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姥爷王农之三七 附录 采访当年王固庄战斗的幸存者-二连长王振忠 空军刘一祯采访

白浪河老王 发表于2019-06-18 08:57:46

 踩着耳朵打日本鬼子 注照片右手边为王老

  

站在我左手边的这位个子高高的老人,名叫王振忠,八十六岁高龄。因为这次走访时间仓促,遗憾的失去了和他面谈的机会。不过关于这位地道的山东大汉,干休所的同志们可谓津津乐道。他从班长,排长,一级一级做到南京军区某部副参谋长,多年一线攻城兵的丰富经历,使得大家闲谈当中,零零碎碎的,总能扯出很多精彩的片断。据说他在抗日的时候,有一个称谓“踩着耳朵打日本鬼子”,头回听见,还想日本鬼子的耳朵毕竟不像驴耳朵一样长且长在头顶上,不知王老怎么就踩到了?对此,工作同志的解释是:“别看王老对人从来都是慈眉善目,当初在抗日战场上可是一副火爆脾气,虽说八路军的政策是优待俘虏,但真正肉搏起来,你死我活的事,哪还能手下留情了?他的个子高,一下就把鬼子打翻在地,一脚踏过去,还分什么鼻子耳朵嘴巴脑袋?这踩着耳朵打日本鬼子就叫开了……”
  
  2 战马也懂得弃暗投明啦
  王老的参军历程倒不像很多人那样懵懂,换句很“政治”的话说,他当初组织十一个人,离开没有八路军组织的家乡,乔装商人跑到邻县参军的行为,是完全超越“自发性”,而上升到“自觉性”了。由此可见王老对于自己身手的自负,枪法骑马都的确有两下子。据说,有一次为了在鬼子扫荡的时候,挽救我军寄养在老百姓家里的六匹战马,王老做了一回孤胆英雄。他当时是骑着一匹,带着五匹跑。鬼子衔尾追了上来,被他一枪一个的干掉了六个,仓促间只拣了一杆步枪,便急着逃。意外的是,六个鬼子遗下的六匹战马,竟然六神无主到跟着他所带的马匹一路跑了起来,一拖一似的,六匹战马正好翻了一番,变成十二匹,可见战马也有灵性,懂得弃暗投明。
  
  3 汉奸的特殊待遇
  这是转自王老口述的一段轶闻。1942年冬天,他们根据情报得知住在瓦城庄的鬼子要袭击昌邑县,便率队在路上埋伏偷袭。来者是两百名汉奸和五十名鬼子,鬼子很小心很奸诈,让汉奸们走在头里。王老他们当时的任务其实并不是歼敌,而是“抢军火”,所以耐心等着汉奸的队伍过去,据王老所说,这样做的原因是汉奸的装备实在是太差了,根本不值得一抢。只等五十名鬼子露脸,他们的队伍才集体杀出,抢了就跑,弄得被抢的鬼子两手空空僵在当场,想开枪没了武器,想追也是万万追不上的。而汉奸,基本上不用你抢,马上跪下双手举枪做投降状。役后,收获一挺歪把子机枪,六枝高级的三八步枪。
  
  4 平生第一险
  在王老波澜壮阔的战争生涯之中,不知有多少生生死死,间不容发的遭际,不过有一次的经历却是最令王老记忆深刻的,堪称王老的“平生第一险”。这场位于蔡家篮子村的战斗发生时,王老任二排排长,下属四五六三个班,负责全连的侦察工作。1943年秋天某日,不幸被日伪军以十倍兵力包围,首先遭遇敌人展开战斗的,就是当天负责侦察的二排五班和前来换防的二排六班。连里面的一排,三排突围时,幸运的从敌人包围圈尚未扎紧的口子安然逃生。只有王老所率的二排四班,因为是前去营救本排战友,而与五班,六班一起陷入重重包围。在敌人机枪扫射,用炮轰打几轮过后,又是拼刺刀肉搏,最终侥幸生还的只有包括王老在内的三名战士,其中一个还挂了彩。二十八比三,真的是名副其实的“九死一生”。如今,还健在的王老战友,便有一个是当时连里三排的,每每见到王老,都要感慨自己幸好当时不是隶属王老的二排,不然恐怕也没有那么大的命活到今天。
  
  5 想起《勇敢的心》
  记得好莱坞电影《勇敢的心》上,有这样一段情节,幼年的华莱士曾亲眼目睹自己的父兄受英格兰国王长腿之邀,前去谈判,却和所有同去的伙伴被残忍的集体吊死……王老的经历中也有一段与之极为相似,那是1946年的3月间,重庆谈判之后,国共两党正关系微妙,貌合神离,时任连长的王老和营长接到通知,前往军区开会,没料到后院起火,不知是谁走漏了消息,使得当时留在王固庄的王老率领的全连,被伪军重重包围,残酷的屠杀之后,无一生还。听说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心仿佛被冰刀剐了一下,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或许我眼前的这些老战士,老英雄们都曾经有过这种残酷的侥幸,不然我现在也就见不到他们了,可是在见到这些健在老人家的背后,我们再也看不见的,又是多少人呢?
  
  6 关于“攻城兵” 
  干修所的干事们提起特种兵——炮兵,攻城兵,装甲兵。总会感慨王老他们所隶属的攻城兵,受了最多的苦,做出了最大的牺牲。因为攻城兵,就是我们在战争电影上看到的那种,冲锋号一吹,一喊“同志们,冲啊”,就要跑在最前面,用血肉筑起长城,迎向枪林弹雨的兵种。总是一个连去了,剩不下一个排回来,一个排去了,剩不下几个人回来。我们现在看来“除死无大事”,在那个时代,死亡却平常的就像雨点落在屋檐上。难道他们不怕么?不会恐惧死亡么?我终于抽出一个机会,亲自向王老询问了这个问题,王老笑着,回答同样云淡风轻:“那时候人人都是一样的,睡觉的时候不脱衣服,不脱鞋,枪就放在手边上,一抄就能拿起来,天天就想着,上级给了一个任务,那么这个任务该怎么完成,光想这个,就这一件事,别的,不考虑。”我丝毫没有怀疑这句话的可靠性,心里既崇敬又悲凉,崇敬的是他们的无私,勇敢和奉献,悲凉的是他们生在那个特殊年代,而遭受了这些苦难的无辜和不幸。面对这些老人,我对自己今天的生活,忽然滋生出一种强烈的感恩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7 和抗战胜利60周年一同纪念的“钻石婚” 
  王老与他时年八十七岁的老伴周兰芳,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大庆的同时,又迎来了他们相知相伴六十春秋的“钻石婚”。他们曾经是抗日队伍中的武工队长和妇救会组织委员,很像现在电视剧里面演的,为了革命,无怨无悔的奉献出他们所有的青春华年。他们背后的故事还不止这些,事实上,王老在逃出老家山东潍坊之前,家中已有妻子,因为他组织小队跨县参军的行为太过招风,家里受到牵累,父母妻子都被日伪军无情的杀害了,留下一个儿子。周大姐和王老结婚的时候,是带着帮王老照看孩子的任务的,这又是一段战争年代特有的史话,而能够就此携手,穿越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一齐走到今天,真的让人由衷为他们祝福和感动。

  


浏览:153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止语
    止语
  • 白浪河老王
    白浪河老王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