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渤海大地上的思念——深切悼念景晓村同志(文/刘之申 邢天才)

lcj71010 发表于2019-06-05 15:51:59

    1994年8月,中共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创建清河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主要领导人景晓村同志不幸病逝的消息传来,原清河区、渤海区中心区域滨州地区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都十分震惊和悲痛。在革命战争年代,景晓村同志作为这一地区党的最高领导同志,苦战十载(1939 ——1948年),功勋卓著。在这个地区,一提起“景政委”的名字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景政委生前也多次说过:渤海区的人民养育了我,渤海区人民群众和子弟兵对我的支持和厚爱之情,我将终生难忘。他在弥留之际,对渤海区这块光荣的土地和渤海区英雄的人民仍眷恋不舍。他留下遗嘱说:我对渤海区有深厚的感情,看来我是回不去了,请把我的骨灰撒到渤海大地上,让我与渤海区人民永远在一起。1994年8月22日,中共滨州地委、滨州行署在山东滨州举行景晓村同志骨灰撒放仪式,遵照景晓村同志遗嘱,将他的骨灰连同鲜花撒人流经渤海区大地滚滚东去的黄河之中。我们俩一同参加了这一仪式。望着景政委的遗像和奔腾的黄河,不禁想起景政委革命战争时期在渤海区工作战斗的日日夜夜,和我们所了解的景政委的一些往事。

    渤海区(1944年由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建立)是一个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为革命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为总结我党在这一地区丰富的历史经验,宣传这一地区的党政军民的斗争业绩,自1978年起即由地区出版局、文化局负责征集全区革命斗争史料。景政委对这项工作给予了莫大的关心和支持,无论工作再忙,对前去采访的工作人员,也要抽出时间亲自接见,交谈情况,审查稿件,并亲自为《战斗在渤海平原上》-书(1982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撰写了《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文。

    1980年12月20日,景政委邀请在京的20多位原渤海区的老领导、老同志,在农机部召开了《渤海革命斗争史大事记》审稿会。这为此后的《中共清河区、冀鲁边区、渤海区大事记》(以下称《三区大事记》)的编写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84年景政委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渤海区土改问题专题讨论会”,对1947年饶漱石、康生捏造、强加给渤海区党委的所谓除奸反特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土改中的“富农路线”、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三项罪名进行了严厉批驳。

    1985年10月,山东惠民地委、德州地委和河北沧州地委在滨州市联合召开《三区大事记》审稿会。景政委主持了这次会议。会议共邀请了40多位担任部、军以上领导职务的原渤海区的老首长、老同志,回忆几十年前三区党组织的历史发展概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求用准确的文字给予记载。因时隔久远,对当年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及评价不尽一致,有些问题还有些争论。景政委以高度的党性原则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主持这次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一丝不苟,多方征求意见、沟通情况,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使这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保证了《三区大事记》的最后修改定稿。同时景政委在主持这次会议中的言行,也为我们处理纷乱繁杂的事务做出了榜样。

    为宣传渤海区老一辈革命者在革命战争年代横刀跃马打天下的光荣历史和反映渤海区党政军民对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自1990年起,惠民地委党史委便计划编印一套《渤海子弟兵出征记》丛书,记载由渤海区子弟兵组成的几支部队的战斗历程。1992年5月,这套丛书第一本书稿《从渤海之滨到武夷山下》(华野十纵、二十八集团军征战纪实)的审稿会在山西某地二十八集团军驻地进行。当时景政委已查出身体有病,但他仍抱病由北京赶到山西,主持了这次审稿会(景政委曾兼任二十八集团军的前身华野十纵的第一任政委),同与会的老同志一起,认真负责地审阅稿件,并为这套丛书撰写了序言。会议期间,景政委已感到身体有些不适,但他为避免干扰会议的程序和分散大家的精力,一直默默地坚持着。这次会议后不久,景政委便住院进行了手术。

    自1978年至1994年,十几年来,景政委协助山东省委组织编写了原清河区党委、渤海区党委、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党史、军史等资料,为党和人民抢救并保留下来一批珍贵的史料。

    1939年下半年,山东发生错误的“肃托事件”。1940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指示清河区党委开展“肃托”。由于主观臆断、刑讯逼供,清河区一些干部被误指为“托派”。先后有几十名干部被逮捕、关押、审查,其中25人被定为“托匪”而处死。1942年清河区在贯彻山东分局指示,纠正“肃托”扩大化错误时,释放了被拘押的人员并宣布平反,但对被错杀的同志没有及时进行平反昭雪,其后更由于种种原因使这些案件长期积压,未得到处理。1947年底,饶漱石、康生到渤海区后,操纵和控制渤海区土改整党会议,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大搞极左,对渤海区的党组织、党员干部及土改运动作出了完全脱离实际的错误估计,强加给渤海区党委三项罪名,对渤海区党委、行署主要负责同志及其所谓宗派集团60余人进行批判,先后撤销了渤海区党委书记兼渤海军区政委景晓村、副书记兼军区第一副政委王卓如(后改任行署主任)、渤海区行署主任李人凤、区党委社会部长兼行署公安局长李震等一大批领导干部的职务。这一错误处理在建国后由于若干原因也未得到及时纠正。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景政委以极大的勇气和高度的负责精神,为正确处理清河区“肃托”的遗留问题和纠正渤海区土改期间对部分干部的错误处理,平反清河区、渤海区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几次到山东向地方党委反映情况,调查和收集资料,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做了大量的工作。1981年6月,景晓村同志正式向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同志反映了原清河区“肃托”的遗留问题,建议省委复查处理。省委组织了专门班子对此进行研究,并向有关地方、有关领导和老同志及被杀者家属作了访问、调查。1981年10月8日中共山东省委发出《关于原清河区“肃托”遗留问题复查情况和处理意见的报告》,决定为在原清河区“肃托”中被错杀的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追认烈士身份,其中是党员的恢复党籍。景晓村等同志还就得放战争期间饶漱石、康生破坏渤海区土改运动等问题向山东省委提出报告。山东省委进行复查后,于1984年3月向中共中央作出报告,指出:复查结果证明,渤海区土地会议对景晓村、李人凤、王卓如、李震等同志所作的批判和处理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并建议撤销渤海区土地会议期间对景晓村、李人凤、王卓如、李震等同志撤销职务处分和对王卓如同志免职的决定,撤销1947年8月因除奸反特中的错误给渤海区党委领导和李震同志的警告处分。并且指出:对因这一案件被株连而受处分的同志,都应予以纠正。中共中央同意了这一报告。以上渤海区历史上的两大冤案平反昭雪后,景晓村同志感慨地说:这说明我们党有着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光荣传统,是伟大、正确的党。

    同时,景政委还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关心过问在以上冤假错案中受株连的家属、子女,如原清河区党委机关报《群众报》总编辑张凤芝在“肃托”事件中被杀。几十年来,因这一错误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纠正,给张风芝同志的遗属和家庭带来许多困难。景政委几次给凤芝烈士家乡的党组织写信,帮助给烈士的遗属安排了工作,解决了困难。当景晓村同志逝世的消息传来后,张凤芝烈士88岁的妻子跪在地上,磕着头哭着说:“景政委,你可是个好人啊!你不该这么早就走了啊。”令闻者动情。

    全国解放后,景晓村同志虽然已不在山东工作,但仍旧十分关心渤海老区各方面的建设,多次回老区看望。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景晓村同志作为清河区、渤海区地方党委的最高负责人,在这一地区连续工作、战斗了十个年头。他忘不了在如火如茶的抗战岁月中,与杨国夫、刘其人、李人凤、徐斌洲等同志一起,领导清河区党政军民,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进行的殊死博斗;也忘不了人民群众在最艰苦的情况下对他们的支持和救护。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成为整个华东战场的大后方和后勤供应基础。景晓村同志和王卓如、袁也烈、周贯五、廖容标等同志,领导全区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支前运动,掀起了土地改革、保家保田、参军参战的热潮,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了人民战争。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共抽调支前民工达81.9万人次,组成担架团、运输队等,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等战役,并随军过江参加了解放全中国的战斗。有16.6万余渤海区人民的优秀子弟光荣参军。仅1946年渤海区便筹粮104500万斤,无私地支援前线,支援人民战争。渤海区军民为华东战场的胜利和全国的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共同的战斗生涯,使景政委与渤海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自1948年被错误处理调离渤海区,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0多年过去了,景晓村政委与渤海区老区人民之间的感情纽带不但没有断,而且联结得越来越紧密。

    1985年景政委回渤海老区主持《三区大事记》审稿会期间,不顾劳累,首先到原渤海区党委驻地惠民县何坊乡看望乡亲们,多次同地方党委的负责同志座谈,了解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情况。1990年,滨州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景政委在这年7月来山东参加山东省战工会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时知道了这一情况,坚持要在会后到老区看看灾情。省委负责同志考虑到景政委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且又正值酷署,便对他进行了劝阻。但景政委放心不下老区的群众,执意要去。景政委到达滨州后,没顾上休息,即到受灾严重的阳信、惠民两县察看灾情,对灾区群众进行慰问,鼓励当地干部群众战胜灾害。博兴县西王文村的马云是景政委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房东。建国以后,景政委与夫人王梦林一直与马云保持着联系,凡来山东,都尽可能前往西王文村看望,赠送礼物和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一直到马云病逝。这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1991年5月,景政委再次回到渤海老区,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踏上渤海区的土地。在阳信县他由地委原顾问邢天才、县委书记盖国强陪同,参观了万亩梨园,视察了乡镇企业,看到了当年烈士血染的土地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非常高兴。又由行署原副专员刘之申同志陪同,在博兴、临淄、邹平等地凭吊了当年的战场,看望了烈士故居,访问了当年清河区最早发动武装起义的长山中学。他每到一地,都认真地看,仔细地看,仔细地问,真情切切,其意殷殷。景政委在遗嘱中之所以提出要把他的骨灰撒到渤海大地上,正是因为他与渤海人民,与这里的山山水水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联系。景政委、老首长,您安息吧。您光辉的一生,您崇高的品德,都将化作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滨州地区的人民发扬老渤海区的光荣革命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努力奋斗、拼搏。

    (李晓黎执笔)

浏览:516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yanyan
    yanyan
  • 陈静
    陈静
  • 去有风的地方
    去有风的地方
  • 15266052711
    15266052711
  • 九霄云2010
    九霄云2010
  • 大美青海
    大美青海
  • 思目
    思目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