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领导景晓村同志(文/亓人)

lcj71010 发表于2019-06-05 15:49:39

    我初次见到景晓村是1938年夏天。

    我原在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六大队政治部工作。1938年夏,我们从莒南岳家沟、梁店一带,移防到大店镇。在这里部队进行了整编,整编后,改名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八路军山东纵队派来了司令员刘涌和政治委员景晓村。我们在大店镇召开了二支队成立大会。景晓村代表山东纵队和二支队的领导讲了话。他的讲话,激起全体指战员热烈而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家都沸腾了。之后,二支队的党员又听他上了一次党课,讲的内容是“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他讲课简明扼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听讲的只有十几个党员,我面他而坐,感到这个首长年青有为,好像只有20岁左右。当时我只有17岁,也和其他指战员一样,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崇敬心情,认为真是一个难得的领导人。

    二支队成立不久,即转移北上,先到莒县城北的招贤镇。在这里住了几天,奉命北去诸城县泊儿镇和贡口一带。出发前我因患感冒发烧,和几个病号留在招贤镇二支队的留守处。一两天以后,我北去找部队,中途遇到景晓村带着部分部队和干部南下(其中有组织科长孔楚白),他见到我说,你不要北去了,政治部决定调你到后防司令部工作。

    当天,我们到了莒北的桑园镇一带。景晓村、孔楚白和我,住在桑园镇北面的上疃村。在这里住了不久,又移到桑园镇的二支队后防司令部,实际是中共鲁东南特委机关。过了一段时间,特委陆续调来许多干部。其中有军事部长杨昆(原六大队政委)、副部长谢辉,组织部长李仲林(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统战部长崔介。又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调来李均任宣传部长。在这里一直住到1939年4月,高克亭来接替景晓村的工作。

    在鲁东南特委期间,我记得接连召开了两次活动分子会议,景晓村在会上谈当时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动员发动群众,组织青年、妇女参加抗日,组织抗日自卫团等等。当时在这个地区我们的工作还很薄弱,县政府、区公所都操纵在国民党手里,地主豪绅仍然如故。通过给景晓村抄写报告,我了解到诸城、莒县、日照一带,我们的工作进展比较迅速,个别地区有了党的工作,有些地区我们建立了动委会,我们有些干部就是动委会的工作人员。在我们住地附近各个村,都有了抗日自卫团、青救会、妇救会等组织。崔介经常去菖县县政府和国民党的县长许黑子打交道,我们部队的服装、粮食,大部是通过这个渠道来的。杨昆在日照拉了一批国民党的地方武装。另外,我们机关也经常派人到徐州、台儿庄附近农村,去搜罗国民党丢弃的枪支弹药,有时还能买到轻机枪,装备部队,起了很大作用。

    这期间我和景晓村经常接触,感到他年青有为、政治敏锐,是一个富有组织能力的杰出领导者。

    1939年4月,景晓村从鲁东南特委调淄博特委接替原特委书记金明的工作。同去的还有我和景晓村的通信员小曹。我们离开桑园后,当晚住在沂水城里西巷子八路军驻沂水办事处。办事处的主任姓刘,名字记不清了。次日,我们到了王庄,这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的所在地。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机关驻在一个天主教堂里。我们去后,和组织部长程照轩、刘居英等几个人住北楼的西头,张经武和黎玉等住在东头。之后115师的罗荣桓同志来了也住这里,山东分局的书记郭洪涛和他的妻子史秀云住在楼下一个平房里。

    到王庄的第一天,景晓村叫我和小曹谈了一次话,并且让我带着小曹去见刘其人同志,介绍小曹给刘其人作通信员。刘其人后来调三支队任政委。

    在王庄住了几天,景晓村和我随着部队继续北上。经过东里店(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驻地)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主任赵笃生是景晓村同志的老战友,留我们在这里住了一宿。次日我们继续北上,在悦庄休息了一天,然后长途跋涉,爬过鲁山的西坡,傍晚到达淄博特委所在地夏庄。金明和宣传部长燕遇明,早在这里等候景晓村了。他们三个是徂徕山起义的老战友,见面后非常热情。

    当时国民党制造太河惨案,无故杀害了我们通过太河的部队指战员和首长鲍辉、吕乙亭。为了对制造惨案的反共武装秦启荣和王尚志部进行反击,我们集中了大批部队到淄博来,郭洪涛等首长亲临前线指挥。景晓村和金明同志都去见了郭洪涛。回来后,景晓村告诉我:我们不在这里了,我和田海山同志对调;我们到清河区去,田海山调到淄博来。

    打垮了秦启荣和王尚志以后,我们又和金明、田海山等一起返回了王庄。在这里郭洪涛领导研究了清河区的工作。景政委叫我找些有关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报刊资料。我记得那时找到一张铅印的小报,似乎是冀中编的,有一篇关于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文章,景政委看后叫我保存,这张小报直到清河区反“扫荡”时才丢失了。

    1939年5月上旬,景政委叫我随他到夏蔚镇,去带来清河区工作的23名干部。这批干部就是开辟清河区工作骨干,其中有苏杰、阎君、夏戎、王大(王任习)、王子彬、梁克一、王建国(伏伯然)、刘耀文、孙涛、赵川岳、张凤芝(大众日报社派驻清河区记者)、做邮政工作的老张等。次日,我们沿着上次去淄博的路线北上,到达了三支队的驻地池上镇。司令部驻在河西岸,政委霍士廉就住在这里。我们在这里换了便衣,马匹交给了三支队。几天后,我们又继续北上,到达太河北面的东同古。在这里休整了几天,等接待我们的部队一起过铁路。从东同古再北上,经过八路军独立营冯毅之营长的驻地。冯毅之和景晓村很熟悉。从这里,跟随接我们的铁道游击队队长胡立义和他带来的七八个队员,跨过群山,走了多半天外加一夜,临近铁路时,跑步走了几里路,最后穿过了鬼子的护路地堡,跨越了胶济铁路,又跑步走了几里路,拂晓时终于到了鲁北平原清河区,时间是1939年5月13日。

    我们过了铁路天还未亮,第一站住在长桓县南岭村,这里离敌人据点卫固镇只有几里路。过铁路后同志们十分疲劳,吃了点东西就席地而睡。下午,我以景晓村的名义给杨国夫司令员寄去一信,让他派人来接我们,当时杨司令员住在东沙沟河子。傍晚,他们来了三四个带短枪的同志,把我们接到司令部去。到司令部天已漆黑,景晓村和大家谈了明天的活动。当晚,他带夏戎、王大、张风芝、梁克一、王子彬等十余名干部,随部队西去。我和苏杰、阎君、赵川岳等十几名干部,随特委统战部长李云鹤东去临淄。西去的部队,次日就在刘家井子和敌人遭遇,打了~场在山东建军史上著名的战斗一一刘家井子战斗。我们东去的这些同志,我和赵川岳、老张住南岭村的一个羊圈屋里。李云鹤离开我们时说,不论发生什么情况,你们不见我,就不能离开这里,因为你们是外地人。谁想到,次日一早,我们也遭到敌人的袭击。听见村外汽车的轰鸣声和枪响,老百姓乱成一团,满街乱跑。我们实在难以等李云鹤来接我们。有的同志说,在这里等李云鹤,不如掺在老百姓里,一起跑吧,反正我们都穿着便衣。敌人“扫荡”之后,我们在苇子河见到苏杰、阎君,见到临淄县的王宗东,也见到了李云鹤。他简单谈了下一步的活动,苏杰、阎君等仍留在临淄,我和赵川岳、老张三个人当晚又回到长桓县南岭村,住在来时住过的北屋,每天早起躲到麦田里。这时麦子已经变黄了,住了几天,王大来到这里。这次来的王大和我们分手时截然不同了,推成了光头,穿了一身月白色的裤褂,叫人一见很好笑。我们在这里等了几天,景政委从面窠捎来口信,叫我们去见他,这次汇合后,我们再没有分开。

    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处于多么恶劣的环境,景晓村同志的工作都是积极的、热情高涨的,这给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鲁东南期间,对他的印象是年青有为,富有组织能力。后来经常和他在一起,对他感受也更深刻了。主要印象是:

    (1)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能够以惊人的毅力,采取新的方法抓工作。到清河区不久,当他掌握了一些情况后,就召开各县县委书记会议。当时邹长(山)县委书记是李寿龄,长桓县委书记是孙铁民,四边(益、寿、临、广)县委书记是马巨涛,广饶县委书记是牟千秋(韩洪甫),博兴县委书记是相炜,临淄县委书记是赵维鲁,寿光县委书记是李文(兼特委组织部长)。这次会议传达了上级指示,讲了形势和任务。我记得在任务方面主要讲了:大量发展党员,广泛发动群众,组织青救会、妇救会、职工会,组织抗日自卫团,站岗放哨,严防敌人出动;发动群众,大挖抗日沟,反击敌人快速部队的“扫荡”。后来又在北星落、赵家营、李家区高辛集召开了多次县委书记会,主要是督促检查工作。一年多的时间,全区工作有了较大的变化。

    (2)特别注意抓党的建设工作,在当时的形势下,党的基本任务就是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大量发展党员,壮大自己的队伍,扩大党的影响。每到一个村,景晓村都注重了解村里党的情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寿光北台头,村党支部只有三个党员,他先找了三个党员谈话,然后又指示我去帮助开支部会。这三个党员最后有两个提拔成了党的高级干部。

    他注重帮助基层党组织党员培训班。在长桓的东夫村、在四边的黄家区高、在寿光的牛头镇,他都亲自办过规模小(四五个学员)、时间短(一两天)的训练班,每次他都亲临讲课,我和王大也参加讲课。这类短期训练的学员,有几个人后来成为骨干。

    (3)特别注意组织发动群众,发动青年妇女,组织青壮年参加抗日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清河这个敌据点林立、敌人出没无常的平原上,所有的大路小路?普遍挖起了抗日沟。有的抗日沟挖到了敌人据点附近,使敌人快速部队寸步难行。这在当时的清河区,真是一个奇迹,在抗战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4)对干部要求非常严格,既大胆批评,又大胆使用。长桓县有个游击队长,学生出身,抗日非常坚决。县里反映他不听招呼,他反映县里无人管他,经常自由活动。有一天景晓村把他找来,当面进行严厉的批评,并决定把他留在特委做军事工作。后来调去三支队,这个同志发展得很好,成了军事指挥员,打了很多漂亮的大仗。类似这样的例子,我知道的还有几个。

    (5)很注重宣传党的政策。1939年的夏天,景晓村多次和同志们商量办一份报纸。他先要我和长桓县委商量,搞个收音机,我去找了马竞生同志。马竞生说索镇(敌人据点)有个关系可以办。过了几天,马竞生和这个人带来了一个木制外壳的收音机,还有一块方电池和二节A电,经过试验,效果不错。我们晚上就开始收音,武汉台敌人干扰得厉害很难听清楚。后来就改听苏联伯力的华语记录新闻,效果很好。景晓村也参加收音记录,我记得还油印过一次新闻稿。

    后来景晓村提出,马上筹备办一份报纸。他和有关同志商量,把张凤芝调来,他是个记者;把刘洪轩也调来,他是杭州艺专的学生;亓人也参加。过几天,人都齐了,他给报纸起了名叫《群众报》,还请益都一个人写了报头,他写的发刊词(题目不口L;发刊词)、张风芝写了一篇文章,好象王大也写了一篇,其他就是新闻。版是我和刘洪轩同志刻的。

    1939年夏天,高梁快熟了,我和刘洪轩找了个隐蔽的地方——东沙沟河子南围墙外一个看菜园的老头屋里,在东间开始制版,最后用绿色油墨印好报纸。天亮了,把油印机藏在炕头里,我俩就去高梁地里睡觉。景晓村看了之后,认为印得很精致,叫我马上分发各县委,各县委接到《群众报》如获至宝,欢呼清河区有了自己的报纸。

    (6)非常重视和领导机关的联系。刘家井子战斗后,三支队的主力临时撤出清河地区,到鲁中山区进行休整。在恶劣的环境下,我们失掉了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联系。当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之后,景晓村曾多次设法和分局联系,寻求分局的指示。秋天,我们住在葛家口子,他和几个同志商量,找个可靠的同志到鲁南山区去找山东分局,报告清河区的工作进展情况,请分局指示。金屯子有个老党员叫韩五丰子,旧社会是修罗的工人,白色恐怖时,经常挑着担子到莒沂一带农村去修罗,应付敌人,有些办法。景晓村把他找来,细问了他鲁南山区的情况,决定写个报告,叫他送去山东分局。报告写好后,我用极薄的纸,极小的字抄写好,包起来只有花生那么大,藏在韩五丰子的担子里。韩五丰子去了一个多星期就回来了,带回了山东分局对清河区工作的肯定评价和对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对开展清河区工作起了决定作用;同时还对如何打通鲁中和清河的联系,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不久,我们就从长山八区敌人统治薄弱的一个山口,打通了清河区和鲁中山区的通道。从此不光通信,就连人员也可以来往通过。

    以后我不当景晓村的秘书,但和他仍在同一个机关工作。清河区和冀鲁边区合并后,改名为渤海区,我仍在他的领导下,一直工作到日本投降。

景晓村同志对原清河区和合并后的渤海区的贡献是巨大的,渤海人民都怀念他。我作为他的老部下,愿他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1995年5月

浏览:266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yanyan
    yanyan
  • 去有风的地方
    去有风的地方
  • 15266052711
    15266052711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