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7月的一个傍晚,乔道三端起饭碗正要吃饭,康玉成便抱着一叠布从外面跑了进来。
“乔市长,这是下午张松茂送来的,他说您褂子和裤子都破了,特意送来的,给您做一身衣服。”
“哦,张松茂?是建设街那个织布的张松茂吧,你给他钱没有?”
“他来时听说你在开会,放下布就走了。我追上去问他多少钱,他说,讲啥钱,是送给乔市长的。说着说着就走远了。”
“不要钱肯定是不行的!我先吃口饭,马上给他送钱去,好久没见到他了,也不知他生意做得咋样?”
吃过晚饭,乔道三带着陈大年、康玉成出了市政府便向建设街走去。
夜幕降临,天完全黑了下来,康玉成紧紧地跟在后面,毕竟年龄还小,才十四五岁。他怯怯地说道:“乔市长,我有点害怕!”
“小鬼,你怕什么呀?界首周围的段敬斋、唐二、王法纪等匪部均已被歼灭了,现在我们走在自己的地盘上,你还怕啥哟?”乔道三放慢脚步转身对康玉成说。
听了这话,康玉成紧张的情绪顿时舒缓了许多:是呀,去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早就大门紧闭了,现在呢,隔不多远就有一家临街的商铺还开着门,透着灯光,并有轻微的干活声传出。
“是乔市长吧?我是张树升啊,进来坐会!”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子站在商铺门口喊道。
“哦,老张啊,你还没睡啊!”乔道三回应着走进商铺。
昏黄的油灯下,张树升的老婆正在赶制军鞋。屋子的一角,整齐地码放着已做好的几十双军鞋。
“乔市长,自从市政府开展群众性的做军鞋运动后,俺家一个月能做一百双鞋呢。他们做的鞋一双换十斤半小麦,俺做的鞋一双都是换十二斤小麦。因为俺做的鞋又多又好,市政府上个月还把俺家评为‘劳动模范家庭’呢!”张树升的老婆见乔道三进来,非常自豪地向乔道三介绍她做军鞋的情况。
“哟,哟,又向乔市长炫耀呢,三星池那边的宫勋鞋店,人家一个月可以做5000双呢,人家也被评为‘劳动模范家庭’了,你做这一点鞋有啥可显摆的?”张树升打断他老婆的话。
“宫勋是鞋店,他招聘了好多工人,咱这是家庭作坊嘛!”他老婆辩驳道。
乔道三听着他们夫妻俩你一言我一句的像是在说相声,心里着实很高兴。他接过张树升递来的一支香烟,刚想点燃却又把火柴放进了口袋,笑着说道:“这屋子里堆放的有布鞋,不能抽烟喽。好了,你俩也别争辩了,无论是鞋店做鞋还是家庭做鞋,两种方式都能够解决妇女就业,增加家庭收入,而且还能支援解放军打仗,都是模范,我都支持!好了,我还有点事,改天再聊,以后你们有什么困难,欢迎随时到市政府找我。”
从张树升家出来,乔道三心情特别舒畅,脚步也轻快起来,不一会,三人来到一家商铺门前。如果不是康玉成提醒,乔道三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商铺竟是张松茂开的,才三个月的时间,已大变了模样。以前堵住大门和窗户的砖头已没了影踪,新油漆的招牌上点缀的红绿绸子在夜风中飒飒飘扬!!
乔道三还在打量,康玉成已进屋喊出了张松茂。
“哎呀,乔市长,大半夜的,您也不休息,怎么跑到这儿来了?快进屋喝点茶吧。”
张松茂连忙把乔道三迎进屋,顺手拽过来一条长板凳,用衣袖在上面抹了又抹,请乔道三坐下。
乔道三拉着张松茂的手一同坐下。他习惯性地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借着昏黄的油灯,仔细打量着张松茂的织布坊。
织布坊不大,只有四五十平方米。里面两间,整齐地摆放着三台织布机,两位妇女在织布机上紧张地忙碌着;外面两间,一间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纱线,一间堆满了已经打好捆的布匹。
看到这一幕,乔道三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三个月前来这里看到的场景:两台织布机摆放在屋子一角,上面落满厚厚的一层灰尘,从屋顶到织布机上,缠绕着蜘蛛网,整个屋子里找不到一丝纱线,更别说织好的布匹了……
“乔市长,这台机子是我上个月从蚌埠买回来的。”张松茂的话把乔道三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乔道三站起身来,跟着张松茂来到织布机前。
张松茂手摸着织布机,激动地说:“乔市长,以前我家虽然有两台织布机,但哪有钱买纱啊?如果不是您安排政府贷给我12000块(中州币),我现在肯定还在卖面卖柴,恐怕连饭都吃不饱。对了,乔市长,西边两间偏房我已拾掇好了,我想下个月再贷点款,再买三台机子,您看中不中?”
“中啊!只要你发展生产,需要多少就支持你多少。财粮科的罗克科长已经跟我说了,你是第一个主动偿还政府贷款的人,这一方面说明你很讲诚信,值得政府信赖;另一方面也说明你生意做得不错,收效很快嘛。”乔道三笑着对张松茂说,“政府肯定会扶持你的,你生产的布匹越多越好啊,前线需要大量的布匹。你明天就可以去找罗克,他会帮你办理的。好了,天也不早了,我要回去了,这是你今天下午送给我的布钱。”
乔道三一边说着,一边从口袋里掏出钱塞到张松茂的手里。
张松茂连忙把钱又塞回乔道三手里,说道:“乔市长,那是我特意送给您的,起初就没打算跟您要钱,又不是卖给您的,这钱说啥也不能要。”
乔道三看着朴实的张松茂,有意板起脸说:“那可不行噢,共产党有群众纪律,你不会想让我犯错误吧?”
张松茂见乔道三态度坚决,也不知道他说的“纪律”、“错误”到底是个啥概念,只是听起来怪吓人的,于是便不再争执,他接过钱,又抽出三张贰元的中州币退给乔道三,说道:“好吧,钱我收了,给您算个批发价,这样中不中?”
“那可不中,跟我按批发价,是不是跟所有的人都按批发价算?”
张松茂急了:“乔市长,您也太认真啦,您对我支持那么大,谁能比?”
“你就按零售价算,卖给别人啥价,我就付啥价钱。不能因为我是市长你就特别照顾。再说了,支持你货款发展生产,那是民主政府应尽的职责。”
张松茂本想拿些东西感谢乔道三对他的关心支持,可是家里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手的东西,思来想去,觉得乔市长整天穿补丁衣裳,正好自己家里织的有布,何不送他一些做身衣裳?哪料到,乔道三说啥也不肯接受这份“情谊”。
张松茂只好拿起算盘重新按零售价算账,然后说:“乔市长,再收您两块,中了吧?”说着,就把乔道三多付的4元中州币退了回去。
离开张松茂家后,乔道三借着临街商铺里透出的微弱灯光,向市政府走来。夏夜,繁星点点,习习的凉风扑面而来,乔道三顿觉心旷神怡,想到不久前市政府按照豫皖苏中央分局的指示,一方面千方百计引导群众开展生产救灾,另一方面抓紧囤积物资,支援前线,现在看来群众生产出的这些物资,很快就要派上用场了。
8月初,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西北阻“匪”扩张,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军事战略部署。进入下半年,国民党政府军就已开始实施重点防御,调集重兵坚守战略要点,同时编练强大的机动兵团,企图造成解放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的局面。
针对国民党的军事战略调整,9月8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目标任务。9月16日,解放军发起了济南战役。济南被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民党政府军队纷纷弃城逃离,山东境内只剩青岛等少数据点,使得解放军南下作战再无阻碍。当时美联社对此评论:
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
有什么阻挡了。
9月24日7时,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乔道三对支援淮海战役工作高度重视,于10月组建了界首市支前战勤委员会。他亲自抓支前,并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把支援前线当做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广大市民百姓在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消息的鼓舞下,纷纷打绳子、做担架、筹床铺、制军鞋、磨麦面、凑钱物,积极参加支前工作。
为筹集支前物资并及时调运,乔道三指派戴洪烈在市工商税务局设立军需供应站,负责接收和调运支前物资。
11月9日,吃过早饭,在东光明路做小生意的市民张信中,带着十几岁的儿子来到军需供应站,对穿着军装的戴洪烈说:“解放军同志,这是我们家捐献的大洋。”说完,就从黑色马褂口袋里拿出一个袋子,打开袋子,将一块块白花花的钢洋倒在桌子上。
“老乡,你叫啥名字。”戴洪烈亲切地问。
“我叫张信中。”
“你捐的这是多少钱啊?”
“没有多少,一共是60个钢洋。”
“老乡,你捐这么多?现在经济刚刚恢复,生活不是太宽裕……”
戴洪烈的话尚未说完,张信中就急切地说道:“解放军同志,家里人都同意我的想法,也都支持我这么做。你们不是说帮助解放军打仗人人有份吗?我们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赶快打垮蒋介石。仗打胜了,我们就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说得好啊!请你回去后多帮助宣传,共产党和解放军是不会忘记你们的无私支援,市政府以后也会补偿你们的。谢谢!谢谢啦!”戴洪烈动情地向张信中表示感谢。
广大市民百姓纷纷踊跃捐粮捐款捐物,仅洪太银行就召集各界人士捐献粮食200万斤;捐献的军鞋,除已经送往前线的6马车外,还有10余间房子也装得满满的;棉衣、单衣更是多的无法计算;麦面、大馍、猪肉、毛巾、纸烟等慰问品,也都不计其数。所捐物资被陆续送往前方。
早在9月下旬华野攻克济南后,乔道三就组织召开了万人大会,庆祝济南大捷。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街头巷尾上演文艺节目,如演出活报剧《活捉王耀武》等,宣传济南大捷,声援解放战争。
淮海战役打响前,乔道三带领市机关、区乡干部战士以及街道的街长、组长等,深入工厂企业、大街小巷广泛宣传动员。工人、农民、市民、学生、商人纷纷报名支前,短短半个月就有五千余名青壮年报名。刘兴区卫民村10个自然村983户,青壮年共850人,支前就去了430人,占50%以上。在此基础上,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由2000副担架组成的支前担架队。同时,配备了武装、医务、会计人员,负责担架队员的安全、医疗保障和后勤工作。11月中旬,担架队奔赴前线,寒冬时节,东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但是恶劣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大家支前的高涨热情。
令乔道三尤为感动的是,界首中学师生表现得十分积极勇敢,他们争先恐后踊跃报名,要求参加支前工作队。经过审查,符合支前条件的130名师生组成界首中学支前工作队,由豫皖苏边区行署教育处副处长徐子佩率领,奔赴豫皖苏边区二分区支前司令部所在地亳县报到,参加二分区的支前工作。师生中有人被分配到支前司令部,有人被分配到城关镇兵站,有人被分配到前线运输队。他们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运物资、抬担架、救伤员,彰显拳拳报国之心。
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后,华野大军困住了国民党黄伯韬兵团,而徐州国民政府军处在进退维谷之境,刘汝明、李延年兵团北上增援,被我军在淮海地区迎头阻击。蒋介石急令黄维兵团“速从豫西赶往徐(州)蚌(埠)一线”,企图“南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会师,北解徐州之围,东救黄伯韬之命”。
据此,淮海前线指挥部立即命令中野一纵二十旅在豫皖苏军区和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利用洪河、颍河等天然屏障,牵制阻滞黄维兵团前进,拖住这股敌军,使其不能过早地投入淮海战场,为最终打赢淮海战役赢得宝贵时间。
11月14日8点多钟,寒风刺骨,但在阳光照耀下,大地仍散发着微微的暖意。
界首市政府大院,齐世钦、罗克正在按照乔道三的安排部署,忙碌着统计捐赠的支前物资。突然,一行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黄军装的解放军来到市政府大院门前。齐世钦连忙迎了上去:“请问首长,你们找谁?”齐世钦朝着一个身材魁梧,浓眉大眼,迈步向他走来的解放军首长模样的人问道。
“这里是界首市政府吗?”
“是的,首长有什么吩咐?”
“你们市长在家吗?”
“乔市长到河下督查去了。”
“谁在家主持工作?”
“我是齐世钦,市政府秘书,暂时在家主持工作。”
“这是我们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张国华同志,找你们市长联系工作。”张国华身边一位警卫员向齐世钦介绍道。
“请张司令员到会议室稍事休息,我立即派人去找乔市长。”
张国华顾不得休息,对齐世钦说:“我是带着紧急任务而来的,齐秘书,乔市长不在,由于时间紧迫,我就不再等他了。”
“请司令员指示,需要我们做什么?”
“国民党政府军第十二兵团黄维部,于本月8日奉命由河南省驻马店向东运动,拟取道阜阳到淮海地区增援,企图为被我军分割包围在徐州东碾庄地区的黄伯韬兵团解围,挽救他们在淮海战场处于不利状态的危局。我中野一纵二十旅和军区的独立旅八千多人,奉命在洪河(河南省新蔡县北部)阻击敌人已两天两夜。现在,他们又以急行军速度向沈(丘)界(首)方向前进,计划连夜赶到阜阳颍河渡口,再次袭击黄维,拖延黄维部的进军时间,任务很急,也很艰巨。”
张国华接着说道:“为完成这一任务,界首市委、市政府必须立即行动,在天黑之前完成三项紧急任务,一是马上派人组织河下船只,连夜把部队人马送到阜阳;二是动员市民,天黑前准备好熟食3000斤,送到河下码头,地面铺上席子,把熟食放在上面;三是我写封信,派可靠人员速送阻击部队,让部队在沈丘一带原地休息,黄昏时赶到界首渡口。”
“是,我一定把司令员的指示精神,向乔市长汇报。”
“要抓紧时间落实。”张国华心里清楚,一天时间要准备这么多船只和食物的确不是件容易事,所以特别强调要抓紧时间。
“请司令员放心,保证完成任务。”齐世钦“啪”的一个立正敬礼。
“齐秘书,请你把我刚才交待的任务复述一遍。”张国华怕齐世钦漏记,有点不放心。
齐世钦记性好,复述的完整无误。张国华满意地笑了笑,再次叮嘱:“这关系到淮海战役的全局,不可有半点的疏忽大意,相信你们能圆满地完成任务。”
说完话,张国华和齐世钦握了握手,就带人走出了市政府大院。齐世钦一直目送着张国华骑上战马渐渐远去。
送走了张国华,齐世钦非常激动,心想:副司令员这么大的首长,这么信任我,是我莫大的荣幸,我一定要圆满地完成任务,决不辜负他对我的期望。
齐世钦立即飞奔河下找到乔道三,向他汇报了张国华的指示和要求,然后骑上一匹快马,按照张国华指明的路线,沿着界沈公路向西飞驰而去。
齐世钦执行任务走后,乔道三便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市政府的干部分头向三个区的负责人孙延岑、张永忠、刘善修传达张国华的指示,并要求城区各街道的街长配合行动,以最快速度完成船只、水手和食物的组织汇集,全力支援淮海战役。
一时间,沙河两岸一片繁忙景象。街上,各家各户和机关食堂忙着领面蒸馒头、烙锅盔(界首特色的一种圆形大锅饼),赶制稀饭、糊辣汤、麻糊汤等。一筐筐、一桶桶的熟食向沙河南岸交通街和沙河北岸纪念碑下两处靠岸接收站集中。河下,重载船只忙着卸货,船一卸空,立即移至码头,船队很快集结完毕,泊在那里待命。乔道三带着罗克、郑坤成到街上,看到熟食就全部买下,让街长记上账,告知以后由市政府付钱付粮。当日很快就集中了一百多只船,三千多斤干粮、熟食。
齐世钦骑马飞驰十多里路,找到了二十旅旅长吴忠:“吴旅长,我是界首市政府秘书齐世钦,有一封急信交给你。”
“谁的信啊?”吴忠立即接过信件。
“张国华司令员刚刚到界首,安排了市政府提供后勤保障支援大军的任务,并写了这封信,让我火速送给你。”
“谢谢你!辛苦了。”
“这是我应该做的,吴旅长,我先走了。”说完,齐世钦与吴忠握手告别,火速返回。
吴忠阅罢张国华的信,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原地休息。黄昏时分,吴忠的部队按照要求,准时到达界首渡口。
此时的界首河下码头,晚霞映红了天空,河面上波浪起伏,闪烁着金色的鳞光。乔道三紧紧握住吴忠的手:“吴旅长,我们按照张司令员的指示,已经把熟食和船只都准备好了,请你指示。”
“工作做得很好,太感谢你们了!”吴忠十分满意地微笑着,“部队马上就要赶赴阜阳,请你们再准备一些船只。”
“是!坚决完成任务!”乔道三坚定地回答。但是,河下所有的船只都征集过来了,就连过往的商船都卸下货用上了。实在没办法,乔道三灵机一动,又把竹杆行里所有的粗毛竹买来,动员民工扎成竹筏子,用来运送解放军官兵。
市政府组织的船只、竹筏子分队排列在沙河两岸的各个渡口。指战员们在船上有热水喝,有干粮、熟食充饥,得到了有效的补给休整。然后,他们连夜顺风顺水,直奔阜阳而去。
吴忠后来回忆那一夜的情景时说:
那一夜,我一直站在船头,看着河上千帆竞发的景象,真是感慨不已。黄维也许那时正得意忘形地大做美梦,认为这场赛跑他们必胜无疑。可他怎么会料到有这样一支水上飞来的追兵呢!我昂首船头,看着飞驰的船队,又看着那位笑容满面的白发船工,不由感慨。是啊,我们的军队,有着这样热诚支援的人民,它怎能不无往而不胜呢?
11月15日清晨,吴忠旅和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八千多人全部到达阜阳三里湾,抢在了黄维兵团前面。他们遂迅速在颍河左岸三里湾渡口利用堤坝的有利地形,构筑好工事和暗堡,严阵以待。
黄维兵团是国民党蒋介石精锐嫡系部队之一,被称为“嫡系中的嫡系” ,全部美式武器装备。当黄维到达阜阳后发现颍河东岸有解放军的部队阻击时,他自恃有美式现代化武器,便组织自带的橡皮船实行强渡,但他做梦也想不到那是吴忠的部队。吴忠组织部队以密集的火力封锁水面,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顿时,颍河两岸及河面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
吴忠部队将工事修在隐蔽处以逸待劳,使黄维兵团处于非常被动挨打的态势,橡皮船上的士兵被打得纷纷落水。最后,黄维不得不放弃三里湾渡口,引军向东南方向迂回,直到25里之外的洄流集才过了沙河,但这时已被吴忠部队又拖住两天两夜。吴忠旅顺利地完成了“拖延黄维兵团前进的速度,24小时内不得渡过沙河”的阻击任务,为人民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使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所辖4个军、1个快速纵队和兵团司令部总计12万人马,也在黄伯韬兵团11月22日覆灭后,于12月15日在蒙城北宿县双堆集遭到全歼,黄维本人被人民解放军生擒活捉。毛泽东后来谈到在淮海战役中的贡献时说:
无(吴)忠者,有忠也。
淮海战役胜利后,一段时间里,乔道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一方面为全市人民支援淮海战役的万丈豪情而感动,一方面又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们而万分悲痛!
1949年1月16日,乔道三主持召开了全市干部募捐动员大会。会上,他号召全市干部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基层,发动群众,捐物捐款,为淮海战役死难烈士家属解决实际生活困难。许多中小学师生敲锣打鼓,穿街游巷,以花棍、小调、秧歌等形式宣传募捐救济的意义;各级大小会议上,都悬挂张贴着“我们的安乐从何而来、众人帮一人不费力”等宣传标语。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被发动起来了,他们纷纷捐款捐物。如,义泰行杨先生把春节准备做大衫子的钱捐献出来;太平路汪大娘说:“我出两块钱,不撕裹足布了。”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全市共募捐三百三十三万多元和粮柴等实物,超额完成了上级分配的募捐任务。募捐的物资一部分用来安抚烈士家属,另一部分用来及时救济在淮海战役中受灾的老百姓,实现了乔道三“做好募捐救助,让大家过一个安乐祥和春节”的愿望。
此时的界首市沉浸在淮海战役伟大胜利的喜悦浪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