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晓村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我们深深怀念这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的久经考验的党的忠诚战士和优秀的领导干部。
景晓村同志1917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县。1935年10月由赵健民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发起成立学生抗日救国会,出版《求生》、《齐鲁先锋》等进步刊物。抗日战争爆发后,晓村同志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青年部长。1938年1月1日,他参与发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兼任起义武装组成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团政委。1938年8月,任中共鲁东南特委书记兼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政委。与司令员刘涌同志等率第二支队在莒县、沂水、诸城、日照等地开展斗争,开辟了滨海北部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5月,晓村同志任中共清河特委书记、地委书记、第六军分区政委;1940年10月,任清河区党委书记、清河军区政委。清河区是联结鲁中、胶东、冀鲁边三个战略区的枢纽。因此,日、伪军投入重兵防守。晓村同志坚决贯彻上级指示,和杨国夫等同志领导清河区党政军民从胶济铁路两侧靠近山区的狭长地带向北发展,突破日伪军层层包围、封锁,粉碎敌人的“清剿”、“扫荡”、“蚕食”,先后开辟了益、寿、临、广四县边区的清水泊根据地,小清河南北平原根据地,黄河入海口南北两岸的沾、利、垦根据地,打通了与冀鲁边区的联系,并在根据地内开展建党建政。
1944年1月,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组成了下辖6个地委、6个军分区的战略区一一渤海区,晓村同志任区党委书记、渤海军区政委。为了反击日军和伪顽军,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晓村同志与司令员杨国夫等同志一起,组织指挥渤海军区部队发动了1944年的夏季攻势,攻克利津县城。又指挥渤海军区部队发起秋季、冬季和1945年夏季攻势,并进行讨伐顽军张景月的战役,取得辉煌战果,受到罗荣桓等山东军区首长的嘉奖。在对日大反攻中,遵照山东军区命令,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组成第四路军,杨国夫、景晓村同志分别任前线指挥部司令员、政委,两个月内歼敌2.6万余人,解放县城25座,使渤海区发展成西起津浦铁路,东至渤海,北达天津,南至胶济铁路,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辖41个县市,人口1114万的解放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晓村同志继续任渤海区党委书记、渤海军区政委,受命抽调渤海军区主力部队组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并担任政委。十纵队和渤海军区其他部队先后参加了华东野战军组织的莱芜、孟良崮、泰蒙、南麻、临胸等重要战役。此外,晓村同志与袁也烈等同志还指挥部队在渤海区境内先后进行了德州、周张等一系列战役(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队3.8万余人,俘虏8000余人。其中三打邹平、奇袭齐东等战斗,大量歼敌,击毙敌少将师长、旅长等,延安《解放日报》为此发表消息和评论,给予高度评价。晓村同志领导渤海区军民开展剿匪反特、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和参军支前等各项工作,使之成为支援解放战争的可靠的后方基地。1947年11月,当蒋介石纠集30万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和鲁南、鲁中区的机关、学校、医院及伤病员等共40多万人,转移到渤海区,其后勤供应和华野西线兵团作战保障,均由渤海区负责。解放战争中。全区共抽调5000多名干部随军南下,输送25.6万多人参加人民解放军,组建了三个野战军纵队,支前民工达81万人次。
然而,1947年底至1948年初,饶漱石、康生在渤海土改整党会议上,把纯属捏造的所谓锄奸反特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土改中的“富农路线”、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三项罪名,蛮横地强加在景晓村同志头上,撤销了他在党政军内担任的一切职务,使他长期蒙冤。晓村同志忍辱负重,依然忠心耿耿地为党工作。
全国解放后,晓村同志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1952年他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局长,1956年任一机部部长助理。1958年,晓村同志调任第二重型机器厂筹建领导小组组长、厂党委书记兼厂长。他带领几万名建设大军在四川德阳自力更生建设我国最大的重型机器厂——第二重型机器厂,为我国机械、冶金、石化、航空、原子能、军工等行业开拓建设提供大型设备的新的基地。在“大跃进”中,晓村同志反对浮夸,敢讲真话,结果被错误地戴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被撤销德阳工业区党委副书记、二重厂党委书记职务。
1965年至1968年,晓村同志任一机部技术司司长。在段君毅部长和周建南副部长主持下,他负责组织落实《1963年-1972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成功地进行了高精度精密机床、九套大型设备、化肥设备、炼油厂设备等30多个“战役”,使《规戈IJ》提出的研制37项重大成套设备和发展一万种新产品的任务基本得以实现。“文化大革命”中,晓村同志又遭到残酷迫害。1972年担任重型通用局长后,他顶住压力,坚持抓生产、抓管理,并亲自到一些重型骨干企业蹲点,督促完成了一批为马钢、武钢、首钢和川沪天然气管线建设配套的重大成套设备的生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晓村同志长期蒙受的不白之冤得到彻底平反,他担任农业机械部常务副部长,为推动农机工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2年以后,晓村同志退居二线,仍然担任机械部工作委员会主任达5年之久。他受机械部党组委托编纂《中国的机械工业》、《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等系列史书,为机械、农机行业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以极大的勇气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协助党组织,为历史上因肃托肃反扩大化而蒙冤受害的同志,或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的同志平反昭雪,落实政策。
晓村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尽管他多次受到党内“左”的错误路线的打击陷害。但他无怨无悔,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始终不渝地坚信共产主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自己所领导的地区或部门的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成功地解决创建抗日根据地和夺取战争胜利及发展机械工业的问题,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他胸怀坦荡,淡泊名利,光明磊落,待人宽厚,不弃权术,不耍心眼。与他相处,有一种安全感、信任感。他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执行者,一贯相信、依靠群众,善于团结带领大家做好工作。几十年来,他无论是当主管还是副职,都能与同志和谐相处;他二十几岁担任清河、渤海区的党政军一把手,班子中的其他成员有的资历比他深。有的年龄比他大,但他都能很好地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与大家团结共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受到大家的尊敬和赞扬。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即使“文革”动乱中,他在自己人身安全失去保证的情况下,仍然冒着风险保护受冲击的老科技人员的安全。他学习顽强、刻苦、勤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一生坚持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本职业务,学习科学技术,注重实践和积累,写下的文稿达数百万字。他始终保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并且严格教育自己的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弥留之际,特意留下遗嘱,要把他和夫人王梦林同志一生节俭积存的5万元,捐赠他的家乡兴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