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实事求是地抓农机工业
十年动乱,使我国工农业生产普遍受到极大的摧残,农业机械工业也无例外地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3月成立了农业机械部(简称农机部),杨立功任部长。同月,景晓村从七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调到农业机械部任常务副部长、部党组成员,协助部长主持部的全面工作。
景晓村到任后,面对农机部各级机构的组建,干部的配备,职责的划分,规划与计划的制定等大量繁杂的任务,孜孜不倦地辛劳,使部机关工作很快走上轨道。
1979年4月,遵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农机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厅局长会议。会议讨论了我国的农业机械化道路问题,提出要搞中国式的农业机械化;讨论了农机工业的调整问题,提出要按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农机工业,变分散的小批量生产为专业化大批量生产;讨论了农机产品价格问题和农机使用管理等问题。景晓村在会上发言认为:要搞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首先要抓好农业机械的技术提高和产品质量。
6月,景晓村审查签发了农机部向国务院进出口领导小组、国家计委、农委报送的《关于引进拖拉机、柴油机项目计划任务书和所需投资的报告》,建议引进国外的制造技术和成套设备,对国内重点的拖拉机厂、柴油机厂进行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产量水平的技术改造。1979年内经过调查研究,我国在这方面与外国签定了四个重要的技术引进项目协议,即:山东潍坊柴油机厂、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从英国里卡多公司引进95系列柴油机改进设计;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从英国AE集团威尔华赛公司引进活塞环镀铬技术;无锡柴油机厂从美国国际密烘金属公司引进铸铁技术;上海柴油机厂从奥地利李斯特内燃机研究所引进改善6135柴油机性能的技术。
70年代后期,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为了实现“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农机工业曾到处布点,重数量、轻质量,不讲经济效益,造成巨大浪费。农机部成立后逐步抓了农机生产和整顿。首先,在1979年4月抓了拖拉机型号系列编制规划等工作,并经过认真准备,在7月份召开了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工作会议。
7月19日,景晓村在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工作会议的开幕式上讲话,指出:当前要搞好农机标准化工作,为农机工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创造条件;搞好标准化是整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主要措施;要通过标准化工作,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要采取措施,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并指出:在三年调整中,农机工业的标准化工作应采取“加强管理、整顿充实、认真贯彻、积极提高”的方针;要抓紧机构建设,制定必要的制度;增加国家标准和部标准的数量,建立起相互协调、门类齐全、衔接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并认真抓好贯彻工作。
景晓村认为,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有一定速度,又不能急于求成。他着重抓了收获机械的生产问题,认为这是农业丰产丰收的保证措施。9月,农机部在山东济南市召开小麦收获机械研讨会,研究小麦集中产区的麦收机械化问题。景晓村特地到河南新乡去察看收获机械的田间实验,与技术人员和农民探讨小麦收获机械化的有关问题。经过研究分析,他写出了专题报告。有一次,在研究脱粒机的开发与推广问题时,为了弄清几个关键之处,他在下班后还赶到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去察看图纸。实践证明,在抓收获机械和农业机械化工作方面,他看得远,抓得准,他的想法与做法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实际的。
作为农机部常务副部长,景晓村协助部长主持部的日常工作,参与处理了一系列重要事务,诸如:引进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和设备、从罗马尼亚进口农机配件装配拖拉机、出国考察农业机械、接待外国农业和农机专家、华北农机化学院迁回北京、召开全国农机化区划会议和改进农机工业材料供应办法等。并审核与签发了一系列有关文件。
在农机部部级领导干部的分工上,景晓村曾一度分管过计划财务、基本建设、拖拉机、内燃机和科学技术工作。当时正值三年调整时期,中共中央发出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基建项目投资和清理在建项目的指示。农机部在贯彻这一指示的过程中,对于不上新项目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对于在建项目的停缓建问题,看法不尽一致。是对单项工程一刀切全部停建;还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对于已接近完成,并且是为解决老企业生产薄弱环节而上马的单项工程继续给予一些投资,使其尽快发挥效益?需要慎重考虑,做出抉择。景晓村分析了具体情况,支持后一种做法。他主张不能因停缓建而造成更大的浪费。他指出:一个项目要中途下马,不仅不能发挥投资效益,而且还要拨给一定的维护费用。因此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决不可一刀切,要尽可能给企业以活力;因此,在1979年底,编制1980年的计划之前,他决定派工作组下厂调查摸底,反复研究,权衡得失,以期做到既集中使用国家投资,又能尽快收到投资效益,尽可能减少因停缓建而造成损失,更好地贯彻中央关于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的指示精神。在他的主持下,农机部1980年编制的基本建设计划下达后,着实解决了一些企业的实际问题。1980年国家建委召开的基本建设工作会议,对农机部清理在建项目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当时我国农机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在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身为农机部常务副部长、部党组成员,而且分管规划、计划方面工作的景晓村,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协助部党组、部长及时而正确地解答了这个问题。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原是由毛泽东同志倡导,经中共中央批准的。有没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社会上当时是有些议论的。但是对农机工业的主管部门的农机部来说,这就不仅是个议论问题。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农机部在1980年2月9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全国农机工业会议的报告》,报告中第一次果断地提出了198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4月17日,国务院批转这个文件,肯定了农机部报告中对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度的提法。国务院在批示中指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这个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应当想得宽一点,不仅要想到粮食生产,还要想到如何装备农、林、牧、副、渔各业和社队企业,要因地制宜,分别轻重缓急,讲求经济效果。7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农机部部长杨立功对<农业机械》杂志记者的谈话,向全国公开表明了“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从而结束了过去一度追求“化”的速度,盲目发展农机工业的历史,同时也为正在兴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适用的中小型农机具创造了条件。
这是~个有着历史意义的转变,完成这个转变是不容易的,其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随后,在农机工业进行的调整中,上海市要把丰收35型拖拉机这项产品撤销,工厂改产自行车零件。景晓村坚持保留丰收35型拖拉机及其生产企业。他说,上海市虽然有两个拖拉机厂,但是丰收35型拖拉机比较适合水田作业,多年来深受江南农村的欢迎,取消了这项产品就没有可替代的水田中型拖拉机了。他认为:不能仅从眼前情况看中型拖拉机销路下降的问题,从长远看,发展中的农业必定还是需要这种农机具的;同时,拖拉机工厂的装备与生产自行车零件的工厂大不相同,改产时要更换绝大部分装备,这是不合理的。农机部党组讨论同意他的意见,并与有关方面多次交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意见未被采纳,以致我国水田拖拉机长期无货可供,自行车零件生产也长时间上不去。
景晓村在农机部工作期间,曾因操劳过度不得不抱病休养了几个月。但当身体稍微康复,就立即上班坚持工作,相继审阅签发了有关农机进出口税率、技术引进、农机职工教育、农机企业管理、农机材料供应等内容的大量文件。
(十七)热心为离退休干部服务
1982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三次常委会议决定,将第一机械工业部、农业机械部、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和国家成套总局合并,组建机械工业部。在此之前,同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为了贯彻落实中央这一决定,景晓村受机械工业部党组的委托,于同年6月担任机械工业部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
这一年,机械工业部机关和直属企事业单位有一大批老于部退出工作岗位,仅部机关就有400多人离休。如何按照中央决定的精神落实好这些离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继续发挥老同志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健康长寿,身心愉快,安度晚年,成为新成立的机械工业部老干部工作委员会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一项全新的工作等待景晓村去开拓。
老干部工作既包括组织人事工作,又包括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更有许许多多的具体事务处理和生活服务工作。过去机械工业部没有专门管理离休干部事务的组织机构,更谈不上制度化的管理与服务。受部党组委托,景晓村凭着迎着困难上的创业精神,在部里普遍传达和组织学习中央关于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的基础上,首先抓老干部工作机构的组织建设,报经部党组批准,商调了部分适合做老干部工作又甘愿为老干部服务的人员,组成了老干部工作专门机构——机械工业部老干部局。随后,部党组考虑到老干部工作任务重、政策性强、涉及的方面较多,必须有一个能密切联系老干部和协调各单位老干部工作的机构,批准成立了部老干部工作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和老干部代表组成。为使委员会的工作有章可循,景晓村组织起草了工作条例,明确了老干部工作委员会的性质、任务和工作方法,经部党组审定后,正式下达部属各单位执行。在他主持工作的五年间,部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集中研究解决老干部工作中的主要问题,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做好老干部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老同志的普遍赞扬;同时,在老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中为部党组当好参谋与助手以及在支持老干部局的工作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干部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景晓村集中精力研究落实部机关离休干部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和继续发挥作用等问题。景晓村先后同数十位老干部个别谈话,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然后与老干部局及有关部门研究落实措施。为了便利老干部的活动,在老干部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先后建立起八个老干部活动站。这些机构分工合作,较好地完成了老干部工作的各项任务。景晓村要求老干部局的全体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的思想,教育大家要细心、耐心、任劳、任怨,真正做到在党内党外、机关内和社会上,造成一种尊老敬贤的好风气。他说: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同志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照顾老年人的道德风尚。
景晓村深刻认识到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离退休制度的重要性。1983年4月20日,在机械工业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老干部工作座谈会上,做总结发言时着重指出:“实行老干部离退休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干部制度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重大决策,是顺利实现新老干部交替和干部队伍‘四化’的大问题。如果没有干部队伍的‘四化’,就很难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现代化’,也很难在各个领域里实现改革。党中央、国务院确定要进行全面地改革,干部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关键。如果没有这个改革,其他各个领域里的改革就很难实现;如果干部制度不改革,干部队伍这样地老化下去,可以说,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就很难实现。”他就是从这样的高度来理解和贯彻中央关于老干部离退休制度的重大决策的。
他特别注意倾听老同志的意见,不论老同志有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找他,不论是在办公室或是在家里,也不管当时正在忙着什么,他总是十分热情地接待,倾听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因此老同志们都愿意找他谈心,反映问题。老同志家里有了婚、丧、嫁、娶等大事,他总是尽可能地亲自登门看望。他能透彻地理解老同志们的心思,不仅给予同情和抚慰,而且能够督促或建议有关部门设法给予解决。老同志们每当谈论起来,均异口同声地说:景晓村同志主持老干部工作委员会的那段时间,工作搞的深入细致,为老同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我们非常怀念他。
离退休干部能够及时阅读中央文件,是退下来的老同志十分关心的问题。经过景晓村与有关部门做工作,机械工业部的文件管理部门,把部里仅有的两套发给省军级干部阅读的文件,分出一套给老干部局,由老干部局定期轮流送各活动站供司局级待遇以上老干部阅读;发给县团级干部阅读的文件,则每个活动站发一套,供老同志随时阅读。听取重要的报告等也都及时组织有关老干部参加或组织录音传达。各活动站一般都配备了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等;订阅了一定数量的报刊,为老干部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随着离退休老干部人数的增加,老干部的党组织关系也逐步转到老干部局来。老干部工作委员会通过部机关党委,向部党组提出建议,并获准成立老干部局党委。相继建立了24个党支部,统一领导和健全了党的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
对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待遇问题,景晓村不断要求有关单位认真执行中央关于离退休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逐项落实,决不让出现“人一走,茶就凉”的情况。对老干部用车、看病、洗澡、装防护门、健康疗养以及安装电话等一系列问题,都事无巨细地关心,协助并督促老干部局按中央规定精神,逐项落实。住房问题是个比较突出而又难于解决的问题。当时,部里大部分老同志的住房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对此,他深入了解各方面情况,与部有关部门联系,研究解决措施,提出对老干部申请用房要优先考虑解决的原则。通过积极争取,到1984年,申请住房的60多户司局级待遇以上的老干部,有80%得到了解决。而他本人直到逝世,却仍然居住在50年代建造的普通标准的宿舍里。
为了使老干部老有所为,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景晓村对此也付出了较多的精力。他积极支持部组建的教育工作、计划生产、科学技术、进出口工作、老干部工作等五个咨询工作机构,鼓励老同志参加活动;积极支持并组织老干部参加上级抽调老同志赴各地的检查工作、考察干部、整顿企业等项工作。他组织召开了多次继续发挥老干部作用的座谈会,介绍典型,表彰先进,总结经验,听取意见,从而推动了这项工作的进展。他自己也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参加部里统一组织的企业整顿调查研究工作,整理出调查研究报告上报。1989年部里成立了全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机械工业分会,他应聘任分会的顾问。分会理事会开会时,他每会必到,在1991年召开的第一次会员大会上,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支持分会的工作,并鼓励会员更好地继续发挥作用。此后,在他患病期间,仍然十分关心分会的工作,经常询问情况,有时还亲自推荐项目。
景晓村非常注重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离退休干部的方针政策。每当上级的有关文件或领导讲话下发时,他都认真阅读领会精神,主持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传达学习,并结合机械工业部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措施。他充分尊重部党组和部领导,努力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他虽资深望重,但从不居功,遇事都及时向部党组或部领导请示汇报。对老干部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更是认真负责,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规定老干部工作委员会每个季度召开全会一次。每月开一次常委会,每半月正副主任同老干部局领导集体办公一次。这样,使老干部工作中的许多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
景晓村主持老干部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受到了广大离退休干部的拥护,并先后得到机械工业部周建南、何光远部长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1983年2月,中央组织部向中央和国家有关单位转发了机械工业部在机构改革中妥善安排离退休老干部的经验材料。其中即包括了他为老干部工作所倾注的心血。
(十八)在全国政协中积极献计献策
1983年,景晓村任中国人民政治协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8年连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任两届政协委员期间,他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参政议政成绩突出。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和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深切了解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团结全国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最高层机构。他积极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视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对一些重大的需要提请有关部门注意或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的问题,则与有关委员商议联合提出提案。仅在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1988~1992年),景晓村单独或联名提出提案就达21件,其中:有关农业机械的提案9件,有关农林方面的6件,有关机电工业的3件,其他方面的3件。
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实践,特别是1979年以来领导农机工业工作的经验,景晓村锲而不舍地针对农业、林业和农业机械方面的问题与专门从事机械工业工作的老同志、老专家等联合反复提出提案。他认为,当有些问题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的时候,要反复进行宣传,争取人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农机工业方面的原材料供应、产品价格、科研开发、技术引进等问题,都单独或联名系统地提出了提案。有的问题则反复提出,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为了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他与原农机部副部长张逢时委员联合提出了建议制定《农业法》和《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管理法》的提案。
面对当时出现的无限制重复引进技术装备和购买国外属于“二手货”的重型机械,而国内一批具有当代制造水平的重型机器工厂任务不足造成的严重浪费情况,景晓村通过调查研究,列举事例提出限制盲目引进,避免造成更大浪费的提案,建议国家计委采取特殊政策,增强重型机械骨干企业的后劲。他提出或联名提出的各项提案,都通过政协组织的审查,分别打印提交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除对一些重大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整理成提案外,还对政协提出的有关参政议政的大事,积极参加研究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十九)主编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史
1983年春,中央决定把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书。这就是卷帙浩繁的《当代中国》丛书。这部丛书包括全国各行各业、各地方和各个专题的分卷,分别责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和《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两卷书则由机械工业部来组织编写。
新中国的机械工业,包括农业机械工业,是从旧中国的修配性质的工业,在解放前夕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的烂摊子上起步的,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到80年代已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行业。它的专业多,产品多,生产能力大,涉及面广。总结好30多年来中国机械工业的实践,写出一部真正能够体现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和农业机械工业全貌的史书巨著,是一项十分繁重而艰巨的工作。新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既有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实践经验,也存在着在一定时期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全面地、系统地总结它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机械工业部党组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决定分别成立<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和《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两个编辑委员会,景晓村受部党组委托,担任两个编辑委员会的主任。他从50年代初投身机械工业,先后领导过动力机械工业、第二重型机器厂的创建工作,重型通用机械工业、农业机械工业和机械工业的科学技术发展管理等工作,既有领导部门工作的经验,又有基层工厂的开拓实践。无疑是领导上述两卷书的编纂工作的最佳人选。
景晓村如同当年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和驰骋沙场指挥军队对敌作战一样,以认真负责的精神酝酿筹划两卷书的编纂工作。从吃透精神、明确目标、组织班子开始,多次召开编委会议,宣传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统一认识,收集资料,拟定编写提纲。他在部的工作会议上汇报工作开展的情况,以争取领导和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在部召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机械厅局长会议上,宣传编写两卷书的重要意义,并对各机械工业厅局和重点企业提出编写工作的要求。
《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的编纂工作开始时,编写人员感到农业机械工业30多年来管理体制多次变化,千头万绪,发展极不平衡。中间又经过十年动乱和“左”的思潮干扰,如何正确地反映出其发展概貌,大家心中没有底。1983年7月,景晓村及时召开第一次撰搞人会议,亲自传达了胡乔木关于编写《当代中国》丛书的指示和要求,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的编纂过程中,对有些历史问题,虽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是要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为基准,加以分析。过去30年来,受到“左”的思想影响,提出过一些不适当的口号,例如“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等。历史证明这些提法有的是脱离实际,有的不够确切。只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为准则,认真加以分析,实事求是地进行论述,才是正确的态度,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景晓村多次组织召开有编写任务的重点单位的领导和主持编写人员参加的会议,反复研究收集资料、制订编写提纲的问题。两卷书的编写提纲都经过了一系列的推敲调整,甚至改了十几次才定稿。每次研究修改他都亲自主持,对一些不同意见能仔细比较,及时协调。他亲自抓一些重点篇章的编写工作,做典型示范,以总结经验,指导全面。他强调指出要搞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思想落实,然后是组织落实。写作班子建立起来后,要集中力量研究编写计划和收集资料,提出编写大纲。他并要求各单位按编年体着手编写《大事记》。对于由机械工业部各综合部门编写的章节,则提出分工合作的意见,请有关司局研究。
1983年9月,景晓村组织拟出《关于为编写<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和(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两卷书提供资料的通知》,经部领导签发,大规模的征集资料工作从此即在各省机械厅局和工厂、事业单位全面展开。他在动员做好编写工作时强调说:这部行业史书,照沈鸿同志的提法,是机械工业的“政治经济学”。我们一定要从中央的方针政策的高度看机械工业的发展。总结经验教训,必须史论结合,夹叙夹议,明确自己的观点,体现机械工业的特点,突出重点。这不是一般业务手册、教科书或论文,更非史料的堆砌。他说:机械工业广大职工几十年来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定要很好地把它表达出来。否则是不好向广大职工交代的。
景晓村不仅对编写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具体安排,对各行业、部门撰写的各章节,也与各分编委及撰稿人一起讨论修改,统一认识。他强调既要重视收集历史档案资料,又要向熟悉机械工业发展过程的老同志调查活资料。他前后进行了50多次采访,多次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还向部新老领导和有关企事业领导征询意见,征求他们对一些重大事件的看法,因而使两卷书的编纂工作从一开始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历史上的成就与失误,他总是领导大家多方调查,核实材料,分析研究,经编委会讨论统一认识之后,进行编写,并反复征求有关单位或人员的意见。这种做法,既能正确地反映史实,又能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当代中国机械工业和农业机械工业的《大事记》经过编辑人员的努力,分别于1984年和1986年出版。大事记的完成,给两卷书的编纂工作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在领导编纂工作期间,景晓村对经自己审阅的大量稿件,都提出了系统的意见。他反复强调:写史书要夹叙夹议,要通过“议”,总结出经验教训;要写物,又要写人,要图文并茂;名词要统一,避免前后重复。他要求各章节从总体出发,突出各自特点;写出的文章要有逻辑性、科学性和可读性。
景晓村要求编辑部先集中力量抓好一章的初稿,解剖麻雀,深入分析,找出关键问题,提出系统的意见,供各章在编写中借鉴。对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等工作,他要求首先抓住大事,尤其是中央在各个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方针政策在机械工业、农机工业中的执行情况。要反映出整个机械(农机)工业的发展脉络。材料中的史实、人物、时间、地点一定要核实。在精心组织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机械、农机厅局和机械工业系统的骨干、重点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提供的资料,涉及面广,工作富有成效。两年多的时间里,共征集到了几千万字的文字资料和上万幅图片资料,为两卷书的编纂工作提供了依据。
对于两卷书的编纂工作,大多数单位很重视,但也有些单位认为这是额外的“软任务”,工作开展不力。景晓村就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宣传。1983年11月,在机械工业部召开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机械工业厅局长会议上,他就两卷书的编写工作作发言,着重阐述了《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和《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的编写目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领导两卷书的编纂过程中,景晓村十分重视思想工作,及时解决编写中的分歧意见。他多次向各撰稿单位和编写人员指出:一定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工程”任务,切实抓好;否则无法向中央交代、向部党组交代,也无法向后人交代。
他主持召开了数十次编委会、编写经验交流会和审稿会。每次会上他都反复强调编写工作的重大意义,强调编写工作的质量;要求各方面多提意见,包括从各行业、各地区来看有无重大的遗漏或写得不够之处,已写到的内容是否准确、提法是否妥当、评价是否适当;是否写出了机械工业和农机工业的特色,文字是否科学化、规范化。他指出写书要注意史、论、人的关系,要以史带论、论从史出;要以史带人。他反复强调《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提出的要求,即:写书要符合“三性”(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和“三给”(给人以资料、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他要求每位撰稿人一定认真负责,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对两卷书上交的成书稿共约150万字,他逐章逐节仔细审阅,就连个别不规范的字或标点符号也都一一改正,认真负责的精神深为编辑部工作人员所钦佩。在他的带动下,两卷书稿的齐、清、定(指上书的资料、图表等均齐全,文字清楚不模糊,稿子经过审查定稿,付印后内容、结构等不再改变)工作,都认真细致地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和《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两卷书的编纂出版,从1983年到1993年3月,前后经历了十年的时间,景晓村为此几乎贡献出自己晚年的全部心血。他为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农机工业留下了一部有很高价值的史书和一份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二十)参与山东党史、军史资料的编纂活动
1980年,根据胡乔木的提议,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和各地成立了党史资料征集工作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党史军史资料的大规模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导当前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后代,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的调查了解,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资料和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的专题研究,不仅为编纂党史、军史提供有益的帮助,而且澄清了历史上一些长期争论不清的问题或被篡改、被颠倒的事实真象,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落实了党的政策,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
从1980年到1994年,景晓村应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有关地市委,济南军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集团军等部队之约,积极参加了有关的党史、军史资料的撰写、审查和专题讨论研究座谈会及有关活动,并应聘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编审委员会顾问。他先后参加了中共山东省委召开的《山东党史大事记》审稿会,山东惠民、德州和河北沧州三个地委召开的《中共冀鲁边区、清河区、渤海区党史大事记》审稿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集团军(前身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军史审稿会;参加了徂徕山武装起义50周年和山东战时工作委员会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及济南乡师党史陈列室落成典礼。他还主持召开了两次“渤海区土改和土地会议”专题讨论会。
景晓村撰写的党史军史资料和文章有:《从一二九到七七事变时期的济南乡师党支部》、<忆鲁东南特委》、《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第三旅与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粉碎敌人的蚕食、保卫抗日根据地》、《依靠人民坚持清河、渤海平原抗日游击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清河地区的地方武装》、《东营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纪念抗日战争,弘扬爱国主义》及《关于渤海区土改与土地会议回忆》。有的资料、文章是他在已经重病住院期间写的。他还为《中共冀鲁边区、清河区、渤海区党史大事记》、《渤海子弟兵出征记》、《渤海区革命历史图片集》、《解放德州四十周年文集》、《长桓锋火》、《淄水碧血》等书刊撰写了序言。还撰写了缅怀陈毅、粟裕、黎玉、朱瑞、杨国夫、马耀南、刘其人、王卓如、马千里等多位老革命家和老战友历史功绩的回忆文章。为党和人民抢救和保留下来一批珍贵史料。
景晓村还以极大的勇气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协助中共山东省委查清情况,为在原山东清河区肃托扩大化中蒙冤受害的干部平反昭雪,落实政策,并妥善安置其亲属,为恢复党的优良传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作出了贡献。
(二十一)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1994年8月9日17时40分,景晓村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走完了自己77年的人生之路。他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历经坎坷,多次受到错误路线的诬陷和打击,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始终不渝地坚信共产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无怨无悔,忍辱负重,始终战斗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与党和人民同命运、共呼吸、心连心,为革命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病危弥留之际,他还嘱托夫人王梦林和子女:丧事按中央规定,一切从简;将夫妇二人一生积蓄的一半,捐献给家乡兴办教育事业。当时,王梦林表示将两人一生的积蓄5万元全部捐献。历史证明,景晓村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不仅对革命事业作出很大贡献,而且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锻炼形成了令人敬佩的革命精神和优良品质。他不愧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荣称号。
景晓村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将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具有高度的党性原则;顾全大局,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安排,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热爱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高尚的革命气节,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景晓村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自己所领导的地区或部门的实际相结合,既不机械地照搬硬套,又不拘泥于局部经验,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把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运用到建设抗日根据地,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推动机械工业建设的实践中去,从而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景晓村既有敢于斗争的胆识,又有善于斗争的艺术。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管是对敌斗争多么残酷,还是工业建设任务多么艰巨复杂,只要党需要,他就会勇挑重担,啃最硬的“骨头”,不讲价钱,义无反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很高的领导艺术和很强的驾驭全局的能力,善于开拓对敌斗争和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景晓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执行者,善于联系群众,团结带领群众做好工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他做群众工作不靠说教、摆领导权威或摆老资格,而是与群众交朋友,平等待人,先做群众的学生,后做群众的先生,用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同群众共甘苦,关心群众切身利益,解决群众疾苦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景晓村具有顽强的学习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学习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本职业务知识,学习科学技术,是他一生的不懈追求。他学以致用,事业心极强,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苦干苦学、实千真干,是公认的实干家。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是一位内行的出色领导。
景晓村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办事公道,不弄权术,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对工作对事业,兢兢业业,极端负责;工作有了成绩不争功、不邀宠,出了问题不诿过、不护短;宽厚待人,善与人同,尊重同志,爱护干部,有长者之风,常念人之功,善谅人之过,好济人之难;凡与他相处和共事的人,都有一种信任感、安全感。
景晓村对同志坦诚实在,平易近人,谦虚谨慎,民主正派,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言行一致,率先垂范。无论在那个领导岗位上,他都能与同志们和谐相处,团结共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凡与他共过事的人,无论职务高低,资历长短,都对他充满敬佩之情。
景晓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不计名利,不以权谋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赢得了战友、同事和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景晓村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一生中凝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品质,却使我们永不忘怀。有人把生命比作江河,凡是江河都湍流不止,滋润着锦绣大地;有人把生命比作火炬,凡是火炬都光彩照人,给世人以光明。景晓村正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像江河,奔流不息,竭全部精力,创造人生价值;他一生更像火炬,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崇高品质,昭示当今,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