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政委重视党的宣传工作(文/郭川 张峰)

lcj71010 发表于2019-06-05 15:50:42

    1994年8月16日,晴朗的早晨,正当我潜心拜读景晓村同志的回忆录《从胜利走向胜利》,溯忆抗日锋火中的峥嵘岁月时,突然接到任同志的电话:晓村同志病逝。噩耗传来,使我万分震惊和悲痛。因当时不能赴京吊唁,只好同刘冠甲同志联系,发出唁电,以寄托哀思,并亲切慰问梦林同志。景晓村政委当年是清河、渤海区年轻有为的领导,他孜孜教诲、培育了我们这一代学生,使我们锻炼成长为革命干部。他是我们终身难忘、衷心敬仰的领导和导师。他对我耳提面命循循善诱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现在摘记他创办党报、通讯支社和重视文艺宣传工作的二三事,以志怀念。

    1939年初,日伪在清河区频繁“扫荡”,增设据点,我军民斗争处于艰苦时期。当时没有报纸、书刊,干部、群众耳目闭塞。晓村同志于5月13日任特委书记后,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倡导自己动手、白手起家、克服困难,迅速办好特委的机关报,旨在宣传教育群众奋起抗战.并命名为《群众报》,计划在纪念党的18周年生日时创刊。景政委亲自写了《发刊词》,张风芝同志编写了几篇新闻稿件,刘洪轩制作艺术图案和标题,亓人、刘洪轩刻钢版、油印。最初两期是八开版,不定期的小报,每期印六七百份。当时特委机关在桓台县东沙沟河村,白天隐蔽,晚上点油灯编印小报。因为筹备任务很多,未能在“七一”正式出刊,就定于“八一”建军节出创刊号。第二期的主题是纪念苏联十月革命节,景政委撰写纪念文章。当时,刘家井子战斗的胜利和临淄县抗日人民政权的诞生,都是党报的重要喜讯。后来,有了收音机,国外的新闻就增多了。《群众报》的发行范围,主要是特委所属各县、区、乡村支部和驻军。因份数少,供不应求,便采取传阅、宣讲报纸内容的办法,才初步满足了读者的要求。当时,在我们家乡流传着一段佳话:清河特委新来一位景书记,年轻有为,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工作繁忙,还亲手给咱老百姓办报纸。我们就是在读到《群众报》时才第一次知道景政委的名字,听到他的声音的。我们看报、听报,如见其人,如同耳闻目睹。景政委诲人不倦的音容笑貌,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群众报》由不定期出版,逐渐发展为周刊,三日刊,从油印改为石印、铅印;1944年改名为《渤海日报》,发行量增至几千份、上万份。景政委亲自为《群众报》和<渤海日报》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有力地指导了当地的革命斗争和各项工作。为了适应群众运动的迅猛发展,景政委指示《群众报》社大力协助工会和妇女、青年等团体,创办了《战地妇女》、《青年人》期刊和《清河职工》专刊。景政委非常重视对毛主席著作的翻印和干部、群众政治学习读物的出版,以报社为基础,克服种种困难,组建了群众出版社,先后赶印了《论持久战》、<论新阶段》、《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和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还翻印了延安解放社出版的《马恩列斯论党》和《整风文献》等等。

    在通俗的干群读物方面,出版了《社会科学二十讲》、《人类史话》、《青年修养》、《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晴天传》和《翻身》、《变工》等精采的画册,相继出刊了《渤海画报》等,使清河区军民精神食粮充裕,满足了学习的需要。

    景政委极其重视群众文艺宣传工作。当时在清河区部队和地方都组建了文工团,部分村子里也建立了业余剧团、演出队,经常组织军民联欢。1942年春节,景政委在博兴陈户店组织的军民联欢度春节格外热闹,区党委机关和警卫部队演出了精彩的大型秧歌舞,还有打莲花落,跑旱船、赶脚等多种形式的表演。动员农民到垦区去搞开发、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宣传,更是军民联欢中引人注目的新内容、新形式。推车、挑担、全家欢欢乐乐到垦区的节目,博得群众阵阵的掌声。还有两盏半人高的筒状灯笼,飘然升空,照亮了漆黑的夜空。灯上写了几条醒目的标语:“到垦区去!”“抗战必胜!”“中国共产党万岁!”军民欢腾地目送这两支巨灯随风飘向博兴城敌伪区,吓得龟缩在据点里的敌伪不知飞来了什么新武器。这次移民宣传教育活动深入人心。有的农民说,这胜过念十遍文件。博兴有几十户农民,当场自愿报名:过了春节即到垦区参加生产。1944年7月青纱帐起来了,国民党地方顽固势力向我齐东县疯狂进攻,屠杀翻身农民,破坏我群众组织和民主政权。一时,斗争尖锐、复杂,我方日日夜夜处在反击战中。我于10月突患伤寒病,县委决定武装护送我去区党委驻地治疗。到达惠民县时,我的病更加严重,幸亏王梦林同志请来医生,作了应急抢救,又妥善安排我到干部疗养所的隔离病房。1945年春节后,我病情转好,请人用自行车载着到区党委去感谢领导的关怀。这时陈放部长告诉我:景书记高瞻远瞩,精辟地分析了清河地区敌我斗争形势的发展,认为敌人有可能封锁黄河沿线,切断清西地区与区党委的联系,清中地委将处于独立作战的局面,必须在清中地委建立电台。景政委特别关心《渤海日报》的通讯工作,认为清西地委通讯工作开展得较好;工农通讯工作基础也很好,要创造条件争取在清中地委率先建立新华社渤海分社清中支社;平日,加强通讯报道的组织领导工作;一旦环境恶化,邮路停滞,支社可以出刊小报,指导工作,陈部长通知我:清中支社隶属《渤海日报》社和地委宣传部领导;决定由郭川组织机构,担任支社主编兼地委宣传部教育科长。还说,景晓村同志对清西地委书记张文韬讲过了;这一任务艰巨,郭川欣然接受。“三八”节我到清西地委报到,5月1日成立新华社三支社。地委决定:吴立奇为社长,郭川为支社主编。地委指示各县市成立通讯站,设专职通讯于事。地委宣传部召开了首次通讯干事联席会,部署了当前工作,支社设立通讯股、编辑室、新闻电台,有记者等20余人,初具规模,全面开展工作。至此,清西地委党报通讯工作达到高潮。刚过了“七一”建党纪念日,国民党顽固派武装大举进攻清河地区,封锁了黄河的交通要道,妄图切断我军后路,围困我于黄河之滨。果如景政委所料,清西地委与区党委失去联系,邮路中断,报纸、书刊都收不到了,精神食粮的供应中断。地委当机立断出刊油印小报,刊名《坚持导报》,号召军民坚持对敌斗争,广泛传播国际、国内新闻。支社编写我军民团结一致,打击来犯之敌,保卫胜利果实等地方新闻,还负责小报的编辑、采访通讯工作,地委秘书处分管油印和发行工作。小报发行到村和驻军,颇受欢迎。同时,在反击战中,《渤海日报》刊出的清西区的稿件也是源源不断。

    1948年春,渤海区军民配合华东野战军一举解放了张店、周村等胶济西线的几个中小城市。当时,渤海区党委副书记王卓如等进入张周市,三支社全体同志首次到新解放城市采访、报道。支社电台负责和区党委领导的通讯,保证信息畅通。华东局宣传部统一安排新解放城市政策的报道,要求严格管理,不得滥发新闻稿件。三支社同志跟随华东画报社龙实主编、华东的新华社记者等进行采访锻炼,交流了经验,受到有益的教诲。

    支社的同志们每每回忆起清河地区反击战艰苦斗争赢得的胜利,都十分敬仰共同的好领导景晓村书记对斗争形势的精辟论断和果断的措施。今日缅怀景政委,忆昔日岁月,更是肃然敬佩。景政委革命战斗的一生,丰硕的功绩,丰富的革命经验,是留给后人的~部史书和一笔精神财富。景政委虽然逝世了,但如同往昔,我们仍然看到他的音容笑貌,聆听到他的孜孜教诲,我们更加深切地怀念他!

浏览:175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yanyan
    yanyan
  • 15266052711
    15266052711
  • 大美青海
    大美青海
  • 思目
    思目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