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基回忆录十:战争年代的修抢能手(整理 /刘承华)

鲁中山平 发表于2019-06-20 21:02:05

      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敌人频繁扫荡,环境异常残酷,我与冀鲁豫军区修械所的战友们一起为部队修造了无数支各式手枪、步枪、机枪、刺刀、马刀和小炮等各种武器。

       我十六岁离开家乡去济南学徒,扎实的学了四年钳工,掌握了一定技术,后到处打工两年,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艰辛。

       1940年2月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鬼子连续多次“铁壁合围”大扫荡,我们多次突围,多次转移,依次从河南内黄县的薛村、南乐、山东东平县大路庄、范县方马口……,一直到曹州(现在的菏泽)大冯村,我从修理班班长提升为工段长。前线战斗异常激烈,送来的坏枪也越来越多。有时,战士把坏枪送来,就站在旁边等着我们修好,再随时拿走投入战斗。为了保证前线战士能及时用上武器,多消灭敌人,多打胜仗。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冒着敌人随时袭击的危险,昼夜不停地拼命干,只要是送到厂里的各种坏枪,我们都想尽一切办法把它修好。我印象很深的是捷克式轻机枪,这种枪送到修械所的最多,因为打的子弹多了,枪膛就会膨胀扩大,再用时,子弹就容易在枪管内爆炸,将弹梭炸鼓炸飞,使机枪报废。如何修理这种坏枪?我反复琢磨,仔细钻研,终于想出办法,把扩大的枪管的后面先锯下一截,约3mm,锯少锯多了都不合适,然后用绞刀把枪膛绞大,使子弹装到枪管里后一点也不松动,再把枪管的固定螺圈前头也锯掉3mm,后边再焊上3mm,最后固定好枪管,这样一来,修好的枪连续使用也不会再爆炸了,和新枪一样用了,深受指战员们的称赞与欢迎。

       1943年我在冀鲁豫军区十分区修械所时,战士们送来一支缴获的百大灵轻机枪,它的问题是子弹拨不过去,上不了膛,在内黄修械所时,这支枪曾经送去修理过,当时我们修了半个月也没修好,只好让部队战士扛了回去。战士对我抱怨说:“这么大杆枪,只能当当样子,扛着还不如步枪顶用呢。”是啊,枪若不能用,战士扛着它就是个负担呀。经过一段时期了,我们的技术有没有进步,这可是个检验修枪技术的机会呢,我接过枪仔细琢磨研究,来回拉枪栓,发现里面的拨弹机的滑轮不动。我想可能是枪使用的时间长了,滑轮磨损的小了,于是,我就在滑轮下面垫了一小块薄铁皮,一拉枪栓,果然滑轮可以转动了。于是我将旧滑轮拆除,用钢棍重新制了个合格的新滑轮安上,这样用拨弹机一拨,子弹就上了膛,然后一试枪,可以连发了!从拿来到修好只用了不到两小时。战士们非常高兴,这挺轻机枪终于得以修复,重返战场继续发挥战斗力了。

       在曹县一带,我军缴获的敌人武器中有马克辛重机枪,这种机枪的主要零件“人字形弹簧”被敌人拆掉了,修理时需要自己配制。这种人字簧必须用钢板做,质量要求非常苛刻。可当时淬火的问题没有解决,我试着用钢板在烘炉上打出毛胚,再挫成合格的人字形簧,然后放在烧红的铁板上,观察弹簧的颜色,烙的弹簧由黄变兰,到一定颜色时要眼急手快,及时用钳子夹出放入水中冷却,取出后再用试验仪器反复测试弹簧。开始时火候掌握的不好,制作的人字簧经不起试验,不是因烙的时间长弹簧太脆断了,就是时间短弹簧软弹性不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淬火技术,制出了合格的人字簧。

另外,我和程寿昌、徐万太等几位工人还仿制了几挺轻机枪,所有部件,都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设备的困难条件下,用手工挖、锉、剔、焊制成的,其中有一挺曾送到冀鲁豫军区展览,受到军区首长的表扬。

       修枪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安全。在曹州耿寨的修械所,任务重,工作忙,有的同志因为修枪没经验,造成一些事故的发生,甚至有同志牺牲。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不但我注意安全,还经常告诫同志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比如枪口不准对着人,不试枪时不能装子弹,真子弹与假子弹(倒掉火药的子弹)不能混在一起放,平时要严格要求,遵守检查制度等。在修枪的十年中,从没有事故发生。多次受到领导的好评和战友们的称赞。

 

浏览:118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程纪元
    程纪元
  • 日照牟工
    日照牟工
  • nihao
    nihao
  • 鲁中山平
    鲁中山平
  • 辉哥
    辉哥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