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领导、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景晓村同志与我们永别一年多了。40年代初期,我任滨县县委书记时,常接受他的教诲。每当想起他领导清河区和渤海区革命斗争的日日夜夜,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巨大贡献,就心潮澎湃;同时为他在渤海区土地会议上遭到饶漱石、康生的诬陷和打击,被错误地撤销在渤海区党委、渤海军区和华野十纵队担负的职务而鸣不平。
当年景晓村同志和杨国夫同志领导清河区抗日军民,在小清河南北广阔的平原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巩固并扩大了清河抗日根据地。1944年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组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渤海区和渤海军区,晓村同志任区党委书记和军区政委。1944年他和杨国夫等同志指挥部队进行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歼灭日伪军5000余人,解放了大片国土。1945年又参与指挥渤海军区部队,先后解放了滨县等6座县城和寿光外围地区,巩固和扩大了渤海区与胶东区、鲁中区的联系。在这一年的对日大反攻中,他与杨国夫同志率领的渤海军区部队,作为山东军区的第四路大军向津浦路和胶济路之敌展开进攻,解放了渤海区腹地的全部县城,使渤海区发展成为西起津浦铁路,东到渤海之滨,北抵天津,南至胶济铁路,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县城41座,人口1100多万的解放区。
1946年,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向渤海区大举进攻。景晓村和袁也烈等同志领导渤海区军民坚决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东局指示,彻底进行土地改革,满足了贫雇农的土地要求,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并剿灭了潜入根据地的国民党匪特,使渤海区成为支援解放战争的巩固的后方基地。为了全力支援解放战争,以景晓村同志为首的渤海区党委,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参军支前运动。
土改翻身后的广大农民,政治觉悟空前提高,积极响应渤海区党委提出的“反蒋保田上前线”的号召。他们把参军当作崇高的使命、神圣的职责和光荣的义务,争先恐后地踊跃参军。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共有17.2万人参军,占山东全省参军人数的28%以上。渤海区的人民子弟兵,先后组建了3个野战纵队。广饶县在短短的10天内,就有3145人报名,实际参军达2662人,超额完成任务(1200人)一倍以上。该县的周家村、商家村各有100多名青年参军,组成周家连、商家连集体入伍;辛店区有470名青年参军,编成4个连,后补充到渤海纵队。渤海区党政机关也有80多名青年干部带头参军。渤海公学、惠民中学有71名学生投笔从戎。行署干部学校有600人同时参军。参军光荣蔚然成风。当时,村村开大会,处处锣鼓响,一队队青年骑马挂红奔赴前线。拥军歌声、口号声随时可闻。“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和动人事迹。仅渤海区一地委就有父母送子参军者915人,妻送郎参军者127人,兄弟相争参军者324人。惠民县麻店区堤口郭村农民郭敬公,把一个儿子、两个孙子一起送上前线。博兴县涌现出送郎参军模范尹洪英,在参军的这一天,县长为她丈夫郭大兴牵马,她戴着大红花跟在后边送行,群众编了小调歌颂她:“前边走的郭大兴,后边跟的尹洪英,骑着马、披着红,光荣光荣真光荣。”沧县半马站村的妇救会长、共产党员翟凤英和丈夫一起参军,在渤海区一时传为佳话。广饶县参军模范村商家村的商宗禹、商宗圣兄弟二人争相参军,相持不下,谁也不“让步”,结果兄弟二人同时光荣参军。
以景晓村为首的渤海区党委,在发动大参军的同时,全力以赴地领导支援前线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先后有81万人次支前。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渤海区人民组成数以千计的“轮战营”、“常备担架团”、“运输连”随军战斗。据统计,解放战争中渤海区共出动担架25679付,挑子15400付,大车652352辆,小推车630340辆,牲口97.8万头。支前翻身农民把共产党看作大救星,要报党的恩情,视解放军为亲人。他们背乡离井,随军征战,新区人民称他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博兴县马家村支前民工连长马道元,在孟良崮战役中带领全连火线抢救伤员50人,他本人7次冲过敌人的火力封锁线,背下伤员7人。在南麻、临朐战役中,全连往返7次凫水过九马河,抢运伤员72人,他本人来回凫水16次。潍县战役中,他随冲锋部队冲进城里后,敌众我寡,危急时刻,他拣起敌人的武器与敌人巷战肉搏,刺死、刺伤敌人各一名,俘敌15名。他带领的民工连被评为“钢铁连”。他本人在建国后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无棣县信阳乡郭打堡村民工排长郭风藻,在参加担架队转运伤员途中,手捧麻叶为伤员接大便,用自己的茶缸为伤员接尿,节省下菜金为伤员买鸡蛋补养身体,被评为“特等功臣”。他支前刚复员回家,又送17岁的儿子再去支前。邹平县支前的民工三营八连随华野七纵行动,8个月转战4省,战场抢救伤员300余人;为追击敌人,连续10天行军1300里,没有一个人掉队,被七纵政治部授予“打不烂、拖不垮的钢八连”称号。
后勤支援是战争本身固有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军队的战斗力和战争的胜负,特别是粮食和弹药的支援。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粮食就是子弹。民以食为天,粮食一向被农民视为宝中之宝,但渤海区的翻身农民更懂得战争的胜利比吃饭更重要,因而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果实。桓台县当时有384个村,26.7万人口,仅在1947年支前中就支援白面100万斤,小米140万斤,粗粮1000万斤,平均每人贡献粮47斤。淮海战役期间,渤海区奉命筹集13000万斤军粮运至前线,并要求务于1个月内完成任务。渤海全区党政军民立即紧急动员,昼夜奋战。临邑县崔安镇烈属袁镇芬,村里没分派他任务,他仍把自己的300斤谷子连夜碾成米送到粮站,倒下就走,连秤也不过。他说:“支前人人有责任,哪分你的我的!”惠民县何坊区谷家村是个80户人家的小村,村里有70户农民自动报名筹粮支前。一位双目失明的翻身农民,拄着拐棍摸到会场,硬要献上100斤谷子。他说:“没有解放军在前方打仗,我们连宅子地都保不住。宁可自己吃糠咽菜,也得让前方的同志们吃饱。”当时,渤海区的大小城镇乡村,昼夜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人欢马叫,一片加工、运粮的紧张热烈气氛。“吱咯吱,碾儿响,家家碾米忙。推的推来簸的簸,运的运来装的装,为了前方打胜仗,人人出力理应当”。这样的流行歌谣,生动地反映了筹运粮食支前的情景。在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共支援粮食26000多万斤,占全省筹粮总任务的30%以上。
1947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占领山东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陈毅司令员率华野部分部队,张云逸、邓子恢等率中共中央华东局及从鲁中、鲁南撤退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和部分地方干部、群众40多万人,北渡黄河来到渤海区。时值寒冬季节,如此众多人员的吃、穿、住、烧、医药供应都需要当地临时筹措。渤海区党政领导机关集中全区的物力、财力,筹集粮食、衣物,千方百计保证供应,并发动群众拥军、劳军,献粮献布匹衣物,捐赠过春节的食品。有的群众腾出房子、锅灶,把棉被、棉衣中的棉絮拆出来给战士絮棉衣;渤海区行署筹集到棉布54万尺,做军衣19万套,军鞋万双,使转移来的40多万人顺利休整、安全过冬。渤海区因地域广阔,保存了一片从未被敌人占领过的巩固的根据地,所以,不管是完成筹集征募粮食、兵员、物资等需要短期内突击完成的支前任务,还是作为部队、机关的休整基地,均充分显示了华东战场可靠后方的作用。
在整个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渤海区全民动员,参军参战,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47年8月,陈毅司令员赴冀鲁豫边区途中在渤海区阳信县何家坊(现属惠民县)给区党委机关干部做报告时表扬了渤海区的支前工作。他用坚定的口气鼓励大家:“我们在山东战场上接连打胜仗的第一功,应记到支前民工的帐上……在特定意义上说,我们的胜利是用车推出来的。再加劲往前推,就推出一个新中国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解放战争中渤海区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那种为支援前线而顾全大局,舍生忘死,抛家弃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充分说明渤海区的党组织是正确的,渤海区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景晓村同志坚决、正确地贯彻执行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决策和华东局、华东野战军首长的指示,创造性地、正确地把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三大法宝”运用到清河、渤海区的革命实践中,对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追忆景晓村同志领导清河、渤海区革命斗争的光辉事迹;追忆他为人坦诚,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办事公道,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不计名利,不谋私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同志,忠心耿耿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高贵品质,对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景晓村同志永远活在渤海区人民的心中。渤海区党组织和人民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199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