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情结——记1976 年父亲李铁锋家乡之行(文/李 兰)

博兴de 发表于2019-07-03 23:23:35

父亲李铁锋于1938 年参加革命,1949 年初奉党中央之命令,告别了他工作战斗过的故乡——齐鲁大地,随解放大军南下,走上了新的征程。在他的第二故乡温州长期担任地、市委主要领导,一干就是28 年,为温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一生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温州工作期间,父亲因公务繁忙而无暇回山东老家看看。“文革”期间又受诬陷迫害,身心遭受严重摧残,患有多种疾病。1976 年初,父亲借平反、等待省委分配工作之机会,请假养病,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魂牵梦绕的故乡。在故乡的十个多月时间里,他拜访了多年不见的老战友,走访了当年的革命老人和当地的干部,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帮助一些老同志落实政策……父亲的所言所行,给家乡父老乡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梦里的父亲

父亲回到山东省淄博市后,住在我家里,乍一相见,我们简直不敢相认。父亲老多了,又黑又瘦,而且体弱多病。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啊!我们十分珍惜这次“尽孝”的机会,决心要将父亲的身体调养好。每天早上,我都要给父亲煮上两个鸡蛋、一碗牛奶,一直到父亲离淄返温。一个月后,父亲逐渐恢复了身体。他每天早上都要伏案疾书,给各地的战友写信,交流信息,互相勉励;给亲人写信,告诉大家切勿挂念。父亲经常捧着陈毅元帅的诗选《青松》高声朗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父亲坚信困难定会过去,光明在前!希望在前!胜利在前!

看望老战友

在临淄时,父亲经常去登门拜访当地的老战友,与他们共忆革命往事、畅谈革命情谊、追求革命理想。

在淄博市委书记宋立言的陪同下,父亲到临淄区看望了当年的老战友们。计委主任崔记禄一见到父亲,十分激动,说:“老首长,您走了那么多年,我们仍然会经常谈起您的钢铁意志和老八路的作风啊!当年您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经济发展非常快!这里正建设着国家特大型企业齐鲁石化公司,再过十年,您再旧地重游,临淄就会跨入全国先进行列。”父亲听了,感到莫大欣慰。宋书记对临淄区委书记说:“当年铁锋同志在临淄战斗了六个春秋,他对于临淄的父老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熟悉临淄的每一寸土地,热爱临淄的古老文化。就临淄的发展,咱们听听他的建议好吗?”父亲谦虚地说:“我离开临淄28 年了,情况不是很熟悉。我提的建议权作抛砖引玉吧!临淄有着齐国古都的美誉,地下有着数不尽的宝藏。临淄现在又引进现代化的大型企业齐鲁石化公司。我建议,大鹏展翅,两翼齐飞,一边是加快工业发展,一边是加大旅游开发。要把临淄规划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一定大有前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我们听得出来,父亲对于临淄寄予厚望!此后,父亲专程去周村看望了淄博师专老校长邢涛,回想当年邢叔叔南下求援,两人感慨万千,“仿佛就在昨天”……1961 年暑期,我们姐弟二人跟随时任淄博师专校长的邢涛叔叔,前往温州求援粮食。在温州,我们感受到父亲的浓浓亲情。父亲说:“是家乡人民在抗战的岁月里、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支持人民的军队,才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现在,家乡人民遇到难处,我们挤出点副食,支援一下,义不容辞。”父亲千方百计、亲力亲为,找有关部门联系,帮助师专几千名师生解决了部分碎米、麸子、干鱼等,解了燃眉之急。临行前,邢叔叔拉着父亲的手,眼含热泪地千恩万谢道:“老李啊,我知道咱山东来找你求援粮食的络绎不绝,真给你添麻烦了。要是没有这些副食,下半年学校开学就会遇上挨饿的难题了。你们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代表全校师生谢谢温州人民!”父亲动情地说:“老邢啊,我盼着家乡人民过上好日子啊!”其间,父亲还专程到济南看望老上级、老战友,包括:杨国夫中将(济南军区原副司令员)、孙铁民(原山东医学院党委书记)、相子正(山东中医学院原党委书记);以及在中央部门工作的老首长,如孙涛(海军司令部潜艇部原部长)、李震(铁道部原副部长)、马千里(铁道部生活管理局原副局长)、符浩(外交部原副部长)、刘明(一机部总工程师)、景晓村(八机部原部长)等。

帮助牺牲的革命同志落实政策

父亲首先是帮助杨春梅同志落实政策。抗战时期,张店区卫固镇小寨村的杨春梅,被党组织安排去执行任务,一去未复返。家人到处找,始终没有下落。抗战时期,许多同志都是单线联系。后来被村里以汉奸罪名镇压了。自此以后,杨春梅的后人在村里再也抬不起头来,被说成是反革命家属,“文革”期间惨遭迫害。杨春梅的大孙子小杨多次去省、市、区、镇上反映问题,都没有解决。后来,小杨带着八九十岁的老奶奶去北京找有关部门要求解决问题,在京待了20 多天,最后又被转回省里。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转眼到了1976 年开春。小杨不知听谁说,当年的李铁锋县长回来了,就住在我家中。小杨喜出望外,辗转打听,带着2 斤桃酥找到我家。一见到我们的父亲,他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诉说着这些年来受到的委屈,村里一直不给落实政策。

父亲也眼含热泪,忙扶起他,安慰道:“小杨啊,卫固镇是我党的地下联络站。你爷爷受到不公正待遇,我也有责任,南下后便没有再回过小寨村。你先回去,过几天我找市委书记宋立言同志,听听他的意见。至于你拿来的桃酥,我不能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要牢牢记住。”小杨说什么也不往回拿。见此状,父亲只好收下桃酥,拿出了5 元钱(那时桃酥是5角1 斤),递到小杨手中说:“这是桃酥钱。你回去等消息吧。”几天后,父亲和宋书记协商,通过张店区的书记、区长,组织了几次会议,走访了大量干部群众,终于为小杨的爷爷落实了政策。市、区两级民政部门下发文件,表明杨春梅是为了革命牺牲的,追认为烈士,并将其安葬在太平村烈士陵园。小杨逢人就讲:“李县长回来了,他与咱们老区人民心连心啊!”张店区卫固镇傅山村的周曰刚当年是八路军北海银行的警卫班长。北海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大前身之一,1938 年在山东省临淄县皇城镇徐家村开始建设,1940 年11 月建成,1941 年4 月迁走。后来,在一次鬼子扫荡中,刚刚结婚几天的周曰刚率领警卫班,带着许多北海币躲避追捕,最后壮烈牺牲。解放后,周曰刚被当地政府追认为烈士。当时,由于既没有尸骨、也没有照片,家人只好找人做了骨灰盒,写上周曰刚的名字,放在周家墓地里。我们家与周家有着解不开的渊源。1942 年,我就出生在卫固镇傅山村的周曰刚家中,从此父亲就与周家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为了掩人耳目,父亲给我起名周翠兰,并让我认周曰刚的妻子为娘、认周曰刚的父母为爷爷、奶奶。在周家生活到16 岁参加工作后,我才离开了周家,之后始终与周家保持着割不断的联系,逢年过节,必定去看望老人。

1976 年,父亲还乡省亲,我们就与父亲一起去看望了周爷爷、周奶奶。父亲一见到两位老人,便拉着周爷爷的手说:“周大爷,这些年来,你们养育了我的女儿,使我终生难忘。”周爷爷说:“李县长啊!你为了革命、为了抗日,撇家舍业,差一点把命搭上。我们好想你啊!不过,我的儿子周曰刚牺牲这些年,没有画像,也没有个正地方(烈士陵园),你给市里领导说说,给找个地方安葬一下行吗?”父亲眼含热泪答应了。父亲对陪同的卫固镇领导说:“看到当年家乡人民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的儿女。可是现在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心里很不是滋味。卫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背靠四宝山,有党委的坚强领导,发展工业大有前途,我坚信,将来老百姓一定会过上好日子!”随后,父亲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让孩子找了许多本《解放军画报》,从中找寻可用的素材,一点一点地拼凑在一起。又找了张店的画家画像,反复修改十几次,终于画出了比较满意的烈士肖像,拿去让养娘看了,养娘抱着肖像,大哭起来,对我们说:“几十年来,日思夜想,终于又看到他了。”后来,父亲又找了市委宋书记、民政局长刘玉敏,一起去了一趟济南市农行,找了当年知情的周培中行长,给周曰刚出具了证明材料。父亲一行人,带着证明材料以及烈士肖像,一并交给了淄博市周村区民政局。半月后,父亲亲自到周村烈士陵园参加了烈士安葬仪式。父亲说:“周曰刚同志,你安息吧!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革命烈士立下的功绩!”

父亲回乡近一年时间,帮助许多蒙冤受屈的同志恢复名誉。例如卫固镇西尹村的张子浩,党组织派他去执行任务,被不明身份的人打死了。“文革”期间,又被村里人翻出来说张子浩是汉奸。张子浩的后人找到父亲,父亲又找了市、区、镇三级民政部门,为其确定了烈士身份。还有桓台县东沙河姓郭的,长期以来被误会为叛徒。其后人在父亲的帮助下,几费周折,找了许多证人,经市、区、镇三级民政部门落实,也被追认为烈士。

关心家乡建设

父亲住在我家中,有机会与儿女畅谈理想。父亲问起这些年来我们的学习、工作情况,我们都向父亲汇报并告知我们都加入了党组织。父亲非常欣慰,说:“这些年来对你们的培养教育没有付之东流。”上小学时,父亲每月会按时给新华寄来15 元生活费,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增加到每月20 元,从来没有耽搁,而且还经常寄来藕粉、春笋、肉松、奶粉等。即使“文革”期间,父亲的工资停发,也会千方百计寄来,不曾落下过。为了教育下一代,父亲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灌输共产主义理想。20 世纪60 年代初期,新华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就寄来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选》《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斗在浙南》等革命书籍让我们学习。这些书籍伴随我们度过了学生时代、“文革”时期、工厂劳动时期、机关工作时期,一直到退休生活。无论在哪里、无论哪个时期,这些书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锤炼了我们的意志。

父亲来山东的时候,专门给我们带来了缴获的日本鬼子的望远镜。他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啊,这是爸爸给你们的纪念品,看到它,你就会想起爸爸和那些战斗的岁月。你们要相信爸爸,爸爸不是叛徒,是革命者。历史会给我一个公正的结论,党组织会还我一个清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呀!好好珍惜啊!要永远跟党走,哪怕牺牲生命,也要在所不惜!”新华热泪盈眶地接过了望远镜,郑重地说:“爸爸您放心吧,儿子会永远牢记您的教诲,使您的钢铁意志代代相传!”

父亲回到阔别多年的博兴县西关村故居,站在李家湾旁边,看到一草一木,倍感亲切;看到家乡父老,无比激动。当看到家乡因“文化大革命”遭到巨大破坏时,心情又特别沉重。父亲叮嘱县委负责同志,一定要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乡亲们拉着父亲的手,恋恋不舍地说:“你走了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天,我们可把你盼回来了!”父亲的眼睛湿润了,说:“大爷、大娘们,俊明不孝,没能在父母面前尽孝。今后,我会尽我所能,帮助家乡人民建设。热切希望有朝一日,家乡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父亲勉励乡亲们要拧成一股绳,在党的领导下,搞好工农业生产。父亲嘱咐我们:“老家人民的生活很艰苦,家中的祖屋你们也别要了,留给老家的亲人吧!如果将来你们有能力的话,也对家乡多作点贡献。”

展望美好前景

1976 年10 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父亲异常兴奋。在回温州之前,特请老战友王一川同志书写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父亲的目光里透着兴奋与坚韧,看着遒劲的大字,十分动情地朗诵着,尤其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反复朗读了三遍仍意犹未尽。我们感觉得到,父亲真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了!虽身在山东,心却早已跨越千山万水、飞回到朝思暮想的第二故乡——温州了!

父亲回到温州后,又马不停蹄地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不顾年老体弱,先后又在浙江农大、浙江人大奋力拼搏,最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去年,温州党史研究室周保罗、张致光、弟弟李红五,三人不辞辛劳、风尘仆仆,到当年父亲战斗过的临淄搜集资料。他们到临淄党史办,受到热烈欢迎,党史办领导说:“李铁锋同志在临淄任职长达六年,在临淄党史上有着重要位置,他为临淄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会永远怀念他!”

如今,临淄早已发展成为中国百强县市,齐鲁石化公司作为中国石化的支柱公司,早已走向世界。为了牢记党的丰功伟绩,临淄区委决定建设“临淄党史馆”,里边会展出父亲在临淄战斗的峥嵘岁月,今年9 月即将建成。届时,我们一定会前去瞻仰父亲的革命形象!

我们一行人还去了故乡博兴,在表弟安大华的安排下,到博兴县党史办联系为父亲出书的工作,受到县党史办领导的热忱接待。县党史办领导说:“ ‘吃水不忘打井人’,我们永远怀念李铁锋同志为家乡人民作出的卓越贡献!”李红五弟弟看到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大为振奋。他谈到1969 年返乡劳动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那时,吃饼子就咸菜都十分困难!可是现在,真是天翻地覆、天壤之别!县政府的办公大楼雄壮气派,县城高楼鳞次栉比、树木郁郁葱葱。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尽享美好小康生活!据了解,早在2010年,博兴县就迈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如今的故乡——博兴县西关村,已经更名为西关社区,家家户户都住上了高楼大厦,叔叔家的几个孩子李中华等都如愿以偿地分到了楼房。社区规定,65 岁以上老人都分给公寓,拎包入住,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入有电梯,还有老年活动室,生活得那个美呀!父亲啊,您想象不到啊!社会和谐,人人幸福!您的理想实现了!还有一件事要向父亲汇报,女儿幼时生活的卫固镇傅山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傅山村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三十多年就由一个小山村建成了名扬全国的傅山集团,从昔日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年产值突破200 亿元,进入了全国500 强企业行列。如今的傅山,历经化蝶成蛹、破茧重生的蜕变,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平稳、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周爷爷的后人都住进了小别墅,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女儿没有忘记傅山人民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每年清明都要替父亲去给周爷爷、周奶奶上坟。

故乡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足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您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为人民的幸福鞠躬尽瘁的理想抱负终将在中华大地实现。

(作者系李铁锋之女)

  前排左起为相子正、李铁锋,后排左起为贾付邦、孙铁民、李兰。

谁在收藏
浏览:258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