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首长景晓村,人们记得,1945年6月,就在这桥头的道旭河堤上的指挥所里,您和杨国夫司令员指挥着渤海军区的反攻大军,发动了蒲滨战役。历经22天,攻克日、伪据点24个,歼敌2900人,蒲台、滨县全境解放,如今您又回到了您战斗过的地方,然而再也见不到您的英姿!老首长啊,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了77个春秋的人生历程,无愧无悔地走了,但您对渤海人民的贡献却永远镌刻在人民心里。逝者长已矣,生者长相思。情切切意绵绵,往事历历兮现眼前——
文韬武略德超群 青年俊杰景晓村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景晓村的名字,在渤海区堪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20岁时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23岁任清河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27岁任渤海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29岁兼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政委。这些,确实令人敬仰,也不无辉煌,但并非谁都理解其内涵。那时,共产党的官职,主要是责任、任务的标志,职务的委任并不能保证胜任、有权力和威望,必须靠其个人的才干、贡献、艰苦奋斗和牺牲精神作内涵才能名副其实。要立足、生存并打开局面,必须靠自己的智慧、斗争艺术、力量去战胜敌人,当官得有真本事。
景晓村是历城宅科人,1935年入党,任济南乡师地下党支部书记,在极其严重的白色恐怖下,领导着100多名党员学生坚持斗争,曾以省委巡视员身份到寿光、广饶、东阿、济宁等地恢复和发展党的工作。1938年1月参与领导、发动了徂徕山武装起义,任起义武装四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党支部书记、一团政委等职。不久,调任鲁东南特委书记。1939年5月,山东分局为加强清河区平原游击战争的领导,派他任清河特委、区党委书记。他将遇到些什么样的对手呢?
他遇到的对手是:配备有飞机、军舰、坦克等现代化装备的日寇军队两个混成旅,7个联队,6100余人;大股的伪治安军、国民党投降派十几个旅、师,78900人;各县伪顽保安队35个,25780人。与我誓不两立的敌伪顽共十万之众,而我军仅有土生土长的数千人民子弟兵。数十倍于我的敌人中,有老谋深算的国民党政客、官僚、鲁北行辕主任、十区专员薛儒华,阴险狡诈的军阀、匪首中将司令王继祥,十五旅旅长张景月,鲁北保安司令刘景良、王砚田以及成建基、张子良、周胜芳、李青山、李寰秋、张景南、崔尉蔚、杜孝先等大大小小的“司令”,他们个个都有国民党御封的“正统”桂冠,军事、地利、经济条件均优于我。然而杨国夫、景晓村带领部队依靠党的领导,群众的支持和自己的艰苦奋斗,和敌人逐鹿于清河平原。20几岁的景晓村政委和他的战友们,精心策划,运筹帷幄,或兴师讨伐,或分化瓦解,历经数年艰苦的较量,终于一个一个地把它们全部消灭,这岂非以少胜多的奇迹!从领导才能来看,许世友、宋时轮、袁也烈、杨国夫、廖容标、周贯五、马耀南、王卓如,一个个身经百战的老红军、老干部,还有那么多的知识分子、文化、经济专家,论经历,论文化,并不逊于他,然而,他作为党政军群一元化领导的第一把手,知人善任,谦虚民主,因而与同事们团结配合得亲密无间,指挥着渤海区的千军万马,勇往直前,这种驾驭全局的领导艺术是不言而喻的。
抗日反蒋除匪霸 清河渤海建殊勋
日往月来,斗转星移,抚今追昔,绵绵思绪又飘向那逝去的峥嵘岁月-1939年5月,景政委来清河区途中,看到国破山河碎的情景,愤然写道:“我美丽的山河,善良的人民,被日寇蹂躏至此,我誓与清河人民共存亡,不打败日寇,我死不瞑目!”
刚到清河区,景政委就参与指挥了刘家井子大战(1939年6月)。3000多军民与日寇激战2天,歼敌800余,我军亦遭受严重损失。景政委和李人凤、杨国夫等,四处奔波,收拢部队,重整旗鼓,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指示,果断地改变了在铁路两侧活动的战略方针,向小清河以北发展,突破顽、伪军十三路人马的堵截,开辟了广、博、蒲一带大片的根据地,从而摆脱了被动的局面。这是取得清河区平原游击战争胜利的关键一着。在这步棋的谋划中,景政委是主要棋手之一。1941、1942年,局势进一步恶化,十几倍于我的强敌,频繁地对清河区“扫荡”、“蚕食”,实行所谓党、政、经、文、特五位一体的“总力战”和“一日一村主义”。全区安了1200多个据点和岗楼(平均每8个村1处岗楼,8—10里1处据点),小清河以南的根据地几乎被“蚕食”殆尽。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景政委等领导人处变不惊,根据上级指示和清河区的实际,首先决定开辟垦区,建立后方基地,在地广人稀、荆条丛生的沿海一带和敌人周旋。这又是一步关键性的好棋,使敌人机械化部队的优势无从发挥,徒呼奈何。同时,以景晓村为首的区党委,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精兵简政,实行翻边战术,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开展小部队分散游击,加强政治攻势等等。1942年,在粉碎了敌人1月和4月的两次大“扫荡”以后,于6月间发起夏季反“蚕食”战役。首先打下三里庄据点,歼敌400余,接着拔掉北隋、斜里巴、王文据点。20天内四战四捷。至8月底,共进行战斗409次,攻克敌伪据点133处,击溃伪军6个团,歼灭3个团,共3135人,打死鬼子46名。山东军区传令祝贺清河区夏季反“蚕食”战役的胜利,慰问部队。敌伪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当年冬季,调动2万6千之众,发动了21天大“扫荡”,汽车、坦克、飞机、军舰一齐出动.天上、地面、海边向我军合围。发誓要“砸烂共产党的老窝”、“把八路赶进大海”、“活捉杨、景”。杨司令员率部分主力突出合围圈到外线作战。景政委带少数机关人员和警卫人员坚持原地和敌人周旋,12月3日被围困在陈庄子附近的抗日沟里。冬天,清河平原上空空荡荡,光秃的树枝和衰败的枯草在寒风中颤抖,枪声、哭喊声,不断从村庄里传出,敌人的坦克、汽车、骑兵在田野上东奔西突。景政委指挥部队,伏在沟坡上,整整一天,水米不沾。喉咙里冒着火,心提到嗓子眼上,手榴弹把、枪柄上攥出了汗,随时准备决一死战。然而按景政委的话说,“多亏马克思在天之灵保佑”,敌人的步兵、汽车几次开到沟边,又掉头他去。事后谈起这次遇险,景政委说:“那时,早已把生命置之度外,随时准备牺牲。”就是用这种精神,多次蹈险历危,浴血奋战21天,对敌作战230次,毙伤敌伪600余,炸毁汽车35辆,击落敌机3架,攻克与迫撤敌据点10处,粉碎了敌人的大“扫荡”。从1944年开始,杨国夫、景晓村带领部队逐渐转入反攻。夏季,争取了伪军王道部2000多人起义,继而挥师北上,攻克利津,歼灭日伪军1700余人。经7、8、9三个月连续作战,共攻克敌据点280处,歼敌10740人。1945年从4月开始,先后发动了两次讨张(景月)战役,共歼敌4200余人,鲁东最大的投降派军队张景月部主力基本被消灭。1945年8月,景晓村任山东第四前线指挥部政委,和杨国夫司令员指挥渤海区南、北、中三路大军向拒降的日伪军举行大反攻。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渤海区境内之敌。部分死硬顽固分手1万多人,麇集于无棣、商河两城。渤海军区部队三路大军会师于无、商城下,向守敌发出最后通牒。经4天激战,歼灭拒降的无棣伪六旅张子良部6000余人;商河城守敌田敬章部4500余人被迫投降。此次大反攻,2个月内歼敌2.6万人,解放县城25座,解放人口570万,渤海区境内之日伪军基本被消灭。1946年初我军兵临德州城下,但守城伪军拒降,国民党借国共签订停战协定,诡称伪军是其先遣地下军。景晓村和袁也烈作为我军代表,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国民党代表的诡辩和诬蔑,使美蒋代表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谈判破裂后,袁也烈、景晓村指挥部队向德州守敌发起了强攻,激战5天,全歼伪中将司令王继祥以下6000余人,解放德州。同时,胶济前线的渤海部队配合鲁中部队解放了周村、张店等城市。至此,渤海全境解放。
鬼子、汉奸彻底消灭了,斗争并未结束。景政委征尘未洗,人不解甲,在惠民城全区县以上干部大会上传达中央“五四”指示,号召党政军民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在反击胶济线国民党军进攻的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从此,渤海大地沸腾了。土改、参军、支援前线,热火朝天,轰轰烈烈。到1947年冬,94%的村已完成-土改任务;至1948年底,全区有16.6万名青年参军,组成了28个新兵团。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的支前民工达81万人次,出动大车65万多辆、牲口97万头次,支援粮食2亿8千多万斤。渤海区的随军常备担架占全山东的38.1%。1947年秋,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陈毅、粟裕司令“携万民渡江”,华东野战军、华东局、鲁中鲁南军队、机关、干部、群众40多万人,转移到渤海区黄河以北各县。景政委、袁司令员亲赴惠民,迎接陈、粟首长到何家坊,汇报工作,听取指示。陈毅司令在给区党委直属机关干部作报告时表扬了渤海区的支前工作。渤海区党委号召全区军民节衣缩食,倾己所有,保证对转移来的人员的物资供应,渤海区成为华东战场的可靠后方。
在长达10年的艰苦岁月里,景政委肩危负重,筚路蓝缕,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为渤海人民的解放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从1940年到1947年的7年间,他仅在《群众报》、《渤海日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代社论等就有50多篇,25万多字(据不完全统计)。清河、渤海区的重大成就,与景政委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他对渤海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荣辱不惊忠贞在 正直诚实贤人风
景政委从入党那天起就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艰难困苦,流血牺牲,在所不惜。他官高职显时,从不居功自傲,总是谦虚和善,平易近人,爱护同志,密切联系群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奋学习,加强自己的修养。1947年10月,康生、饶漱石等人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借渤海土改整党会议之际,诬陷渤海区的领导犯了路线错误,撤销了景政委的一切领导职务。景晓村同志遭冤受辱未敢忘忧国,坚持实事求是,向整他的领导进言:“渤海区右的问题解决了,但“左”的危险……”但得到的回答是:“左是方法,右是立场问题,性质不同……”热心肠换了副冷脸子,成了“杞人之忧”。1959年在四川工作时,看到“五风”盛行,景政委心中忧虑,在和夫人谈心时曾有看法,从无第二人知道。但党一号召“交心”,他出于向党负责的态度,毫无保留地“交了心”,结果授人以柄,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帽子,降职使用,长期不安排工作。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关人牛棚,下放干校赶马车、挖粪坑,他亦毫无怨言,丝毫没有改变对党的忠诚,一如既往,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完成任务。“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他始终恪守正直,诚实作人,讲真话.办实事,俯仰无愧怍,一切听党安排。在病重弥留之际,他仍断断续续地念叨着:关心国家的机械工业和钢铁工作的发展;丧事从俭,中央有规定……。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赤子忧国之心,感人泪下。景政委一生,“立身如玉洁冰清,待人如光风霁月,有参天拔地之才,包山涵海之量”,堪称我辈作人的楷模。
山川无言青史在千秋功罪后人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拂去了一切冤假错案的尘垢,景政委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尽管已年逾花甲,他仍然发扬战争年代那么一股于劲,那么~种革命精神,挑起了农机部常务副部长的重担。1982年退居二线后任全国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并受机械工业部党组委托,担任《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和《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的编委会主任,笔耕、披览十载,完成了这两部史书的编写任务。同时,担任机械工业部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主任达五年之久,为机械工业部的老干部工作作出重要贡献。此外,他协助山东、渤海地区的党史部门和二十八集团军审阅、编写了大量的党史、军史资料。特别是对过去的战友、同志、老区和故乡的人民,他一往情深,频频回乡“探亲”,为党史部门撰写了十多万字的回忆文章;为受到错误处理的同志或其家属、子女出具证明,向有关党组织建议,帮助落实政策,平反了十几起冤假错案。他一生清正廉洁,艰苦朴素,除了几柜书籍外无其他遗产。1994年,他积劳成疾,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和夫人王梦林商议,将其共同的终生积蓄5万元,捐献给家乡历城县的宅科小学作奖学金,梦林同志欣然同意。景政委的美德衣钵相传。他的长子景新海任职的公司(山东中创公司),也向宅科小学捐赠10万元;他的孙子景谊明,年仅8岁,就以前辈为榜样,把自己节省下来的压岁钱300元捐给了山东微山县昭阳乡南庄东村的小同学李超。一家三代人捐资助学的事迹誉满乡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泔始干。”1994年8月9日,景政委向人民作了最后一次奉献,两袖清风,撒手人寰。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发了对其评价很高的《生平》:“景晓村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一位内行的领导,出色的领导,有重大建树的领导……。”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邹家华、姜春云、宋健及薄一波、段君毅、谷牧等送了花圈。数百名老战友、老同事、老部下,在北京八宝山向其遗体告别。滨州地委、行署的领导同志冯宝璞、李戈、邢天才、胡安富等陪同家属,把他的骨灰撒入黄河。情悠悠,念悠悠。渤海黄河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惆。景政委啊,渤海区的山山水水都凝凝聚着对您的尊重,渤海区的一草一木都铭记着您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