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我正在青岛养病,惊悉晓村同志不幸逝世,心情非常悲痛,病魔无情,苍天不公,又一位老战友过早地永别了11938年初我与晓村相识,到他去世的50多年间,交往不断。在我们都退居二线以后,经常在一起参加一些党史、军史资料征集方面的活动,过从甚密,感情弥深。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工作极端地热忱负责。他正直厚道、坦诚待人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但这一切,都化作无尽的思念,令人惆怅不已。
1939年初,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为了加强清河区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领导,调晓村同志任中共清河特委书记。当时,我正率工作团在滨海(鲁东南)地区开展建立抗日自卫团的工作。组织上调我接替晓村同志任中共鲁东南特委书记。在交接工作中,我感到晓村同志年轻、稳重,待人诚实。他和特委的其他同志如刘涌、谢辉、李均、崔介等都处得很好,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我调鲁中区党委工作后,晓村同志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开会或请示、汇报工作,鲁中地区是必经之地,他经过鲁中时,我们常有接触。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开会,我们也有时在一起。讨论研究问题时,坦诚相见;许多意见都是不谋而合,或经过探讨,取得共识。晓村同志勤奋好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讲不同意见,但从不感情用事,不讲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因此受到同志们的尊敬。
清河区是个平原地区,敌伪顽势力十几倍于我。敌、顽、我三角斗争的形势犬牙交错,尖锐复杂。与山区相比,斗争更为困难和残酷。晓村同志到达清河区以后,和原在那里的杨国夫、李人凤等同志,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徐向前司令员的指示,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指导帮助下,坚持清河区平原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向小清河以北一一黄河人海口两岸地区发展。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坚持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逐渐扭转了被动局面。并开辟了垦区后方基地,巩固发展了清河区抗日根据地,打通了与冀鲁边区的联系。1944年下半年,开始转入对敌伪军的反攻,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是很不容易的。
1944年初,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长期隔绝的两个地区,骤然间合而为一,相互生疏,难免有些你此我彼的隔阂。这时,年仅27岁的晓村同志任渤海区党委书记兼渤海军区政委。他从不居功自傲,一切从大局出发,谦虚谨慎,严己宽人,善于团结同志,原冀鲁边区党委书记王卓如同志也是一位党性很强的老同志,豁达大度,不计名利地位的高低,很尊重晓村同志的领导,尽心尽力地做好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的工作。他俩团结无间,相互尊重,工作配合得很好,为区党委、军区、地、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作出了表率。因此,全区党、政、军各级领导机构之间,两个地区的干部之间,都团结得较好。渤海区的土改、参军、支前等,都按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成绩斐然。晓村同志在清河、渤海区战斗、工作了近十个年头,和渤海军民同生死、共患难,渡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部分时期。他是这个地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创建、巩固和发展清河——渤海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名字在渤海区家喻户晓,深孚众望。但在1947年冬召开的渤海区土改、整党会议上,晓村同志却受到错误的批判。尤其是康生到了渤海区并领导会议以后,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未经调查研究,就偏听偏信,向中共中央电报汇报说渤海区党内不纯的情况比晋察冀严重万分,县长、县委书记直到行署主任,大都站在地主、富农立场,为农民所憎恨……(大意)。他操纵会议,全盘否定渤海区的工作和党员、干部,错误地撤销了晓村同志党内、军内的领导职务(1984年已彻底平反),使其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1948年冬,我去中共中央华东局开会见到晓村同志时,他在华东局政研室任研究员,实际上是降职安置。我担心他在那样沉重的打击下会一蹶不振,但他精神状态很好,既无牢骚、怨言,也不颓丧自卑,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我为他这种处理不公仍照常努力工作的精神而钦敬!后来,我调到青海省委工作,分管工业,遇到一机部副部长周子健同志到青海视察工作。当时晓村同志任一机部部长助理,和周子健同志一起视察。我曾对子健同志说:晓村同志是个很好的老同志,为什么这样使用呢?周说:我们也感到使用不当。可这是上边的安排,我们无能为力。那时,康生仍是中央领导人之一,可见他仍囿于过去的偏见,从中作祟。
凡熟悉晓村的老同志,对他受到的错误处理,都认为不公,对他从不另眼看待,相反,而是寄予同情和理解。他自己也从来不提此事,不管处境如何恶劣,始终任劳任怨,不计名利得失,在各个岗位上,忠实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他不仅经得起胜利的考验,更经得起逆境的考验,俯仰无愧怍,荣辱不计。这说明了他有着高度的政治修养和宽宏大度的胸怀,使人们对他更加尊敬!
晓村同志退居二线以后,参与了党史、军史资料征集等工作,协助山东省党史部门,撰写审阅了大量的资料,为党史部门写了关于鲁东南、清河、渤海地区、二十八集团军、山东纵队等历史的十几万字的文章。他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态度,不揽功、不诿过,褒贬得当,一丝不苟,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对历史严肃、谨慎,对同志认真负责,尤其对烈士、对含冤去世和受到错误处理的同志,更是给予深切的同情和关注,千方百计、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落实政策,处理家庭、子女等善后问题。如对1942年清河区肃托中被错杀的同志,晓村同志多方收集材料,走访烈士家属,于1981年6月向中共山东省纪委写专门报告。随后经山东省委批复,使这些同志的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杨国夫、刘其人、王卓如、张振乙、马千里等老战友们去世了,晓村同志主动牵头,为他们写怀念文章,尽战友之谊。
从亲身的交往、接触中,我深深感到晓村同志60年如一日,一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公道,讲理不弄权,为人坦诚正直,不搞心术,是一位信得过的好同志。他的这些优良品德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深切地怀念他。
1995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