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乔道三接到命令,让他和豫皖苏干部大队的同志到河北省武安县(今武安市)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
这是乔道三第二次进入党校学习。他知道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晋冀鲁豫的工作局面逐步打开,解放区不断扩大,党校开始着力培养更多的基层领导干部,以适应解放区建设的需要。
来到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乔道三仿佛又回到了在延安学习生活的情景,生活上清贫艰苦,精神上却充盈富足。由于边区物资匮乏,党校的所有领导干部、教员学员,都要自带衣被,自备笔墨,吃的是小米饭,住的是土窑洞。学校没有教室,露天广场就是课堂,砖头、土坯或木墩就是学员的最好座椅。有的学员就直接席地而坐,屈起膝盖作课桌。
在紧张刻苦的学习之余,乔道三依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其他学员一起学唱革命歌曲,参加歌咏比赛,并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丰富校园业余生活。
在党校学习期间,乔道三先后聆听了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薄一波和戎伍胜所作的报告,学习领会了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和《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的指示精神,连续多日参加晋冀鲁豫解放区开展的减租减息和倒地运动实践活动,对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党校学习生活,让乔道三思想上有了质的提升,心里更加敞亮,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和憧憬。
1947年4月上旬,党校学习结束后,乔道三和豫皖苏干部大队的战友们被派遣到豫皖苏边区二分区。中共豫皖苏边区二地委书记李中一接见了他们。之后二地委研究决定,将乔道三他们分配到刚刚开辟的沈鹿淮县,任命乔道三为中共沈鹿淮县委副书记。同时任命的还有副县长赵凌云、民运部长孙纬、县委组织干事孙学聪、县政府财粮科长罗云。随同乔道三一起到沈鹿淮县工作的有郑坤成、陈大年、李世海、张凤兰、李荣廷、李延岑和李志坚等。
4月13日,乔道三带领工作人员来到沈鹿淮县委、县政府驻地郸城集,与中共沈鹿淮县委书记兼县长吴忠培接上了头。
沈鹿淮县成立于1947年2月1日,辖区北起河南省鹿邑县的郸城集,南到贯穿沈丘、太和的沙河一线,西起淮阳,东至安徽省太和县西部。因由沈丘、鹿邑、淮阳三县结合部组成,故名沈鹿淮县。
“虽然沈鹿淮县成立才两个月,可我已经是第二任县委书记了。”在县委临时办公室,吴忠培向乔道三介绍了沈鹿淮县的建制、人员配备以及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神情悲愤而坚定。
沈鹿淮县成立之初,中共豫皖苏边区二地委任命刘波涛为中共沈鹿淮县委书记,吴忠培为沈鹿淮县人民民主政府县长。工作人员有丁岐、罗克、郑宗、郭义、童练5个干部,武装力量只有郸城区队一二十人,驻地设在 “三不管”的郸城集。此时的沈鹿淮县,地主武装、土匪、地痞流氓遍布城乡,“三里一团长,五里一司令”,加之国民党新五军和交警二总队穿梭活动在豫东地区,共产党开辟新区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国民党政府军队和地方土顽依仗武器和兵力上的优势,对共产党领导的新生政权实施打压。由于沈鹿淮县人民民主政权刚刚成立,区级民主政权也仅建立了郸城、巴集、秋渠三个区政府,群众基础不是很好,武装力量也相对薄弱。3月3日,刘波涛带领县委、县政府和县大队两个班的干部战士,在郸城西南七八里的罗楼村,开展土地政策大宣传,为土地改革作准备。3月4日凌晨,国民党鹿邑县城防司令谢澄江带领三百多名国民党政府地方武装,在密探的带领下,趁夜色包围了罗楼。战斗打响后,刘波涛立即率领突围。但由于武装力量薄弱,几次突围都没能成功,刘波涛在激烈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32岁。谢澄江袭击罗楼得手后,乘势又去王寨袭击那里的郸城区民主政府,由于区队武装力量较差,区长王良只好率领区政府、区中队,从东门边战斗边撤退向铭河北转移。同时,秋渠区李华岳变节叛变,勾结土匪二十多人袭击中共秋渠区委、区政府,区委书记郭义和区长郑忠均壮烈牺牲。
中共郸城区委书记丁歧(刘波涛的妻子)在罗楼突围战斗中腰部受伤,次日清晨幸被老百姓救起,地下党组织把她安排到郸城北赵老家村养伤,但半月后因保长告密被土顽杀害,时年仅28岁。
“短短一个月时间,沈鹿淮县、区主要干部及战士就牺牲了8个。”吴忠培眼含热泪,“这对于新建的沈鹿淮县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挫伤。但是,我们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所吓倒,而是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战斗!”
刘波涛牺牲后,二地委任命吴忠培为中共沈鹿淮县委书记兼县长。3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对豫皖苏边区三分区开展大规模围剿。鉴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三分区领导的萧县县委、县政府部分干部和武装人员近七十人转移到沈鹿淮县。他们装备有3挺轻机枪,战斗力较强。此时,正是沈鹿淮县开展工作最艰难的时期。
吴忠培是萧县人,和萧县的干部都很熟悉,于是立即请求他们支持配合沈鹿淮县开展稳定政权和消灭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工作。萧县的同志爽快地表示: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不分你我,坚决支持配合沈鹿淮县的工作。
3月20日,沈鹿淮县和萧县干部战士在黄泛区的侯寨村击溃一股七十余人的国民党地方武装,虽是小胜仗,却给予沈鹿淮县的干部战士极大的振奋和鼓舞。萧县武装队伍在沈鹿淮县配合活动半个多月,帮助沈鹿淮县渡过了最艰难、最困苦的时期。沈鹿淮县的斗争形势大为好转,但面对国民党地方武装的猖狂进攻,吴忠培等人认识到,只有迅速发展武装力量,才能继续开辟新区,巩固民主政权。
1947年4月初,豫皖苏军区二分区决定外线出击,目标是攻打沙河沿岸的槐店和界首,这也正是沈鹿淮县开辟新区的重点方向。
“出击时间定在4月15日,”吴忠培紧紧握住乔道三的手,“道三同志欢迎你!你们的到来,真是太及时了,为我们沈淮鹿县增添了新生力量啊!”
“你们辛苦了!”乔道三由衷地感叹,“忠培书记,你就尽管指示吧,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做事,密切配合你的工作。”
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简易的《沈淮鹿县地区形势图》。吴忠培取下地图旁边悬挂的小竹棍,指着地图向乔道三介绍一些情况。对于乔道三而言,这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巩固沙河防线,国民党地方政府把槐店、界首保安大队和一些乡自卫队、民团、恶霸地主、土匪等乌七八糟的反动地方武装改编整合,驻扎在沙河沿岸一带,还在沿岸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
4月15日,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魏凤楼带领分区部队,在乔道三等沈鹿淮县干部战士的配合下,一举攻克了槐店镇。上午,部队在沙河截获国军两只大货船,卸运洋面四万多斤,一部分作部队给养,一部分分给生活比较困难的当地群众。
4月16日凌晨,乔道三与沈鹿淮县干部战士配合魏凤楼部从槐店向沙河下游界首进发,天亮后,打跑了国民党界首联防区大队,解放了界首。至此,沙河以北地区基本解放,于是,吴忠培和乔道三商量后决定成立杏店区、杨集区和沙河区,并划定沙河区管辖范围西起槐店,东至大黄庙,北临黄泛区南岸大堤,南到沙河,由乔道三负责沙河区的工作,派童练同志任副区长。下旬,二地委派来文冶平同志任沈鹿淮县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齐世钦同志任县大队专职副政委。
此后不久,出于战略考虑,中共沈鹿淮县委、县政府和县大队移驻杨集西北的张保园村马蹄塘附近。一连数日,干部战士深入到杨集周围村庄的老百姓中,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乔道三在杨集负责做地主土豪杨显卿的工作,希望他配合民主政府做些事。不料杨显卿自恃有土顽做靠山,决心与民主政府对抗到底。乔道三立即将其逮捕惩办,对其家产进行了处置,沉重打击了地方的恶霸势力,在沙河以北地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5月18日夜,乔道三与沈鹿淮县干部战士再次配合魏凤楼部从沈丘新安集出发,沿沙河突袭界首,歼灭土顽100余人,缴获枪支100多支、汽车6辆。19日晨,界首再次获得解放。但由于时局不稳定,21日,魏凤楼部撤出界首城。
尽管处于游击作战的拉锯时期,中共沈鹿淮县委、县政府还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精神,采取“一手拿枪,一手分田”的办法,开展土改工作,领导新区老百姓从地主手中夺回土地,实现由减租减息到耕者有其田的巨大转变。经过研究决定,先由乔道三到杨集区张保园村附近的小赵庄搞土改试点。
根据工作要求,5月下旬,乔道三带领通讯员郑坤成等人赶到小赵庄。为了不引起国民党地方武装的注意,他们采取晚间走村串户与老百姓拉家常的方法,深入群众中间联络感情,宣传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经过十几天的宣传发动,一部分群众开始向民主政府靠拢,要求乔道三主持公道,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群众已经“动”起来了,于是乔道三决定召开由保长、甲长参加的全村土地改革动员大会。
“乡亲们,兄弟姐妹们!”乔道三富有号召力的声音在会场上空回荡,“毛主席、共产党领导我们闹革命,就是要把大家从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让父老乡亲有饭吃有衣穿。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帮助大家搞土地改革的,实现耕者有其田,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到场的人都在倾听乔道三讲话,由于所讲内容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个个都在专心致志地听他一字一句地讲解。当乔道三停顿下来,看看大家有什么反应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自言自语道:“地主手里的地,舍得送给咱吗?”
虽然老汉声音不高,但乔道三还是听到了,他大声说道:“恶霸地主手里的土地,就像是狼嘴里的肉,当然不舍得送给我们。我们要自己去夺回来,自己种自己的地,这叫‘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
“能夺回属于自己的土地那真是太好了!可是咋夺回来呀?”听到乔道三说这话,人群中一个中年妇女高声问道。
“这位大姐问的太好了。”乔道三攥紧拳头,高高举起,“乡亲们,要夺回自己的土地,翻身当家做主人,首先就是我们贫下中农要组织起来,团结一致,只有攥紧了拳头,才有力量呀!才能推翻地主阶级,收回自己被地主剥削掠夺的土地!”
会场上响应的人不多,声音也不是很响亮,但毕竟还是有人敢说出自己的心声。乔道三心里明白,群众心里的顾虑还是很大的。他接着说:“我们召开大会,就是要讲明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解放区的土改政策。我们的方法就是‘一手拿枪,一手分田’。拿枪的意思就是大家要敢于站出来跟地主斗争。当然如果地主胆敢不把土地交出来,我们县民主政府就会真的拿枪逼他交出土地。至于咋分地,对照政策,由你们大家商量作决定。希望大家不要有顾虑,会后有什么问题可以再商量,咱们一起想办法。大家说好不好啊?”
会议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土地改革的好处,多数人开始“心动”了,有的甚至盘算着自家能分几亩地,但是,真正敢于站出来说话的还没几个。为此,乔道三进一步深入老百姓家中,征求他们对土地改革有什么想法。没有外人在场,群众说话也就胆大了,乔道三将搜集的意见整理起来,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一是赞成起来干,自己串通人,大家一起干;二是有顾虑,有的人说,这样干能行吗?大家的心能齐吗?三是信不过,有人说,八路军在这还可以,你们走了地主跟我们秋后算账怎么办?
国共两党处于拉锯时期,老百姓心存顾虑,那是很正常的事。乔道三心里清楚,要搞好土地改革,首先还是要提高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让老百姓认识到土改的意义,然后跟着共产党干,这就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
“老赵,你对土改有啥想法?”乔道三来到赵旺财家,向他宣传政策,征求意见。
“土改好啊,谁不想有自己的田地呢?”老赵用手指着自己的土坯墙,“说老实话,你们都是单身汉,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而我们有家有小的,住在这七漏八淌的破泥屋里。分了地主的地当然高兴,等地主跟国民党一回来,遭殃的还是俺这苦命人。”
政权不稳定,百姓心不安,工作也难开展。乔道三默默地想。
根据这一阶段新区土改时老百姓反映的情况和调研的结果,乔道三决定撰写一份土改工作报告,向中共豫皖苏边区二地委领导汇报。他边想边写,一抬头,看到通讯员郑坤成扛着枪来回走动,就对他说:“坤成,你不要在我面前晃了,到群众中做宣传去吧。”
“大年执行任务去了,我要保护您的安全……”郑坤成走近乔道三,很认真地说。
“我很安全。”乔道三拍拍腰间的驳壳枪,“你去吧。”
“是,遵命!”郑坤成连蹦带跳地出去了。
走到村东,他看见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汉独自在水井旁打水,心想:老人家肯定是个没儿没女的孤苦人,不然怎么恁大年纪还自己挑水呢?老汉担着水走了,郑坤成悄悄地跟在他后面。老汉左转右拐,进了一个小院子,放下水桶后,拿起斧子在院子里劈起柴来。郑坤成跟了进去,热情地说:“大爷啊,家里有啥活,我来帮你干点?”
一看来了个当兵的,老汉气得胡子一撅,直接进屋里去了。
听到有外人说话声,老大娘从屋里走出来,跟郑坤成打招呼:“孩子,你来了,快来坐。”
“大爷怎么了,好像有啥不高兴的事啊?”
“俺家老头子看见当兵的就来气!”大娘难过地说,“孩子呀,你不知道,前些日子我儿子刚结婚,就被拉壮丁的国军抓走了;半路上,俺儿子死活不愿去,结果被活活打死了。你说说,俺穷人的命咋恁不值钱呢?他不是冲着你的,你可别生气啊!”
原来是这样。老汉叫张朋山,是村里有名的忠厚老实人。
郑坤成细心地安慰了大娘一阵子,又拿起斧头去劈柴禾,并整整齐齐垛好。看看时近中午,大娘热情地留郑坤成在家里吃面条,郑坤成不愿违反纪律,就借故回去了。
郑坤成回来的时候,乔道三刚刚收起写好的报告,笑着问他都见了哪些人,宣传的效果如何。听了郑坤成的汇报,乔道三说:“你咋走了呢,为啥不吃他家的面条?这会引起大娘的误解,认为我们瞧不起他。”
“我不是怕违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吗?”郑坤成有点委屈地说。
“走,我和你一起去。”乔道三笑着对郑坤成说,“该吃就得吃,要是怕违反纪律,吃完面条付给他钱就是了。”
乔道三和郑坤成来到张朋山家,两位老人正在吃饭,粗瓷大碗里,是稀稀的秫秫面条。
“大娘,”乔道三笑着打招呼,“有俺俩的饭没?”
“有有有。”热情的大娘放下碗,起身拉着乔道三的手说,“刚才我不叫这孩子走,他非要走。先坐这儿歇歇,大娘去灶屋给你们盛饭去。”
乔道三一边吃着大娘盛来的面条,一边向两位老人家问长问短。大爷低头不语;大娘长吁短叹,心情沉重,不过倒是很健谈。可是当说起儿子,老人家两眼泪汪汪的,十分绝望地说:“你说这日子咋过呀?人们常说养儿防老,可儿子被打死了,还拿啥防老呀!大娘我难受啊……有时,夜里梦见儿子在地里拿个锄头干活,就在我跟前,可一睁眼啥也没有了……”
乔道三黯然神伤,劝慰大娘:“你别伤心了,人已经走了,再哭也不会回来的,您二老要保重身体啊,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大娘,”郑坤成见大娘哭得伤心,不由得勾起自己的往事,并蹲在老人家面前安慰她,“你不知道,我家和你一样命苦,我出生才两个月就失去了父亲,是娘一手把我拉扯大的。别哭了,哭坏了身子咋办?”
吃饭的时候,乔道三看见堂屋西间里放着一台织布机,上边挂着线,想是大娘近来在织布。于是,放下饭碗后他就在织布机上帮大娘织布。郑坤成则到灶屋里刷了锅碗,又在院子里劈柴垛柴。张朋山见乔道三这个共产党的“大官”言谈举止家常和气,又能纺花织布,情绪逐渐缓和下来,不知不觉间就消除了戒备,主动拉起了家常。闲谈之间,为乔道三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一手材料。后来乔道三就把这些内容充实到他的土改工作报告中,为土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大娘很喜欢郑坤成,提出要认郑坤成做干儿子,这可把郑坤成给难住了。乔道三思维敏捷,赶紧打个圆场:“大娘啊,我们都是你的儿子。以后,你家有啥困难尽管说,摇耧撒种、收割扬场这些活我十几岁就会干,将来你家分得了地,农活我们包了,放心吧!”说得两位老人家笑了起来。郑坤成也顺着乔道三说:“是的是的,我们都是你的儿子。”
大娘连声说道:“好,好,好,这可是我和老头子天大的福分哟!”大娘高兴地拉着他俩的手,激动得禁不住流下了泪水。这之后,乔道三和郑坤成多次来张朋山家帮忙干活,张朋山也成了村里的土改积极分子。
经过二十多天艰苦细致的宣传动员,群众基本上被发动起来,骨干力量形成了,乔道三对搞好小赵庄的土改工作更加有了信心。召开群众大会时,乔道三一般都不主持会议,而是由贫雇农骨干自己主持、自己讲。在召开骨干会议时,乔道三有意少讲话,主要由骨干自己研究、讨论问题,以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觉悟起来的老百姓在乔道三的带领下,把小赵庄地主“赵万顷”等隐藏的枪支弹药挖出来,武装了自己的队伍。农民有了枪杆子,腰杆就硬了,胆子也大了。他们向“赵万顷”要浮财,把他家的衣服被褥、牲畜车辆、粮食布匹、银元宝和银元也弄了出来。这些浮财经过讨论,除银元宝、银元上缴外,其余全部分给贫困户。
分过浮财,农民又提出分土地。在分土地以前,乔道三连续召开几次贫雇农骨干会议,经过充分的酝酿准备,又在小赵庄的村东头召开村民大会。遭受过“赵万顷”欺压的老百姓纷纷上台,声泪俱下地控诉“赵万顷”的罪恶,台下“打倒地主恶霸”、“穷人当家做主人”等口号声响彻云霄。会后,政府把“赵万顷”的土地分给了贫雇农,大长了贫苦百姓的志气,一扫地主老财的昔日威风。从此,老百姓的革命斗争热情更加高涨,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意志更加坚定,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土地分配后,乔道三等又在小赵庄试点基层政权改革,改造原保甲制度为行政村,组织建立农协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民兵武装等,进一步健全了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6月,中共沈鹿淮县委宣传部成立,乔道三兼任部长。正当他谋划着下一步工作任务,展望着沈鹿淮前景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7月13日,杨显卿的家人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仇恨,通过其爪牙,侦知沈鹿淮县、区主要武装力量外出执行任务,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张保园村里只住有少量守备人员和伤病员这一情况后,当即密谋策划,集结地方土匪、保丁一百多人,妄图把被民主政府拘捕的杨显卿抢出来。为了确保阴谋成功,他们又派人携带法币500万元贿赂国民党沈丘县自卫总队头目张洪亮。张洪亮率土顽三百多人,在夜色的掩护下很快包围了张保园村。张保园是一个小村,背靠黄泛大堤、南临沙河,西滨老蔡河,地理位置非常偏僻。全村三十多户人家,都是佃农、雇农,群众基础好,是沈鹿淮县开展游击的堡垒村和联络点。二分区的伤病员、枪械、石印机都集中在这里,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干部也经常在这里歇脚。一场暴雨刚过,平地一片汪洋。张保园村外堤北河水暴涨,凶猛的洪水拍打着堤岸,发出一阵阵让人心悸的轰鸣。天空中乌云翻滚,不时划过一道道闪电,传来隐隐的雷声。
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的黑夜。
进入午夜时分,警戒人员突然发现了村外黑压压蠕动的敌群,立即鸣枪示警。这时四周敌人的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接着,敌人一窝蜂似的向村里袭来,情况万分危急。正在村里的乔道三立即会同在此养伤的沈项临县人民民主政府县长胡凌云,召集村内四十多名党政军干部和伤病员,简要分析了情况,迅速作出战斗部署:派两名通讯员设法出村与县大队、区中队联系;乔道三和县大队指导员李贞带领伤病员和群众突围;能参加战斗的十几名战士由河南省军区七团副团长、洛川支队支队长赖鹏率领抢占有利地形阻击来敌,掩护伤员和群众撤退。敌人一进村口,就被赖鹏他们的机关枪压制住。几分钟工夫,敌人死伤一片,张洪亮见状疯狂地下令:继续进攻。于是,在四挺机枪的掩护下,敌人又轮番向村内猛烈攻击。激战持续了二十多分钟,终因敌众我寡,张保园失守。乔道三及部分战士和伤员由村西北角进入青纱帐突围出去,重伤未愈难以行走的胡凌云和赖鹏等8人弹尽被俘,后于7月23日惨遭杀害。
这是国民党反动派欠下的又一笔血债!乔道三默默立下了报仇雪恨的誓言。
7月,文治平调离,豫皖苏军区警卫团政治部主任马捷调任沈鹿淮县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并带来了3个连的武装力量。
8月6日晚,乔道三接到一项特殊任务,要他负责组织民工在沙河上架设浮桥,并征集船只等。
原来,就在当天早上,豫皖苏军区电令二分区副政委李一非立即到军区接受任务。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对李一非说:“你们要接受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即将经过我区挺进大别山,你们要负责协助主力部队南下。军区另有任务不能前去,你们必须在8月15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一是修好黄泛区道路,以利大军行动;二是准备好渡河的器材,搭好浮桥;三是帮助大军解决行动中的一切困难。为保证大军顺利通过黄泛区,渡过大沙河,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在所不惜。军区可拨给你们一个工兵连,一个通讯连,再加一部电台和一部报话机。”
张国华停顿了一下,又叮嘱道:“这一行动绝对保密,分区由你和李苏波同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率领留守部队,全力以赴,完成任务。每天准备情况及时告我。”
李一非把张国华司令员的命令向二地委和二分区汇报后,立即着手开展工作。为了保密,部队内部作了动员,群众工作由县、区负责同志进行发动。沈鹿淮县党政军民当日就行动起来了,他们日夜奋战,抢修道路、架设浮桥。
8月7日,艳阳高照,天气异常炎热。乔道三和沈鹿淮县的部分干部战士在沙河北岸的新安集召开村民动员大会。这天新安集正是逢集的日子,赶集做生意的老百姓很多,男女老幼很快就聚集在红旗飘扬的会场周围。
“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刘邓大军马上就要从我们这里渡过沙河,挺进大别山,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希望大家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尽我们自己的一份心意和力量,支援刘邓大军过沙河。”乔道三在会上大声介绍着刘邓大军南下的情况。
“刘邓大军能到我们这里,太好了,我们以后就不再受地主恶霸的欺负了。”一位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大声说道。
“好啊,只要是刘邓大军需要的,啥东西俺都舍得拿出来,可是用坏了咋办?”
“请大家放心,东西损坏了,解放军会照价赔偿,一定说到做到。”看着台下众多老百姓响应,乔道三很受感动,接着说道,“没有钱没有东西的,可以帮助刘邓大军铺路搭桥,运送军用物资,也可以设立茶水站慰劳官兵,共产党八路军是不会忘记你们情分的,谢谢大家了。”
“我们也参军,跟着刘邓大军上前线,中不中?”几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不仅愿意支援刘邓大军,而且还想参军当兵,这也说明共产领导的军队已经赢得了人心。
宣传动员会后,乔道三立即要求干部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挨家挨户地搞好宣传发动工作。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乔道三带领王毅文、郑坤成等人来到新安集沙河岸边。
在距新安集西里把路的堤岸边,有几间低矮草房。乔道三判断,这可能是摆渡的船民居住的地方,就问随同的村干部:“这家住的是什么人?”
“船民,姓李,叫李铁柱。”
听到有人说话,李铁柱抬头一看来了几个穿军装的人,虽不认识,却也非常好客地连忙招呼,并随手搬来几只长板凳,请乔道三他们在房前大树下歇息。
乔道三说:“老乡,我们是沈鹿淮县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想和你商量一件事儿。”
“这是县委乔副书记,乔道三。”王毅文从一旁赶忙介绍道。
“乔副书记,瞧你说的,哪用跟我商量。”李铁柱显得有些拘谨。
“刘邓大军过沙河的事,你听说了吧,我们主要是想借你的船只用一下。”
“刘邓大军真的来啦?那太好了?能把国民党赶跑,那就好了。我有一只小船,只要用得着,尽管用。”
看着坦诚而又爽快的李铁柱,乔道三接着又对他说:“政府借你的船只是用来搭浮桥,过后就立即还你;不过,也请你放心,如果用坏了,我们会照价赔偿的。你看中不中?”
“中,你乔副书记说得这么好,帮助刘邓大军过沙河咋不中呢?中。”
“还有一件事,也想麻烦你。”
“乔副书记,你说吧,只要是我能做到的。”
“就是想请你联系一下你们这里的船户,只要是能用来搭浮桥的东西,有多少咱要多少,麻烦你跑跑腿。”
“好,这就去找他们,能弄多少就弄多少。”李铁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乔道三望着这位爽快纯朴的老乡,十分高兴地说:“谢谢你啦!我代表民主政府感谢你!刘邓大军也会感谢你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它像一把利剑直插国民党蒋介石的心脏。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已经为时不远了,咱们穷苦百姓也就不再受欺负、过苦日子了!”
告别了李铁柱,乔道三又向岸边的其他船家走去……
8月8日,乔道三带领他用一天一夜时间发动起来的三千多民工赶赴新安集,一边继续征集渡船及其相关物资,一边配合工兵部队搭建浮桥。根据地形,过河部队在沈鹿淮县选择了新安集、下溜集、槐店、倒栽槐四处渡河据点,而乔道三负责的新安集任务最重,需要搭建多处浮桥。由于新安集位于界首和槐店之间,渡口多、交通便利,两岸坡度小,水面窄,离城远,目标小,有利于大军过河,因此李一非和乔道三研究决定在新安集的上渡口、中渡口、关帝渡口三华里之内架设三座浮桥,在新安集上游8华里的下溜集架设一座浮桥。
与此同时,吴忠培、马捷也带领沈鹿淮县的干部战士发动群众在黄泛区抬土垫路。他们硬是在稀泥地上铺出一条路来,前车走过,轧出很深的车辙,后边民工及时垫土,垫土不行的就把征集来的门板、高梁秆等垫在上面,保障后边的车辆、人员、马匹能顺利通过。黄泛区从皇姑河到沙河大堤有六十多华里,没有路基,遍地泥泞,不这样,部队根本无法通过。
8月17日拂晓,刘邓大军主力部队到达沙河北岸。上午八时左右部队开始渡河。这期间,敌机轮番轰炸,但也未能阻滞刘邓大军的强劲步伐。8月18日夜,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张际春副政委、李达参谋长等首长顺利渡过沙河,天亮时开进槐店东南五里的贾寨村。次日,刘伯承、邓小平在贾寨村接见了豫皖苏军区二分区副政委李一非,沈鹿淮县委书记吴忠培,县长兼县人民武装大队大队长马捷,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乔道三,以及沈项临县人民民主政府县长彭亚英等。
刘伯承说:“听说你们在这里负责,很好。”接着介绍了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指出跃进大别山对于扭转解放战争的形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李一非向刘、邓首长汇报说:“目前渡口已搭好浮桥,人员车马均可通过,只是黄泛区计划用高粱杆、木板、砂礓铺出一条路来,由于新区群众基础不是太好,部队力量也不是很大,未能全面完成任务,没有给大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请首长批评。”
“你们辛苦了。”邓小平说,“在黄泛区铺好几十里泥巴路,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我们老区也不容易办到。黄泛区、沙河、汝河一带的情况怎么样?”
李一非立即回答:“豫皖苏党委和军区准备下一步开辟沙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
刘、邓首长听了非常高兴。邓小平说道:“这是很好的一招,务必抓紧开展工作,新区工作首先要把政策搞对头,部队在新区的纪律很重要,老百姓首先就是看我们部队纪律如何,才敢接近我们。”
刘伯承、邓小平的话语虽不多,却使乔道三等地方干部深受教育和鼓舞。
至8月23日,刘邓大军高呼“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的口号全部渡过沙河。渡河前,为了加速前进,部队实行轻装前进,埋藏和炸毁了一些辎重武器。精简下来的武器如步枪、机关枪,统统发给地方人民武装。在行军途中打阻击光荣负伤的同志被留在地方,疗养好后充实到地方工作,这对于深感干部力量不足的乔道三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