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景晓村同志,同是1917年出生,同是山东省章丘县人(现在他的家乡已划入历城县),以后同在山东济南乡村师范学习。三年的同学使我们互相认识,但当时往来不多。1936年我们那个年级的学生,被韩复榘强迫集中到山东济宁搞“乡村服务训练”,其实是用军训的形式,压抑当时的爱国学生运动。同年秋天,晓村同志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到济宁巡视工作。在一次秘密会议上,他向我们传达了省委关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开展学生爱国运动的指示。主要是向韩复榘部队的军官宣传“枪口对外,一致抗日”,反对蒋介石调兵“剿共”。此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1939年,晓村同志调任清河特委(1940年改为清河区党委)书记,1940年1月兼任第六军分区(后为清河军区)政委,1944年1月任渤海区党委书记兼渤海军区政委。1947年又兼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政委。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进犯的战争。他的思想品德、领导才能和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永不会消逝的印象,相互之间建立起了革命的战斗友谊。经过近十年的观察和亲身体会,我认识到,晓村同志的确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合格的党委书记,称职的政治委员。
坚定不移地坚持与发展清河平原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6月,晓村同志刚接任清河区特委书记不久,为执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关于打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联系的指示,他同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一起,率领三支队主力,向黄河南岸邹平、章丘、齐东地区机动,并肩指挥了著名的刘家井子战斗,激战竟日,给进犯的数千日伪军以重大杀伤。同时,我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司令员马耀南同志在反“扫荡”战斗中光荣殉国,三支队各团均受到相当大的损失。日伪军跟踪“扫荡”疯狂一时。这时,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在清河区平原能不能坚持与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摆到了清河区党、军队和广大人民的面前。对于这个问题,上上下下特别是领导层中曾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而晓村同志和杨国夫同志却一致认为,清河区群众基础好,三支队同人民群众有血肉联系,平原地区坚持斗争虽有不利的方面,但也有有利的方面,如村庄稠密、有青纱帐等。因此,在这个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应该也完全可能坚持与发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三支队主力应返胶济路北,担负起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战略任务。为此,他们先后分别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纵队兼山东纵队首长徐向前司令员、朱瑞政委当面汇报了清河区的情况和他们的意见,得到徐、朱首长的肯定和支持。后来的斗争实践证明,景晓村、杨国夫同志的意见,符合清河区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因而是正确的。
坚决勇敢地向小清河北发展,创建扩大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
1939年10月间,徐向前司令员和朱瑞政委在听取景晓村、杨国夫同志的汇报后,曾明确指示:三支队必须全部返回清河区,坚持与发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巩固好平原抗日根据地。同时也明确指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坚决向小清河北发展,把东西一条线变为南北一大片。否则将难于长期坚持下去。
根据徐、朱首长的指示,以晓村同志为核心的清河区党委,一方面大力发展小清河南胶济路北各县已有的群众组织,建立巩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一方面派出大批干部,坚决支持、紧密配合三支队向小清河北进军。
1940年春,三支队主力从寿光、广饶北部出发,陆续跨过小清河,进驻博兴北部,经过同日伪军的激烈战斗、反复争夺之后,初步站住了脚。三支队另一部,则从邹平、长山出发,越过小清河,向高苑、青城一带活动,经过同日伪军多次战斗并取得胜利之后,也初步站住了脚。
1940年9月,三支队主力在高苑县魏家堡伏击战中,全歼日军一个小队。同年10月,在高苑、蒲台、滨县、青城一带,再次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6000余人的围攻,把活动范围扩大到黄河南岸地区。这时,三支队在小清河北、黄河以南、渤海湾以西的广大地区,才算站稳了脚根,初步实现了“变东西一条线为南北一大片”的战略任务。
1940年9月,三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不久又奉命组成了第六军分区,马千里同志任司令员,景晓村同志兼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清河区各县地方武装。
1942年5月间,在国民党顽固派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的指使下,国民党顽固派纠集万余兵力,向博兴北部的三支队主力发动大规模进攻,妄图将三支队主力就地消灭,或赶回小清河南。这时,在晓村同志和清河区党委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杨国夫司令员亲率博兴、高苑一带的部队,进行了连续十余天的激烈战斗,终于将顽军击溃,歼灭一部,从而保持住博兴、高苑北部的既得阵地,并占领了广饶北部大片地区。
1943年春,抗日根据地实行一元化领导,山纵三旅和第六军分区合编为清河军区,杨国夫同志任司令员,晓村同志兼任政治委员。
至此,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顽固派军队的围攻,终于在黄河人海口以北地区,同冀鲁边区打通了联系,联成了一片。1944年1月,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两个军区也合编为渤海军区,晓村同志任渤海区党委书记兼渤海军区政治委员。渤海区的成立,为以后渤海地区的对日反攻,以及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准备了一块可靠的后方基地。晓村同志肩上的担子,也随之更加沉重起来。
全力以赴地支援解放战争,组建壮大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人民期望和平。而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抢夺胜利果实,悍然发动内战,对解放区大举进攻。人民解放军为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被迫进行争取和平的自卫战争。战争形式从游击战转变为正规战,从分散性、地区性作战转变为集中的大兵团野战。当时的迫切任务是,编组、壮大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并且源源不断地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以晓村同志为核心的渤海区党委和渤海军区党委,坚决执行并圆满完成了组建壮大野战部队和全力支援前线的任务。
1945年秋,在对日反攻消灭残敌的任务正在完成之际,杨国夫、刘其人同志就奉命带领渤海区的主力第七师和一个新编师共万余人,挺进东北,加入东北民主联军建制(后来成为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的主力)。与此同时,黄克诚同志率领新四军三师途经渤海区开赴东北时,渤海区还为这支部队补充了数千名新兵。
解放战争开始后,为适应山东战争形势的需要,1946年底,渤海军区组建了山东解放军第七师、第十一师。以这两个师为基础,于1947年4月,正式建立了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晓村同志兼任纵队政治委员。同年10月又组建了渤海纵队,先后参加了周张、潍坊、济南等战役。此外,渤海区还将一些建制营团和新兵团队分别补人第一、第二野战军部队。
据山东省惠民地区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提供的资料,在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先后组建了三个野战纵队,陆续补充野战部队的新兵团达28个之多。动员参军的青年有16.6万人。支援前线的民兵、民工有80多万人次。
上述一切,当然是党中央、毛主席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渤海区900多万人民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结果,其中也包含着晓村同志的汗水和心血。
一位好同志、好书记、好政委
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晓村同志时时处处以一个普通党员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他和蔼可亲而无盛气凌人之感;朴实诚挚而无故弄玄虚之嫌;循循善诱而无动辄得咎之虑;艰苦朴素而无奢侈浪费恶习。在敌人面前,他立场坚定,横眉冷对。在同志在组织面前,他顾全大局,坚持团结,即使遭不白之冤,也严守纪律,勤勤恳恳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晓村同志在任党委书记的长时间内,善于正确处理书记与委员之间的关系,在原则基础上团结党委一班人,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努力奋斗。在原则问题上,能进行同志式的讨论与争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来不搞抓辫子、戴帽子、打棍子之类的事。更不闹无原则的纠纷。有了成绩,谦虚谨慎,绝不争功争名。有了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知过必改,绝不诿过于人,文过饰非。他可以说是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楷模。
晓村同志在兼第六军分区政委、清河军区政委、渤海军区政委、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政委期间,能同司令员马千里、杨国夫、袁也烈、宋时轮等同志及其他同级领导同志团结无间,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关心,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因此,虽然他随军行动的时间并不太长,对军队的具体工作过问也不多,但对部队建设、作战行动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却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完成建军和作战任务作了大量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和物质保障工作,因而在部队的广大指战员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晓村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优良高尚的思想、品德、作风,一辈子为人民办好事不办坏事,特别是屡遭不公正对待而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将与世长存,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