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出身贫寒,参加红军前没上过学,只是1937年上半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过,这是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惟一一次学习深造。作为一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高级军事将领,他特别注意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结合战争实践,自觉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部队建设和作战。在反“围剿”过程中,他体味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940年4月,黄克诚率领新组建的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由太行来到冀鲁豫边区,与冀鲁豫支队统一整编,杨得志任第2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至此,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6月上旬,中央军委命令黄克诚率第2纵队部分主力南下与新四军会合。黄克诚离开以后,杨得志任第2纵队司令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这时边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实际上只有相当于1个团的兵力。6月10日,恰在黄克诚率部南下之际,日伪军2万多人分12路合围濮阳地区,妄图一举摧毁新生的冀鲁豫边区根据地。杨得志发动“活的人山”,指挥部队分散突围,“硬的不打,软的打”,从背后打击“扫荡”之敌。经过13天的斗争,奇迹般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1941年3月,敌人在华北推行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4月12日,日军1万余人、伪军1万余人对濮阳、内黄、滑县交界处的沙区进行“铁壁合围”。根据“敌打我,我不打;敌不打我,我打敌”战术原则,杨得志率领纵队机关和主力一部突出重围,跳到鲁西观城县。然后,奔袭敌人后方清丰县城及周围据点。这一行动,打破了敌人的部署,缩短了敌人原定的“扫荡”时间。
这一次“大扫荡”之后,冀鲁豫边区敌情更为严重,周边地区驻有敌人重兵,根据地有日伪军7万多人,第2纵队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斗争形势更为严峻。1941年7月中旬,为了统一冀鲁豫平原抗日斗争力量,中共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决定,冀鲁豫边区和鲁西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杨得志任第2纵队司令员、区党委委员。两区刚一合并,杨得志和政委苏振华就主持召开了边区军队高级干部会议,研究严峻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问题。这次会议,坚定了冀鲁豫边区坚持平原根据地的信心,开始探索争取主动权的策略和方法,在边区根据地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43年起,杨得志展开了积极的对敌斗争,派遣游击支队(亦称小部队)深入近敌区和敌占区开展反“蚕食”斗争,是实行敌进我进、开展分散游击战争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以吴忠为支队长、邵子言兼政委的昆(山)张(秋)支队表现很突出。自1942年底到1943年2月,昆张支队前后三进敌占昆山、张秋地区,配合地方党政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很快打开了局面。边区党委、军区总结并在全区推广了昆张支队的经验。
1943年里,全边区共派遣124支游击支队。这些游击支队积极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阻止了敌人的进一步“蚕食”,坚持了根据地,扩大了游击区。1943年11月,在反击伪第2方面军孙良诚的战斗中,杨得志时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当他得知孙良诚的主力第4、第5军同时离开老巢——河南濮阳东南的八公桥向抗日根据地进攻,内部空虚时,果断采取ct牛刀子钻心”战术,避敌主力,攻其虚弱,调集部队直插八公桥,全歼了孙良诚总部和直属队,捣毁了敌人的首脑机关并俘虏了伪第2方面军参谋长甄纪印,一举击退了孙良诚伪军的进攻。战役取得了巨大成功,收复了八公桥及周围200多里的地区。
到1943年底,冀鲁豫边区的革命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全年攻克敌碉堡、据点比1942年增加了4倍多,收复、扩大根据地和游击区约4000多个村庄。在这些战果中,凝结着杨得志的大量心血。
1944年元旦刚过,中央军委电令杨得志率部保卫延安,出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担负守卫黄河河防、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在冀鲁豫边区的5年零3个月,他为建设敌后重要抗日根据地——冀鲁豫边区做出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