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 育才为本(文/张量 孙炳华 张令仪)

佛寺白家de 发表于2019-06-15 17:04:45

    解放前,山东省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传染病、地方病常年不断,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日寇侵华以后,交通封锁,城乡隔绝,医药来源被切断,抗日军民的治病用药极度困难。

    1938年5月,白备伍在郭洪涛(山东省委书记)同志率领下,一行60余人,由延安长途跋涉来到山东,肩负着建设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大使命。到达山东以后,白备伍与曼云、高培武几位医务人员,很快与参加徂徕山起义的四支队卫生处组建成后方医院,白备伍任政委,医院设在蒙阴县的坦埠。由于战斗频繁,环境艰苦,仅有的卫生人员无法满足部队战伤救治和经常性医疗工作的需要。白备伍同志采取果断措施自力更生,就地培养卫生人员。于是在1938年7月,医院在坦埠(后来迁至刘家城子及王家庄子一带),开办了第一批卫生人员培训班。学生来源少数是从支队抽调,大部分是公开向社会招生。当招生广告张贴后,迅即有百余名社会青年报名。经过考核,共录取了50余人,按照文化程度编为甲、乙两班。甲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共10余人。乙班具有高小程度,共30余人,由张景闵同志任队长(郑香山、柴成先后任指导员)。讲授内容:包扎、裹伤、止血带的应用,简易疾病的诊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训练班强调纪律性,重视政治思想教育。上课的教员先后有白备伍、张曼云、张景闵、刘超、刘子珍、王兰亭等同志。从1938年7月开学到1939年3月,甲班陆续毕业分配,有的担任了军医,有的担任卫生所长。乙班学员边工作边学习,暂时补充了部队急迫需求的卫生人员。医院也缺乏药剂人员,为此又举办了一期药剂人员训练班,共招收10名高小毕业生,由卫生部负责讲课。主要讲50种药品及其性质、作用、剂量等,4个月后分配到门诊部特务团卫生队,担任药剂员的工作。

    1939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白备伍同志任纵队卫生部长。随着部队迅速扩大,各支队尤其是直属部队都向卫生部要医生,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自力更生,自己培养。但没有教材,没有专职教师能不能成功地举办医训班?白部长牢记离开延安时毛主席的亲切教导:“克服一切预想不到的困难,战胜困难!”于是决心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举办医训班。1939年10月,在沂南县马牧池附近的西北官庄试开了第一期医训班。先招10名学员,选择经过卫训班的培训,并从事卫生工作半年以上的在职人员入学。任职教师是白部长、张曼云科长及苏书轩科长。课程内容主要是内科诊断学、外科学等。通过8个月的学习,学员初步掌握了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毕业后分配任军医工作,很受各部队领导的欢迎和重视,都成了部队和卫生所的骨干。

    1939年以后,在白部长领导下,卫生部从长远的战略出发,成立了材料科,负责药品的研制工作;开办了药厂,贯彻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的精神,生产脱脂棉、纱布、消毒用药等。为培养这方面的急需人才,举办了一期药剂员培训班,培养药剂人员和调剂人员。共招收50名学员,编成4个班,上午上课,下午制药生产。由董直夫所长及李韶久、李道生负责讲课。经过几个月的培训,训练出一批制药的骨干。学员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纵队卫生部及各支队、团、营卫生单位。依靠这批力量,在敌人严密封锁,药品来源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克服了种种困难,为抗日根据地开始自制化学药品,自制原料药品,用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使中药科学化,满足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战伤救护、常见多发病的用药需求。

    第一期医训队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办医训班的信心,接着白部长又筹划第二期医训班(从第二期始更名为卫生教导队)。组织上加强了领导班子的建设,增加了教学的师资力量,张景闵为专职队长;调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医务主任邓泰山同志为教导队的教务主任(邓是南洋华侨,就读于香港大学医学院,能讲流利的英语,阅读英文原著)。这一期办学地点是在沂南县孙祖与青陀寺附近。学生来源大部分是由一、二、三、四、五几个支队推荐,从卫生部直属单位及纵队直属单位抽调而来,总共32人。其中大部分学员干过卫生工作,但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分成3个班。从1940年2月开学,到9月结束,开设的课程有生理解剖学、药物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眼、耳、鼻、喉学和部队卫生学等。任课教师除邓泰山教医学基础外,白备伍、张曼云、李衡、李韶久同志分担其他课程。教师自编教材,现刻钢板,自己油印。有时来不及刻印,教师先讲,学生记笔记,下课对笔记。

    当时有位原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学生,参军时带来一本<军医必携>,经领导批准翻印,除供教学参考外,并发给部队卫生人员,作为业务学习的资料。白部长讲课很幽默,深入浅出,容易为学员所接受。他不仅亲自上课,而且每次考试都亲自监场,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当时是在战争环境下,没有像样的教室,经常在野外上课,遇到敌情,就要行军转移。平时是学员,战时就是战斗员。第二期开学后不久,日寇疯狂地向我纵队指挥机关所在地——孙祖进行扫荡。学员们参加了这次在山东抗日战场上著名的“孙祖战斗”,参加了战地救护和医疗所救治伤员的工作,学习了战场包扎、扩创及夹板应用和伤员的运送工作,受到了实际的锻炼。经过8个月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白部长精心选择了9月14日这个谐音“914”(驱梅特效药)的日子,举行毕业典礼。他要求大家刻苦钻研,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成为“914”那样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医生。并亲自给每个学员颁发刻有剑蛇图案的毕业证书,给全体学员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和难忘的鞭策。

    这期学员中大多数人,为后来部队卫生建设、医疗保健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如:耿希晨、赵涌、范贯之、傅希功、秦承恩、耿孝孔等,解放后分别任南京军区、济南军区、福州军区、广州军区、海军后勤卫生部部长。转到地方工作的同志,也多在省市卫生局担任局长等重要职务。

    1940年10月至1941年4月,第三期卫生教导队正式开办,地点在临沂费县边境朱满与青陀寺以北大官庄。学生来源系由一、二、三、四支队及山纵直属单位抽调,经过入学考试后录取,共34人。教务主任仍由邓泰山担任,这期增设了政治指导员,由姬平同志担任,教师中除邓泰山专职外,仍由白部长、李衡科长、曼云科长兼任。

    在开学典礼上,邓泰山宣读了教学计划、校风校纪,任命了班长。白部长讲了话,他强调自力更生培养医务人员,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有长远战略意义;他谈到卫生教导队要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为我们的校风,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如:生理解剖学,不论学习内科、外科都要精通它,自己动手制作人体骨骼标本,反复实践和熟练掌握人体正常结构。“知其常才能知其变(病)”,要学员中文化程度高的和低的结成对子,进行互助。指定条件好的直属所(即医院)作实习场所,学员理论课结束后,都要到医院实习半年。白部长鼓励大家尽快掌握所学的业务知识,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白部长平时对同志关心体贴,从不训斥人。但对同学的错误,却是很严格的。有一次,学员在制作人体骨骼标本时,未与群众商量,偷偷地用老百姓的锅煮标本,引起群众不满。白部长听了群众的反映后,立即找有关学员谈话,进行严格批评。他说:“你们为学校搞骨骼标本是好事,但你们违反了群众纪律,这是关系到军民关系的大事,必须马上向房东老大娘赔礼道歉,去集上买口大锅还给房东。”听了白部长的批评后,同学们痛感错误严重,赔偿了饭锅,并认真向群众检讨。

    学员毕业后,分配做军医或助理军医。在两年时间里,山纵各支队也都开办了卫生员训练班(共招生900余名),所以到1940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各级卫生机构的组建,即团有卫生队,营有军医,连有卫生员。

    第四期卫生教导队是从1941年4月到1941年10月。这期学生来源,多数是从胶东、滨海、鲁中、渤海四个地区保送,同时也有从山纵直属单位及抗大卫生科抽调而来,人数大约60名左右,地点在青陀寺以北大官庄。学习期间,经过一次反扫荡战役。这一期学校的行政管理上与卫生部分开.单独成立伙食单位,队长邓泰山,副队长是王金鼎,指导员杨廷友。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本学期课程设置少而精。邓泰山教内科学、物理诊断学,白部长讲外科学,李衡科长教病理学,李韶久讲药物学。

    白部长除教授外科学外,还经常来作报告。他联系根据地及八路军部队中的实际情况,举出一些多发病、地方病的病例及防治的过程与方法,以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讲授,使同学们在学理论的过程中,增长了防病、治病的实际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更丰富了理论知识。在报告中他常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对时局的看法讲给学生听,提高学生们的政治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教导学生一定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

    第五期卫生教导队,是从1941年11月开学到1942年8月结业,地点在青陀寺以北大官庄。这期学员80余人,是学生最多的一期,其中有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调来的20位女生,还有从胶东、渤海、鲁中、滨海军区纵队直属单位推荐来的。共编为三个排(八个班)。一排长李振甫,二排长叶伯阳,三排长孙敬毅,第八班是女生班,班长丁钧,副班长刘峰宜。队长是邓泰山,副队长是王金鼎,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是杨廷友,每排有政治战士一人。

    开学后不久,日寇配合“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对我沂蒙山区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日寇出动了5万余人配合飞机、坦克、大炮等重火力,袭击马牧池山纵指挥机关。白部长率领卫生部机关及在卫生部疗养的山纵政治部秘书长吴仲廉和陈若克、封振武等数十名干部,以及政治部、战工会部分后勤人员及部分教导队学员,约上千人上了大崮山。上级派一个团(袁团长)负责警卫及指挥作战。原以为山上有粮食有水可以凭险据守,但不久敌人包围了大崮山。战斗打响了,学员们参加了救治伤员的工作,女生在隐蔽洞里,运送手榴弹。第二天黄昏,敌人占领了崮顶,敌人有先进的武器和装备,而卫生部只有一个排的武器,寡不敌众。白部长当即决定,把不能走动的重伤员,分散安置在老百姓家,派专人负责他们的安全;又令三排长与几个学员带几个轻伤员向东突围。白部长亲自率领部分学员和轻伤员向外突围。邓泰山同志带一部分有手榴弹的学员,配合地方部队一个连守卫岱崮。杨廷友指导员和王金鼎副队长,带领有步枪的学生守嘹阳崮。最后在杨指导员和王副队长指挥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冲破了包围圈。经过几天的昼夜行军,饥寒交迫,终于找到了主力部队在泰山区大汇合。1942年6月,教导队奉命从鲁中出发到滨海地区与一一五师医训队合编,但因课程内容不同,进度不一,只好先进行党、团、行政工作的统一领导,课程仍分别进行,直到8月结业。

    1942年8月1日山东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改称山东军区,白部长任军区卫生部长。

    1943年3月,一一五师卫生部与山东军区卫生部合并成立了新的山东军区,白备伍仍任卫生部长,谷广善任卫生部政委,刘放任副部长,原一一五师医训队与山纵卫生教导队正式合并成立了山东军区卫生学校,校长由刘放副部长兼任,政治协理员由孙育民担任,教务主任由邓泰山担任。

    从1938年7月开始,白备伍同志坚持不懈地抓卫生干部的培养。由于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他领导下的后方医院及卫生干部,在贫穷落后、战斗频繁的恶劣环境中,克服了种种困难,举办了卫生人员培训班、药剂人员训练班。卫生教导队与一一五师合并后又办了卫生学校,先后共培养了560余人。连同各支队自己培养的相当数目的卫生人员,这不仅充实健全了山东部队各级卫生机构,提高了战伤救治水平,而且为山东省各级卫生组织培养了人才,充实健全了卫生机构,为防治传染病、地方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奠定了基础。

    1949年4月,白部长由华东军区前方卫生部调回到山东,任山东军区卫生部长。当他开始组建军区卫生部的同时,就着手准备卫生人员的培训。在他的决策下,7月份成立了卫生学校。首批学生来源是招收各地流亡学生及准备南逃的失学青年,进行速成的护士训练,学制半年;接着又招收了100名高中毕业学生,以速成培训的教学法,因陋就简地培训军医,学制一年。

    1950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方急需医卫人才。恰好一年制的速成医师班学员学习期满,正待分配。白部长当即指示,从毕业生中挑选品学皆优、身体健康的50名学员开赴前线,担任营一级医疗救护任务。

    后来又对卫生学校进行了整编,学制也做了调整,又开始公开张榜招生,很快有上千名学生报名。此时卫校除原有的医师和护士两个专业外,又试开了化验、药剂、放射、采购等新专业,学制为三年。医师班学制也为三年,按照国家统一教材,进行教学。

    解放后,白部长念念不忘在战争年代培养出来的卫生干部。尽管这些同志经过实践锻炼,已有丰富的战伤救护及临床经验,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有限,医疗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开办正规学校的同时,白部长利用兼职山东医学院院长的有利条件,决定抽调部队中具有初中文化、有培养前途的卫生员,开办了医士班、内科专修班。学员经过2-3年的学习,返回部队。

    对在职干部,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快速培养原则,在山东医学院开办了一期卫生干部培训班,学员是从山东军区范围内的中层卫生干部中抽调而来,共54名。学员都是医院院长、所长、卫生科长等营以上卫生干部。该班利用大学的教室、大学的教师、大专教材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大大弥补了在战争年代基础理论缺乏、实习条件差的缺陷。经过6个月的学习,学员毕业后分配到新中国卫生建设的各条战线。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全国迅速发展的形势,山东医学院一改过去每年只招收数十名学员的状况,每年扩大招生400余人,并调动各方力量扩大教学实习基地,处理好医教矛盾,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批学员中有100余人,参加了抗美援朝。其他人员大部分分配到人民解放军做军医或充实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医学院校、科研单位,担任各级领导及技术骨干,为建设新中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批批经过多种形式、多种类型培养出来的卫生干部,绝大多数人德才兼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救死扶伤,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军在卫生工作中的强大技术力量,或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领导骨干。其中有数十人,在全国解放后,先后在几个大军区、军兵种或省市卫生局担任了领导工作。有的成为我军医院管理方面的专家或医学教授,真可谓“桃李满天下,春到满园芳,培育栋梁才,建军固国防。”

    1996年6月

    (作者:孙炳华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卫生部研究员)(此文系孙炳华、张令仪同志根据张量同志遗稿,加以整理补充而成)

浏览:165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