旬到10月,在夏秋季攻势中,我军共作战300余次,拔掉敌伪军据点228处,攻克敌占县城4座,歼灭日伪军10740余人,收复国土4.5万平方里,解放人民群众200余万。渤海各区基本连成一片,原来分散的小块游击区变成大块根据地。创造了渤海区抗战以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战果。
在我军夏秋季攻势的打击下,日伪在战略上十分被动,为挽回败局,拼凑了4000余人,从西、南两个方向对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妄图重占利津、富国。在杨国夫、景晓村指挥下,渤海军区直属团部队,于11月1日晚对从西路进犯根据地并占据沾化县徐万良村之1300余日伪军发起攻击。经激烈战斗,歼灭日军曹野大队的一个中队,伪军300余人。16日,又在广北辛镇痛击从南路进犯我根据地之日军平井大队和伪军,歼灭日伪军200余人。至此,日伪的报复性“扫荡”和重占利津、抢粮万吨的企图,被彻底粉碎。接着,渤海区部队根据山东军区提出的“以我为主,准备反攻”的指示精神,在渤海区的西北部发起冬季攻势。
在发起夏、秋、冬季攻势作战的同时,渤海区党委、渤海军区还利用作战的间隙,继续开展城市工作和整风审干、扩军、练兵、双减、生产等运动。根据当年8月山东分局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为加强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渤海区党委建立了城工部,由苏杰任部长。并先后建立渤海区党委天津临时工委、胶济铁路西段城市工委、张铁工委,由有关地委负责分别在天(津)沧(州)段、沧(州)德(州)段、德(州)济(南)段、济(南)张(店)段、张(店)坊(子)段铁路线上,建立工委和铁路队,各县建立城工站。成立了敌占区青年、知识分子、工人训练班。区党委抽调一大批干部,充实加强城市工作机构,广泛开展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
10月,渤海区党委、渤海军区相继召开政治工作会议,以整风的精神讨论总结抗战以来军事、政治斗争的经验教训。同月,景晓村主持召开渤海区党委会议,研究贯彻山东分局《关于整风审于的基本总结与今后工作的指示》,纠正高干整风审干工作中的偏向,总结经验教训,并按照毛主席提出的九条方针,部署审干工作。同月,区党委发出《关于大量吸收、团结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对知识分子的吸收、团结、改造,是我党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各级党委要认真研究我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克服“左倾”狭隘的关门主义,用各种方式团结各种不同的人士。根据山东分局关于整风审干的指示精神,渤海区党委于1945年1月在广北陀上、史家口一带召开发扬民主检查领导大会。参加会议的有渤海区党委、军区、行署机关的负责人和出席组宣、军工两个会议的人员。会议传达了任弼时关于整风的报告,领导干部进行自我检查,发扬民主,检查了区党委、军区和各地委的领导工作。会议结束时,景晓村作了总结报告。这次会议,对加强和改善渤海区党的领导,起了很好的作用。经过一个月的民主检查大会,区党委、军区机关的整风运动告一段落。行署机关和各地、县则继续深入开展运动。通过整风这一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渤海区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改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迎接抗战大反攻,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4年12月,渤海区党委、渤海军区分别召开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和山东分局的指示,做出了扩军、练兵,准备大反攻的决定,要求全党全军提高思想认识,为即将到来的大反攻认真整训练兵。军区司令部拟定了练兵方案,政治部下达了关于做好大练兵的政治工作的指示,在全区掀起轰轰烈烈的练兵热潮,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群众经过减租减息、民主反霸斗争,提高了打倒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投降派的积极性,在党的号召下,很快在全区掀起大参军的热潮。到处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出现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战场的动人景象。处处是披红戴花欢送和欢迎新战士入伍的场面。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区新参军的战士即达两万余人。仅广北五个区,就有3000多名青年参军。广北九区的周家村、商家村,各成立一个新兵连集体参军,出现了同时有4人参军的人家1户,同时有3人参军的人家8户,同时有2人参军的人家121户。渤海区党委对这个地区的大参军运动给予通令嘉奖。
1945年元旦,景晓村在干部大会上作时事形势报告。年初,又在《渤海日报》上发表《坚决完成组织群众大多数,迎接即将到来的反攻> -文,检查一年来贯彻山东分局关于组织群众的指示的情况,指出:1945年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坚决完成组织群众的大多数;要正确领导群众运动,反对包办代替,充分发动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提倡群众路线,树立农村基本群众的优势,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反攻而奋斗。
1945年1月,山东军区发出关于当年山东我军作战主要方向的指示,确定以开辟胶济路东段广大地区为主要进攻方向,借以扩大并巩固胶东、渤海、鲁中等各战略区的联系。第一步,各军区要拔除突出的据点;第二步,完成胶济路东段的作战任务。
4月初,山东军区下达作战命令,指示渤海军区部队首先逐步削弱汉奸张景月的力量,改善阵地,为最后消灭张景月创造条件。原国民党保安第三师张景月部,于1944年9月正式投降日军,被编为日伪“山东第六方面军”,张景月任军长。该部盘踞以寿光为中心,南至胶济路、北至羊角沟以东地区,扼守我胶东、滨海、鲁中、渤海四个战略区之间的交通要道。早在1944年lo月,山东军区在“今冬明春军事斗争方针”的指示中,曾指示渤海军区要将张景月部作为主要打击对象。为讨伐张景月进行大反攻做好思想准备,1944年12月,《渤海日报》揭露张景月的八大罪状,渤海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赵寄舟撰文揭露张景月的丑恶历史。1945年4月初,寿光县各救亡团体、烈军属及民众,联合向渤海军区、渤海行署、渤海区参议会上书,要求讨伐张景月。渤海军区、渤海行署随即又联合发布布告,揭露张景月的反动罪行,决定兴师讨伐张景月,号召各界群众迅速行动起来,积极配合部队作战。4月15日,杨国夫、景晓村等组织领导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和第五军分区的部队,发起讨伐张景月战役第一阶段作战,共拔除王高、袁家桥、邢家茅坨、丰城、羊角沟等敌据点17处,歼敌1500余人。5月7日,又发起第二阶段作战,攻克侨镇、邢姚等重要据点,毙伤俘敌2700余人。到5月15日第一次讨伐张景月战役胜利结束,解放了约300平方公里的地区和18万群众,给张景月部以沉重打击。
随后,为策应胶济路东段我军攻势,配合滨海军区的反“扫荡”及鲁中我军的战役出击,渤海军区集结军区主力及第四军分区部队4000余人,在杨国夫、景晓村指挥下,发起以解放蒲台和滨县两县城为中心的蒲滨战役。6月10日晚,向蒲台县城及周围据点发起总攻,到11日下午,解放了蒲台县城及道旭、玉皇堂、小营、北镇等敌据点,毙伤俘敌伪2900余人,俘蒲台县代理县长徐秉义,并击退惠民、滨县前来增援之敌。11日晚。我军乘胜直捣伪滨县县长杜孝先的老巢鳌头周据点,到12日早俘敌伪800余人,杜孝先率百余残部逃窜。我军兵分两路,在黄河以南以攻取陶唐口为主要目标,扫除了芍药李、张官庄、博兴城北关之敌;在黄河以北,以滨县城为主攻目标,扫清了张集、杨集、杜店、尚店、二十里堡之敌。16日夜,我军包围滨县城,在强大攻势下,守城的伪警备中队长耿希圣率600余人向我投降,余部17日晨在惠民之敌接应下弃城逃窜。滨县城宣告解放。日伪为挽回蒲滨之战的败局,调集张店、惠民之部队3000余人并蒲台、滨县溃散之部队,对我进行报复性“扫荡”,滨县城重陷敌手。随后,在我军的反击下,“扫荡”之敌于27日开始撤退。7月1日,我军再次解放滨县城,歼灭守敌王福城、韩兆坤、成建基等部队各一部,残敌向西逃窜。同日,八路军山东军区首长罗荣桓、黎玉、萧华传令嘉奖渤海军区参加讨伐张景月和蒲滨战役的部队。由于蒲滨战役及粉碎日伪“扫荡”胜利,渤海区部队解放了蒲、滨两县城及高苑、博兴部分地区,切断了沧潍公路,扩大了渤海区根据地,为对日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蒲滨战役后,渤海军区不失时机地发起1945年的夏季攻势,乘胜向渤海区西部、西北部进军,在一、二、三、六军分区部队的进攻下,到7月底先后解放了东光、吴桥、南皮、高苑、沾化、德平、庆云等县城。
7月10日,山东军区命令渤海军区部署第二次讨伐张景月部战役。在杨国夫、景晓村领导下,第二次讨张战役作战于7月30日发起,渤海军区主力及第五、第六军分区的部队在万余民兵、自卫团的配合下,包围了张景月部重要据点田柳庄,提出:“打下田柳庄,活捉马成龙,吓死张景月”的战斗口号。在扫清田柳庄周围据点后,又在敌防御壕外挖了一道三米宽、两米深的封锁沟,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杨国夫、景晓村正在用土坯垒成的指挥所里指挥作战时,从地道里钻出来的敌人“敢死队”妄图偷袭指挥所,幸被我警卫战士消灭,杨、景才化险为夷。在打垮张景月的三次增援后,8月12日发起对田柳庄的总攻。为加强攻坚力量,胶东军区特派一山炮营前来支援。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张景月吹嘘的“铜墙铁壁”田柳庄据点被彻底摧毁,伪副军长孟祝三、团长马成龙被活捉。整个战斗共歼敌25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60多挺,长短枪2000余支。田柳庄战斗的胜利,使张景月惊恐万状,不得不放弃其司令部驻地尚家据点,龟缩于胶济铁路沿线,从而使渤海区与胶东区相互之间联系的最大障碍完全扫除,更加有利于我军的战略反攻。
同年5月7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7月26日,《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发表。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进攻日寇关东军。9日,毛泽东发表题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同日,朱德总司令自发布第一道进军令后,又连续发布六道进军令,命令全国各解放区的所有抗日武装积极进攻,迫使日伪无条件投降。
在对日反攻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山东,成为中共中央非常关注的地区。所以,8月10日,中共中央又给罗荣桓、黎玉、萧华发来专电。要求山东军区“迅速进攻与招降伪军,争取群众,扩大部队”。根据中共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指示和命令,罗、黎、萧于11日上午召开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高级干部会议,号召全体指战员紧急行动起来,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和朱总司令的命令,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斗争。会议围绕大反攻的任务,研究部署了部队整编、接管城市、动员参军、支援前线和后方治安等工作。同日,山东军区向五个军区作了控制战略要点,逼迫和接收敌伪投降的部署。并对各军区的兵力使用、攻击目标、战斗目的、战术要求和协同配合等,分别提出要求。
为便于机动作战,完成新的作战任务,山东军区将所辖五个军区的第一线部队整编为8个师、12个警备旅和1个海军支队。作战序列,按鲁中、滨海、胶东、渤海、鲁南的顺序分为一、二、三、四、五路军。渤海区为第四路军,前线指挥部由杨国夫任指挥、景晓村任政委、刘其人任副政委、袁也烈任副指挥兼参谋长、周贯五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共整编成一个师、三个旅,即山东人民解放军第七师,师长杨国夫(兼)、政委周贯五、副师长龙书金、参谋长阎捷三、政治部主任徐斌洲,辖十九、二十、二十一团;警备六旅,旅长刘贤权、政委萧锋、副旅长郑大林,辖十一、十二团;警备七旅,旅长赵寄舟、政委李曼村、副旅长许云轩,辖十三、十四、十五团;警备八旅,旅长傅继泽、政委陈德,辖十七、十八团。在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渤海军区主力和地方武装趁夏季攻势胜利之威,身不解甲,马不停蹄,边行军边动员边整编,迅速组成南、中、北三路大军,以势如破竹之势,向日伪发起大反攻。
南路大军,在杨国夫、景晓村、周贯五等指挥下,沿胶济铁路以北、小清河以南,由东向西挺进。8月17日,攻克寿光。接着部队继续进军,先后收复广饶、昌邑、桓台、长山、益都、临淄、邹平县城及淄河、辛店、金岭镇、普集等车站。重创伪顽徐振中、王砚田、李青山、王金生等部。攻占铁山工矿区和石桥飞机场,逼进张店近郊。部分部队还配合山东第一前线指挥部作战,扫清济南外围之敌,控制了东起益都、西至济南以东王舍人庄长达几百里的铁路线,使渤海与鲁中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
中路大军,在刘其人,袁也烈等指挥下,沿黄河南岸,由东向西挺进。在收复博兴、齐东、青城县城后,于章丘张家庄与第一前线指挥部会师。
北路大军,在龙书金、傅继泽、陈德、曾旭清、刘贤权、李广文、王兆湘、徐斌洲等指挥下,分兵南下和西进,先后收复临邑、德平、济阳、盐山、宁津、新海、阳信、惠民等县城,攻克桑园、高子车站,切断津浦铁路。
从8月中旬到9月中旬,经一个月的对日伪大反攻,除德州、沧州、平原、禹城、潍县等敌伪据点尚存和万余伪军龟缩于商河、无棣两城及青、惠、滨边区外,渤海广大地区已基本解放。
在大反攻中,为了维护已解放的城市和地区的社会治安秩序,渤海区党委于8月发出《关于反攻阶段加强锄奸保卫工作的指示》,要求做好新区接管工作,教育和处理自首分子,肃清地下特务组织,控制特务活动,打击道会门首领的破坏活动。9月,区党委叉抽调200多名干部随部队开赴前线,加强新解放区的建设工作。正当我军在各地向日伪进行大反攻时,蒋介石却在加紧玩弄和平谈判与准备内战的阴谋,大搞“蒋日伪合流”,妄图依靠美国、借助日伪劫夺人民的胜利果实。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蒋介石却阻挠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参加受降、向日伪军收复失地,竟下命令要八路军、新四军“原地驻防待命”。同时命令国民党军队“积极挺进,勿稍松懈”。更有甚者,竟下令日军不得向共产党的军队投降缴械,公然要日军特别防范和制止共产党的军队占领城市和交通要道;命令伪军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对伪军头目大加委任。蒋介石的这些作为都得到美国的支持。美国的麦克阿瑟以盟军总司令的名义,下令在中国战区的日军只能向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缴械投降。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蒋、日、伪及我之军事态势,及时改变了对日伪军反攻作战的方针和部署。8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党委和军区:“苏联为中苏条约所限制及维护远东和平,不可能援助我们。蒋介石利用其合法地位接受敌军投降,敌伪只能将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交给蒋介石。在此种形势下,我军应改变方针,除个别地点可占领外,一般应以相当兵力威胁大城市及要道,使敌伪向大城市及要道集中;而以必要兵力着重于夺取小城市及广大农村,扩大并巩固解放区。发动群众斗争,并注意组训军队,准备应付新局面,作持久打算。山东分局、山东军区遵照中央确定的新方针,于8月24日决定,除继续肃清济南、徐州、青岛外围及胶济路两侧之日伪军,破坏和占领铁路外,主力大部回师内地,收复敌占之中小城市。同时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动员组织群众参军和支前;继续加强大城市工作并积蓄力量,视条件与时机再力争攻占之。
9月7日,山东反攻前线总指挥萧华到达邹平,向渤海区党委和军区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对日伪反攻作战的新方针及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关于改变作战方针与部署的决定。景晓村主持会议听取传达。会议研究决定:主力部队立即返回内地,扫清残伪。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第一步扫清青、惠、滨边区的残伪,第二步攻克无棣城,第三步攻克商河,最后分兵向津浦、胶济铁路沿线进军。按照上述部署,渤海区部队首先将龟缩于青、惠、滨边区的“皇协护民军”刘佩忱部4000余人包围,经奋勇合击,将敌伪压缩于徒骇河与沙河之间的袋形地区进行聚歼。此役共歼灭王福成、韩兆坤等部1200余人,俘杜孝先以下2200余人。接着,渤海军区新编的特务一团及一、四军分区的部队,在8000余民兵的配合下,于9月12日向无棣城发起攻击。15日夜,盘踞无棣城的投降派保安第六旅少将旅长张子良率手枪队企图趁夜逃窜,遭我军迎头痛击,张子良被击毙。17日我军攻克无棣城,击毙叛徒邢朝兴、伪沾化县长王清然等1000余人,俘敌副旅长冯立刚以下54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66挺、长短枪4000余支、追击炮10门。9月26日,渤海军区七师和地方部队又对商河城发起总攻。守敌伪军师长田敬堂及由盐山、庆云、陵县等地退缩到该城的伪军李光明、高赞廷、白玉亭、张绍臣等残部4500余人,在我强大的攻势下被迫投降。商河城遂告解放。渤海区军民在8、9两个月的大反攻作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共歼敌26000余人,解放县城25座、人口570余万。全区西起津浦铁路,南至胶济铁路,北近天津,东临渤海,面积扩大到约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数增加到一千万左右。我军经受了连续行军作战的锻炼,壮大了队伍,改善了装备,提高了军政素质,为以后转入人民解放战争,击退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侵犯,保卫胜利果实,奠定了基础。
在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回师攻取无棣、商河的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渤海区党委、渤海军区接到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通知:根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发展东北,巩固华北”的战略方针,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主力部队4个师12个团,由罗荣桓、萧华率领赶赴东北,收复东北国土。并指示抽调渤海军区主力第七师及所辖3个团,并再组建3个团,奔赴东北参战。根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指示,无棣、商河战斗结束后,10月初,第七师3个团由师长杨国夫、政委徐斌洲、副师长龙书金、参谋长阎捷三率领,告别渤海父老乡亲和并肩战斗的战友,日夜兼程,经山海关挺进东北。另外组建的3个团由王兆湘任指挥、陈德任政委、刘贤权任副指挥,组成临时指挥部,在渤海军区副政委刘其人率领下,取道古北口挺进东北。部队领导人赴东北后,渤海区党、政、军主要领导班子经山东分局、山东军区批准作了必要的增补和调整:景晓村仍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区党委副书记王卓如兼军区副政委,李人风代理行署主任,袁也烈任军区司令员,周贯五任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赵俊任军区参谋长;萧锋兼警六旅旅长、曾旭清兼警六旅政委、李广文兼警八旅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