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战士王钦的故事(来源/红色印记)

15597 发表于2019-06-12 20:06:54

王钦1935年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家住县城里。1948年8月的一天,王钦在街上看到有征兵的,她凑了过去,看到不少人报名,她灵机一动也去排上了队,轮到她填登记表时,人家征兵处的人问她年龄,她看别人填表都说18岁,她也报了18岁,就这样13岁的小姑娘参军入伍了,她来到三野一纵后勤部医院。王钦参军时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后来哥哥也参军了。

王钦说入伍后她先参加了三个月医护专业训练,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她们在平度县换上了军装。因为年龄小,长的也瘦弱,军装穿在王钦身上显得很肥大。

进入军营时,医院驻扎在一个叫大红桥的村子,当时正是淮海战役期间,从前线送到医院的都是重伤员。王钦说那时条件是真艰苦,山东的老百姓对子弟兵相当好,家里有三间房子的都腾出一半给伤员住。因为伤员多,村子里几乎家家都住着伤员。刚参军的小王钦负责看护伤员,白天还好说,她精神着呢,可是轮到夜班,她可就难以自控了,瞌睡虫一个劲儿地骚扰她。因为她的年龄小,同班的战友也都很照顾她。伤员叫看护时,也都尽量叫年龄大的同志。直至今天说起当年的情景,王老还十分感谢当年那些老战友,是他们的关照,让她享受到了世界上最纯真的战友情,学会了怎样当兵,使她跨越年龄代沟,直接进入青春期。

过春节时淮海战役已经结束,部队开始进行进城教育,然后部队给每人发了两双牛鼻子鞋,一床被子,一个茶缸,算是给他们武装上了。鞋没有太小的,她随便拿了两双,就跟着队伍进城了。医院的医护人员是从益都上的火车,王钦说这是她第一次坐火车。他们一直坐到安徽省的蚌埠才下车,在去驻地的途中,她因为鞋大,走路鞋不跟脚,她只好连跑带踮的,好在路不远,她没有掉队。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了,王钦至今还记得,乘木船过江时,党员同志都围坐在船边保护非党战友们的安全。王钦随医院进入南京以后,他们住到了一个美军的军营里,条件很好的。住了没几天医院开始行军去四川,这一次王钦可吃了不少苦头。

医院转移前召开了誓师大会,领导动员时讲了要徒步行军,路途遥远,要求大家做好思想准备。

5月份的一天,医院从南昌出发了,要步行八百里路先到长沙。当时王钦穿着老百姓给子弟兵做的千层底布鞋,因为鞋底是用麻绳密密麻麻纳的,鞋里只有一层布,脚把那层布磨破后,很快麻绳给王钦的脚上打出了一层血泡。医院的林指导员让她骑马走,本来是害怕马踢着她不敢骑,可她却对指导员说自己能坚持。林指导员逗她说:“要不租个马尾巴给你拽着走啊?”

领导看到王钦实在太困难了,就让她去了炊事班,在那里她跟着炊事班坐车提前到部队驻地,她负责到村里老百姓家给部队号房子。每到一地,她能够把医院同志的住处安排得井井有条,没有差错。完成了自己号房子的工作,她还主动给战友们烧洗脚水烫脚,同志们都赞扬她,为这,部队还给小王钦记了一小功。

王钦告诉我,到了长沙以后,赶上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部队给每个战士发了6元钱,她第一次得到这么多钱,感到自己有钱了,可不知道买什么好。

1950年王钦和战友们在重庆欢度了建国后的第一个春节。随着战争的结束,部队进行整编,医院分出一部分人到疗养院,其他人都安排复员了。领导通知王钦复员时,她说年龄小,不认识回家的路。让她去当地卫生局上班,她说自己不认识字。最后部队把他们情况差不多的几个小同志送到了重庆医学院学习。在大学上了三个月课,因为不识字,记不了笔记,听不懂课,学校又把他们送到了西南军政大学二中队速成小学,王钦至今还记得语文书第一课的课文是:“天黄黄,地黄黄,不识字是文盲。不怨爹,不怨娘,旧社会,害人狼。解放军,大学堂,学识字,写文章。同志们,是老师,毛主席,是校长。”王钦说进入小学读书,他们很努力,学习三个月后升入高小。高小还没有毕业,朝鲜战争爆发了。王钦回忆说,那天她代表共青团员参加了悼念任弼时活动,会议结束后,学校通知医务兵到国防医院报名参加抗美援朝。

王钦和学员们一起乘小船去国防医院途中,学员的船与王钦老医院的船并行在水中,老战友看到她都伸手要把她拽回医院的船上,可王钦伸出手时,失之交臂,她没有拉住战友的手。结果是老医院的战友先于他们报上了名,那些战友都去了朝鲜,而她和同学们因晚于老战友报的名,他们被派到了抗美援朝前沿阵地上的通化陆军第31医院,王钦被分到了三所。

12月2日,医院医护人员背包刚放下,医院就抬进来了2700多伤员,其中有700多冻伤伤员。担任护理员的王钦和护理班的战友一头扎进了救护工作中。他们负责对伤员进行查验,首先看伤员胳膊上是否系着红布条,有红布条的是危重伤员,如果是危重伤员要先处理,再分类。那时他们接待伤员是先理发,然后洗澡换新衣服,再分类送到各科。他们护理班有男兵女兵,前线打得激烈时他们每天都忙的不可开交,自己的什么事情也做不了,难得有点休息时间便倒头就睡。那时医护人员难处很多:一是患者多,医务人员少,王钦他们每天都是加班加点,人人都缺觉;二是神经紧张,没进行处置的伤员疼痛难忍,护理员必须手轻,不能碰疼了伤员;三是食宿不适应,吃不惯玉米饼子,住不了火炕。 但是,医院没有办法,只能把最好的条件让给伤员,有营养的东西都给伤员吃,因为伤员更需要营养。医护人员只能吃大饼子,喝白菜汤。

环境的艰苦,工作的劳累没有压倒王钦,她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了,先是当上了看护班的副班长,后来又去做了见习护士、护士。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王钦做了理疗科的护士、技术员。1956年王钦加入了共产党,从这时起她将参军时虚报的五岁去掉了,恢复了自己的年龄。

进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王钦走上了领导岗位,从政任职指导员、教导员、副政委,直至1983年离休。如今,王政委和老伴儿李德本住在206医院的干休所里,虽然进入耄耋之年身体难免有些不适,但是,两位老兵生活的很快乐,他们的儿女都已事业有成,老人心情愉悦,看到他们快乐的生活态度,就知道他们一定会健康长寿的。

王钦老人很谦虚,她没有向我吐露自己曾经获得过的荣誉。采访完老人家,我从206医院政治部获悉,王钦在军旅生涯中荣获过很多荣誉,解放战争中她荣立过小功,救护工作中她荣立过三等功,和平时期她被评选为吉林省军区社会主义积极分子2次,多次出席军区后勤部党代会、积极分子大会,当选过本院先进工作者、五好标兵等。1988年王钦荣获解放功勋荣誉章一枚。

王钦是206医院的元老之一,她在医院奉献了33个春秋,她为医院贡献了青春和美好年华,她给予了边防军人无私的爱,她为山城人民铸起了战争中舍生忘死的女兵形象。王政委,您对党的忠诚,是共产党员今天的修养方向,您的敬业精神,是晚辈们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力量。有您和老兵精神的鼓舞,一代新人一定会在国旗下茁壮成长。


浏览:104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