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年代,就在八路军第129师刘伯承任师长、邓小平任政委、李达任参谋长、陈赓任旅长,陈再道任副旅长,李聚奎任参谋长,王新亭任政治部(初称政训处)主任的第386旅历任连指导员、1938年4月参加晋东南地区的反“九路围攻作战、1939年8月参加百团大战、1942年先后参加春季、夏季、秋季反“扫荡”作战、1945年4月任临汾县抗日游击大队教导员、8月下旬,参加了上党战役。1945年9月任第十八集团军汾东支队3营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加强我军的战斗力更好的抗敌,晋冀鲁豫军区决心扩编野战纵队和旅。1945年12月13日第23旅在山西省长治县苏店镇正式组建。第一任旅长黄定基,第一任政治委员车敏樵。68团由汾东游击支队改编任68团三营教导员。
1947年8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八纵队成立。23旅归八纵队建制,在旅团领导的指挥下,带领全营的官兵们英勇作战、顽强抗敌,在23旅这个光荣临汾旅部队中工作战斗了3年,攻曲沃,破运城,克临汾等战役。
1948年4月15日在临汾战役中第24旅72团指挥部被敌人一颗炮弹炸毁、团长马林、政委方升普、政治处主任苏友连、等十余人光荣牺牲。为了不间断的组织指挥战斗上级于21日调尚坦任团长、李懋召任政委、董振修任政治处主任。随后打临汾,战晋中,攻太原。1948年11月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的东山小窑头十三号阵地陈家峪战役中被敌人的狙击手击中头部后光荣牺牲。
后事。董振修牺牲后和千千万万个为战争而光荣牺牲的军人们一样就地掩埋了。坟墓在太原东山脚下的一片松林里。松林不凋,北风呼啸,掀起一阵阵松涛。坟包上有筑墓时被铲断根的枯草在摇曳。墓前插着一块木牌,权当墓碑。”这就是董振修牺牲后的第一座墓地。和在解放太原牺牲了的战友们就躺在这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妻儿,远离兄弟姐妹的东山一脚下。
太原解放后的不久,部队在董振修的二哥董振田和当时的村长引导下;官兵们抬着木棺把董振修给送回了他的老家河北省南宫县第五区张隐村,把他葬在了家里的老坟地里。全国解放后,国家为了纪念革命的英烈们,褒扬烈士、教育群众,让烈士们有个好的安息之地。全国各地建造了烈士陵园。1950年在政府的关心下,又在董振田的引导下董振修的墓穴从老家的老坟地里移到了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县的冀南烈士陵园里,在哪里长年得到烈士陵园的工作者们的守护和打理。和所有安息在烈士陵园的烈士们一样年年受到广大人民的瞻仰、缅怀、悼念。
烈士陵园是记载历史,通向现实的窗口,历史在这里重现、传统在这里衔接、文明在这里传承。烈士陵园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特殊场所。2000年冀南烈士陵园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烈士们的墓穴都得到了合理的重新安置和重新建造。董振田的嫡系外孙董枝芳的儿子王存瑞配合冀南烈士陵园给董振修墓穴在烈士陵园内做了第三次移动。新的墓穴简洁、庄重、大方,黑色的大理石上雕刻着一个五角星,雕刻着烈士的简历,一束浮雕花环。让前来瞻仰的人们能很清楚的了解每一个烈士。给前来悼念瞻仰烈士的人们一个更好缅怀先烈传承爱国精神的环境,雅而不失严肃的感觉。让烈士们有了个更好的安息之地。
董振修和千千万个在解放山西的最后的三大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的勇士们一样。他们有的没看到攻克临汾解放临汾的那一天,有的没有看到太原战役胜利的那一天,没有看到全中国解放的那一天。1948年3月7日至1949年4月仅仅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为了攻克临汾,为了全歼晋中的阎锡山“亲训师”,为了太原战役的胜利,山西人民的解放,牺牲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士无数。就二十四旅来说在这三大战役中就牺牲了最高将领旅长王墉(临汾战役牺牲,年仅33岁)、七十二团团长马林(临汾战役中牺牲)、政委方尚普(临汾战役中牺牲)、副政委李德俊(临汾战役中牺牲),政治处主任苏友连(临汾战役中牺牲)、董振修(太原战役小窑头战斗中牺牲)。一营长李德富(太原战役小窑头战斗中牺牲)。王克明(太原战役小窑头战斗中牺牲)……等等无名将士。他们是人民的英雄,他们是革命的先烈。今天的我们都还记得他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各位英雄先烈们你们安息吧!
岁月沧桑气节在,光阴流逝英名存。
李云2015年整理
浏览:20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