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张建元的 南下历史(文/张亚平)

15746 发表于2019-06-30 19:09:14

   我的父亲张建元,1914年出生于山东省微山县彭口闸乡西万二村。1945年人党,1949年初随军南下,任浙江省昌化县昌北区区长。在孩子们的眼里,父亲是十分严厉的,他不苟言笑,整日忙于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小时候,我们十分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比我们更多的享受到家的温暖。

    翻开父亲的履历表,他在昌北区长的任上时间不过几个月。也许这段历史在他的人生以及这个地方的历史上是特别能够留下记忆的时段,所以在他及当地人们的脑海里都留下了深深地记忆。在父亲的晚年,我们从他和同事及战友回忆的点点滴滴,串连起他和他们那代人的工作生活轨迹,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还原出南下干部这个特殊群体在共和国的建立和建设中奉献,他们是有信仰、有信念、有理想的一代人。作为子女,我有幸近距离地了解这群人。如今,我从尘封的记忆中捋出点滴还原当年的历史。
    以前进入崇山峻岭包围的昌北区要从马啸翻越高高的百丈岭。俗话说:百丈岭山高路遥,不带冷饭命难保。父亲生长于鲁西南平原的微山湖畔,来这里受翻山越岭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为此,我妹妹还曾去翻越百丈岭,体验父亲当年走过的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多次随医疗队送医到昌北。有一位胡汉顺老人谈起了父亲南下之初到昌北开展工作的往事。当时昌北交通闭塞,语言不通,土匪猖獗,老百姓见了南下干部避之不及,工作很难开展。胡叔叔说父亲在岛石转了一段时间,发现当地的老百姓生活十分贫穷,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猪狗食。作为一个远离母亲的孝敬儿子,他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一天,他尾随着一位老人到她的家中,与她的儿子(就是胡汉顺老人)交谈:“这是你的母亲?这么大年纪还干重活?吃得也太苦了。”胡叔叔说:由于自己没有土地,租种地主的土地,劳累一年绝大部分的粮食都交了租了。父亲说:“我在老家也有老母亲,共产党领导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我们过上了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日子。我离开家乡不能孝敬我的母亲,你可要孝敬好你的母亲哦。”紧接着就开始了访贫问苦,给已经断粮的特贫户发放救济粮度过春荒;开展减租减息;打击土匪的猖狂活动;成立农民协会……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之中。
    在他的晚年,我听父亲说起他早年在昌北工作的一些趣事。说起语言困碍,他说当时为了成立农民协会,他们足足开了好几天的宣传动员大会,看老百姓似乎明白了农民协会就是能帮助他们反对地主剥削压迫的。但到了成立大会的那天,来参加会议的人每人手里都提着一袋东西,有的还问:见区长(他们把张念成jian)我家实在没有糯米,苞萝有道没(可以吗)?“哎呦,俺的娘唉!我口焦舌干地宣传动员这么些天,他们还是把农民协会理解成糯米协会了。”
    南下干部这个群体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命运与共产党及共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这里的老百姓通过他们的工作,相信并热爱共产党,从此,他们与老百姓结成了鱼水关系。“文革”期间,他们几乎全部靠边站。有一次。父亲被拉去以前工作过的地方批斗,我们一家人都在为他担心。出乎意料,他回来时,竟带回很多好吃的土产。我们的老百姓是什么?他们是天是地啊!无论世事怎么变,无论你是在台上还是被打倒的走资派,他们总是把你当知心人待。
    解放初期,党内提倡称同志不称官职。有一次父亲在会上念打油诗:“部长部长几声叫,叫的部长哈哈笑。不叫部长眉头一皱装聋了。”我那时只有六七岁,觉得有趣,就学他的样子念给他听,父亲非但没露高兴的表情,反而一脸严肃,我第一次见他这么认真的跟我讲道理。从此大人间的工作谈话内容,我们有了严格的保密原则,这个原则贯穿了我的一生。

谁在收藏
浏览:136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qiheL
    qiheL
  • 阿康
    阿康
  • 爱华
    爱华
  • nenu
    nenu
  • 古老的田
    古老的田
  • 乌斯特
    乌斯特
  • 丁珊珊
    丁珊珊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